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模块综合检测(一)本试卷分第卷和第卷两部分。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在世界文明对话史上,公元2世纪到7世纪期间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当属佛教的东传及其与中华文明的对话。这一文明对话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后果,它不仅使佛教融入中华文明,与儒家、道教一起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结构性力量,而且也使得佛教获得持续的发展活力,从一个地方性宗教上升为世界性宗教,直到今天仍然发挥其重要的精神作用。两汉时期,是佛教东传的发生期。在文明对话的意义上,佛教在汉代与先秦形成的中华本土文明相遇后有几个重要的历史关节值得注意。佛
2、教进入中国大地是一个因地域关系自然而然地发生的过程,“其教因西域使臣、商贾以及热诚传教之人,渐布中夏,流行于民间”(汤用彤)。它不是像后来基督教教团派出大量传教士有组织地进行传教活动。这一点决定佛教进入中国是和平的,非强制性的。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是与当时道家的黄老之术和方士之术互相影响、相得益彰的。佛教的重要术语最初是参照儒家和道家的术语来翻译的,如“涅槃”古译为“无为”, “释迦牟尼”古译为“能仁”,这显然并不符合印度原文的意思。佛教教义在个别观点上与中华本土文明有相似之处,如报应说,但佛教的基本教义与中华固有文明却有很大不同,许多地方是直接冲突的,如轮回说、省欲去奢、仁慈乐施、行乞丐,等等。
3、如何解决这类因教义不同而出现的文明冲突?占有“中国佛教史上重要一页”(汤用彤)的牟子理惑论,为此时的文明对话留下了珍贵的记录。理惑论主旨是宣传佛教教义的可靠性以及优越性,但它采用的办法是对话,通过对话来讲道理。牟子在对话中展开佛教优越性的论证,有时不免借鉴或迎合儒、道思想。比如,在回答人们对佛教“人死当复更生”说法的质疑时,牟子一方面用身体譬如五谷之根叶,魂神如五谷之种实来论证身体可灭,魂神不死;一方面又引用老子功成身退的观点来加以佐证。正是这种基于对话的文明融合的努力使佛教逐步在中国扎下根来。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佛教东传的扎根期,隋唐时期是佛教东传的开花结果期,这两个时期是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
4、的最重要时期。唐以后,随着三教合流,随着中国化佛教禅宗的盛行,融入中华文明的佛教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佛教已经不是在异族异质文明意义上与中华文明展开对话了。 1下列对“佛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佛教在两汉时期传入中国。它是由一些使臣、商贾以及热诚传教之人逐渐传入的,这一过程是和平的,非强制性的。B佛教传入中国后,它的一些重要术语最初是参照儒家和道家的术语来翻译的,这说明外来文化已融入中华文明,但并不能准确表达佛教原来的意思。C佛教的基本教义与中华本土文明有着很大的区别,有些地方是直接冲突的,如轮回说、省欲去奢、仁慈乐施、行乞丐,等等。D佛教在传入中国后,融入中华文明,
5、形成中国化佛教禅宗,其影响逐渐扩大,佛教也由一个地方性宗教上升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宗教。解析:选D。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D项中“上升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宗教”与原文不符。原文第一段说的是“从一个地方性宗教上升为世界性宗教”。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是世界文明对话史上最重要的历史事件,这一文明对话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后果。B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既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也使得佛教获得持续的发展活力,至今仍发挥其重要的精神作用。C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是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的最重要时期,唐以后两者的对话已经不是在异族异质文明意义上了。D随着佛教文明与中华文
