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南省海口市国兴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资源”这一概念,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资源是指人类生产活动所需要的、在自然界存在的物质(材料)和动力的天然来源。广义的资源,则是指人类用来帮助从事一定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一切要素和有利条件的总和,简单地说,资源就是人类活动所必需的一切东西。从形态上看,人类资源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可以贮存、节约的资源,如资金、材料、能源等;另一类是不可贮存、节约的资源,如时间、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在信息社会中,正确认知注意力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为什么说注
2、意力是一种资源呢?人类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定向性,即有意识、有计划地达到一定的目的。人类活动的定向性,要求人在活动过程中,必须使自己的意志服从这个过程的目标。人的定向活动是由提出的任何或某种活动计划来组织的,而要完成这种组织活动,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就是注意力。所以,注意是人的活动的基本特征,是人的有目的活动和定向探索活动的前提,是人的活动达到既定目标的必要条件;注意力决定任务完成的效率和成果的质量,是人类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要素,是一种重要的资源。人的心理过程的一个最基本特征是它的选择性和指向性。当我们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一定事物时,就是注意。注意和认识过程分不开,它是一切认识
3、过程的开端。虽然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认识活动,但它表现在认识过程(知觉、记忆、思维等)的内部而与这些过程不可分离,在人的一切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对人的各种心理过程和操作活动均有调节作用。注意力表现了人的心理过程进行的动力特征,是人的个性品质和能力结构的重要国素。没有高度发展的往意力,就不能有效地从事各种活动,就不能从事长时间的复杂的思维活动。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的注意力是一种非常有限的心理资源。人的主要精力每次只能执行一种主要的任务。当大量的信息进入感觉记忆,若不加以注意,很快就会丧失。国此,注意在为进一步加工而选择感觉信息方面,是起着重要作用的。信息资源具有可替代性、可分享性,而注意力作为
4、资源是不可替代、不可分享的。今天,人们要学会合理有效地分配并使用注意力。(节选自李志昌信息资源和注意力资源的关系,有删改)1. 下列表述,与本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 资源包括材料、能源、时间、信息、注意力等,有狭义、广义之分,有的可以贮存、节约,有的不能贮存、节约。B. 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一事物时就是注意,注意是认识过程的开端,对人的各种心理过程和操作活动均有调节作用。C. 注意力决定任务完成的效率和成果的质量,体现了人的个性品质和能力结构,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心理因素。D. 在情况多变、竞争激烈、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从事各种活动,尤其从事各种思维活动,必须拥有高度发展的注意力。2.
5、下列语句的含义,不能体现“注意力”重要性的一项是( )A. 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B.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C.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D.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3. 下面推断与本文观点相符的一项是( )A. 注意力是一种非常有限的心理资源,不可替代,不可分享,因此可以和物质、能量等资源相提并论,等同看待。B. 信息是一种重要资源,注意力也是一种重要资源。在任何时候,人的注意力都是一种稀缺资源。C. 从注意力资源稀缺的角度看,在某些次要的或无关的方面,“信息闭塞”排除了一些无谓的干扰,可能也是有好处的。D. 合理、有效地分配、使用注意力是成功
