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高考历史二轮(通用版)复习对点特训:第2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特训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543018 上传时间:2024-06-0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9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高考历史二轮(通用版)复习对点特训:第2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特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7高考历史二轮(通用版)复习对点特训:第2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特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7高考历史二轮(通用版)复习对点特训:第2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特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7高考历史二轮(通用版)复习对点特训:第2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特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7高考历史二轮(通用版)复习对点特训:第2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特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2017高考历史二轮(通用版)复习对点特训:第2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特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2017高考历史二轮(通用版)复习对点特训:第2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特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2017高考历史二轮(通用版)复习对点特训:第2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特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2017高考历史二轮(通用版)复习对点特训:第2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特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2017高考历史二轮(通用版)复习对点特训:第2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特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2017高考历史二轮(通用版)复习对点特训:第2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特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2017高考历史二轮(通用版)复习对点特训:第2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特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一部分 专题一 第2讲(见逐题对点特训P3)1.宋初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赋,后来实际上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明初,朝廷派官员分巡各省督理税粮等,称为巡抚,后实际掌握地方军政大权。这些变化说明了(B)A地方势力的扩大B中央集权的强化C监察体制的完善D封建吏治的腐败解析:转运使、巡抚都是由中央任命派出,后者发生变化仍代表中央,不能反映地方势力的扩大,故A项错误;代表中央的转运使、巡抚逐渐掌握地方实权,反映出中央对地方管理的强化,故B项正确;转运使、巡抚都不是监察官员,故C项错误;转运使、巡抚职权的变化不能反映吏治腐败,故D项错误。2据史书记载,汉高祖在位12年,丞相仅1人;惠帝在位7年,丞相3人;

2、文帝在位23年,丞相5人。唐太宗在位23年,宰相29人;武后掌政共21年,宰相78人;玄宗在位43年,宰相34人。由此可见,唐朝宰相人数变化原因在于(D)A皇帝刻意削弱宰相职权B世家大族垄断高官职衔C科举考试扩大统治基础D围绕分割相权调整官制解析:材料体现的是以增加宰相人数的方式,减弱宰相权力的影响力,但宰相应有的职权没有改变,故A项错误;材料仅有宰相人数,没有宰相出身,故B项错误;宰相数量增加与科举考试扩大统治基础无关,故C项错误;宰相人数增多,体现出唐朝为削弱相权改变了原来独相的官僚体制,故D项正确。3北宋朝廷尽收州县之财,州县日常开支全仰上司批拨。由于州县额定行政费用之外,所收赋税“不留

3、盈余”。或者“水早涛至,闾里萧然,农民菜色。而郡县且不能以赈救,而坐至流亡”。这说明了(D)A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划调整B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C中央集权制阻碍社会进步D过分削弱地方权力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解析:材料没有体现地方行政区划调整的内容,故A项错误;经济手段能巩固专制集权,但材料体现的是由于国家对地方财政管理过严,导致地方问题严重,故B项与材料不符,排除;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稳定,社会发展,故C项错误;由于宋代对地方管控过严,导致地方行政费用没有盈余,无法应对突发事件,影响地方发展,故D项正确。4(2016广东七校高三联考)随着反腐力度的不断加大,中央巡视组巡视地方工作已全面

4、展开。下列古代官职与其职能相似的是(B)A秦御史大夫B西汉刺史C宋同平章事D明布政使解析:从四个选项提到的官职来看,秦御史大夫属于中央的官职,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A项与题意不符;西汉刺史主要巡视地方,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B项符合题意;宋同平章事只负责处理行政事务,不承担监察职能,C项与题意不符;明布政使管理地方民政和财政,故应排除D项。5(2016湖北四地七校高三联考)宋制规定,御史台不能由与宰相有关系的人来担当,更不能由宰相提名推荐,因此,御史台官员与宰相的关系极为紧张。如宋神宗时御史唐垌,曾面弹王安石,且胡说一通,但神宗却不加责怪。由此可知(A)A宋神宗的出发点是

