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 题5 搭石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时学 校授课班级授课教师学习目标品读作者细致描写的典型事例,抓住关键语句,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学习重难点品读作者细致描写的典型事例,抓住关键语句,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这为我们有效地展开阅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搭石以及搭石所描绘的生活场景离我们有点儿远,学生理解起来有点难,需要教师适当引导、点拨。教学辅助教学课件,学习任务单教学过程学习任务四:想象画面,感悟美好心灵【设计意图:以课后第2题练习作为核心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品悟语言文字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升
2、华情感;通过想象,将静态的文字,转化为动态的场景,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问题导入。1.出示上节课的思考题:文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画面是什么?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美? 2.引导学生交流。预设1:我认为人们走搭石的画面太美了预设2:人们摆放搭石的认真劲儿我印象最深预设3:我印象最深的是搭石的样子预设4:溪边两人互相礼让,年轻人背老人过搭石的画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二、小组交流,感悟乡亲们的美好心灵。1.摆搭石心有他人。上了点儿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出示句子,指名朗读,引导思考:这
3、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结合划线词语,谈谈你的体会。预设1:从划线词语中,我体会到上了点儿年岁的人调整、摆放搭石非常用心、细致,心里想的是他人。预设2:划线词语强调了老人认真细致的动作,表现了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我感受到了老人的奉献美、心灵美。2.走搭石协调有序。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1)出示句子,齐读文段,思考:这些文字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课文最美的画面就是一行人协调有序走搭石的情景。(2)想象画面,体会协调有序的和谐美。提问:“协调有序”是什么意思?
4、从哪里可以看出协调有序?预设1: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没有人指挥,可是,一行人走得就像有人指挥似的,那么轻快,那么整齐,那么有默契,那么有序,那么和谐!这样的动作就叫 “协调有序”。“协调有序”写出了人们走搭石的动作美,和谐美。(3)听,他们在协调有序地走着,你听见什么声音了吗?(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写出了人们走搭石的声音美)你还看到了什么?(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写出了人们走搭石的画面美)(4)引导学生小结:所以,一行人走搭石,每个人心里要想着别人。这段话不但写出了人们走搭石的动作美,还写出了声音美,写出了画面美,写出了人们的心灵美。(5)学生配乐朗读,读出家乡的人们协调有序走搭石
5、的美好画面,心中有他人的美好情感。引导语:是啊,每当下工,一抹夕阳照在小溪上,溪水在夕阳的映衬下闪着一缕一缕的光彩,听着潺潺的流水声,附着嗒嗒的脚踩搭石的声音,让我们再一次感受这美丽和谐的画面。3.让搭石礼让敬老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两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俯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1)指名朗读,引导思考:这些句子描写的是两人走搭石的情景,从中你体会到乡亲们什么样的情感?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2)指名交流。预设:从“止步”“招手示意”“让”“等”词语中可以体
6、会到乡亲们的相互礼让;从“俯下”“背”“理所当然”可以体会到年轻人很尊敬老人。(3)指导学生朗读文段,读出互相礼让、尊老敬老的淳朴乡情。引导语:多么善良、多么朴实的父老乡亲啊!他们美好的行为,美好的心灵,让我们深受感动,让我们带着感动齐读这段话。三、指导朗读第24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读出画面和语言节奏的美。学习任务五:拓展写话,升华情感【设计意图:本环节抓住“理所当然”展开想象,拓展写话,补充背景资料,加深学生对乡亲们美好品质的理解,激发学生对乡亲们美好品质的赞美之情。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结尾写法,并仿写结尾,升华情感。】1.引导学生想象,根据提示补写画面。引导语:除了课文里写到的画面,乡亲们走搭
7、石的时候,还会有哪些动人的画面呢? 遇到孩子走搭石,大人总会(抱着孩子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遇到搭石被水冲得七零八落,人们总会(重新把搭石整齐摆好),大家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看到走搭石的妇女抱着孩子,拎着东西,人们总会(帮忙拎东西或抱着孩子),大家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2.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学生齐读,并思考:这一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预设: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是点睛之笔,赞美了乡亲们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结尾借物喻人,起总结全文、升华主题的作用。3.补充资料,加深理解。刘章,著名诗人,原名
8、刘玺,字尔玉,笔名东旭,别号雾灵山人、燕山痴子。主要作品有刘章乡情诗刘章散文选北山恋等。1977年年末,刘章来到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工作。当他见到人们抢着挤公交车,无序地横穿马路的时候,便想到家乡的潺潺小溪,想到山里人走搭石的情景。当他见到马路上有砖头或树枝,人们宁可绕着走,也不肯弯腰拾起的时候,他又想到山里人在雨水过后自觉摆搭石的情景。他觉得搭石上有心意、有美、有情,便在1980年2月写了短文搭石,向人们展示山里人勤劳、无私奉献、互助礼让的美德。4.引导仿写句子,升华情感。引导语:在刘爷爷的眼里“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看着这一幅幅画面,他不禁感叹: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
9、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搭石是一些普普通通的石头,但它们又极不普通。在大家的心目中,搭石又是什么呢? 搭石,联接起故乡的小路;搭石,是乡亲们美好情感的见证;搭石, ;搭石, 。预设1:联结你我之间的友好感情。预设2:是你我与家乡互通的桥梁。学习任务六:回顾全文,探究写法【设计意图:再次回顾全文,探究文章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引导学生学语言,悟表达。】1.回顾全文,思考:课文围绕“搭石”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写出作者对乡亲们美好品质的赞美的呢?预设:课文围绕“搭石”,写了什么是搭石,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乡亲们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品质的赞美之情。课
10、文通过写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具体事例来突出乡亲们的品质特点。2.小结:作者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借助“搭石”这一平凡的事物,描写人们摆搭石、走搭石的几件具体事例,表现出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品质。结尾处运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课堂小结搭石的美,让作者铭记于心,流淌于笔下的文字中。家乡人们的美好情感让我们感动于怀,烙印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也许有一天,小溪上会架起一座座小桥,家乡的搭石也会逐渐消失。但搭石会永远留在刘章爷爷心中,永远留在家乡人们的心中,搭石带来的美丽的风景、美好的情感会代代传承下去。请同学们齐读课文,再次体会搭石带给我们的美。作业设计:完成分层作业板书设计5 搭
11、 石【教学反思】搭石作为阅读策略单元的第1课,是落实“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和“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这两个语文要素的基础。在本课的教学中,本着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的精神,主要做到:训练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能集中注意力,不回读;品读作者细致描写的典型事例,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学生能运用“集中注意力”和“不要回读”的方法准确把握课文内容后,我紧紧围绕“人们走搭石的哪些画面让你感受到美”这一问题展开教学。例如在教学“走搭石”这块内容时,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协调有序的和谐美;在“让搭石”这一环节除了通过阅读感悟画面,还通过补写画面,以升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感悟。6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