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23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及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必备知识夯基固源 主干知识历史认知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30页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1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标志: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2)内容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3)意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
2、期的到来。2从农村到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1)农村背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过程a开端: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b推广:1980年,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推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人民公社体制也随之在全国逐步废除。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2)城市原因: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依据:1984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a基本任务: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b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c目标: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改革a原则:政
3、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进一步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b措施: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和厂长(经理)负责制。3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过程经济特区:1980年,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设立经济特区,后来又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5月,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从1985年起,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开发开放浦东:1990年4月,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2)格局: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
4、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邓小平“南方谈话”(1992年春)(1)背景国际: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风云变幻。国内: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2)内容:关于党的基本路线、关于改革开放的步伐、关于判断实践的标准、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关于发展问题。(3)意义:对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2中国共产党十四大(1992年10月):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三中全会(1)召开:1993年11月在北京召开。(2)主要内容要使市场在国家
5、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3)意义: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使中国共产党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4中国共产党十五大(1)时间:1997年9月。(2)内容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指出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3)意义: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5体制建立:
6、21世纪初,中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教材拓展补遗】特别提醒“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左”倾错误并没有完全结束,“两个凡是”的实质是仍坚持“文化大革命”中的“左”倾错误。图解历史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思维点击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材料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迁移运用:指出材料中的“某些尝试”的内容,并分析其意义。提示:内容: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
7、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易错提醒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该制度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不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知识拓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第一阶段是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第二阶段,中共十四大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确立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名师点睛中国的改革从农村起步,迅速向城市推进。我国逐步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了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归纳总结经济体制改革的四个转变易错辨析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的区别(1)经济特区的“特”是指特殊的
8、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政策。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仍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2)特别行政区的“特”是指享有特殊的法律地位和特殊的社会制度与生活方式,即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名师点睛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改革目标看,只有对外开放才能跟踪世界先进水平,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完成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构图解史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信息提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构图解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信息提取: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有力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9、制的建立,初步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和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核心素养重点深化 主题突破提升素养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31页主题(一)经济体制改革一、“时空观念”下的“历史概念”1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是指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这一客观规律的要求,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对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国民经济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进行的改革,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经济组织(主要是村、组)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它是我国现阶段农村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针对练1】关于
10、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第一条规定,延长土地承包期,鼓励农民增加投资,实行集约经营;鼓励土地逐步向种田能手集中;社员在承包期内,可以将土地交给集体统一安排,也可以经集体同意协商转包。这一规定()A体现中央确立了农业集体化的路线B积极引导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C表明国家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新途径D推动了大规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土地承包经营方式的改变,这属于国家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新途径的表现,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非农业集体化的路线,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D两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答案:C二、“历史解释”下的“认知深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原因、特点、发展
