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基 础 巩 固一、选择题1根据达尔文的进化学说,长颈鹿的颈和腿之所以特别长,是由于()A为了摄食树叶,颈和腿不断伸长,代代相传,愈伸愈长B长颈长腿者比短颈短腿者有较多的生存机会C长颈长腿者影响了遗传基因D基因控制的性状在表达时受到环境的影响答案B解析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长颈鹿的颈和腿之所以特别长,是由于长颈和长腿比短颈短腿都有较多的生存机会。2雄鹿往往用鹿角作为争夺配偶的武器,所以它的鹿角发达。下列不是拉马克的观点的是()A鹿角发达的个体被保留B鹿角因经常使用而发达C鹿角的变异朝着有利于其生存的方向发展D雄鹿为了繁衍后代的需要而使鹿角发达答案A解析B是用进的观
2、点,C是定向变异的观点,D是按意愿变异的观点,也是定向变异的观点。B、C、D都是拉马克学说的观点。3用生物进化论的观点解释病菌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原因是(多选)()A使用抗菌素的剂量不断加大,病菌向抗药能力增强的方向变异B抗菌素对病菌进行人工选择,生存下来的病菌都是抗药能力强的C抗菌素对病菌进行自然选择,生存下来的病菌都是抗药能力强的D病菌中原来就有抗药性强的个体,在使用抗菌素的过程中淘汰了抗药性弱的个体答案CD解析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适者生存原理,我们知道,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病菌中有少量个体由于基因突变等原因,本身就存在着能够抵抗某种抗菌素的可遗传的变异,当人们使用抗菌素后
3、,抗菌素对病菌起到一个选择作用(注意:这种选择不能称为人工选择,人工选择是向着对人类有利的方向进行的),绝大多数没有抗药性的个体死亡,少数产生了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并通过遗传使后代亦具有了抗药性这一特性。这样经过多次用药后,病菌的抗药性越来越强。这就是一种抗菌素最初效果很好,用一段时间后疗效降低的原因所在。当病菌产生了抗药性后,人们为了杀死病菌,不得不采取加大抗菌素的用量、几种抗菌素混用的方法来提高治疗效果。4按照达尔文进化学说,下列叙述哪项是正确的()A生活在地下水井中的盲螈,因长期不用眼睛而失去视觉B食蚁兽的长舌是因为长期舔食树缝中的蚂蚁反复不断伸长所致C鹿和狼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相互选择
4、,结果发展了自己的特征D春小麦连年冬种可以变成冬小麦,这是环境影响的结果答案C解析在理解和解释生物进化过程中,很容易注重环境的影响,过分强调环境的作用,即用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去解释和理解生物进化问题,如认为盲螈失明是黑暗不用眼睛所致,食蚁兽的长舌是反复使用的结果,春小麦冬种变成冬小麦是因低温所致等等,这是许多同学的一致看法,即环境改变生物性状(蛋白质)改变改变的性状可以遗传(导致遗传物质核酸的改变)代代影响逐渐积累形成新性状。这种获得性状得不到现代遗传学“中心法则”的证实,因为遗传信息不可能由蛋白质(改变)核酸(改变),至今尚未发现这条传递途径。因此A、B、D三项叙述是错误的。只有遗传物质发
5、生变异(内在因素),并在环境的定向选择(外在因素)条件下,使适应环境的变异性状积累,从而形成盲觉、长舌、抗低温性状。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得到现代遗传学的支持。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解释鹿和狼的关系是:鹿在狼选择(捕食)条件下,使得体壮、敏捷、奔跑迅速等变异(特征)得到积累和发展,另一方面,狼在鹿的选择(是否能捕获食物,获得生存)条件下,使狡猾灵活、奔跑迅速、善于捕食等变异(特征)得到积累发展。结果狼和鹿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发展了各自的特征。5下列关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最早提出了完整的生物进化理论B对生物进化的原因提出了合理的解释C能科学地解释生物的统一性和多样性D为辩证
6、唯物主义世界观提供了科学武器答案A二、非选择题6生活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地雀,其祖先原来生活在南美洲大陆,迁移到加拉帕戈斯群岛后,分布在不同的岛屿上,后来发现分布在不同岛屿上的地雀,嘴的形状各不相同。试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1)鸟嘴的_体现了生物的变异一般是_。(2)迁移到加拉帕戈斯群岛后_对鸟嘴的_进行_的_,通过逐代_和遗传,最终导致不同岛屿上的鸟嘴的形状各不相同。(3)假如它们生活在同一个岛屿上,能产生如此多样的鸟嘴吗?_。为什么?_。(4)上述选择的是生物的哪一种特性?_,生物变异如何在下一代积累加强?_,选择动力是_,选择的结果是_。(5)拉马克学说解释和上述解释的不同之处在于,达尔
7、文学说认为变异和适应是两回事,适应是_和_的结果。拉马克学说认为变异和适应是一回事,_是产生变异的过程,又是形成_的过程。答案(1)差异不定向的(2)环境差异定向选择选择(3)不能因为它们处于相同的地理环境中,不存在分裂性选择,适应是同方向的(4)变异通过遗传生存斗争适者生存(5)变异自然选择用进废退适应解析自然选择学说认为变异是不定向的,因此鸟嘴的形状本来就存在着差异。但环境的选择是定向的,因此环境可对鸟嘴的形状进行选择。在生存斗争中,只有适应环境的能生存并通过遗传定向积累,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动力。自然选择是对变异的选择,结果是适者生存。能 力 拓 展一、选择题1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不能解释的