6、明的对话不断深入,佛教已经逐渐融入中华文明,成为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解析:选A。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原文说的是“公元2世纪到7世纪期间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当属佛教的东传及其与中华文明的对话”,选项说的是“世界文明对话史上”,不合文意。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是因为当时中国正盛行道教的黄老之术和方士之术,而两种文明相互影响、相得益彰,形成互补。B理惑论采用对话的方法,通过对话来讲道理,向人们宣传佛教教义的可靠性和优越性,这样易于为人们所接受。C牟子为了让人们能够接受佛家思想,一方面用通俗的方式宣传佛家思想,同时又不排斥中华文化,所以使佛
7、教逐步在中国扎下根来。D唐以后,随着佛教禅宗的盛行,作为外来文化的佛教,已经与中华本土文明一起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结构性力量。解析:选A。本题考查概括与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当时中国正盛行道教的黄老之术和方士之术”属于无中生有。原文说的是“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是与当时道家的黄老之术和方士之术互相影响、相得益彰的”。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陈抟字图南,亳州真源人。始四五岁,戏涡水岸侧,有青衣媪乳之,自是聪悟日益。及长,读经史百家之言,一见成诵,悉无遗忘,颇以诗名。后唐长兴中,举进士不第,遂不求禄仕,以山水为乐。 自言尝遇孙君仿、麞皮处士二人者,
8、高尚之人也,语抟曰:“武当山九室岩可以隐居。”抟往栖焉。因服气辟谷历二十余年,但日饮酒数杯。移居华山云台观,又止少华石室。每寝处,多百余日不起。周世宗好黄白术,有以抟名闻者。显德三年,命华州送至阙下。留止禁中月余,从容问其术,抟对曰:“陛下为四海之主,当以致治为念,奈何留意黄白之事乎?”世宗不之责,命为谏议大夫,固辞不受。既知其无他术,放还所止,诏本州长吏岁时存问。五年,成州刺史朱宪陛辞赴任,世宗令赍帛五十匹、茶三十斤赐抟。太平兴国中来朝,太宗待之甚厚。九年复来朝,上益加礼重,谓宰相宋琪等曰:“抟独善其身,不干势利,所谓方外之士也。抟居华山已四十余年,度其年近百岁。自言经承五代离乱,幸天下太平
9、,故来朝觐。与之语,甚可听。”因遣中使送至中书,琪等从容问曰:“先生得玄默修养之道,可以教人乎?”对曰:“今圣上龙颜秀异,有天人之表,博达古今,深究治乱,真有道仁圣之主也。正君臣协心同德、兴化致治之秋,勤行修炼,无出于此。”琪等称善,以其语白上。上益重之下诏赐号希夷先生仍赐紫衣一袭留抟阙下令有司增葺所止云台观上屡与之属和诗赋数月放还山。端拱初,忽谓弟子贾德昇曰:“汝可于张超谷凿石为室,吾将憩焉。”二年秋七月,石室成,抟手书数百言为表,其略曰:“臣抟大数有终,圣朝难恋,已于今月二十二日化形于莲花峰下张超谷中。”如期而卒,经七日支体犹温。有五色云蔽塞洞口,弥月不散。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10、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益重之/下诏赐号希夷先生/仍赐紫衣一袭/留抟阙下/令有司增葺所止/云台观上屡与之属和诗赋/数月放还山B上益重之下诏/赐号希夷先生/仍赐紫衣一袭留抟阙下/令有司增葺所止/云台观上屡与之属和诗赋/数月放还山C上益重之下诏/赐号希夷先生/仍赐紫衣一袭/留抟阙下/令有司增葺所止云台观/上屡与之属和诗赋/数月放还山D上益重之/下诏赐号希夷先生/仍赐紫衣一袭/留抟阙下/令有司增葺所止云台观/上屡与之属和诗赋/数月放还山解析:选D。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注意句中的代词、名词等关键词,然后根据上下文大意断句即可。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11、3分)()A辟谷:指不食五谷,是道家常用的一种养生方式,又称却谷、去谷、绝谷等。