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福建省南安第一中学高二语文阅读检测《孟子》尽心上21-34试题.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531122 上传时间:2024-06-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南安第一中学高二语文阅读检测《孟子》尽心上21-34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福建省南安第一中学高二语文阅读检测《孟子》尽心上21-34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福建省南安第一中学高二语文阅读检测《孟子》尽心上21-34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福建省南安第一中学高二语文阅读检测《孟子》尽心上21-34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福建省南安第一中学高二语文阅读检测《孟子》尽心上21-34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福建省南安第一中学高二语文阅读检测《孟子》尽心上21-34试题.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福建省南安第一中学高二语文阅读检测《孟子》尽心上21-34试题.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班级: 姓名: 座号: 1、13.16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13.25孟子曰:“鸡鸣而起,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蹠之徒也。欲知舜与蹠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注】 孳孳:即“孜孜”,勤勉不懈;蹠:也作“跖”,即盗跖。(1)下列关于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即使像舜这样的圣人,早年也有如野人一样的恶性,只是后来受到了别人善行的影响,才成为圣人。B、舜闻善言、见善行之后,能自觉地扩充推广,最后才能形成江河决堤一样的气势。C、舜与盗跖的根本区别在于人

2、生追求不一样,舜为善,跖为利。D、孟子以舜为例,使得关于“善”的论述更有说服力。(2)请结合以上文段,说说舜成为圣人明君的原因。 2、13.20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13.21孟子曰:“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注】睟然:润泽的样子。(1)下列关于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孟子把“父母俱存,兄弟无故”列为第一乐,是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孝悌”,而“孝悌”又是仁义的根本。B、孟子所言的第二乐,实际上是对君子的修养要求。C、广土众民,固然是有志之君的愿望,但如果只停留在这样欲求上,他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君子。D、拥有了仁义礼智,君子就能脸色红润,四肢有力,最后取得四海之民的拥戴。(2)请根据第二段的论述,谈谈第一段孟子“三乐”的实质及根源。 3、13.22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己归矣。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

4、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所谓西伯善养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树畜,导其妻子使养其老。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不暖不饱,谓之冻馁。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此之谓也。”(1)下列关于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君王如果能使老者得以善养,仁人志士自然会闻风而顺服。B、孟子认为,除了让百姓拥有田产牲蓄之外,还要注重对百姓的教化引导。C、文王作恶之时,伯夷、太公这样的仁人都逃离国土,投奔善养老者的西伯。D、孟子在本文段所提倡的,实质是“保民而王”思想的具体举措。(2)请根据文段内容,简要归纳孟子认为能使“民无

5、冻馁之老者”的具体举措。 4. 13.23孟子曰:“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1)下列关于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指出,让百姓好好耕作,减轻他们的赋税,就可以使百姓富足。B、孟子以“水火”为喻,说明百姓如果生活在水深火热的生活之中,他们就不会积极参与国家的建设。C、本章反映了孟子“保王而王”、“制民之产”等基本的治政理念。D、孟子所谈论的治国理念,与“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一古语的含义是相似的。(2)在孟子

6、看来,要使“民仁”其实并不难,关键是要做到什么?本章提到的富民措施有哪些? 5.13.24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注】容光,容受光线的缝隙。盈,满。科,坎、坑洞。成章,文理成就斐然可观。(1)下列关于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以“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为喻,说明人应当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准和境界,一旦达到较高的层次,眼界自然就开阔了。B、孟子以海为喻,说明假使我们有幸成为圣人的弟子,得以闻圣道,体悟最高的智慧;

7、那么,世间的许多俗学、俗论,就不能再让我们着迷了。C、孟子以日月之光为喻,说明圣人都有敏锐的目光,任何包藏的私心都躲不过圣人的眼睛。D、孟子以流水为喻,说明学习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2)用原文词语填空:孟子把“圣人之门”比作“ ”,以“ ”来比喻“圣人之门”的内容丰富。他还把“ ”的高明比作“日月”,说日月的光明能照尽一切角落,无微不至。(3)孟子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句话,意在说明什么道理?请根据选段的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4)本章中,孟子对圣人的学说(圣道)有着什么样的认识? 6.13.25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

8、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闲也。”13.33王子垫问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曰:“何谓尚志?”曰:“仁义而已矣。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注】孳孳:勤勉不怠,本作“孜孜”。跖,相传为柳下惠的弟弟,春秋时代的大盗。闲,间隙。王子垫:齐王之子,名垫。(1)下列各项是对13.25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如果一味逐利,采取一切手段,不惜铤而走险,那就成为“跖之徒”。B、本章生动地描绘了为善者和为利者这两类人的形象。C、在孟子看来,舜和跖之所以相距甚远,究其根源,就在善与利的一念之差。D、“孜孜为善者

