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永春一中2017-2018学年(上)高二年(文)期初考历史试卷(2017.9)命题:学校指定命题 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 总分100分,成绩_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 西周初年,成王年幼继位,以周公为太傅、召公为太保共同辅政;西周中期出现了卿事寮和太史寮这样的辅政机构;西周晚期出现了总理两寮及公族事务的冢宰,这是类似于宰相的重要辅政大臣。这说明A. 王权权威提高B. 官僚政治萌发C. 宗族等级严格D. 周王权威削弱【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西周时期出现了专门的辅政大臣,说明王权的权威提高,故A项正确;西周时期我国实行的血缘政治,官僚政治萌发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B项错误;材
2、料中主要涉及的是政权政治,不是宗族等级,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辅政机构的出现标志着王权的加强,不是削弱,故D项错误。2. 明初规定“诸王临国中,无得至京”;清初命令“亲王无故出京师六十里,罪与百官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封土授爵违背历史潮流B. 顺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C. 明清亲王权力剥夺殆尽D. 皇室内部矛盾得以解决【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诸王临国中,无得至京”是指严禁诸侯王来京城,“亲王无故出京师六十里,罪与百官同”是指严禁亲王离开京城;无论明初还是清初,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B项正确。题干信息无法体现封土授爵违背历史潮流,排除A。题干强调严格限制亲王权力,C项说法过于绝
3、对,排除。题干信息无法体现皇室内部矛盾,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3. 宋代从乾德元年(963年)开始,朝廷陆续“命大理正奚屿知馆陶县、监察御史王祐知魏县、杨应梦知永济县、屯田员外郎于继徽知临清县(知,即兼理、兼管之意)”。北宋知县的设立表明A. 县取代州成为基层单位B. 君主权力的行使比较随意C. 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D. 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中央任命原担任中央官职的官员为县的长官,体现了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故C项正确;材料只是体现知县的设立,不能体现县取代州,故A项错误;中央任命县官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不能表明君主随意使用权力,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
4、地方行政制度,只是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控制,并没有改变地方行政区划,故D项错误。【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根据材料信息,由中央直接委派官员到地方,反映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4. 1875年3月,李鸿章在处理马嘉理案时提到,马嘉理未经中国地方官同意,擅自带领武装探路队深入中国内地,“不独有违条约,亦显悖万国公法中国自主之国,岂容他国无故调兵入境?”这说明A.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B. 清政府对外自主意识增强C. 李鸿章意识到国家主权问题D. 李鸿章否认领事裁判权【答案】C【解析】从“不独有违条约,亦显悖万国公法”可以看出李鸿章在解决这一问题时不仅仅站在本国的角度上,而是站在世
5、界的角度上,这种观点符合近代外交理念,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我们无法从材料中得出;C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D选项曲解了材料的含义。5. 1840年11月18日,迫于形势,负责在广东交涉的琦善在致英国代表义律的照会中同意,此后英国写给中方的信函不再使用“谕”“察”等字样。这表明A. 中国主权的丧失B. 天朝体制逐步崩塌C. 中西方地位平等D. 西方凌驾于清政府之上【答案】B【解析】清政府同意此后英国给中方的信函不再使用“谕”“禀”文体,说明清政府不再以天朝上国自居,英国不是中国的藩属国,天朝体制逐步崩溃。故答案为B项。这种变化与中国主权无关,排除A项;C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点睛:在天朝上
6、国体制下,清政府以宗主国自居,其他国家均是中国的藩属国,给中方的信函要使用“谕”“禀”等带有下级向上级请示意味的文体。清政府同意不再使用,说明清政府的天朝体制逐步崩溃。6. 陶菊隐在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一书的目录中提到“民国来了,总统来了,内阁来了然后来的是皇帝”。材料反映了A. 清政府灭亡已成定局B. 民主与专制的斗争C.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D. 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总统、内阁”指的是民主,而皇帝指的是专制,所以材料是在反映军阀统治时期民主与专制的斗争,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军阀统治时期清政府早就灭亡了,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不能反映