B黄白术:产生于中国战国时代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该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C陛辞:指朝官离开朝廷,上殿辞别皇帝。宋代官员离京赴任时,通常要当面向皇帝辞行。D朝觐:在本文中指臣子朝见君主,另外,也可指宗教徒朝拜圣地、圣像等。解析:选B。黄白术是炼丹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以黄喻金,以白喻银,总称“黄白”。制取“黄白”的方法技术,即称“黄白术”。B项中的解释是“黄老之学”。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陈抟年轻时积极向学,精通经史百家之言,而且颇有诗名,后来考进士落第,于是不再
12、求取功名利禄,而是寄情山水。B陈抟自称入道得到了孙君仿、麞皮处士二人的引导,他在武当山九室岩修道二十多年,经常一睡就一百多天不醒。C陈抟因修道而名气很大,周世宗留他在皇宫中居住了一个多月后才放他回去,后来还让朱宪顺路给他带去许多帛和茶叶。D陈抟是个明大理之人,他劝周世宗“以致治为念”,对宋琪等说,天下太平时期君臣应该同心同德,振兴教化,而不应致力于修道。解析:选B。根据原文可知,陈抟一睡就一百多天不醒是在少华山石室中。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始四五岁,戏涡水岸侧,有青衣媪乳之,自是聪悟日益。(5分)译文:(2)如期而卒,经七日支体犹温。有五色云蔽塞洞口,弥月不散。(
13、5分)译文:答案:(1)(陈抟)才四五岁时,在涡水岸边游戏玩耍,有青衣妇人给他哺乳,从这以后(陈抟)越来越聪明有悟性。(2)(陈抟)到了那个日期就去世了,过了七天身体还有余温。当时有五种颜色的彩云掩盖堵塞洞口,整整一个月未散去。陈抟字图南,亳州真源人。(陈抟)才四五岁时,在涡水岸边游戏玩耍,有青衣妇人给他哺乳,从这以后(陈抟)越来越聪明有悟性。等长大后,他读经史百家的书,看一遍就能背诵,一点都不会忘记,很有诗名。后唐长兴年间,进士考试中落第,于是不求俸禄官职,而以山水为乐。他自己说曾经遇见孙君仿、麞皮处士二人,他们是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对陈抟说:“武当山九室岩可以隐居。”陈抟就前往那里居住。于是
14、他在那儿服气辟谷修道二十多年,只是每天饮几杯酒而已。(后来)移居华山云台观,又居住在少华山石室中。每次入睡,多是一百多天不醒。周世宗喜好道家金银炼丹术,有人把陈抟的姓名上奏朝廷。显德三年,周世宗命令华州把陈抟送到朝廷。(周世宗)留陈抟在皇宫中居住了一个多月,慢慢地询问他的道术,陈抟回答说:“陛下是四海的君主,应当把治理国家作为自己思考的事,怎么能留意炼丹这样的事情呢?”周世宗没有责怪他,任命他为谏议大夫,陈抟坚决推辞不接受。知道陈抟没有其他法术后,周世宗就放他回到原来居住的地方,下诏让华州长官逢年过节慰问陈抟。显德五年,成州刺史朱宪向皇帝辞别赴任时,周世宗让他带五十匹帛、三十斤茶叶赐给陈抟。北
15、宋太平兴国年间,陈抟来朝廷觐见,太宗对他很优待。太平兴国九年,陈抟再次来朝廷觐见,皇帝对他的礼遇更加隆重,对宰相宋琪等人说:“陈抟独善其身,不追求权势利禄,正是所说的方外之士啊。陈抟在华山居住已经四十多年,推算他的年龄将近一百岁了。陈抟自称经历五代的离乱,庆幸现在天下太平,所以来朝廷觐见。与他交谈,很有收获。”于是派中使送陈抟到中书省,宋琪等人从容地询问陈抟说:“先生得到的清静无为的修养之道,可以传授给别人吗?”陈抟回答说:“当今皇上龙颜秀异,有天人一样的仪表,博古通今,深通治乱之道,真是有道德仁义圣明的君主。现在正是君臣上下同心同德,振兴教化、治理天下的时候,勤奋修炼,没有比这个任务更重要的
16、了。”宋琪等人称好,把陈抟的话告诉皇上。皇上对陈抟更加器重,下诏给陈抟赐号“希夷先生”,并赐给他一套紫衣,留他住在皇宫,命令官吏扩建修葺他所居住的云台观。皇上多次与陈抟赋诗唱和,几个月后放他回山。端拱初年,陈抟忽然对弟子贾德昇说:“你可以在张超谷凿石造间洞室,我将要在那里休息。”端拱二年秋天七月,石室造成了,陈抟亲自写了数百字的奏表,其大概是说:“臣陈抟命数到了终结的时候,圣朝难以依恋,随后将在这个月二十二日化形于莲花峰下张超谷中。”(陈抟)到了那个日期就去世了,过了七天身体还有余温。当时有五种颜色的彩云掩盖堵塞洞口,整整一个月未散去。(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89题。浣
