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东省临沂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2月一模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55250 上传时间:2024-05-2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8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临沂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2月一模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山东省临沂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2月一模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山东省临沂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2月一模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山东省临沂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2月一模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山东省临沂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2月一模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山东省临沂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2月一模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山东省临沂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2月一模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山东省临沂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2月一模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山东省临沂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2月一模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山东省临沂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2月一模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山东省临沂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2月一模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山东省临沂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2月一模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山东省临沂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2月一模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山东省临沂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2月一模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山东省临沂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2月一模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山东省临沂市2022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 20世纪初,中国史学界萌生了“疑古”思潮。胡适提出:“以现在考古学的程度看来,我们对于东周以前的中国古史,只可存一个怀疑的态度。”由此,“夏王朝否定说”盛行。1959年二里头遗址的发现为夏的历史提供了可靠的证据,向“东周以上无信史”提出挑战。对此解读合理的是A. 史学界的疑古思潮完全是错误的B. 文献史料是历史解读的必要依据C. 实物史料对史学研究有重要价值D. 文献资料必须与实物资料相印证【答案】C【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二里头遗址的发现对20世纪初中国史学界的“东周以上无信史”的观点提出挑战,说明实物史料对于

2、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C项正确;“完全是错误”的说法过于夸张绝对,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文献史料的价值和影响,排除B项;D项中的说法也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2. 据汉书西域传记载,从敦煌西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都设立了驿亭,在轮台、渠犁(今新疆库尔勒)均有田卒数百人,由使者校尉领护。汉朝实行的屯田实边制度A. 是中国最早的屯田制B. 具有军政合一特点C. 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D. 旨在巩固扩大统一【答案】D【解析】【详解】汉朝为了加强对西域地区管理,实行屯田制度,其目的在于巩固扩大统一,D项正确;A项错在“最早”,排除A项;军政合一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屯田实行兵农合一,有助

3、于减轻财政负担,排除C项。故选D项。3. 南北朝时期,金属货币在北方几乎绝迹,谷帛代替了钱币作为交易媒介。但在南方,金属货币的使用却是不断扩大,还产生筹码不足和钱币盗铸等问题。这反映出当时A. 南方经济水平高于北方B. 南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不同C. 货币的功能和价值下降D. 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控力减弱【答案】B【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南北朝时期北朝以实物取代货币,这是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表现;而同一时期的南方货币的使用范围却不断扩大,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繁荣的表现,由此说明南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不同,B项正确;南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不代表南方的经济水平就高于北方,排除A项;南北方之间的这种

4、差异是由于两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导致的,并不能说明货币的功能和价值下降,排除C项;当时南北双方没有统一在一个中央政府之下,不能说明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控力减弱,排除D项。故选B项。4. 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宰相籍贯分布示意图。该时期是A. 唐朝B. 北宋C. 南宋D. 明朝【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宰相籍贯多集中在长江以南,说明南方的教育文化发展水平较高,教育水平高又是经济发展繁荣带来的结果,据此可推知南方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因此应该是南宋时期,C项正确;唐朝和北宋时期黄河流域经济繁荣,宰相籍贯并没有集中在南方,排除AB项;明朝时期已经废除了宰相制度,排除D项。

5、故选C项。5. 明万历年间,兖州府的藤县,凡“沮茹膏腴”之地,尽为稻麦所占,有“千亩麦”“千石稻”之称。沂州府的水稻更是名播遐迩。莱州府志的物产门中,已将稻谷列为本地的五谷之首。据此可以推断A. 华东地区开始种植水稻B. 山东水稻种植已很普遍C. 山东是全国水稻主产区D. 水稻成为主要粮食作物【答案】B【解析】【详解】万历年间山东的膏腴之地多种植水稻,而且地方政府将稻谷列为本地五谷之首,说明当时水稻种植面积较大,种植范围较广,水稻较为普遍,B项正确;A项错在“开始”,排除A项;材料没有将山东和其它地区水稻种植进行比较,无法得出比较性结论,排除C项;材料没有将各种粮食作物进行比较,无法得出水稻是

6、主要的粮食作物,排除D项。故选B项。6. 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1902年,梁启超正式提出了“中华民族”概念。1935年,义勇军进行曲使“中华民族”观念传遍大江南北。这一过程表明A. 维新思想推动新民族观形成B. 传统的家国观念被摒弃C. 中华民族观念深受西方影响D. 反帝斗争促进民族觉醒【答案】D【解析】【详解】1901年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后,此时梁启超先后提出了“中国民族”和“中华民族”概念;1935年是抗日战争时期,此时“中华民族”的概念随着义勇军进行曲传遍大江南北,由此可知反帝斗争促进了“中华民族”概念传播,促进了民族的觉醒,D项正确;是