7、材料的全部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英雄人物,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7. 1935年4月,蒋介石任命吴忠信为贵州省负责人,国民政府的党、军、政势力迅即占领了贵州。同年2月,任命刘湘为四川省负责人,接着又通过组织峨眉训练团等措施,整顿了四川的军事、财政、金融,推行了保甲制度等,加强了国民政府在四川的影响。这些措施客观上A. 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B. 改变了中国工业布局C. 奠定了持久抗战基础D. 意在“围剿”中央红军【答案】C8. 1975年3月,中国艺术团拟赴美巡回演出,美国国务院要求中方取消艺术团预备曲目中的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因为歌词里有“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美方难
8、以接受。中方坚持“宁可不去,也不能不唱”。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当时A. 中美文化交流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B. 中美关系异常紧张C. 中美文化存在严重冲突D. 美国敌视中国【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美国国务院要求中方取消艺术团预备曲目中的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因为歌词里有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美方难以接受”表述得知当时中美之间的文化交往受到了政治因素的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1975年3月”说明BCD项错误。点睛:材料“美国国务院要求中方取消艺术团预备曲目中的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因为歌词里有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美方难以接受”是解题的关键。9. 1974年2月,毛泽东同志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
9、再次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三个世界”战略提出的背景是A. 反霸统一战线形成B. 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C.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D. 中国开始改变意识形态外交【答案】C【解析】材料叙述了“三个世界”的理论,从材料的描述来看,这一理念的提出是针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而提出的,所以说当时的大背景是国际力量出现明显的对比,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这一理念不是针对霸权主义提出的;C选项错误,材料与不结盟运动无关;D选项错误,我们不能从这一材料
10、中得出这一观念。10. 根据7月17日周恩来同志一天的行程安排表,推断当时周恩来等主要是为了时间外交活动上午10点会见柬埔寨王国外交大臣狄普芳中午11:40访晤英国外交大臣艾登下午1点起与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越南代外长范文同会谈下午16:50访晤法国总理兼外长弗朗斯A. 争取各国支持理解第26届联合国大会提案B. 解决朝鲜半岛、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C. 以“求同存异”推动万隆会议的顺利召开D. 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举行中印、中缅会谈【答案】B【解析】根据周恩来同志会见和访晤的对象“柬埔寨王国外交大臣”“英国外交大臣”“苏联外长”“越南代外长”“法国总理”判断,应该是解决朝鲜半岛、印度支那问
11、题的日内瓦会议,故B正确;周恩来没有参加第26届联合国大会,A错误;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C不符合材料“访晤英国外交大臣”“访晤法国总理”,排除;材料无法体现“中印、中缅会谈”,排除D。【名师点睛】根据周恩来同志一天的行程安排表看出,会见和访晤的对象主要是东南亚国家和英、法、苏,判断是为了解决朝鲜半岛、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11. 雅典公民可以在陶片上写上那些不受欢迎人的名字,并通过投票表决将其予以政治放逐。这体现出“陶片放逐法”的根本目的是A. 防止精英人物参与政治决策B. 保障公民对政治决策的参与C. 维护公民政治决
12、策权的平等D. 保证民主政治的安全和稳定【答案】D【解析】“陶片放逐法”针对的是威胁民主政治的个人,并不是防止精英人物参与政治决策,A项错误;公民都有参与政治决策的权利,不是“陶片放逐法”的根本目的,B项错误;C项与题意无关;“陶片放逐法”的根本目的是驱逐威胁民主政治的个人,保证民主政治的安全和稳定,故D项正确。12. 罗马法规定,在财产继承方面,若遗嘱被认为不符合人伦道德,遗嘱人的近亲可以提起“遗嘱逆伦之诉”,以请求撤销遗嘱。这一规定说明罗马法A. 对市民的财产自由进行限制B. 在实施过程中兼顾了社会民情C. 要求在继承关系中近亲优先D. 放松了对公民财产的继承保护【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
13、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说的是“财产继承”不等同于“财产自由”,故A错误;材料信息中没有规定财产继承中近亲优先,故C错误;材料是罗马法对财产继承的规范,这是加强了对公民财产的继承保护,故D错误;材料信息“若遗嘱被认为不符合人伦道德,遗嘱人的近亲可以提起遗嘱逆伦之诉,以请求撤销遗嘱”说明,罗马法的实施兼顾了社会民情,故B正确。13. 查士丁尼的法学总论指出:皇帝的决定也具有法律效力,凡是皇帝的批复中的命令,在审理案件时的裁决,在诏令中的规定,当然都是法律,所有这些统称宪令。由于它们是普遍的,无疑地对于一切人都有约束力。材料信息反映了罗马A. 法官按照皇帝的批复审理案件B.