6、的要素,不能合理使用注意力将会导致人一事无成。【答案】1. D 2. B 3. 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与本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信息,并进行比对。本题中,D项,“人们从事各种活动,尤其,必须拥有高度发展的注意力”错误,“必须”一词过于绝对化,文章倒数第二段说的是“没有高度发展的注意力,就不能有效地从事各种活动,就不能从事长时间的复杂的思维活动”,选项忽略了“有效”一词,并非必须拥有,而是有了“高度发展的注意力”可以让人有效地从事各种活动。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
7、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如本题要求选出“不能体现注意力重要性的一项”,然后到文中圈出有关“注意力”重要性的内容,再分析选项,看哪一项不能体现“注意力”重要性。从文中来看,“注意力”具有定向性,具有选择性和指向性。ACD三项都能体现“注意力”的重要性,如“右手画圆,左手化方,不能两成”说明注意力不能分散;“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是说明注意力具有定向性,不能分散;“用心一也”也是表明注意力的指向性。只有B项,“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是说听取多方面的意见,与注意力“定向性”不一致,不能体现“注意力”的重要性。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
8、者观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题中,A项,“因此可以和物质、能量等资源相提并论,等同看待”错误,文章第一段只是把人类资源分为两个部分,而“注意力”和“物质、能量等能源”分属两大类,文中没有提到二者可以相提并论,选项前后内容之间强加因果。B项,“在任何时候,”错误,“任何时候”这一说法太绝对,扩大范围。D项,“不能合理使用注意力将会导致
9、人一事无成”错误,这一说法太绝对。文章最后只是说“人们要学会合理有效地分配并使用注意力”,但没有说不合理使用会如何。故选C。(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长租公寓是近几年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租房市场上的“新物种”。这种针对工作不久的独居青年开发的公寓,又名“白领公寓”“单身合租公寓”。区别于传统租房模式,长租公寓通常是由商业机构将业主房屋租赁过来,进行标准化装修改造,配齐家具家电,以单间形式出租给上班族,并提供各类标准化服务,租客的租赁期限一般为一年。在上海的中环沿线,这样一个单间的月租,一般在25003000元之间。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的长租公寓服务商已超过1200家
10、,房间单位数超过200万间,并以年均30%的速度增长。相比传统租房,长租公寓私密性好、配套全、安全系数高、社交成本低,对年轻租客更具吸引力。其中73%的长租公寓租客将私密性好作为首选因素,此外大部分青年租客较关注提高生活便捷度的公共配套,也有不少青年希望社区内具备书吧、咖啡厅、公共客厅、办公洽谈等个性空间。以“V领地青年社区”为例,在现有的公共区域中,社区的公共客厅最受租客欢迎,此外,多媒体室、健身馆、操场等区域也成了很多租客的休闲娱乐之所。调查显示,居住在长租公寓中的年轻人十分愿意就近社交,在App上的活动、交易、求助等各项社交功能中,租户对活动功能热情较高。(摘编自张斌“独居时代”,年轻人
11、都住哪里)材料二:长租公寓市场规模预期(亿元)材料三: 独在异乡,独身居住,独自一人,“空巢”青年的数量正在一线城市以极快的速度增加着。“空巢”青年们第一个绕不过的难题就是租房。陌生的室友、老旧的社区、狭窄的社交圈子让这一代人更显孤独。独居生活中,缺乏情感寄托、社交圈子窄、交流空间有限是“空巢”青年们最为普遍的三大痛点。针对这些情况,国内众多长租公寓纷纷采取行动,希望用新的生活理念打破以往传统租房的局限,为年轻人带来更好的居住体验。摆脱“空巢”的第一步就是让爱好各不相同的“空巢”青年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对此,长租公寓品牌“红糖里”主动承担了组局人的角色,主动搜集起了住客们的爱好,并定期在公寓举
12、办主题兴趣小组活动。每到周末假期,公寓还会组织各种城市探索活动、节日主题派对、明星住客分享会等,这些活动能帮助住户迅速找到兴趣相投的友邻,走出打破隔阂的第一步。不仅如此,“红糖里”在公共空间上也做足了功课,这对于进一步拓展“空巢”青年的社交圈非常有效。同时,“红糖里”精心设计的公共空间为住客以及创业者们提供了足够的社交空间和气氛,在这样充满创意的载体及环境下,创业者之间的交流与想法就能碰撞出更多的机会与火花。他们可以在“红糖里”一边尽情地享受生活,一边和朋友们为工作努力拼搏。(选自长租公寓正在成为“空巢”青年的社交法宝)材料四:日前,阿里巴巴旗下闲置交易平台“闲鱼”发布的“闲鱼”空巢青年租房数
13、据显示,闲鱼租房用户中,32%是空巢青年,在多个一线城市,空巢青年人均租房花费低于平均水平。与此同时,大家同为空巢青年,租房却有着明显的差距,他们中的整租群体人均花费2200元租用整套房,而租用单间的每月只花1200元。数据发现,空巢青年对于租房有自己特殊的要求:没什么都不能没有WiFi,便利店成了空巢青年租房选址考虑的主要因素,爱干净、单身、好相处等条件成了空巢青年选择室友的标准。值得注意的是,空巢青年中的“90后”群体十分亮眼,即使只租住单间,他们在房间朝南、独立卫生间、厨房、飘窗等方面的要求均高于“80后”空巢群体,即便“蜗居一隅”,“90后”也在尽力活出生活品质。(选自“闲鱼”空巢青年