5、维护君权统治B唐垌的弹劾有效防止了官员贪污C王安石刚愎自用导致了谏官弹劾D监察官职责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解析:分析题干信息,宋神宗想通过御史唐垌对王安石的弹劾,达到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目的,故A项正确;根据“胡说一通”,排除B项;题干信息不能体现王安石“刚愎自用”,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监察官的职责本应是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贪污腐败,而帝王的耳目和工具体现的是监察制度的本质,故D项错误。6北魏迁都洛阳后,对洛阳加以扩建,东西20里,南北15里。城内有大市、小市、四通市,总称“洛阳三市”,市内有钟鼓,开市、散市都以击鼓为号,市内设有专门管理贸易和税收的官吏,根据所学判断正确的是(C)A加强了对黄河流

6、域的统治B城市管理为唐宋所仿效C有利于城市商业有序发展D推动了商业市镇的兴起解析:材料未提及对黄河流域的统治,故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北魏对商业管理与唐宋商业管理的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政府加强对商业的管理,有利于商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商业市镇兴起于北宋,故D项错误。7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役使田里、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从事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争,以收私利”的情况时有发生。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B)A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B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C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D民间手工业逐渐能够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解

7、析:庄园中的冶铁、制盐等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竞争的情况时有存在,但材料并未提及官营手工业发展如何,不能得出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故A项错误;庄园中的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形成竞争,以获取利润,有利于民间手工业发展,故B项正确;庄园经济是为了满足庄园的需要,属于自然经济的范畴,故C项错误;庄园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的竞争只是“时有发生”,远不能达到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的程度,故D项错误。8据记载,宋代东京汴梁宣德楼南边一条“车驾出入”的御街及其两边的御廊,也“许市人买卖于其间”。这反映了(B)A市场管理混乱B城市经济功能增强C皇室权威削弱D经济格局发生变化解析:材料中政府允许商人买卖与市场管理混乱无必然联系

8、,故A项错误;从宋代在御街及其两边的御廊“许市人买卖于其间”,得出商品贸易突破了坊市制度,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经济功能增强,故B项正确;政府允许商人买卖,体现了皇室权威,故C项错误;从材料看出是商品贸易在空间上的延伸,无法得出经济格局发生变化的结论,故D项错误。9南宋陆游曾作诗云:“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上述诗文主要反映出中国古代农民(D)A重视历法指导B关注生态环境C讲求精耕细作D注重农事时令解析:古代重视历法指导农事是通过二十四节气,材料没有提及节气,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关注生态环

9、境,故B项错误;农业上的精耕细作是指在同一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材料没有涉及到精耕细作,故C项错误;诗句描述的情境表明农业注重农时,故D项正确。10(2016湖北黄岗高三调研)宋初,内地人民用铜钱向边民购买马匹,但边民将铜钱铸造成兵器侵扰内地。为此,政府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以布帛、茶叶等换马的物物交换方式。这一变化(B)A导致宋代边境贸易严重退化B说明政府贸易政策因事制宜C缓和了宋与少数民族的矛盾D促进了宋代边境上的贸易往来解析:北宋政府改铜钱购买马匹为物物交换,主要是因为边民以铜钱铸造兵器袭扰内地,这并不是商业贸易退化的表现,而是考虑了当时的实际情况,故属于因事制宜。由此可知,

10、B项正确。宋朝政府只是调整了进行贸易的手段,与“贸易严重退化”无关,A项错误;C项无法从题干材料中得出,可以排除;物物交换不会促进贸易往来,D项错误。 11.(2016云南昆明两区七校调研)唐朝均田制规定:老男、残疾授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授口分田三十亩;百姓年满五十者,皆免课役。这表明唐朝前期(D)A抑制土地兼并B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C百姓赋税过重D重视百姓的养老问题解析:结合题中关于“老男”“残疾”“寡妻妾”分田的规定和“百姓年满五十者,皆免课役”等信息以及所学知识可知,D项正确。A、B两项与材料的主旨无关,排除;C项与题意相反,排除。12(2016安徽芜湖、马鞍山高三质监)“在货币机能上,金