11、及其实质1原因(1)人民公社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2特点(1)它以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前提,坚持了农村的社会主义制度。(2)它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3)它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创举。3发展: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流转,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4实质:农村经
12、济体制改革实质上是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的调整,是从根本上解放农村生产力。三、“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史料1979年12月1日,万里说:“包产到户不同于分田单干包产到户仍然是一种责任到户的生产责任制,是搞社会主义,不是资本主义。” 根据万里的指示,一篇名为“联产计酬好处多”的文章在1980年4月9日的人民日报第二版上全文刊登。文章登出之后,反响十分强烈,大部分是赞成的,但是,很多人仍对包产到户怀有疑虑。1980年春天,内部刊物农村工作通讯第2期上发表的分田单干必须纠正一文,指责包产到户是“分田单干”,违背了党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摘编自葛福东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轨迹与未来走向思考根据史料概
13、括关于包产到户的主要观点。教你读史(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万里明确肯定包产到户是一种社会主义的生产责任制,没有改变我国土地所有制的性质“联产计酬好处多”的文章在人民日报全文刊登文章登出之后,对包产到户,有赞成的,也有疑虑的指责包产到户是“分田单干”,带来社会问题(2)答题用什么依据所学筛选信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初在推行时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在社会一片质疑声中推行的,但事实证明它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提示万里明确肯定包产到户是一种社会主义的生产责任制,没有改变我国土地所有制的性质;指责包产到户是“分田单干”,带来社会问题。主题(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时空观念”下的“历史概念”
14、1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是根据政府计划调节经济活动的经济运行体制。一般是政府按事先制定的计划,提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措施,有计划地安排重大经济活动,引导和调节经济运行方向。资源的分配,包括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由政府计划决定。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通过市场的供求、价格、竞争等机制对社会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的经济体制。它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把资源配置到效益最好的环节中去,并使企业实行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灵敏的特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针对练2】对下列表格信息,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1
15、979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肯定是不准确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84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1992年南方谈话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992年中共十四大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A.对市场经济理论早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就已有定论B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已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C对市场经济认识不断深入是解放思想、不断探索的结果D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已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解析:材料的起始时间是1979年,“文化大革命”是19661976年,故A项错误
16、;1984年提出“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这没有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表明从1979年到1992年十四大,中国共产党对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在不断深化,这是解放思想、不断探索的结果,故C项正确;到21世纪初,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答案:C二、“历史解释”下的“认知深化”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从原因上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20世纪50年代所建立起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强调国家对整个经济活动实行高度集中管理,其弊端越来越明显,日益制约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改革实践的必然选择多年的改革
17、实践证明,要使社会主义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就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从根本上破除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理论探索的科学结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2)从特点上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有机融合。具体表现为: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分配制度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宏观调控上国家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优势(3)从实践意义
18、上看:这是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加速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有利于促进社会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三、“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史料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强调物质利益在调动工人农民积极性上的重要性,但是仍沿着计划经济的思路用政府的力量来调整农轻重的比例;后来承认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但是强调“计划为主、市场为辅”;再到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
19、经济的改革方向,当时的定位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次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摘编自林毅夫转型国家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思考据史料,概括四十年来中共中央对市场作用与地位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教你读史(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强调物质利益,但强调政府作用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2)答题用什么依据所学筛选信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经济发展理论也在不断发展,经历了打破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
20、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 提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强调物质利益;20世纪80年代,在强调计划为主的同时又承认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后认识到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关键能力定向突破 史料考法能力提升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33页 材料“写好了,墨汁都还没干就匆匆挂上去了。”“在换牌半年多时间里,我连陌生人都不敢见呢。”肖开文(新牌子书写者,时任向阳公社文化站站长)“这(幅照片)是后来补拍的。因为摘牌很低调,当时广汉县委定了三条纪律:不准宣传,不准广播,不准登报。”陈武元(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1980
21、年前后曾长驻广汉作农村改革调查与研究)注:以上文字材料摘编自四川日报(2009年8月13日)观点思考方向历史结论角度1政治领域的变革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体制不适应当时的需要,政治体制改革已悄然进行角度2思想领域的阻力角度3改革的启示答案:角度2:改革开放之初,“左”倾思想的束缚依然存在,人们对改革心存顾虑角度3:改革具有艰巨性;改革是在新旧观念的激烈冲突中展开的;改革者必须具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勇气,才能实现改革的目的材料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
