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2022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课时检测5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540040 上传时间:2024-06-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课时检测5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21-2022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课时检测5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21-2022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课时检测5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21-2022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课时检测5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A级合格考达标练1“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因事设奇,唯才是举,铁槊赋诗处,笑人间霸业如何!”这段材料称道的人物应是()A刘备B孙权C诸葛亮 D曹操解析:选D曹操是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他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灭掉袁绍,统一了中国北方,与刘备、孙权两大军事集团渐成鼎足之势,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故选D项。2制作年代尺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面年代尺空白处应填写()A三国鼎立 B西晋统一C淝水之战 D刘裕建宋解析:选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晋武帝司马炎灭掉吴国之后,于280年统一了

2、全国,故选B项;229年,孙权称帝,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排除A项;383年,前秦与东晋政权于淝水展开激战,东晋获胜,排除C项;420年,刘裕建立刘宋政权,南朝开始,排除D项。3公元317年,司马睿(晋元帝)在名门望族琅邪王氏兄弟辅助下,平定叛乱,建立东晋政权。当时,政治由王导主持,军事由王敦控制,晋元帝对王敦甚至有“请避贤路”的表示。东晋政治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谓。该历史现象体现了东晋政治的显著特点是()A君权强化 B士族专权C文官政治 D藩镇割据解析:选B“王与马,共天下”反映的是世家大族执掌朝政,并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故选B项;“政治由王导主持”说明君权受到士族的制约,排除A项;执

3、掌朝政的世家大族大都是世袭的,这并不符合文官政治的特点,排除C项;士族专权执掌的是中央权力,而非地方权力,排除D项。4史记汉书的本纪和人物传大都开门见山,直述人物言行。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纪传体史书,不仅在“传”首载明其祖、父等先世的官阶、履历,还在“传”末详述其子孙。这一变化反映当时()A社会主流思想的变化 B史书编写体例的革新C门阀士族制度的盛行 D思想活跃局面的形成解析:选C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纪传体史书,不仅在传首载明其祖、父等先世的官阶、履历,还在传末详述其子孙”体现门阀士族制度对史书的影响,反映当时门阀士族制度的盛行,故选C项。5北魏孝文帝曾颁旨:“凡士民三十岁以下者均须屏绝北

4、语,具从正音。”旨中的“正音”是指()A平城鲜卑语 B中原汉语C洛阳鲜卑语 D北方胡语解析:选B根据材料“凡士民三十岁以下者均须屏绝北语,具从正音”可知,孝文帝改革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材料中的“正音”是指中原汉语,故选B项,排除A、C、D三项。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材料二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与当地的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定居生活,他们不断向汉族人民学习民族隔阂不断消

5、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到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材料三三国鼎立时期,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这种局部统一较之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前进了一步,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整顿政治,增强国力,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魏、蜀、吴三国还重视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交融。(1)根据材料一,指出“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的主要原因。这一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什么?(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以来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的历史作用。(3)根据材料三,概括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所产生的重大影响。解析:第(1)

6、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可得躲避北方战乱。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北方民众的大量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以及先进的劳动工具和技术,直接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第(2)问,据材料二“到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和材料三“三国鼎立时期,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民族交融、国家的统一及巩固等方面进行分析。第(3)问,据材料三“三国鼎立时期,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交融”可概括得出,为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促进了经济的发

7、展,促进了民族的大交融。答案:(1)原因:北方战乱频繁。后果:北方民众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2)作用: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交融,为以后北方统一全国及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起了促进作用。(3)影响:为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的大交融。B级等级考高分练1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个“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盛景。据此可推知()A当时人们的生活富裕安逸B作品具有现实主义创作风格C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民不聊生D作者所处时代小农经济繁荣解析:选C根据材料“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并结合所学可知,桃花源记

8、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现实生活的不满,可推知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故选C项;根据所学,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社会,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根据所学可知,桃花源并不是当时真实存在的地方,因此作品并不是现实主义创作风格,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作者所处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动荡的时代,小农经济遭到破坏,排除D项。2钱穆国史大纲中写道:“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该田制客观上()A解决了人地矛盾问题B根治了土地兼并问题C实现了社会长期稳定D调整了农业生产关系解析:

9、选D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此田制指的是北魏的均田制,该田制是政府将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使农民有地可耕,且规定了土地最高限额,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调整了农业生产关系,故选D项;人地矛盾主要指人口不断增加,粮食需求量不断增加,导致土地资源不足以满足人口需求的现象,而均田制是国家将大量无主的荒地分给农民耕种的制度,排除A项;B项中的“根治”和C项中的“长期”表述绝对化,故排除。3人口迁徙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占领巴蜀地区之后,实施了从秦本土往蜀地移民的措施。“戎伯尚强,乃移秦民万家实之。”“秦惠文、始皇克定六国,辄徒其豪侠于蜀,

10、资我丰土。”公元前213年,秦始皇迁徙50万人戍守五岭,与越人杂居。秦始皇收复河套南北的广大地区后,为了巩固在这些地区的统治,迁3万户居民到河北、榆中,垦田生产,开拓边疆。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材料二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中原人民在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下,纷纷越淮渡江,相率南下。此后中原每一次较大的政治变动,如淝水之战、刘裕北伐等,都有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南徙。据研究,截至刘宋为止,南渡人口约共有90万,占当时刘宋全境人口的1/6。西晋时北方诸州,约700万口。南渡的90万口占其1/8。北来的侨民集中在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江汉流域的襄阳、江陵、武昌以及长江下游的今江苏省境内。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

11、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摘编自曹文柱乾坤众生(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政府移民的主要趋向。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二,概括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分析其影响。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中“辄徒其豪侠于蜀,资我丰土”“迁徙50万人戍守五岭,与越人杂居迁3万户居民到河北、榆中,垦田生产,开拓边疆”可得从秦国本土往巴蜀地区移民;从六国迁移豪强贵族到巴蜀地区;从内

12、地迁到东南、北部边疆地区。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以从经济、民族交融、军事等角度进行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二可以从迁徙方向、规模、范围、涉及的阶层和民族等方面进行分析。第二小问,结合所学江南地区开发的意义从经济的角度,可得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有利于加强全国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平衡性;有利于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各民族经济的进步发展;有利于江南的开发,推动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答案:(1)趋向:从秦国本土往巴蜀地区移民;从六国迁移豪强贵族到巴蜀地区;从内地迁到东南、北部边疆地区。作用:有利于开发边疆;巩固边防,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民族交融。(2)特点:由北向南迁徙;迁徙规模大,参与人口多;迁徙活动范围广;迁徙涉及阶层广,民族成分繁杂。影响: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有利于加强全国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平衡性;有利于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各民族经济的进步发展;有利于江南的开发,推动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