17、溪沙洞庭张孝祥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红蓼注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注】红蓼:指生长在水边的红色蓼草。8请简要说明上片中“尽”字的作用。(5分)答:解析:词人从长沙出发,舟行至洞庭湖,前一段路程以“行尽潇湘”一笔带过,“到洞庭”三字引出下文,既交代了行踪,也引出洞庭美景。答案:“尽”字表明由江到湖,交代词人行踪,自然引出下面描绘的洞庭美景。9请从动静结合的角度赏析词的下片。(6分)答:解析:此题已明确赏析角度为“动静结合”,故只要结合词句分析何为“动”何为“静”,再点明这样写的效果即可。答案:头两句,水湾倒映出红蓼是“静”,“纹缬乱”,波纹荡漾是“
18、动”,鱼称“双尾”而“明”,是跃出水面之鱼,静中见动。最后一句,疏星淡月倒映湖中,水中船影浸盖着星空倒影,静美无比。本词动静结合,静中见动,展现了优美的境界,表现出词人的愉悦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覆杯水于坳堂之上,_;置杯焉则胶,_。庄子逍遥游(节选)(2)老当益壮,_;穷且益坚,_。(王勃滕王阁序并诗)(3)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_;或因寄所托,_。(王羲之兰亭集序)答案:(1)则芥为之舟水浅而舟大也(2)宁移白首之心不坠青云之志(3)悟言一室之内放浪形骸之外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
19、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评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碰 头 食刘心武那是去秋一天的下午,植被丰茂的温榆河边,我坐在马扎上画水彩写生,老杜走来走去地采集植物叶片,而汪哥儿则坐在他那辆本田雅阁里,把四扇车门全打开,仰着身子,双手枕在脑后,享受穿过车体的“过堂风”。我们三个是偶然相识于温榆河畔的。我在离河不远的村子里辟了一间书房,写作之余爱到河边画风景;老杜离休不久,他们干休所就坐落在河东天竺镇,他喜欢采集植物花叶制作标本;汪哥儿别人都管他叫汪总,在河畔高档别墅区里有栋欧陆风情的小楼,有时开车路过
20、温榆河就离开公路把车滑到河畔草丛中,他说是“透气补氧”,我却从他那眯眼凝思的神态,判断他多半还是在盘算生意经,因为问起来他比我和老杜小两轮还多,所以我们只叫他汪哥儿,他每回都拉长声音应承,很受听的样子。我们又遇到一起,热络地互致问候后,便各司己事。忽听“咩咩”之声,一群绵羊约有三四十只,跟随一位羊倌移动了过来。羊倌是个40多岁的汉子,我们都跟他打招呼,他也就站住跟我们拉家常。我、老杜、汪哥儿互相虽说也曾在问答间有些个自我介绍,究竟都留有相当余地,但那羊倌听了几句淡问,在我们并不曾寻根究底的情况下,却把他家乃至他们村的种种情况自动透明。原来放养这样一群羊,一年下来的收入约一万二千元。他说羊爱吃碰
21、头食,所以必须每天轰出圈放养。同样的植物,你去割来放进圈里喂它们,它们不爱吃,必得它们自己边走边觅食,才又香又欢。当然,入冬后,留下的种羊只能圈养,喂储存的饲料,那风险就特别大,甭说染了病,就是厌食,胃口不香,不愿交配,也够人烦的。羊群欢快地寻觅着香甜的碰头食,渐渐远去,羊倌也就跟我们道别,随着去了。夕阳裹到身上,暖酥酥的,我画好了画,老杜夹妥了标本,汪哥儿下车看画和标本,仨人闲聊起来,都发表了一番从碰头食引出的感慨。我说作家写作,最好也还是从“碰头食”里获取营养。阿根廷有个著名作家叫博尔赫斯,长期在图书馆里工作,博览群书,浮想联翩,他的小说灵感差不多全来自于“圈食”,虽然奇诡精致,究竟缺乏时
22、代脉搏生活气息。好多年里好多人都说他该得诺贝尔文学奖,但直到前几年他溘然仙逝,仍与该奖无缘,倒是像君特格拉斯那样的爱吃“碰头食”即乐于追踪现实发展轨迹、撷取鲜活素材的作家,虽争议很大,倒能“蟾宫折桂”。当然奖项也并非评判作家成就高低的圭臬,从读者角度衡量,白菜萝卜各有所爱,我自己所钟爱的文学创作,还主要是吃“碰头食”那种路数的产物。老杜却说哎呀快别提“碰头食”,在位的时候,整天吃“碰头食”,这顿是宴请别人,那顿是别人宴请,该到哪儿吃饭,全听秘书提醒,就是“工作餐”,往往也得司机送拢、秘书引进才知道订在了什么地方,一年到头难得在家里吃顿“圈食”。直到离休以后,这才知道“圈食”比任何生猛海鲜、法式
23、大餐都更可口,那因为连连吃“碰头食”而形成的滚圆“将军肚”,现在凭借“圈食”加步行采集植物标本,才算平复到可以拍侧面照的形态。汪哥儿听完我们的话呵呵笑,说二位老伯你们怕都猜不出我的心思。他说对他来说,把握事业的关键是既要有充足的“圈食”,更要善于吃“碰头食”。搞经济,无“圈”就成了“皮包公司”,无“圈粮”就只能是整天想着“空手套白狼”,不仅难获成功,还容易酿成大祸。但是光知道“守圈”,只靠“圈粮”那是吃不成“壮汉”的,必须还要善于吃“碰头食”,就是绝不能错过机遇,一定要带露折花,常保鲜活。他说经济活动都带有一定的投机性,吃“碰头食”是一种投机行为不假,但投机要以“游戏规则”厘定的范围为度,羊是