11、属货币可以由别种材料造成的记号或象征来代替。”纸在北宋最早成为金属货币的“记号或象征”,最根本的原因是(C)A纸价昂贵,与金属货币价值相当B交通便捷,纸币更便于流通C经济繁荣,票证信用得以发展D政局动荡,政府进行货币改革解析:A、D两项说法明显错误,排除;B、C两项都与纸币取代金属货币有关,但B项不属于根本原因,而商品经济繁荣和信用体系的发展才是纸币发展的根本原因,答案为C项。13宋代很多名儒乡士纷纷建立书院,其教育宗旨是指导学生做人治事,教学内容上则兼有五经与史学诗文。造成书院这种特点的原因是(B)A公立教育系统朽坏B新的思想体系兴起C经世致用成为潮流D科举内容发生变化解析:材料未提及公立教

12、育发展状况,故A项错误;材料中名儒建立书院、以教授学生“做人治事”、“五经与史学诗文”,是宋明理学在文化领域的实践,故B项正确;明清之际经世致用成为潮流,故C项错误;科举制内容主要考察儒家经典,未发生重大变化,故D项错误。14宋朝时期,过去不疗养和供养生病的父母,祖父母、父母在时即易财分居,都成为违背道德的罪过被禁止;原来是化外的宗教也必须随时注意皇权的存在过度饮酒、贪恋美色、聚敛财物被越来越当作可耻的习惯。这表明(C)A儒家思想得到普遍认同B经济发展促进道德水平提高C儒家伦理道德得到强化D专制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解析:材料中“过去不疗养都成为违背道德的罪过被禁止”“过度饮酒、贪恋美色、聚敛财物

13、被越来越当作可耻的习惯”体现了儒家道德标准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但不能说明其受到社会普遍认可,故A项错误;经济发展与道德水平的提高没有必然关系,材料中也并未提及,故B项错误;材料中“过去不疗养都成为违背道德的罪过被禁止”体现了儒家的人伦,“过度饮酒、贪恋美色、聚敛财物被越来越当作可耻的习惯”体现了儒家重义轻利、重视道德修养的思想观念,“越来越当作可耻的习惯”正体现了儒家伦理道德在宋朝得到强化,故C项正确;材料中“化外的宗教也必须随时注意皇权的存在”体现宋明理学为政治服务的特点,并未提及皇权加强,故D项错误。15有学者认为:“辟佛的宋儒本质上往往不是佛学的批判者,而是批判的佛学者。”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14、(C)A宋儒不再批判佛教B宋朝儒佛地位相当C佛学渗入儒家义理D三教合一局面形成解析:“辟佛的宋儒”表明宋儒对佛教是有批判态度的,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介绍宋朝儒学和佛教地位相当,故B项错误;“批判的佛学者”意思是宋儒在批判的基础上,继承或汲取了佛教的部分精髓,并将之融入了儒学,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道家学说,也没有呈现三教合一的信息,故D项错误。16宋代以后的儒学逐渐走向哲学化、思辨化,并影响到艺术领域。苏轼在论画时说:“余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这体现了中国儒学发展史上的(B)A天人一理

15、B格物致知 C反省内心D心外无物解析:根据题干中“余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林,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可知苏轼认为常理存在于山石、水波、烟云等客观事物之中,说明其属于程朱理学。天人之一理属于禅学的思想观点,故A项错误;格物致知属于程朱理学的思想观点,故B项正确;反省内心属于陆王心学的思想观点,故C项错误;心外无物也属于陆王心学的观点,故D项错误。17王阳明强调“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圣人之道不是高深莫测,而是简易直接的,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练”,同样可以成为圣人。这说明王阳明(C)A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抨击B

16、科学说明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C主张用良知支配行为实践D认为只需探究万物就可得天理解析:王阳明的心学通过封建伦理道德的强化来维护君主专制统治,故A项错误;心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故B项错误;由题干“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练,同样可以成为圣人”可以看出其主张用良知支配行为实践,从而成为圣人,故C项正确;朱熹主张探究万物就可得天理,故D项错误。18宋人叶梦得说:“今天下印书,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京师比岁印版,殆不减杭州,但纸不佳。蜀与福建多以柔木刻之,取其易成而速售,故不能工。福建本几遍天下,正以其易成故也。”下列理解错误的是(B)A宋代杭州雕版印刷业水平最高B