14、租房数据:90后爱租什么房)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的长租公寓服务商以年均30%的速度增长,这与“空巢”青年的数量以极快的速度增加分不开。B. 空巢青年是指独自一人在异乡居住的年青人,空巢青年普遍存在缺乏情感寄托、社交圈子窄和交流空间有限的问题。C. 空巢青年在租不同类型住房时的花费差距明显,而对租住的房屋也会有个性化要求,有没有WiFi及便利店非常重要。D. 材料三以“红糖里”为例阐述了长租公寓如何为年轻人带来了更好的居住体验,材料四阐述了空巢青年对于租住房屋的具体要求。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15、长租公寓是租房市场上的“新物种”,主要针对工作不久的独居青年开发,提供各类标准化服务,租赁期限一般为一年。B. 从材料二看,长租公寓虽然诞生时间不长,但近年发展迅速,到2025年市场规模预期是十年前的4倍多。C. “红糖里”非常注重对房客公共空间的建设,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来满足他们对社交圈子的需求。D. 即使“蜗居一隅”,“90后”比“80后”空巢青年更亮眼,他们只租住单间,对生活品质的要求高于“80后”同类群体。6. 你觉得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增强长租公寓的吸引力?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答案】4. A 5. D 6. 做好对租客群体喜好的调查,能及时了解租客们的租住需求条件。对房间内的硬件设施进
16、一步改进,家具家电配置标准化,强调房间的私密化。建设书吧、公共会客厅等公共配套服务项目,强化就近社交功能,提高生活便捷度。了解租客的交友爱好,为其寻找合适的租房邻居,打造共同的兴趣空间。【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项,“目前国内的长租公寓服务商以年均30%的速度增长”说法错误,根据原文“年均30%的速度增长”的是房间单位数,而不是长租公寓服务商。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
17、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D项,“他们只租住单间”与原文不符,原文是说“即使只租住单间”。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域,筛选信息,概括文意作答。本题题目是“你觉得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增强长租公寓的吸引力?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貌似探究题,其实是一道信息综合筛选概括题。解答类题,要立足原文。注意题干中“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增强长租公寓的吸引力”的要求。答题区间主要集中材料一、三、
18、四材料中。抓住文中对长租公寓租客对房间的要求的论述。如材料一中“其中73%的长租公寓租客将私密性好作为首选因素,此外大部分青年租客较关注提高生活便捷度的公共配套,也有不少青年希望社区内具备书吧、咖啡厅、公共客厅、办公洽谈等个性空间。以V领地青年社区为例,在现有的公共区域中,社区的公共客厅最受租客欢迎,此外,多媒体室、健身馆、操场等区域也成了很多租客的休闲乐之所”“调查显示,居住在长租公寓中的年轻人十分愿意就近社交,在App上的活动、交易、求助等各项社交功能中,租户对活动功能热情较高”,材料三中“摆脱空巢的第步就是让爱好各不相同的空巢青年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数据发现,空巢青年对于租房有自己特殊
19、的要求:没什么都不能没有WiFi,便利店成了空巢青年租房选址考虑的主要因素,爱干净单身、好相处等条件成了空巢青年选择室友的标准”,材料四中“值得注意的是,空巢青年中的90后群体十分亮眼,即使只租住单间,他们在房间朝南、独立卫生间、厨房、飘窗等方面的要求均高于80后空巢群体,即便蜗层一隅,90后也在尽力活出生活品质”,根据这些材料中的关键语句进行整合概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增强长租公寓的吸引力即可。【点睛】对于筛选概括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审题,先从题干中找到答题的方向,然后在题干的指引下到文中找答题的区域。解答这类题的步骤一般如下::第一,粗读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第二,