7、反帝斗争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新民族观的形成,而非维新思想,排除A项;“中华民族”概念的传播不代表传统的家国观念被摒弃,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西方对中国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7. 1926年,蔡和森在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中写道:“研究俄国革命的经验与俄国共产党的历史,但是同时我们又要知道中国革命及我党要如何发展及其发展的道路如何,故须明白我党的历史。”他的主张主要体现了A. 学习借鉴苏联革命经验的思路B. 学习党史以明确党的性质的倡议C. 宣传革命理论和动员民众的策略D. 探索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的思想【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蔡和森既主张研究俄国革命的经验和与俄国共

8、产党的历史,有主张研究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历程,在实践中进行总结,探索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的思想,D项正确;AB项只是材料中一部分,不能整体反映材料信息,排除AB项;材料强调研究俄国和中国的革命实践经验,而不是宣传革命理论和动员民众的策略,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8. 如图为美术家古元创作于1947年的木刻版画烧毁旧地契。据此可知 A. 土地革命已经在全国展开B. 解放区实现了“耕者有其田”C. 解放区废除了土地私有制D. 中国革命性质已经发生变化【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烧毁旧地契是指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9、,B项正确,排除C项;新中国成立后,土地革命已经在全国展开,排除A项;1947年,中国革命性质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9. 如表是新中国农业发展的部分数据。这反映出1950年代1978年机耕面积1958年,351万公顷,占耕地面积3.3%4067万公顷,占耕地面积41%机电灌溉面积1952年,占耕地面积1.6%占耕地面积554%农村小型水电站1958年,98个水电站,农村用电0.5亿度82387个水电站,农村用电量253.1亿度 A.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成就突出B. 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C. 农业经济结构实现了协调发展D. 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生产力进步【答案】A

10、【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58年中国的机耕面积仅仅是351万公顷,占耕地面积3.3%,而1978年中国的机耕面积达到4067万公顷,占耕地面积将近41%;农村机电灌溉面积,1952年是1.6%,1978年是55.4%; 1958年中国有98个农村小型水电站,农村用电量仅仅是0.5亿度,到1978年, 发展到82387个水电站,农村用电量达到253.1亿度。”可知,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农村机耕面积,机电灌溉,水电站各用电量迅速增加。这说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农业现代化突飞猛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有一定成效。A项正确;农村生产关系

11、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在材料中无法找到依据,排除B项;农业经济结构实现了协调发展,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C项;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生产力进步,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0. 在古埃及,很多神是幻想出的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合体。两河流域的神多以纯粹的人类形象出现,但也没有完全与动物脱离,一些画像中神的身旁都会出现动物,动物也标志着神对应的特征和能力。由此可见A. 世界区域文明具有差异性B. 西亚文明借鉴了古埃及文明C. 神话传说的史料价值不高D. 认知动物水平体现文明程度【答案】A【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虽然两河流域的神也没有与动物脱离,但和古埃及的神的形象并不一样,由此可知世界区域文明具有差异

12、性,A项正确;虽然西亚文明的中的神与古埃及的神有相类似之处,但不能据此说明西亚文明借鉴了古埃及文明,排除B项;材料主要是体现了世界区域文明存在差异性,CD项中的说法明显无法体现这一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项。11. 17世纪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是第一个宣布用本民族语言实行普及教育的人,他主张教育工作者应当打开男女青年天赋才能自由发展的道路,对青年人应不限等级和地位,要采取同样的教学原则。这表明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A. 是文艺复兴运动的重要成果B. 具有民族性民主性和人文性C. 促进了西方民族国家的发展D. 推动了欧洲第一次思想解放【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7世纪的教育家

13、夸美纽斯主张教育应该有民族性,教育具有民主性和人人有接受知识的人文性,B项正确;17世纪,欧洲开始启蒙运动,排除A项;宗教改革促进了西方民族国家的发展,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具有民族性,但C项片面反映材料观点,排除C项;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第一次思想解放,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12. 如表是英国奴隶贸易过程中的大事摘录。这反映了时间大事1562年英国人约翰霍金斯第一次贩奴至美洲16701776年英国贩卖到美洲大陆的奴隶总数超过其他国家贩奴数量的总和180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废除奴隶贸易法案1833年英帝国废除了奴隶制 A. 英国人权观念的普及B. 英国殖民霸权确立的过程C. 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D