14、君主权力的逐渐加强C. 法官判案必须遵循法律的规定D. 法律形成了完整体系【答案】B【解析】据“皇帝的决定也具有法律效力,凡是皇帝的批复中的命令,在审理案件时的裁决,在诏令中的规定,当然都是法律”可知,皇帝的决定也具有法律效力,说明罗马皇帝的权力在扩大,即君主权力的加强,故B正确;法官按照法律的规定审理案件,故A项错误;C项与题意信息无关,排除;D项虽然符合史实,但在材料信息中没有反映,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皇帝的决定也具有法律效力,凡是皇帝的批复中的命令,在审理案件时的裁决,在诏令中的规定,当然都是法律”,紧扣材料和罗马法的知识分析解答即可。14. 在经历马萨诸塞州退伍军人领导的
15、农民起义事件后,美国一位重量级领导人表示“事情很明显,如果国会没有充分权力,我们就永远不会取得国家的资格,西欧列强也不会把我们当作一个国家加以尊重”,这一领导人的主要意图是A. 提高美国的国际地位B. 实行“分权与制衡”C. 打造强有力中央政府D. 平定当时的农民起义【答案】C【解析】“事情很明显,如果国会没有充分权力,我们就永远不会取得国家的资格,西欧列强也不会把我们当作一个国家加以尊重”表明邦联体制下中央政府的软弱,以及改革现状,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维护国家统一的迫切性,故C正确;A不符合材料的主旨;B与材料无关;D不符合材料“如果国会没有充分权力,我们就永远不会取得国家的资格,西欧列强也
16、不会把我们当作一个国家加以尊重”,排除D。15. 1787年美国宪法在第一条第8款列举了允许联邦政府行使的权力,在其他条款中则规定了禁止联邦政府行使的权力。这说明该宪法A. 条款内容存在着矛盾B. 旨在维护人民的权利C. 有碍政府权力的行使D. 具有权力制约的精神【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1787年宪法在不同的条款中规定,允许联邦政府行使的权力和禁止联邦政府行使的权力,这并不矛盾,故A项错误;美国1787年宪法最初并没有关于人民权利的条款,故B项错误;美国1787年宪法第一条第8款列举了允许联邦政府行使的权力,在其他条款中则规定了禁止联邦政府行使的权力,这不是妨碍政府权力的行使,故C项
17、错误;根据这部宪法的分权制衡原则,说明联邦政府的一些权力受到制约,故D项正确。16. 1945年11月4月,艾奇逊在讲话中含沙射影攻击苏联时,被人民嘘下了台。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在富尔敦发表“铁幕演说”后,美国纽约市区百老汇大街贴满了反对丘吉尔的标语,群众还举行了抗议示威。这说明当时美国政府A. 敌视苏联没有得到各界支持B. 称霸全球的战略部署未完成C. 允许民众表达和平民主诉求D. 对苏联的外交政策摇摆不定【答案】A【解析】敌视苏联没有得到各界支持,与材料中“含沙射影攻击苏联时,被人民嘘下了台”“大街贴满了反对丘吉尔的标语,群众还举行了抗议示威”相符,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战略部署
18、和民众的民主权力,故BC项错误;材料中“含沙射影攻击苏联”“发表铁幕演说”表明政策一致,故D项错误。点睛:材料中“被人民嘘下了台”“美国纽约市区百老汇大街贴满了反对丘吉尔的标语,群众还举行了抗议示威”等信可知美国的行径没有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17. 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瓷器“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江苏南浔的“湖丝”不仅远销国内边远市镇,而且大量出口;浙江桐乡的铁器“大江南北咸仰赖”。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A. 资本主义萌芽促进私营手工业的发展B. 商品流通突破了狭隘的地方市场C. 商业繁荣促进工商业市镇兴起D. 海禁政策松动促进海外贸易发达【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资本主义萌芽强调雇佣关系,材
19、料与雇佣关系无关,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景德镇的瓷器“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江苏南浔的“湖丝”不仅远销国内边远市镇,而且大量出口;浙江桐乡的铁器“大江南北咸仰赖”可以看出商品的流通突破了狭隘的地方市场,故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工商业市镇的兴起,故C项错误;本题与海禁政策无关,故D项错误。18. 新航路开辟后的几个世纪里,欧洲殖民者将大量金银运往亚洲,“在中国及印度大部分市场上,纯金和纯银的比价通常是10:1,至多也不过12:1。而欧洲的比价是14:1,甚至是15:1”。这种差异A. 加速了亚洲商品流向欧洲B. 导致欧洲传统手工业消失C. 使欧洲原始资本积累加快D. 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