20、以段(句)为单位仔细审读,然后用一句简明的话把段意标示出来。第三,分析段落(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具体做法可找段落中明显信息,如开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句、承上启下过渡句等,他们往往就是段意的提示。另外,还有段落的抒情或者议论句等。第四,无明显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文(段),找出概括性的语句关键词语,分析合称段意。(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老杠头“哭树”郭震海周末归乡,刚一进村,就看见老杠头坐在地上哭。这个可爱的老头越来越像个老顽童,哭得呜呜的,长长的鼻涕拖着地。这个老杠头,一辈子爱抬杠,认死理,在村子里,乡亲们都喊他“老杠头”,越喊越响亮,具体真名是啥,
21、就没有几个人理会了。不过,用乡亲们的话说,老杠头的抬杠不是无理争三分的胡闹,而是坚持真理。何为真理?所以老杠头的抬杠常常不被人厌,反让乡亲们爱。“哭啥呢?”我问他。“他们凭啥要杀树!凭啥啊?”老杠头哭的呜呜地说。七十多岁的老杠头真的老了,就在他抬头面向我的瞬间,我看清了那是一张布满沧桑的脸,岁月已经在他的脸上雕琢得满是沟壑,像一株历经岁月洗涤的柿子树。“要修路是好事,他们要杀老槐树,都长几百年了,你看就那棵,就那棵!”老杠头哭着边说边用手指给我看,“我小的时候就这样粗,都几百年了啊!”其实我知道那棵老树,枝繁叶茂,不是很高大,但很粗壮。老槐树也是整个村庄的标志,更是一个乐场,夏天的夜晚,成人习
22、惯坐在大树下说笑,孩子喜欢在大树下嬉闹。老槐树下洒落着一个村庄里几代人的欢乐,难道真因为修路要杀掉这棵老树吗?听老杠头这样说,我的心里也顿时升腾出丝丝缕缕的疼。“这是你家的树吗?”“不是!”“不是你家的树你凭啥去管,别人都不管,你为啥要管?快起来吧,地上好凉的!”“你这没良心的,才进城几天就忘了本,你这没良心哟-”老杠头又开始哭,边哭边骂我没良心。其实我是故意这样问他的。在村子里,大家都说,这棵树是老杠头的祖上栽下的。我这样问是想证明这树确实与他无关,也想明白,他的哭泣,不仅是为了自家的树,落下的泪水是给全村人共有的树。老杠头爱树,更痴迷栽树,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栽树,只要农闲就栽树,一直坚持到
23、老。村庄西边的一面坡栽满了,他也老了,上了年纪的他就开始护树。儿女各自立业成家后,老伴也去世了,孤身一人的老杠头为了方便看护那些树,就在山上修了一间小房子,一年四季和树在一起,护着一坡的树成长。据村里人说老杠头有个很厉害的绝活儿,就是如有人去偷杀树,他一声长长的口哨,能唤来一群狼,吓得偷树者满山逃窜。更有村里人说,山里的狼对老杠头而言就像他养的狗一样忠诚。真假不得而知。前年,老杠头在山上跌了一跤,跑不动了,村里的干部就劝他下山,老杠头不从。最后,村干部不得不召开会议形成规定,此后派出村民轮流护林,老杠头这才答应。要说村庄美,美在望得见青山,美在看得见绿水,更美在因为有了像老杠头这样可爱的村庄人
24、。对他们来说,人活着,金钱和利益不是首位,只要有利于整个村庄、有利于后代子孙的事,他们都会去做,夏季的清晨,倘若有人发现昨夜风雨,山上有落石落在村里路中央,不用谁去吩咐,第一个发现石头的人自己就把石头搬走,为的就是不让第二个人途经时律到脚,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仿佛理所应当,村里要发展,需要修大路,规划的时候路与村中的老树发生了冲突,是保树还是修路,村里的百姓众说不一。老杠头听说后就去找村干部,他拿出当年抬杠的架势,态度很坚定:护树。其实,村干部心里的想法和老杠头一样,即使大费周折、另行规划也要护住这棵百年古树。不过,他面对老杠头还是开了个玩笑说:“修路是为了一村人富,为了全村人都能奔富,所
25、以大家都同意杀树。”老杠头一听就不干了说:“你个小兔崽子,小的时候你被蛇咬,不是我给你治你能活成,你这个没有良心的小兔崽子”老杠头骂,村干部嘿嘿笑。老杠头骂够了走出村干部家,像个孩子似的一屁股坐在地上哭开来,谁也劝不住。有村民从哭泣的老杠头身边经过,就开玩笑说:“老杠头,你亮出自己的口哨绝招吹几声,让狼去咬村干部那个不是人的,看他还敢不敢杀树!”“就是,吹一吹吧,说不定村干部听到你的口哨声,就吓得不敢出门了呢!”另一个村民说。在村庄里,大家都喜欢和老杠头开玩笑。老杠头呜呜地哭着鼻涕拖着地说:“已经吹不来狼了,这些没有良心的狼崽子呀,过去一吹就到,现在都跑哪去了呢,这些没有心肝的”老杠头哭着说着
26、,就从哭树改成了哭狼。坐在地上哭泣的老杠头老了,为了保住一棵老树,抬不动“杠”的他选择了哭泣。那天,我站在原地许久,望着坐在地上哭泣的老杠头。我总感觉,老杠头的哭泣是为了一棵老树,老杠头的哭泣也不仅仅是为了一棵老树。(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老杠头的口哨现在吹不来狼了,是因为狼崽子没良心了,不知跑到哪里去了,这隐喻着人心不古与善变,以及村庄环境的恶化、人与自然的不和谐。B. 小说以老杠头的“哭”开头,以老杠头的“哭”结尾,既照应了题目,又制造了悬念,还为全文烘染出一种环境保护迫在眉睫的气氛。C. 老杠头的“哭”表而上是他对现实生活及环境变化难以接
27、受和适应,深层次上则表现出他对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习惯等的执着与坚守。D. 老杠头居住的村庄不仅美在环境青山绿水、空气澄澈,而且美在人情人们淳朴、善良、恋旧,然而,现在这一一切在老杠头看来正在发生着变化。8. 小说中的老杠头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9. 老杠头“哭树”的深层原因包含哪几个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案】7. A 8. 老杠头是一个坚持真理的人。老杠头是一个爱树、痴迷栽树、坚持一生护树的人。老杠头是一个敢说直话、敢于在干部面前坚持自己正确观点的人。 9. 老槐树是村庄的自然标志,杀树以后,村庄失去地标,令人痛惜。老槐树是全村人的乐场,承载着几代人的欢乐记忆,杀树后,忆