24、天然知道什么能吃什么有毒绝不能沾,搞经济的人吃“碰头食”可没那个“本能”,所以,要在实践中磨炼,在岁月中成熟一顿话,把我和老杜听呆了。那天晚上我在书房灯下检视自己的水彩写生,画面上有在柳林下蒿草中觅食的羊群,我忍不住在画角题上了“碰头食”三个字。(1)下列对这篇散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文章通过“我”、老杜和汪哥儿对羊倌所说的“碰头食”的不同联想和解读,形象地说明“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道理。B文章里的四个人物,作用有所不同,羊倌引出“碰头食”的话题,“我”和老杜起陪衬和铺垫的作用,汪哥儿则是作者所要突出的人物。C文章从“我”、老杜和汪哥儿相遇的
25、现场写起,接着通过插叙交代人物身份,然后用“我们又遇到一起”结束插叙,重回相遇的现场。D我们三人自我介绍都留有余地,而羊倌自动透明他家和村里的种种情况,文章通过对比,形象地展示了农民的淳朴和知识分子的伪善。E汪哥儿关于“碰头食”的一番话把“我”和老杜听呆了,因为他的话借辩证法的原理谈投机,高明和低俗共存,“我”和老杜闻所未闻。解析:选BC。A项,“形象地说明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道理”分析不当,本文的主题是要把握机遇,敢吃更要善于吃“碰头食”。D项,“形象地展示了农民的淳朴和知识分子的伪善”分析不当,三人并非都是知识分子,而且文章并无贬低“我”和老杜之意。E项,“借辩证法的原理谈投机,
26、高明和低俗共存”分析不当,汪哥儿所说的投机,实际是把握机遇,不要错过机会,并不低俗。(2)第一段中描写汪哥儿坐在汽车里的形象有哪些作用?请作简要分析。(6分)答:解析:作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汪哥儿这个人物是作为“我”和老杜的对立面存在的,是商场上的成功人士。把握人物的这一身份,便可明确答题思路,具体可从刻画其慵懒的形象,与“我”和老杜形成对比,为下文人物的谈吐做铺垫等方面进行分析。答案:刻画其雍容自在的形象,与画水彩写生的“我”和采集植物叶片的老杜形成对比;坐在汽车里享受,优雅潇洒,展现成功人士的形象;懂得享受,为下文写他精明的谈吐做铺垫。(3)“我”、老杜、汪哥儿所说的“圈食”和“碰头食”各是
27、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答:解析:作答本题,关键要抓住文中有效信息。理解“我”所说的“圈食”和“碰头食”,要抓住“长期在图书馆里工作,博览群书,浮想联翩”和“乐于追踪现实发展轨迹、撷取鲜活素材”等语句;理解老杜所说的“圈食”和“碰头食”,要抓住“宴请别人”“别人宴请”和“难得在家里吃顿圈食”等语句;理解汪哥儿所说的“圈食”和“碰头食”,要抓住“皮包公司”“空手套白狼”和“绝不能错过机遇”“经济活动都带有一定的投机性”等语句。答案:“我”所说的“圈食”指作家依靠书本进行创作,“碰头食”是指作家追踪现实发展轨迹、撷取鲜活素材进行创作;老杜所说的“圈食”指能在自己家里吃饭,“碰头食”是
28、指吃宴请饭及“工作餐”;汪哥儿所说的“圈食”指有自己的经济实力,“碰头食”指要善于把握机遇,不错过机会。(4)文章最后写自己忍不住在画角题上了“碰头食”三个字,这一举动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联系全文内容进行探究。(8分)答:解析:作答本题,首先要梳理全文内容,明确作者对几种“碰头食”观点的态度,分析其原因。具体作答,要抓住以下几点:作者肯定羊倌所说的“碰头食”,为他凭经验致富而高兴;认可自己和老杜对“碰头食”的感慨,表达了多元共存的理念;欣赏汪哥儿用不错过机会来理解“碰头食”、用把握机遇来理解“投机”的观点。答案:作者写下“碰头食”三个字,寄托着复杂的感情。羊吃“碰头食”使牧民致富,作者
29、肯定牧民的经验,并为他们脱贫致富而感到欣喜;“我”、老杜和汪哥儿对“碰头食”作出虽不相同但积极有益的理解,作者认可这样的理解,表达了多元共存的理念;汪哥儿用不错过机会来理解“碰头食”,用把握机遇来理解“投机”,指出投机要以“游戏规则”厘定的范围为度,“我”欣赏他的观点,并深受启发。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为生存辍学走上写作道路时代的列车轰隆隆地前行着,拥挤的人群,熙熙攘攘。有的人是只负责观看风景的普通乘客,命运的方向不由他过问;有的人扮演的是列车员的角色,在时代的大环境下,作为先锋,引领着这辆列车的前进。爱玲,便是后者。1942年,爱玲和炎樱回到了上