8、问题是()生物的多样性;保护色;生物遗传和变异的本质;定向的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对遗传和变异如何起作用;生物的生存斗争ABC D答案C解析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能解释生物的多样性、适应性,它认为过度繁殖和有限的资源引起了生存斗争,通过自然选择,只有有利变异能生存,因此自然选择能解释。2拉马克进化学说的进步意义体现在()A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B提出了“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理论C最先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D使生物学第一次摆脱了神学的束缚,走上了科学的轨道答案C解析拉马克进化学说的进步意义体现在最先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3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来看,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缺陷是()自然选择学说
9、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生物的适应性、多样性的形成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自然选择学说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未能作出科学的解释自然选择学说不能解释物种大量爆发等现象ABC D答案D4下列说法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A生存斗争仅指种内斗争B不遗传的变异在进化上是有意义的C生存斗争与生物进化无关D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答案D5枯叶蝶的翅膀颜色和形状极似枯叶,这种拟态的形成是由于枯叶蝶的祖先()A变异后经人工选择的结果B变异后经自然选择的结果C自然选择再变异的结果D人工选择后再变异的结果答案B解析拟态属于生物的适应性。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但通过环境的定
10、向选择后,只有有利变异能生存,不利变异被淘汰。6关于达尔文学说和拉马克学说的区别,正确的说法是()A达尔文学说认为环境的作用可引起不定向的变异B拉马克学说认为不定向的变异由动物的意愿决定的C达尔文学说认为变异后就能适应环境D拉马克学说认为生物通过变异适应环境答案D解析达尔文学说认为变异是自然界始终存在的,故A不正确,也认为变异是不定向的,只有有利变异适应环境,故C不正确。拉马克学说认为生物可根据自己的意愿产生适应环境的变异,变异是定向的,故B不正确。7下列叙述中,属于“获得性遗传”观点的是()A后天形成的性状可以遗传给后代B后代可以获得亲代的全部性状C后代可以得到亲代的遗传物质D生物所有性状的
11、获得都是遗传的结果答案A解析后天形成的性状可以遗传给后代是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的观点。二、非选择题8下面是关于果蝇对DDT抗药性的进化实验:实验一将一个果蝇群体(第一代)饲养到一定规模后,用涂有a浓度DDT的玻璃片处理,将成活下来的果蝇后代(第二代)继续饲养到一定规模后用2a浓度的DDT处理,将存活下来的果蝇后代(第三代)继续饲养到一定规模后用3a浓度的DDT处理用同样的方法逐代将DDT浓度增加1a处理果蝇。到第15代时,DDT浓度增加至15a,仍有能抗浓度为15aDDT的果蝇存活。因此,实验者认为,果蝇的变异是“定向的”,即是在环境条件(DDT)的“诱导”下产生的,并且认为,该实验证实了拉
12、马克“用进废退学说”的正确性。另有学者发现了“实验一”设计的缺陷,怀疑实验一得出的结论的科学性,因而设计了实验二。实验二将若干雌雄果蝇分别饲养成若干个家系,此为第一代,然后将每个家系分两半,用a浓度的DDT分别处理每个家系的一半。然后在有果蝇存活的家系的另一半果蝇中,再培养若干个家系(第二代),将每个家系分成两半,用2a浓度的DDT处理每个家系的一半。在有果蝇存活的家系的另一半中,再培养若干个家系用同样的方法逐代将DDT浓度增加1a处理果蝇。到第15代时,DDT浓度增加至15a,也产生了能抗15a浓度DDT的果蝇群体。然而这些具有抗性的果蝇的父母及其祖先并没有接触过DDT。通过对实验二的分析,
13、你认为:(1)DDT对果蝇变异所起的作用不是“诱导”,而是_。果蝇种群的进化是定向的,而果蝇个体的变异是_的,果蝇抗药性的产生在环境变化(DDT处理)之_(填“前”、“中”或“后”)。(2)通过对实验一和实验二的比较分析,你认为实验一得出不正确结论的原因是:_;_。答案(1)选择不定向前(2)实验一将果蝇个体作为进化的单位来研究不能发现个体变异不定向的特点实验一用DDT直接处理果蝇,虽然看到的是群体变异,但容易误认为DDT对果蝇的抗性起“诱导”作用,而看不出“诱导”掩盖下的选择作用9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1)图1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X、Y、Z表示生物进化的基本环节,X、Y分
14、别是_、_。(2)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由许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的总和称为_,这是生物进化的_。(3)小岛上能进行生殖的所有蜥蜴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蜥蜴的_。(4)小岛上蜥蜴原种的脚趾逐渐出现两种性状,W代表蜥蜴脚趾的分趾基因;w代表联趾(趾间有蹼)基因。图2表示这两种性状比例变化的过程。由于蜥蜴过度繁殖,导致_加剧。小岛上食物短缺,联趾蜥蜴个体比例反而逐渐上升,其原因可能是_。图2所示过程说明,自然环境的变化引起不同性状蜥蜴的比例发生变化,其本质是因为蜥蜴群体内的_发生了改变。从生物多样性角度分析,图2所示群体中不同个体的存在反映了_多样性。答案(1)突变(变异)自然选择(2)种群基本单位(3)基因库(4)生存斗争(种内斗争)联趾型个体趾间有蹼,适合于游泳,可以从水中获取食物。因此,在岛上食物短缺时,联趾个体的生存和繁殖机会较多。(合理即给分)基因频率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