14、. 英国工业革命发展的进程【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展示了英国在不同时期对待奴隶贸易的不同态度,结合所学可知,16世纪末到18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英国需要资本的原始积累,展开了黑奴贸易;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英国逐步废除了奴隶制,可见,奴隶制的状况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C项正确;英国人权观念的普及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英国殖民霸权确立的过程是英国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确立了海上霸权。1688年,英国发生了“光荣革命”,正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并在全世界建立了庞大的殖民地,遍布五大洲,号称“日不落帝国”。到19世纪70年代之前,英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

15、主义国家,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B项;英国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60年代,以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为始,以瓦特蒸汽机的改良和广泛使用为枢纽,以19世纪30、40年代机器制造业机械化的实现为基本完成的标志。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3. 20世纪初,亚洲开始改变沉睡状态,“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被宰割、被奴役的因素转变为积极的革命因素”。这根源于A. 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B. 亚洲人民反帝斗争走向联合C. 亚洲民族民主革命运动高涨D. 世界殖民体系的衰退和瓦解【答案】A【解析】【详解】20世纪初,亚洲地区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发展,因此这一时期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民族解放运动兴起,

16、A项正确;20世纪初亚洲人民的反帝斗争并未走向联合,排除B项;C项是结果而非原因,排除C项;这一时期直接殖民体系最终确立,排除D项。故选A项。14. 有学者指出,苏联存在的70多年里,一共有过两种基本模式,一种是军事共产主义模式,它被列宁否定,但斯大林延续了这一模式;另一种是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模式,但它被斯大林所推翻。苏联的社会主义探索与建设模式的变化A. 纠正了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偏差B. 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C. 反映了计划和市场地位的不同D. 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方向【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发展经济。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

17、的政治经济体制,采取计划发展经济,故苏联的社会主义探索与建设模式的变化反映了计划和市场地位的不同,C项正确;斯大林模式使苏联长期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严重影响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也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了活力,纠正了偏差,表述错误,排除A项;斯大林模式推动了当时苏俄(联)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但存在一定弊端,“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苏联的社会主义探索与建设模式没有违背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方向,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15. 如图反映的是19731983年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失业率。这主要是由于 A. 经济政策调整的局限性B. 大量移民带来的冲击C.

18、科技发展影响的双重性D. 现代保障制度的弊端【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731983年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失业率”可以看出19731983年欧美国家的失业率在高位运行,甚至超过了10%,这是因为受石油危机等方面的影响,欧美经济陷入“滞胀”困境,凯恩斯主义失灵,政府开始降低利率,放款信贷,却又加剧了通货膨胀,为应对通货膨胀,放缓经济增长步伐,却又导致生产停滞,经济恶化,在这期间虽然交替使用紧缩财政和赤字财政等政策,都不能摆脱滞胀,并且失业人口不断上升,所以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原因是经济政策调整的局限性,A项正确;在19731983年间欧美国家没有大量移民进入,排除B项;科技发展的双重性一直存

19、在于人类社会,所以19731983年失业率的不断上升不能说是科技发展的影响导致的,排除C项;现代保障制度的弊端会造成部分人不从事工作,而不是造成较高的失业率,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依据图1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明成祖迁都做出合理解释。(2)提取图2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后金)迁都的特点。【答案】(1)角度1:从政治角度回答南京偏于江南一带,不利于控制全国;迁都北京有利于巩固统治。角度2:从军事角度回答迁都北京可以增强北部和东北部军事势力,有效应对游牧民族侵扰。角度3:从经济角度回答定都北京可加强南北交流,推动经济交流与发展。角度4:从历史角

20、度回答北京曾作为金、元都城;朱棣曾受封燕王镇守北京,有较好的基础。(答出三个角度即可。) (2)从次数上:两次迁都,共三处都城。从方向上:整体看是从北向南、由东向西。从区域上:由少数民族聚居区域到汉族聚居区域(由游牧区到农耕区、由经济落后地区到经济发达地区、由“关外”到“关内”等)。从城市地位:从边陲城市到传统政治中心。从背景看:随着实力增长、控制区域扩大而迁都(从地方政权到全国政权)。(答出三个方面即可。若仅列出史实,无总结角度或概括性语言不得分。)【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可知,明成祖迁都的方向是从南放到北方,即南京到北京,迁都的原因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角度作答,例如,角度1