30、海,仿佛在上海,也只有上海,才是她上演人生大戏和好戏的舞台。对于在港大没有毕业,爱玲一直耿耿于怀,只能转入上海的圣约翰大学继续深造,为的是“至少拿张毕业文凭”。弟弟张子静很高兴,因为他也准备报考,姐弟俩终于可以在同一所学校碰面了。可是,由于经济上的窘迫,学费无从着落,子静记得姐姐“叹了一口气”。回到上海,爱玲投奔了姑姑,住在郝德路192号的爱丁顿公寓。姑姑虽然继承了不少遗产,一度生活阔绰,可是因为投资股票,恰逢时局动荡,一下破产了。即便是在洋行、电台里打几份工,也只能解决自己的温饱,无力再顾及爱玲的学费和生活费。于是,便告诉爱玲,当时她的父母协议离婚的时候,约定她以后的教育费用由父亲承担,而爱
31、玲港大三年的学费全部由母亲出,现在应该由父亲承担了。可是,爱玲始终觉得拉不下面子,那个父亲,以及他的家,自己曾经发誓是不打算再理会了的,四年期间,父女情分已然了断,如今放下自尊突然管父亲拿钱,仿佛是在一间暗无天日的屋子里找到一个出口那么艰难。张子静回到家后,趁后母不在家的机会,向父亲简要介绍了姐姐的窘境,张廷重听罢,立刻陷入了沉思,可能不是心疼钱,只是在犹疑和女儿见面是不是觉得很尴尬,毕竟对于女儿离家出走之事他始终耿耿于怀。不过,考虑片刻,他还是对儿子说:“你叫她来吧。”过了几日,爱玲终于见到了阔别四年之久的父亲,不过不再是那幢逃走的别墅,而是在另外一幢小洋房。爱玲后来在小说怨女中对于衰落的父
32、亲,做了更为生动的描绘:“到底清朝亡了国了,说得上家仇国恨,托庇在外国租界上,二十年来内地老不太平,亲戚见了面就抱怨田上的钱来不了,做生意外行,蚀不起,又不像做官一本万利,总觉得不值得。政界当然不行,成了投降资本,败坏家声守着两个死钱过日子,只有出没有进。”爱玲与父亲在相隔四年后重新见面了,双方有些物是人非的沧桑之感,彼此都有些陌生,只是简单地把自己的学习计划向父亲说了说,便无二话。父亲也没多说什么。“学费我叫你弟弟送去。”十分钟的短短会面,没有什么大的进展,以至于横亘在父女心中的那份心结,始终没有机会打开。张子静回忆说:“那是姐姐最后一次走进家门。此后她和我父亲就再也没有见过面。”不过,学费
33、总算拿到手了,爱玲转学进入了圣约翰大学文学系四年级学习,子静也进入了经济系一年级。不久,炎樱也转学到了这里,两人继续着港大时期的友谊,形影不离。然而,这份简单的快乐,没有延续多长时日,便宣告结束了。虽然学费已经解决了,可是母亲自1939年去新加坡后,杳无音讯。倔强的爱玲,又不想成为姑姑的负担,哪怕她算是自己最亲的人,也不想让姑姑的生活雪上加霜。实际上,从父亲家里逃出的那一天开始,爱玲就放弃了继承张家的财产,或者嫁入豪门依靠一个自己或许根本不爱的男人过着体面光鲜生活的机会,似乎受到母亲、姑姑潜移默化的影响,她也决计走上职业女性的道路,用自己的努力养活自己,用自己的脚,丈量外面的世界到底有多么阔远
34、。于是,坚持了两个月不到,爱玲又辍学了。子静跑去劝说姐姐去当老师或者编辑,都被爱玲否决了,她觉得自己性格内向,孤傲不群,不善于表达,反正,她早有自己的安排,宽慰弟弟说:“我替报馆写稿就好。这阵子我写稿也赚了些稿费。”1942年,窘迫的境遇并没有把爱玲推向生活的地狱,反而为她打开了一扇门,一扇通往新世纪,前途无限光明的大门。两年之后,上海最璀璨的一颗文学新星冉冉升起了。相关链接:张爱玲的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张爱玲一生创作大量文学作品。类型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张爱玲的教育从她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
35、。虽然她日后能够成为一位杰出的作家凭的是自己的勤奋努力,但她的家除了是一个没落的贵族之家外,还可以说是一个书香门第。她的祖父是科举出身,她的父亲有旧式的文化教养,她母亲则是“知识女性”。(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张爱玲在港大没有毕业,回到了上海,转入上海圣约翰大学继续深造,她认为只有在上海才是自己上演人生大戏和好戏的舞台。B张爱玲投奔自己的姑姑,生活阔绰的姑姑却因为投资股票而破产,失去了生活的“支柱”,无力再顾及爱玲的学费和生活费。C张爱玲的父亲对女儿的出走耿耿于怀,当儿子说出姐姐张爱玲的窘境后,张父因为疼钱而沉默,最终还是答应给张爱玲学费。D张爱玲能够
