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2课(第二课时)学校授课班级授课教师学习目标1.重点语句赏析,体会“伯父”“周恩来”等人物的心理活动。2.结合历史背景,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缘由。3.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树立为国家民族振兴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学习重难点结合历史背景,深入体会“中华不振”,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学情分析和平年代里正在读书的学生很难回答“我为什么而读书”这样的问题,更加难以将读书与国家和民族的复兴相联系。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应极力用课文中生动鲜亮的文字激活学生的思维,以真挚的情感点化学生的认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己读书
2、的目的。教学辅助PPT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中,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总理周恩来立下的誓言,请大家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告诉老师,他的誓言是什么?(学生齐声回答)那么,还有谁记得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中讲述了关于周恩来的哪三个小故事?【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课文中关于周恩来的三件事,并且对学生概括的内容在语言精炼程度方面予以指导。【学生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第二个问题要用凝练的语言概括回答)接下来的时间,请大家默读课文,回答清单上的问题?(过渡)二、原文赏析【教师活动】课件展示“阅读任务清单”,吩咐学生带着问题,快
3、速默读课文。然后点名请学生逐一回答清单中的问题,教师对问题逐一解答、拓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阅读任务清单1.是什么原因让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引导学生尝试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回答)2.伯父把周恩来从家乡接到沈阳,叔侄俩有了一番对话,他们说了什么?(可以与回答问题的同学合作,分角色朗读,师读伯父的话,学生读周恩来的话)3.伯父叮嘱周恩来千万不要去一个地方,那是什么地方?(教师详细解答,什么是租界,并引导学生理解租界的性质。)4.课文中,周恩来见到的体现“中华不振”的事实是什么?5.你还知道体现当时“中华不振”的历史事实吗?(除了课文中的是例外,老师还可以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相关资料
4、,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事实)6.了解诸多“中华不振”的历史事实后,你的心情如何?(教师可以多请几位学生回答,考察大家的情感词汇量)7.有时候,情感的表达不一定要用语言,动作亦可。那么,请用横线划出课文中表现周恩来情感的动作描写。(“纷纷握紧了拳头,但最终这个拳头放下了”)8.目睹同胞被外国人欺辱,中国人只能敢怒不敢言,其实这一切是因为什么?(引导学生用“伯父”的话回答)周恩来亲眼目睹了这震撼心灵的一幕幕,此时他的心情是“沉重”的。他当时的内心活动是复杂的,所以当校长提问时他是这样说的?(让学生一起回答)这个志向是远大的,周恩来是这样说的,同样也是这样做的。1917年,19岁的周恩来东去日本留学之前
5、写下了这样一首充满豪情壮志的诗无题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教师活动】课件出示大江歌罢掉头东,师范读后,简单介绍诗意,然后让学生齐读)三、小组讨论当时的周恩来已经深刻意识到,只有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才能拯救当时的中国,因为他知道,落后就是挨打,所以他毅然踏上了求学的道路。像周恩来一样,从小立志读书,长大报效国家的伟人还有很多很多,一代伟人毛泽东,两弹元勋钱学森,他们都是报效祖国的伟大人物。今天我们已经不是把帝国主义列强赶出中国的时候,而面对新的形势,新的国际挑战,我们为什么而读书呢?【教师活动】列举更多伟人励志读书的例子,让学生思考后小组讨论,说说自己为什么而读书?四、课堂小结同学们,今天是21世纪,是祖国繁荣昌盛的时候,我们作为21世纪的接班人,每个人的责任都应该是为国争光,这是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的责任,为了祖国更美好的明天,也为了我们更美好的明天,努力吧!五、作业布置(见分层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