20、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按照材料意思,欧洲金银比价低于中国及印度,这就意味着和欧洲相比,同样重量的金银在中国和印度能买到更多的商品,故A项正确;欧洲传统手工业消失在材料中无法反映,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欧洲和亚洲正常的国际贸易,不是原始积累,故C项错误;中国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在外商企业刺激、洋务企业诱导的情况下产生的,与题干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名师点睛】新航路引起商业革命的表现:1远洋商业活动范围扩大,世界各地区民族间经济和文化交往扩大2世界市场开始形成3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
21、的商业垄断地位逐渐被葡萄牙和西班牙等取代19. 民国河北元氏县志记载“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据此可以推知当时中国A. 小农经济逐渐瓦解B. 不受外国经济的冲击C.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D. 农村经济结构没有出现变动【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表明河北元氏县任然是传统的小农经济,推不出当时中国小农经济逐渐瓦解,故A选项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民国时中国不受
22、外国经济的冲击不符合史实,故B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元氏县是中国的局部,民国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在沿海、江南地区有很大的发展,由此可以推断当时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故C选项正确。元氏县知识局部,不能退出整体的变化,也与事实不符,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农村经济结构就开始变动,故D选项错误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经济的发展状况20. 下表为1843年与1858年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其反映的本质问题是货物单位1843年税率%1858年税率%棉花担654572印花匹1425498袈裟布匹1068498棉纱匹694486A. 列强对华商品输出
23、激增B. 中国自然经济加速解体C. 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D. 中国降低进口洋货税率【答案】C.21. 1929年,斯大林认为苏联“小农经济的大部分不仅不能实现逐年扩大再生产,相反地,连简单再生产也是很少有可能实现的”。该观点A. 客观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状况B. 为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提供依据C. 是对新经济政策的继承和发展D. 准确揭示了农业长期落后的根源【答案】B【解析】“小农经济的大部分不仅不能实现逐年扩大再生产,相反地,连简单再生产也是很少有可能实现的”,斯大林的这句话实质上是否定了家庭小农经济,结合所学知识,苏联开展的农业生产集体化运动,可知这句话是为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提供依据,B正确;
24、斯大林的这一句话,是否定了家庭小农经济,提倡农业生产集体化,而新经济政策是适合当时苏联农业生产状况的,A表述不恰当,排除;斯大林的这一句话,是否定了家庭小农经济,提倡农业生产集体化,而新经济政策对家庭小农经济是肯定的,排除C;新经济政策对家庭小农经济采取肯定措施,极大地刺激了农业的发展,摆脱了农业长期落后的局面,D错误。22. 1930年,美国拖拉机、谷物联合收割机、玉米摘收机的产量依次为:92万台、6.1万台和5万台;到了1940年,拖拉机、谷物联合收割机、玉米摘收机的产量依次为:156.7万台、19万台和11万台。导致上述现象是由于罗斯福新政A. 致力于国家工业复兴B. 推行“以工代赈”C
25、. 实施农业减耕减产政策D. 整顿财政金融体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题中提到的“拖拉机”“谷物联合收割机”“玉米摘收机”都属于工业产品,其产量的增加和工业复兴有直接关系,故A项正确;“以工代赈”是指政府通过大力举办公共工程以解决就业问题,与工业复兴无关,故B项错误;实施农业减耕减产只能导致农业机械在一定程度上使用量减少,故C项错误;整顿财政金融与工业复兴并无直接的关系,故D项错误。考点:罗斯福新政工业复兴法23. 1987年北京居民人均消费粮食123.6公斤,比1978年减少59.1公斤,下降32.3%。这表明当时的北京A. 粮食供应紧张B. 居民膳食结构日益多样化C. 农业发展缓慢D.