9、,舜之徒也”意思就是孜孜不倦行善的人,是舜的徒弟。(2)下列各项是对13.33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把“仁”“义”作为读书人追求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B、“士尚志”,士人的修养就在于使自己的志行高尚。C、“大人之事备矣”的“大人”指的是君王。D、孟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都是以“仁”为核心。(3)下列关于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指出,舜和跖的差别,只在于追求善与利的不同而已。B、孟子拿善与利对比,实质是拿仁义与利对比,与孔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含义是相同的。C、孟子认为,士虽然在表面上没有从事哪些具体的工作,但只要做好自身的修养,做什么事情都能游刃

10、有余。D、孟子指出,士只有厌恶安逸的居住条件,厌恶奔波追逐名利,才能使自己的仁义得以保存。 (4)13.25选段中,孟子认为舜与盗跖的区别是什么?本段体现了他怎样的观点? (5)孟子的教育思想中,突出了励志教育。在13.33选段中,孟子提出了“志”的概念。结合下面的句子,简要谈谈孟子所谓“志”的内涵。“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公孙丑上) 2015届高二年下学期孟子阅读检测卷(尽心上21-34)参考答案1(1)A(“早年也有如野人一样的恶性”与孟子的“性善论”相违背。) (2)主要是因为舜有着善的本性(良能良知),而且能勤勉不懈地实践推行,最后

11、又把它扩充到所有人的身上,形成决江河一样的影响力。2(1)D(原文的意思是说,四肢不必等他的吩咐,便明白该怎样做了,即仁义会自然地表现在言行举止上。) (2)孟子所言的君子“三乐”,实质是对君子“仁义”品质的要求。其中第一乐是仁义的根本,第二乐是仁义在个人身上的表现,第三乐是仁义在“济天下”(理想追求)方面的表现。“三乐”源于君子的本性,本性是天生的,不会被外界的名誉、地位、财富所迷惑。君子的为善、行仁都是出于自觉,所以这种快乐是发自于内心的快乐。3(1)C(不是文王作恶,伯夷、姜太公都是躲避作恶的纣王,在文王兴盛时投奔文王,西伯即文王。) (2)孟子认为,首先要给百姓田地牲蓄(即“制民之产”

12、),其次要鼓励耕种,第三还对百姓进行教化引导。这样才能达到“民无冻馁之老者”的境界。4(1)B(原文的意思是水火很多,很平常,百姓乐于给别人。) (2)关键是要做到民生富足,当百姓的“食”与“财”多如水火,用之不尽时,生活资料丰裕了,互相帮助成了寻常的事,百姓会自觉向“仁”。本章的富民措施是一要帮助人们发展生产、增加粮食产量;二是执政者节俭用度、减轻赋税,使人们收入增加,达到富民和教化的目的。5(1)C(孟子以日月为喻,是要说明“圣道”的伟大。)(2)海、澜、圣人(3)孔子登上了东山,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了泰山,就觉得整个天下都变小了。孟子这样说,意在说明达到较高的水准和境界,眼界自然就会开

13、阔,所以为学之人要立志高远,不断提高自身的水准和境界。(4)孟子认为,圣人之道就像大海、日月一样,具有深广无穷、无所不及的特点;同时,圣人之道还应当是有本有源,能由浅而深、循序渐进,并蓄积浓厚、坚持不懈地进行学习的。6(1)D(“徒”不是徒弟的意思,而是指“一类人”。)(2)C(大人指士人、读书人,不是特指君王。)(3)D(对原文理解有误,“恶”意义是“哪里”。)(4)舜是为善者,跖是求利者。孟子认为,人的本性原本相去不远,而因后天的修为不同,会造成后来的发展不同。如果每天起来都努力行善,久而久之,心中充满了仁义慈惠,就跟舜是同类人。相反,每天起来想的都是牟利,久而久之,心中充满利害猜忌,就跟盗跖同类。(5)所谓“志”即志向、意志,提升一格就是理想,而这个理想就是“仁义”。“志”是精神的主导,起决定性作用,“尚志”就是以仁为心,按义行事,把奉行仁义的理想和个人的实践结合起来。(6)“义”与利相对,是区别一个人品质的重要标准;“义”是达到“仁”的重要途径,有了仁义,才能成为 “大人”(身居高位且品德高尚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