17、宋代活字印刷术已经普及C宋代印刷业出现竞争之势D宋代中国传统文化重心的南移解析:由“今天下印书,以杭州为上”可知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由“柔木刻之”推知应该为雕版印刷,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由“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可知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题干知印书中心多居南方,则南方文化繁荣,文化市场需求较大,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9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认为:“宋朝是一个科技进步的时代但宋朝的经济不能用以改革社会,是导致发明不能作为有系统增进的一大主因。”这里所说的“主因”,主要是指宋朝的 (D)A商品经济发展不足打破封建专制统治B宋朝的科技发明无法推动社会改革C商品经济仍然从属于传统的农

18、耕经济D农耕经济制约社会改革与科技进步解析:“宋朝的经济不能用以改革社会,是导致发明不能作为有系统增进的一大主因”,显然主要不是指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是指中国的经济仍是以传统的农耕经济为主,制约社会改革与科技进步,难以推动科技发明和推广,不像西方那样资本主义发展推动社会改革与科技进步,故D项正确;A项虽有道理,但是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B项表述绝对化,而且也不是材料的核心思想,故B项错误;从属于传统的农耕经济的是家庭手工业,故C项错误。20宋、元以来,人们不断把民间的种种传说加到八仙身上,使八仙的故事越来越丰富、离奇和神采飞扬,差不多成了老百姓心目中神仙的总汇与顶级代表。而到了明、清时期,更

19、是出现了许多以八仙故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使八仙故事受到群众喜爱、流传不衰。这种现象表明(A)A古代文化世俗化趋势加强B民间故事迎合了统治阶级的需求C民间文学提升了道教的政治地位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取向解析:从材料中“老百姓心目中神仙的总汇与顶级代表”到“八仙故事受到群众喜爱、流传不衰”的信息说明文学逐渐被下层民众所喜爱,故A项正确;材料中主要说的是文学世俗化,不是迎合统治阶级,故B项错误;民间文学世俗化与道教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社会的价值取向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见逐题对点特训P5)1.贞观四年,唐太宗问政于张玄素。玄素曰:“臣观自古以来,未有如隋室丧乱之甚,岂非其

20、君自专,其法日乱。向使君虚受于上,臣弼违于下,岂至於此如其广任贤良,高居深视,百司奉职,谁敢犯之。”材料表明,张玄素(B)A痛陈隋室苛法之弊B反对君主独断专行C主张实行分权制衡D建议扩大取士范围解析:材料没有涉及“痛陈隋室苛法之弊”,故A项错误;材料“观自古以来,未有如隋室丧乱之甚,岂非其君自专,其法日乱。向使君虚受于上,臣弼违于下,岂至於此”表明隋朝灭亡是君主独断专行造成的,如果君主如果能够虚心接受臣子意见,就不会如此,故B项正确;主张实行分权制衡与中国古代皇权至高无上相矛盾,故C项错误;建议扩大取士范围指的是选官制度,材料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2北宋时,科举高中状元是头等光荣的事情,就算是

21、大将军带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敌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这反映了(C)A科举完善促进民间教育繁荣B文武并重导致边患危机消除C重文轻武导致价值观念变化D武将专权遭到中央政府压制解析:科举完善促进民间教育繁荣并不专指宋代,且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A项错误;北宋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是重文轻武而不是文武并重,故B项错误;材料中出现科举中状元与边关大将的对比,强调高中状元的荣耀,故C项正确;武将专权与材料强调科举高中状元的无限荣光的主旨无关,故D项错误。3宋代134 位宰相,123 人出身科举,他们中多为学者型官员,如范仲淹、司马光、王安石、苏轼、苏洵、欧阳修、柳永、张载、沈括等