36、成为上海最璀璨的文学新星,并在文学上取得很大的成就,既有她本身勤奋的因素,也有她父母对她的影响。E文章写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非常关心姐姐张爱玲,并引用了一些张子静的话语,这样写增强了材料的真实性和新颖性。解析:选BD。A项“她认为只有在上海才是自己上演人生大戏和好戏的舞台”错,这是作者的观点,并非张爱玲的观点。C项“因为疼钱”错,与原文“张廷重听罢,立刻陷入了沉思,可能不是心疼钱,只是在犹疑和女儿见面是不是觉得很尴尬”不符。E项“增强了材料的真实性和新颖性”欠妥,没有“新颖性”。(2)文章第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答:解析:文章开头的作用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该文
37、第一段运用比喻的修辞,赞扬了张爱玲,同时引出下文,介绍传主的品格、事迹等。答案:内容:文章第一段运用形象的比喻,表面上写了乘客与列车员的不同,实际上是高度赞扬了张爱玲;结构:引出下文。(3)张爱玲在求学道路上为什么一再辍学?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答:解析:首先根据题干,确定有效阅读区间;然后对锁定的区间进行分层阅读,筛选关键信息;最后根据试题所附分值和锁定的区间的具体内容,分条组织答案。组织答案时应注意语言的简洁性,写完答案还要检查是否有遗漏。答案:母亲到新加坡杳无音信,没有了母亲的学费支持。姑姑因为投资失败,而生活拮据,无法供给她的生活费和学费。与父亲闹僵,发誓离开父亲,自尊使她难以向
38、父亲开口。不愿给姑姑增加负担。(答出三点即可)(4)张爱玲为了生计辍学而走上写作道路,你从中对张爱玲有怎样的认识?请谈谈你的看法。(8分)答:解析:作答时要先明白无误的表明观点,然后恰当引用论据,充分利用原文信息。注意合理整合信息,分条陈述。答案:自尊心过强。张爱玲因为后母而与父亲闹僵,毅然逃离家庭,在学费无着落的情况下也难以放下自尊。敢于追求自己的理想。在境遇困窘的情况下,仍然追求不止。勇于挑战困难。在母亲去新加坡杳无音信,学费无果的情况下,自己勇于承担,也不给姑姑增添负担。打破旧的藩篱,勇于做新的知识女性。张爱玲受母亲和姑姑的影响,决定走职业女性的道路,用自己的努力来养活自己。倔强内向,孤
39、傲不群。张爱玲虽然与炎樱形影不离,但是,她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第卷(表达题,共80分)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刘和珍、杨德群、张静淑三个年轻的女学生在枪林弹雨中抗议反动政府的暴行的惊心动魄的一幕,真让人感动。B你想提高学习成绩,靠急不行,一口吃不成个胖子嘛,一定要按照学习规律循规蹈矩才行。C平庸的人往往从克制、僵化、蜕化出发,对那些富有朝气的人吹毛求疵。D十年前发生的那次车祸让李华刻骨铭心,从此,他就失去了用双腿走路的能力。解析:选B。B项,此处表达的是“循序渐进”之意,故“循规蹈矩”不合语境。1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40、)A小时候,母亲对我的印象是她只管家里人的吃和穿,白日去生产队出工,夜里总是洗萝卜呀,切红薯片呀,或者纺线,纳鞋底,在门闩上拉了麻丝合绳子。B我成不成为什么专家名人,母亲一向是不大理会的,她既不晓得我工作的荣耀,我工作上的烦恼和苦闷也就不给她说。C欧盟委员会去年年底发表的报告显示,即将加入的10个新成员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为现有成员国平均水平的47%,新老成员国贫富十分悬殊。D具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古城苏州荟萃了江南园林的精华,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等无不以流光溢彩的风姿为中外游人所倾倒。解析:选B。A项,“母亲对我的印象”应为“我对母亲的印象”。C项,“十分”和“悬殊”语义部
41、分重复,可删去“十分”。D项,“无不以流光溢彩的风姿为中外游人所倾倒”主客关系颠倒,可改为“无不以流光溢彩的风姿使中外游人倾倒”。15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写序号)。(4分)起初,电只能应用于通讯,并不作为能源。电的发现为人类提供了强大而方便的能源。19世纪70年代,实用的发电机和电动机研制成功后,电才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的、强大的新能源。蒸汽机和内燃机只能把热能转化为机械能,还不能方便有效地使一切形式的热能转化为机械能。人类对电的利用是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的。答:解析:首先要准确把握全段的中心,然后理清脉络。前面说的是有关电的发现、使用问题,先说没有电如何不方便,有了电就方便了,