22、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要求:阅读材料,论证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不矛盾。论证: 答案:邓小平认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他的这些言论在当时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材料在农村改革开放初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提高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改善农民的生存环境提供了制度保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农村经济形势的发展,当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成熟之际,农业的效益却越来越低,农民在市场竞争中地位越来越不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面临着严重的挑战。这种制度所体现出来的缺
23、失也逐步显露出来,并逐渐成为制约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消极因素。储诚炜论目前土地制度的局限性及应对措施发现问题:现行教材主要强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积极作用和历史贡献。材料中作者则指出在当前社会条件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面临一些新的挑战,需要进行改革。思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举措为什么必须继续改革?试答: 答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一项制度,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中国农业发展的全部问题,并且由于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当今的农业生产中也逐渐暴露出其不可避免的缺陷。所以,在农村深化改革势在必行。真题感悟模拟演练 真题研模决胜高考授课提示:
24、对应学生用书第134页考情分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和国家的一次伟大转折,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局面。在高考中,本讲是考查频率较高的区域,题型以选择题为主,也兼有少量的非选择题,内容主要涉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表现及影响、国企改革的背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从新高考对学科素养的要求来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对外开放仍是关注的重点。1命题点: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2019高考全国卷)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 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牧,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
25、。这些政策()A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B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C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解析:由材料“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 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牧,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可知国家在贯彻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对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故选A项。答案:A2命题点:乡镇企业的作用(2018高考全国卷)下表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年份农业 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饮、服务业 198229.2874.925.389.5817.0119882
26、3.28773.5295.58372.55623.23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解析:A对:材料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发展的领域多元化,农业类企业减少,而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及服务业类增长很快,说明乡镇企业的发展有利于吸收大量的劳动力,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条件。B错:材料中未体现城市与乡镇的联系。C错: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21世纪初初步确立,与题目时间不符。D错:材料中反映的是乡镇企业的多元化发展,没有反映工业结构的变化。答案:A3命题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经济政策的变化(2017高考全国卷)1990年,
27、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解析:由题干材料信息“1990年”“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可知,当时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据此判断C项正确;材料强调“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而不是国家干预经济,故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模式而不是经济全球化问题,故B项错误;该报告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目的在于为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服务,D项
28、不是报告的主旨。答案:C4命题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2016高考全国卷)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 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 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解析:1980年与1975年相比,农产品总产量大幅度提高,新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其原因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扩大了农民生产自主权、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故选A项;B项表
29、述不符合史实;1980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正在进行中,故C项错误;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不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答案:A11977年11月,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明确提出:“农村中心问题就是要把农业生产搞好,各级领导、各个部门,都要着眼于发展农业生产”“我们是一个方针以生产为中心”。1978年4月,中共中央文件特别提到:“企业是生产单位,必须以生产为中心。”这些主张()A利于全面贯彻“八字”方针以恢复国民经济B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始形成C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转变D标志着经济改革的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解析:材料中提出以生产为中心,实际上是主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0、,这些主张和即将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主张相似,有力地推动了工作重心的转变,故C项正确;A项是1961年实行;B项是1982年中共十二大;D项是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施。答案:C219781991年间,中国电视媒体在经济管理模式和财务运作机制上,先后经历了从完全供给型阶段(国家财政提供全额资金补助),到供给创收型阶段(国家拨款为主、媒体创收为辅),再到创收供给型阶段(媒体创收为主、国家拨款辅助)的三次历史性跨越。这一过程表明()A经济管理体制的逐渐变革B国家宏观调控的基本结束C现代企业制度的正式确立D城市经济改革的全面展开解析:从完全供给型阶段,到供给创收型阶段,再到创收供给型阶段说明国
31、家对电视媒体的经济管理模式进行了变革,故A项正确;题干只是涉及中国电视媒体一个行业,并不能证明国家的宏观调控结束,故B项错误;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故C项错误;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故D项错误。答案:A31984年,邓小平在与中央有关负责人谈话时说道:“农村政策很有效,农村状况确实很好,我们需继续采取措施,使形势更好”1990年,邓小平提出:“从长远的观点,农村要有两次飞跃第二次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当的规模经营。”这表明邓小平主张()A大力发展乡镇企业B确立市场经济体制C坚持家庭联产承包 D深化
32、农村体制改革解析: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A项错误;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是在1992年,故B项错误;据材料“第二次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当的规模经营”可知坚持家庭联产承包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根据邓小平在1984年和1990年谈话内容的变化,可以得出邓小平主张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故D项正确。答案:D4邱家洪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30年的演进路径与未来走向一文中认为,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目标探索、框架构建和完善体制三个阶段,19781992年是目标探索阶段;19922002年是框架构建阶段。其中第二阶段改革()A实现了革命重心向城市转移B完成了全面建设总目标C厘清了计划与市场之间的关系D开辟了四个沿海经济开放区解析:实现了革命重心向城市转移是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故A项错误;完成了全面建设总目标材料中未体现,故B项错误;“南方谈话”之后,到21世纪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故C项正确;四个沿海经济开放区是20世纪80年代开放的,故D项错误。答案:C- 14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