26、 居民工资低无钱购买粮食【答案】B【解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对膳食的营养需要也提高,居民膳食结构日益多样化,所以粮食消费比重下降,故B正确;1987年中国改革开放近十年,经济发展迅速,农业生产逐年提高,并没有出现粮食供应紧张问题,A错误;随着1978年包产到户的农业改革开始,我国农业发展迅速,C错误;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工资水平逐渐增长,不是工资低无钱购买粮食,该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D错误。24. 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的黄金储备从战后的250亿美元急剧下降到90亿美元,黄金存量从8亿多盎司骤减到25亿盎司。而此时的欧洲各国,至少囤积着800亿美元,有
27、权要求美国兑付228亿盎司的黄金。这主要说明当时A. 美国陷入了欧洲的债务危机B. 国际金融体系存在内部缺陷C. 国际黄金储存量总体下降D. 欧洲的一体化进程效果明显【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的黄金存量从8亿多盎司骤减到25亿盎司。而此时的欧洲各国,至少囤积着800亿美元,有权要求美国兑付228亿盎司的黄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美元和黄金挂钩,说明国际金融体系存在内部缺陷,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美国陷入了欧洲的债务危机,故A排除。材料反映美国黄金储存量总体下降,不是国际,故C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欧洲的一体化进程效果明显,故D排除。考点:世界
28、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二、材料题。(共3题,第25题24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6分,共52分)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70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将上海附近水源取样,送回英国请专家检验,结果包括苏州河在内的12个取水点的水质,都明显优于同时期的泰晤士河。20世纪初开始,上海人口逐年激增,苏州河的水质污染也日益严重。1925年,以苏州河为水源地的上海闸北水厂被迫关闭。地方政府多次组织疏通河道,以提高苏州河的自清洁能力。一些商业团体设立了专门的治理组织吴淞江水利协会,积极配合官厅疏浚苏州河。但因经费等原因,河道疏通工作时断时续,进度缓慢
29、。19241926年,上海先后建造了三个污水处理厂,处理生活污水,对工业污水的随意排放也做出过个别处罚。直到1949年上海解放,上海都没有管理和控制污水排放的专门机构,再加上上海政府与租界各自为政,苏州河的污水治理并没有明显的效果。近代以来苏州河的污染与治理材料二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泰晤士河及其支流沿岸工厂林立。19世纪中期,泰晤士河开始散发令人难以忍受的臭气。面对泰晤士河环境的不断恶化,伦敦市政府进行了生活污水排放系统的修建。英国国家社会科学促进会、皇家艺术协会等民间组织多次讨论河流治理问题,督促政府对合流污染进行干预。1876年,英国议会正式通过河流防污法,明确禁止把废弃物和未经处理的工业
30、废水直接排放到河流中。但是地方政府对国家的过度干预表示不满,部分工厂主也强烈反对,民众虽然希望改善环境,但因为担心河流治理会导致政府增税,对河流治理的态度犹豫。因此,泰晤士河的环境并没有得到改善。摘编自试论19世纪中后期英国河流治理问题(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19世纪70年代苏州河与泰晤士河水质差异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苏州河和泰晤士河污染治理的共同特点。指出泰晤士河污染治理效果的原因。【答案】(1)原因:苏州河水质较好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近代民族工业刚刚起步;外国资本主义对华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在华的外资工厂数量也很少;上海的城市人口尚未激
31、增。泰晤士河水质较差工业革命后,英国近代工业迅猛发展,对水流构成污染;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加,生活污水加剧河流污染。特点:政府主导,民众和民间组织积极参与;重点治理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排放;治理效果有限。(2)原因:泰晤士河自由主义盛行,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工业资产阶级反对;民众经济能力有限,对河流治理存在担忧。【解析】(1)苏州河水质较好原因:根据“20世纪初开始,上海人口逐年激增,苏州河的水质污染也日益严重”分析得出上海的城市人口尚未激增,结合近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刚刚起步、外国资本主义对华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在华的外资工厂数量也很少等方面分析回答。泰晤士河水质
32、较差原因:根据“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泰晤士河及其支流沿岸工厂林立”得出工业革命后,英国近代工业迅猛发展,对水流构成污染;结合所学,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加,生活污水加剧河流污染。(2)特点:根据材料信息分别从治理的方式、治理重点和治理效果等角度分析回答。原因:根据“地方政府对国家的过度干预表示不满,部分工厂主也强烈反对,民众虽然希望改善环境,但因为担心河流治理会导致政府增税,对河流治理的态度犹豫”分析概括得出:自由主义盛行,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工业资产阶级反对;民众经济能力有限,对河流治理存在担忧。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有学者在探究工业文明因素的发育时构