22、等。这表明当时(D)A官场门阀恩荫的现象彻底杜绝B科举制提升了学术研究的水平C人才选拔真正做到了公正公平D科举制造就了高素质文官群体解析:据材料“宋代134 位宰相,123 人出身科举”可知大部分官员出身科举,不是全部,因此“官场门阀恩荫的现象彻底杜绝”的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虽然“他们中多为学者型官员”,但是材料没有表现出宋代学术研究的水平,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宋代宰相的出身情况,且由“宋代134 位宰相,123 人出身科举”,可知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据材料“宋代134 位宰相,123 人出身科举,他们中多为学者型官员”,可知在科举制度之下,造就了高素质的文官群体,故D项正确。4先

23、秦至隋唐时期,祭祖礼仪长期是贵族的特权,庶民祭祖行为被排斥在国家礼制范畴之外,只能以民间习俗的方式延续着。这种两分的局面在宋代出现了转机,祭祀礼仪变成不同阶层共享的文化权利。宋代祭祀礼仪的上述变化主要归因于(A)A科举制度不断成熟B理学正统地位确立C小农经济相对发达D文化氛围相对宽松解析:科举考试制度形成于隋唐,至宋代则大大强化,扩大了科举考试的影响和覆盖面,庶族与平民子弟通过科举跨入仕途的数量日益增多,在统治阶层中逐步形成了一个庶族官僚集团,从而影响到宋代文化生活的运行,故A项正确,儒家本就讲究慎终追远,材料反映的祭祖两分局面变为共享,与理学的发展没有因果关系,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是否发达并

24、不影响民间祭祖,更不能决定民间祭祖行为的重要性上升,故C项错误;文化氛围的宽松不等于庶民阶层政治话语权和文化素养的提高,与题干所述现象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故D项错误。5钱穆先生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据此可知,三省体制有利于(B)A政治决策的民主化B宰相参与决策C决策程序的简化D加强中央集权解析:在三省六部制下,由于三省长官宰相参与决策,使得“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B项正确;“民主化”的说法错误,A项错误;C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三省六部制属于中央官制,与中央集权无

25、关,D项错误。6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发展相对缓慢,至隋唐时期,商业发达的城市广布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及沿海地区。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A农业手工业发展B京杭大运河的开通C大一统局面形成D科举制度全面实施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和手工业为商业提供了产品,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及沿海地区历来是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相对发达的地区,所以这些地区商业的发达主要依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便利了南北地区的交通运输,但其主要是促进了运河两岸商业的发展,故B项错误;大一统局面形成为商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对整个国家商业的发展都有积极作用,并不局限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及沿海

26、地区,故C项错误;科举制度的实施与商业发达之间并不存在直接联系,故D项错误。7农民在先秦时期多称“臣”“人”“众”“野人”,秦汉时称“夫”“仆”,魏晋时称“田客”“部曲”,宋元时称“农户”“佃”。这种变化主要源于(C)A小农经济的形成B赋税制度的变革C土地制度的变化D重农抑商的推行解析:农民身份的变化导致其称谓发生变化,而身份变化的根源在于土地制度的改变,即先秦时期实行分封制、秦汉以后实行地主土地私有制,因此C项正确。8元代王祯农书描述曲辕犁:“南方水田泥耕,其田高下阔狭不等,一犁一牛挽之,作止回旋,惟人所便。”这说明曲辕犁(C)A在元朝开始用于农业B只适合南方水田C使传统耕作技术成熟D变革了

27、耕作方式解析:曲辕犁是在唐朝发明并用于农业生产的,故A项错误;曲辕犁虽然出现于长江下游一带,但是技术可以传播与交流,曲辕犁具有普遍适用性,“只适合南方水田”说法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一犁一牛挽之,作止回旋,惟人所便”可以看出,使用曲辕犁的方便性,故C项正确;曲辕犁只是使犁的构造发生改变,并不能改变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故D项错误。9宋代太湖平原盛产粮食,故谚云“苏湖熟,天下足”,但到了明清时期,江汉平原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产地,民间俗称“湖广熟,天下足”,而太湖平原则出现了粮食不能自给的情况。太湖平原的这一变化是由于(A)A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B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C农业生产关系的改变D农业