21、:从政治角度回答南京偏于江南一带,不利于控制全国;迁都北京有利于巩固统治。角度2:从军事角度回答迁都北京可以增强北部和东北部军事势力,有效应对游牧民族侵扰。角度3:从经济角度回答定都北京可加强南北交流,推动经济交流与发展。角度4:从历史角度回答北京曾作为金、元都城;朱棣曾受封燕王镇守北京,有较好的基础。(2)从材料中可知,可从迁都的次数,迁都的方向和地理位置等角度作答,具体可以阐述为清朝的都城的数量是三个,经历了两次迁都,迁都的从方向上是整体看是从北向南、由东向西。从区域上观察是由少数民族聚居区域到汉族聚居区域或者说由游牧区到农耕区、由经济落后地区到经济发达地区、由“关外”到“关内”等再从城市

22、地位:从边陲城市到传统政治中心。从背景看:随着实力增长、控制区域扩大而迁都(从地方政权到全国政权)。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中国第一份女性刊物是1898年7月24日创刊于上海的女学报。从女学报我们可以发现,当时的女性报刊开始任用女性作为主笔,其内容涉及女性的教育、家政知识、科学、语言、绘画、音乐等,提倡女学,很受当时的读者欢迎。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时期提出了女性要发挥个人的独立自主精神,把女性当做“人”来对待,提倡女性应该要参政、经济独立、社交公开,这个时期不仅有专门讨论女性解放的报刊,一般的报刊也以女性问题作为其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女性报刊共62份,女性报刊的负

23、责人既有男性也有女性,主办单位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出版社、杂志社这些出版机构,另一种就是女性团体,如中国反日妇女救国大同盟、全国妇女救国会等。摘编自方吟20世纪30年代上海女性画报研究以(妇人画报)为例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近代女性刊物”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表述成文,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答案】【示例1】女性刊物的内容与时俱进19世纪末,中国第一份女性刊物女学报创办,注重女性的教育和才能发展,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突破封建传统束缚作用,很受当时的读者尤其是女性的欢迎。新文化运动后,女性刊物高举民主自由旗帜,号召女性发挥个人的独立自主精神,摆脱封建束缚,提倡女性参政,

24、关注女性的政治权利,极大推动了女性解放运动。20世纪30年代,上海女性报刊创办不断增多,主办单位多为爱国的女性政治团体,内容多为动员女性参与救亡运动,对近代民主革命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可见,女性刊物的内容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不断进步。【示例2】中国近代女性刊物创办集中在上海等发达城市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第一批通商口岸,较早地传人了新观念、新思想。在西方列强倾销商品冲击下,以上海为代表的东南沿海地区自然经济解体较早且程度较深,传统观念受冲击,新思想进一步传播。以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为代表的近代工业在上海出现,为女性运动提供了物质基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在上海的开展,传播了民主科学思想,为

25、女性刊物在上海发展提供思想动力。总之,上海汇聚各种有利条件,成为中国近代女性刊物创办的集中创办的地区。【示例3】女性刊物的创办和发展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伴随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以挽救民族危亡,近代女性刊物出现。伴随近代机器生产方式传人,特别是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女工群体增多,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等重大事件推动下,近代女性刊物不断发展。中国近代女性刊物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多,其内容从女学到人权再到政治运动不断延伸,创办主体多样化,政治色彩越来越浓厚。近代女性刊物的创办和发展,一方面突破封建传统束缚,促进女性的思想解放,

26、改良女性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在动员女性参与救亡革命运动,社会风俗改革方面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可见,近代女性刊物的创办和发展是时代变迁的体现,对近代中国妇女解放和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解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中国第一份女性刊物是1898年7月24日创刊于上海的女学报。从女学报我们可以发现,当时的女性报刊开始任用女性作为主笔,其内容涉及女性的教育、家政知识、科学、语言、绘画、音乐等,提倡女学,很受当时的读者欢迎。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时期提出了女性要发挥个人的独立自主精神;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女性报刊共62份,女性报刊的负责人既有男性也有女性,主办单位主要

27、有两种,一种是出版社、杂志社这些出版机构,另一种就是女性团体,如中国反日妇女救国大同盟、全国妇女救国会等。”可拟定论点为女性刊物的内容与时俱进;阐释可从19世纪末女性刊物的内容、新文化运动后,女性刊物内容、20世纪30年代,女性刊物内容的变化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社区发展中文“社区”一词由费孝通、吴文藻等人从“Community”转译过来,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阶段表现1950年代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社区自治缺乏。20世纪80、90年代(1)1985年开始,民政部门首次将“社区