33、建了一个基本的模式,即该模式特别强调社会生产力发展、国家政策激励及制度创新等因素对工业化进程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请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近代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进行探讨。(说明:就结构图中的要素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进行认证:也可以对结构图中的要素进行补充,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表达清晰。)【答案】社会生产力发展、国家政策激励及制度创新等因素对工业化进程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洋务运动时期,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社会生产力发展迅速,开启了近代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和20世纪初的“新政”等,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
34、制,建立中华民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路是:首先,找准结构图中要素与工业化的关系,可以是一个要素或多个要素;其次,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达清楚。点睛:开放性试题是每年全国卷高考命题最大的亮点,从能力上来说,该题型综合地考查了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解题时,要高度关注设问中括号部分,这往往是解题的钥匙所在;其次,任何试题都要立足于“三步法”:比如此题思维模式,关系(是什么)+论证(为什么)+
35、总结(怎么样)。27. 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相互关系和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政治史方面,唐宋转型却带来了与朝向现代性的进步根本不同的变化,这种朝向现代性的进步是以社会流动、商业成长和文化变化为代表的。当平民在政府中取代了士族,由士族政治领袖所提供的对王室权威的制衡丧失了。其结果就是中国早期的现代性以不断增长的独裁为标志。宋代标志着独裁的增长,这在内藤对唐宋转型的阐释中是核心内容,因为它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事实上没有实现现代化。与此同时,独裁应该受到谴责的观念为解决中国的落后问题提供了一个办法:人们首先关心的是改革中国的政治体制,
36、而让别的国家来指导中国也是必要的。事实上中国早在我们之前就实现了我们当代西方人所重视的东西。摘自(美)包弼德唐宋转型的反思以思想的变化为主材料二与西方和亚洲一些国家相比,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转型是激进的、极端的和曲折的。这不是中国人的错,西方列强为主角的竞争和战争把中国卷入了世界,列强对中国的掠夺和压迫,形成了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并激化了中国的阶级和社会矛盾,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摘自郑佳明中国社会转型与价值变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转型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转型是激进”的表现,分析“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转型是激进的、极端的和曲折
37、的”原因。【答案】(1)教育和科举使平民获得社会上升空间;商业发展改变税收,并带来城市商业化;市民文化日益发展,礼下庶人的理学形成;皇权失去制衡,专制独裁增长。(2)例: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新文化运动主张废除汉字。 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社会的贫穷和落后;政府的压迫和腐败;改良的失败;深刻的阶级对立。【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唐宋转型的主要特点要从经济方面、政治方面以及思想文化教育方面多角度的进行论述。(2)“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转型是激进”的表现就是回答出义和团运动、新文化运动两个激进的历史事件即可,例如,义和团运动的激进之处体现在盲目排外,新文化运动的激进之处体现在主张废除汉字。“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转型是激进的、极端的和曲折的”原因则主要从当时的国情进行回答,例如,政治方面政府的压迫和腐败、民族危机不断的加深。【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确唐宋转型的主要特点要从唐宋的阶段特征出发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论述,然后要明白义和团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激进”的历史事件,从当时国情去回答原因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