42、再说人开始用电干什么,后来又用电来干什么。答案:16阅读下面介绍荔枝的文段,请用一句话概括文段的中心,并说明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的。(不超过60字)(4分)荔枝含葡萄糖、柠檬酸、苹果酸、精氨酸、色氨酸、叶酸、脂肪、蛋白质、维生素A、B、C等成分,实为食补、食疗之佳品。荔枝木是上乘木材。材质硬重,坚韧耐用,不怕海水浸泡,是制船板、船舵、船桨之佳料;又是做枕木、桥梁、家具的良材。荔枝树能抗污染。深圳市委旁边有座荔枝公园,内有大量荔枝树,虽处闹市却保山野本色。答:答案:荔枝浑身都是宝。分别从荔枝的食补、食疗功能,荔枝木的特点与用途,荔枝树的抗污染作用三个方面说明。17下面是一幅漫画,请写出
43、主体部分的构图要素,然后用简练的文字概括漫画的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6分)答:解析:首先,认真观察漫画涉及的人物、事物等。这幅漫画中有三个人,两个大人和一个读书的小孩,还有铜钱、斜坡等。其次,观察人物、事物的特征,两个大人推着铜钱和坐在铜钱上读书的孩子走上坡路。最后分析漫画体现的意义。从大人吃力的样子可知,目前我国教育成本不断增加,家庭已经不堪重负。答案:构图要素:画面主体部分是两个大人在吃力地推着一个大铜钱上坡,铜钱上坐着一个背着书包、捧着书本在读书的孩子。寓意:教育成本越来越高,以致家长不堪重负。(意思对即可)六、写作(60分)18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人皆知
44、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文学和科学比确实没有什么用处。但是它的没有用处正是它伟大的用处。莫言当中国的文学家、科学家开始做很多“无用”的事时,就离诺贝尔奖不远了。我们现在很多人都在做“有用”的事,跟钱权相关的。白岩松请以“无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诗歌除外,文体不限,立意自定。【写作指导】这是道“材料命题”的作文题。根据材料看,“无用”不是没有用处,而是有用。因而,在作文时,我们要紧扣“无用之用”,这样才能够紧扣材料的核心。根据材料和文题,选择议论文的文体较好。【优秀作文】无用人们往往注重实用,喜欢簇拥在结了果子的树下,却很少去欣赏那些开花的树。花开过后结的果子往往更让人心
45、仪,无用也就显得更加有用。这个时代不缺乏实业家,实用是他们心中的第一准则,大多数人也都憧憬着成为一名成功的实业家。于是他们会抓紧一切时间往前飞奔。当有人停在路旁,便会有人不屑于此类无用之举,认为这只会浪费时间,被人甩远。其实,偶尔停下来,倒倒鞋中的沙砾,前行的步伐会更加有力;偶尔停下来,听听虫吟鸟鸣,人生的种种况味也许就会顿悟身处物质的洪流中,偶尔停下来,给日益急迫的心灵一片休憩之地、补给之所,往往能更快到达终点。无用的停顿比持续的飞奔更有用。无用流于行迹,无用之用栖于内里。表面无用之举,往往始于内心,源于向往。当亚历山大的铁骑踏平两河平原,放眼东望只是茫茫无际、寸草不生的中亚时,东征不再是政
46、治的需要,只意味着巨大的牺牲。而亚历山大从小就充满着对东海的敬畏和向往,东征这个在众人眼中的无用之举却把一个伟大军人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相比之下,秦始皇东征的帆影却是那般懦弱。他只为去东海寻找长生不老的虚幻,千古一帝认为迫切有用的东西,却把他镂刻得更加愚昧猥琐。无用有时还是内心的宣泄,品质的喷薄。他们不畏艰险,即使因此丧命,也在所不惜。东林学士们呈上了一道一道细数阉臣魏忠贤罪状的奏折书,明知这只会落入只手遮天的魏忠贤手中,但他们还是敢于在万马齐喑时发出神圣的一吼。在外人眼中,这无异于送死,但这无用之举恰是他们内心精忠报国的宣泄。无用之举成了他们神圣的祭坛。即使魏忠贤能打断他们的脊梁,挖出他们的喉骨,却还是阻止不了他们的声音在圣洁的天空盘旋萦绕,经久不已。无用之用不流于表面而突显内心的向往和品质,无用之用也更加广博,使支撑这个社会的灵魂更加澄澈,如春水般安详美好。【简评】本文的立意准且高,全文围绕“无用”之“用”。文章开头从人们注重实用,引出“无用也就显得更加有用”的观点,然后列举当代的实业家们、亚历山大、东林学士们这些古今中外的例子,证明“无用”不是“真的没用”,而是“有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