28、生产人口的增加解析:宋代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说明东南地区是国家重要的粮食产区,到明清时期“太湖平原粮食不能自给”,说明太湖平原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明清有“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说明该地区成为重要的棉花产区和棉纺织基地,故A项正确;宋代及明清的农业生产技术依然沿用唐朝时已成熟的农耕技术,故B项错误;宋代及明清的农业生产关系依然为小农生产模式,故C项错误;明清农业生产人口增加,进一步为农业生产提供劳动力,推动农业发展,不会导致材料中“明清太湖平原粮食不能自给”的情况,故D项错误。10“宋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曰江陵、曰真州(江苏仪征)初数户,后繁之。市中茶坊林立

29、,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输之于边,数倍利之,骤富焉。”材料不能反映出(B)A宋代实行茶叶专卖政策B经营茶坊的徽人晋人已成商帮C茶叶贸易获利丰厚D市已经是地方商业中心解析:据材料“宋榷(专卖)茶之制”可见宋代实行茶叶专卖政策,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据所学可知,商帮是明清时期出现的,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输之于边,数倍利之,骤富焉”说明茶叶贸易利润丰厚,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市中茶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反映市已成为繁华的地方商业中心,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1.宋代时“如工商杂类人等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并解送”;到明代,仅盐商子弟考取进士者就有180余人,成为举人者有

30、340余人。这一现象说明(B)A四民等级观念在宋代以后趋于消失B抑商政策在宋明时期出现一定松动C“贱商令”抑制了商人的社会地位D古代在科举领域不存在抑商的现象解析:等级观念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直存在,A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根据题意,工商业阶层在宋代、明代也可参加科举考试,说明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故B项正确;题目中提到的是对商人地位贬低的松动,实际上是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故C项错误;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一直是由士大夫把持,开始是禁止商人考试的,故D项错误。12王阳明指出:“虽治生(做生意)亦是讲学中事。但不可以之为首务,徒启营利之心。果能于此处调停得心体无累,虽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

31、贤。”材料中王阳明的思想(B)A强调格物致知的目的是存理去欲B反映出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C认为经商和做学问是完全一致的D继承了中国传统的重义轻利观念解析:朱熹主张通过格物致知,实现“存天理,灭人欲”,故A项错误;材料中王阳明认为做生意也是同样可以修身养性的,说明他的授学对象中生意人有着一定的比例,故B项正确;虽然认为做生意可能成为圣贤,但是王阳明提醒“不可以之为首务”,故C项错误;虽然提出了一些限制条件,但是王阳明没有从根本上歧视做生意的营利之心,与传统儒学耻于言利的义利观是不同的,故D项错误。13宋代实行“侍丁”制度,有老人需要赡养的家庭,政府可减免其税收与徭役。宋代政府还设置了“安济坊”

32、“福田院”“居养院”“孤老院”等养老机构。这说明宋代(D)A社会保障体系非常完善B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C宗法制得到进一步加强D统治者以孝道治天下解析:材料反映了宋代关于养老的制度和机构,但是不足以表明其时社会保障体系的非常完善,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反映出人口老龄化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涉及的养老信息都是围绕政府的政策,与宗法制无关,故C项错误;按材料意思,宋代政府执行的养老制度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以赋税制度的让步作为代价,反映了受儒家思想影响,统治者强调孝道在治国方面的重要性,故D项正确。14著名元曲西厢记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女主莺莺已经许配给了他人,但是她与张生相爱,并且不顾老夫人反对

33、,私下幽会。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之下,最终老夫人同意婚事,有情人终成眷属。西厢记的流行说明了(D)A元代中央集权的空前加强B人们对婚姻家庭制度的不满C元代商品经济的空前发达D人们对摆脱理学束缚的渴望解析:元朝中央集权空前加强的表现是设立行省制,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中主要讲述莺莺与张生反对封建伦理束缚,要求自由相爱,没有涉及婚姻家庭制度,故B项错误;元代商品经济空前发达不符合历史史实,故C项错误;元朝时理学为封建统治思想且日益固化,强调社会伦理纲常,因而材料中莺莺与张生自由相爱并进行抗争,体现了要求摆脱理学束缚的愿望,故D项正确。15宋人杨简任富阳主簿,断了一场卖扇子的官司。事办完后问陆