28、”概念引入城市管理,开始倡导和推动社区服务工作;1987年社区服务开始在全国推广。(2)1999年,为向全国社区建设提供典型经验,民政部制定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工作实施方案,在全国确定了11个城区为首批“社区建设实验区”。21世纪以来(1)2000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颁布,随后社区建设开始在全国推广。(2)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组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街道社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颁布,社区建设从民政部主导的以社区服务工作为主要内容,上升到基层政权建设的高度。(3)2010年开始实施的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指导规则表明了我国对强化群

29、众自治的肯定,物业管理企业的介入大大推进了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4)民间自发的实践活动丰富多彩,如大学生的返乡实践活动,城市业主委员会居民自治组织等。未来发展展望构建中国特色的社区发展之路:目标是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关注弱势群体的进步;核心是既强调在过程中必须有当地居民的参与,也强调结果是让居民生活得更好。据李东泉中国社区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展望、李嘉靖城市社区管理模式评析及中国社区管理机制初探整理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社区发展的趋势,分析其原因。【答案】趋势:社区从无到有;社区治理从试点到全面展开;社区管理由政府主导到多元参与;社区功能由政务型向服务型转变;社区建设逐渐法制化、规范化;社

30、区内涵从借鉴西方概念到具有中国特色。(答出三个方面即可。可从有无、过程、内容、方式、功能等角度进行概况作答,若仅列出史实,无总结角度或概括性语言不得分。)原因:社会经济转型(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等);城市化进程加快;国家基层治理能力提升(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的需要);党执政理念发展;国际交流与借鉴等。(答出四个方面即可。)【解析】【分析】【详解】关于趋势:根据材料“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社区自治缺乏。”“1985年开始,民政部门首次将社区概念引入城市管理,开始倡导和推动社区服务工作;1987年社区服务开始在全国推广。”得出社区从无到有;根据材料“在全国确定了11个城区为首批社区建设实验区”“随后社区

31、建设开始在全国推广。”得出社区治理从试点到全面展开;根据材料“社区建设从民政部主导的以社区服务工作为主要内容,上升到基层政权建设的高度。”得出社区管理由政府主导到多元参与;根据材料“民间自发的实践活动丰富多彩,如大学生的返乡实践活动,城市业主委员会居民自治组织等。”得出社区功能由政务型向服务型转变;根据材料还可从社区建设逐渐法制化和规范化、借鉴西方等方面回答。关于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改革开放、城市化进程加快、国家基层治理能力提升、党执政理念发展、国际交流与借鉴等等方面思考作答。【点睛】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中心”与“外缘”由于第三世界是一个世界经济范畴,因此它的最主要的特征是欠发

32、展(或欠发达),按依附论的观点,欠发展是指外缘地区国家经济的一种畸形发展状况。根据依附论和世界体系的理论,近代资本主义兴起所构筑的由“中心”与“外缘”地区组成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结构,大致如图所示。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亚诺斯著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依附与畸形”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答案】【示例】“依附与畸形”是一种国际经济格局。它是近代西方侵略扩张造成的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格局。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和掠夺,中断了殖民地原有的社会进程,殖民地日益成为宗主国的附庸。工业革命后,西方工业国

33、加强对外输出商品和掠夺原料,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进一步沦为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资本主义经济附庸地位被强化,经济发展更加畸形化。它呈现出东西方经济发展失衡的状态。第三世界经济被宗主国控制并依附于宗主国,呈现经济的畸形发展。宗主国为满足自身需要,采取强迫殖民地发展单一经济等手段保障其对原料的需求,还禁止或限制殖民地同任何其他国家进行贸易,使殖民地经济发展畸形化,加剧了殖民地的经济落后和对宗主国的依赖。“依附与畸形”的经济格局是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宗主国处于压迫、剥削的“中心”地位,第三世界一直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的“外缘”地位。这种局面必须要改变。我们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努力构建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营造互利共赢的国际关系新格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解析】【详解】格式: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可确定论点为依附与畸形是一种国际经济格局;阐释可从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进行殖民扩张和掠夺,相应的殖民地日益成为宗主国的附庸;工业革命后,西方工业国加强对外输出商品和掠夺原料,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进一步沦为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资本主义经济附庸地位被强化,经济发展更加畸形化;二战后第一二世界的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政治经济关系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