34、九渊:“何为本心?”陆说:“适闻断扇讼,是者知其为是,非者知其为非,此即本心。”杨说:“止如斯耶?”陆大声说:“更何有也!”杨顿悟。据材料陆九渊认为(B)A实践是获取真相的重要手段B天理人伦存于人们的本心之中C读书明理是做人的基本准则D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理终归为一解析:有关“实践”的观点是王阳明的观点,故A项错误;天理人伦存于人的本心之中,符合题意,符合陆九渊的心学思想,故B项正确;陆九渊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到天理,读书明理体现的是向外探求,故C项错误;陆九渊认为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故D项错误。16南宋叶适认为 “理学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强调 “物之所在,道则在

35、焉”,并主张“通商惠工,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材料反映的核心思想是(A)A以“功利之学”反对理学空谈B工商业是国家经济的根本C主张国家扶植商品经济的发展D用道家思想管理国家经济解析:“通商惠工,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是指叶适反对只重农业、轻视工商的“重本抑末”;“理学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物之所在,道则在焉”,是指叶适提倡对事物作实际考察来确定义理,“功利之学”反对当时的理学空谈,故A项正确;B、D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B、D项错误;C项虽有道理,但不是材料反映的核心思想,故C项错误。17王阳明认为,真正的良知不是纯观念上的,也不是进行纯观念上的推导便可以得出的,

36、他说,“人须在事情上磨练做工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王阳明表达的观点是 (D)A良知的实践以观念的推导为前提B把道德观念和行为修养融为一体C内心自省是获得良知的重要途径D通过动静结合以促进良知发展解析:由“真正的良知不是纯观念上的,也不是进行纯观念上的推导便可以得出的”可知良知的实践不是以观念的推导为前提,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道德观念问题,故B项错误;“内心自省是获得良知的重要途径”与题干意思不相符,故C项错误;“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说明王阳明强调动静结合以促进良知发展,故D项正确。18宋儒通过对易经家人的阐发,搭建出一条理想的社会链条:女正家道正天下正。该观

37、点(B)A认为女性可以在政治中发挥作用B对女性的道德贞操要求更加严苛C主张女性应该维系家族内外秩序D肯定女性的自立意识和个性发展解析:宋儒强调“天理在社会中的体现就是三纲五常”,它主张夫为妻纲,反对女性在政治中发挥作用,故A项错误;宋儒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要求道德贞操,这与材料中“女正”相符,故B项正确;宋儒主张夫为妻纲,与“女性维系家族内外秩序”不符,故C项错误;宋儒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主张压制而非肯定女性的自立意识和个性发展,故D项错误。19“孩提知爱长知钦,古圣相传只此心。大抵有基方筑室,未闻无址忽成岑。留情传注翻蓁塞,着意精微转陆沉。珍重友朋相切琢,须知至乐在于今”。该诗反映了

38、(B)A圣人之道存于经典,孔孟之要在于天理B发明本心,尊我德性,确立自我主体是根本C倡导重义轻利的价值观,主张以义制利D格物致知,读书穷理,寻章摘句,博览群书解析:题干材料大意:人有天赋道德之心,自古圣贤相传的也只是这种本心。将精力花费到注解诠释古代经典上,以探求精微大义,只会使人迷惘,这体现了陆王心学的观点,故答案为B项。“存于经典”说法错误,排除A项;C项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C项;“格物致知,读书穷理”是宋明理学的内容,故D项错误。20王夫之说:“天之使人必有君也,莫之为而为之。故其始也,各推其德之长人、功之及人者而奉之,因而尤有所推以为天子。人非不欲自贵,而必有奉以为尊,人之公也。”在此,王夫之(B)A明确提出了主权在民学说B主张君主应该由民众理性选择C阐释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D否定了董仲舒的君权神授理论解析:王夫之的思想仍然属于儒家思想,没有明确提出近代西方的主权在民学说,故A项错误;材料“故其始也,各推其德之长人、功之及人者而奉之”说明君主应该由民众理性选择,注重君主的道德功绩,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王夫之的唯物主义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对董仲舒君权神授理论的否定,故D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