28、无根基。老槐树是老杠头的先祖所栽,寄托着对祖辈的感激与怀念之情,杀树后,情无所托。【解析】【7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A项,“隐喻着人心不古与善变”错误,文中没有提到人心现在变得奸诈、刻薄的一面。 故选A。【8题详解】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
29、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从第二段老杠头“一辈子爱抬杠,认死理”“老杠头的抬杠不是无理争三分的胡闹,而是坚持真理;所以老杠头的抬杠常常不被人厌,反让乡亲们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坚持真理的人;老杠头年轻时就开始栽树,一直到老都是只要有农闲就栽树,为了便于护树,“就在山上修了一间小房子,一年四季和树在一起,护着一坡的树成长”,由此可知老杠头是一个爱树、痴迷栽树、坚持护树的人;从老杠头在“我”故意劝他“不是你家的树你凭啥去管,别人都不管,你为啥要管?”时,便立即骂“我”忘本和没良心;在村干部表示修路而不得不“杀树”时,他敢于骂村干部是个“没有良心的小兔崽子”;这些事可以看出老杠头诗
30、歌敢于说真话,敢于在干部面前坚持自己正确观点的人。【9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从文中找出阅读区间,仔细体会,然后结合题目要求认真分析,最后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分析出符合题意的要点。依据第七段“那棵老树,枝繁叶茂,不是很高大,但很粗壮。老槐树也是整个村庄的标志,更是一个乐场,夏天的夜晚,成人习惯坐在大树下说笑,孩子喜欢在大树下嬉闹。老槐树下洒落着一个村庄里几代人的欢乐”可以看出,老槐树是这个村庄的标志,杀树以后,村庄失去地标,令人痛惜;老槐树是全村人欢乐所在,承载着几代人的欢乐记忆,杀树后,忆无根基。根据第十二段“在村子里,大
31、家都说,这棵树是老杠头的祖上栽下的,这棵树是老杠头家的树”可以看出老杠头不让杀树实际上是对祖上的怀念,杀树后情无所托。【点睛】“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补校书郎。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沴。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宪宗颇采纳。李师道上私钱六百万,为魏征孙赎故第
32、,居易言:“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师道人臣,不宜掠美。”帝从之。河东王锷将加平章事,居易以为,宰相天下具瞻,非有重望显功不可任。按锷诛求百计,所得财号为羡余以献。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诸节度私计曰:谁不如锷?争裒割生人以求所欲。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绛曰: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之,是箝其口,非所以发扬盛德也。帝悟,待之如初。明年,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俄有言:“居易母堕
33、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上言不宜治郡,追贬江州司马。既失志,能顺适所遇,托浮屠生死说,若忘形骸者。赞曰:居易在元和、长庆时,与元稹俱有名,最长于诗,它文未能称是也,多至数千篇,唐以来所未有。其自叙言:关美刺者,谓之讽谕;咏性情者,谓之闲适;触事而发,谓之感伤;其它为杂律。又讥世人所爱惟杂律诗,彼所重,我所轻。至讽谕意激而言质,闲适思澹而辞迂,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今视其文,信然。而杜牧谓: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所为。流传人间,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媟语入人肌骨不可去。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呜呼,居易其贤哉
34、!(节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B. 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C. 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D. 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浮屠,亦作浮图、休屠。古人称佛教徒为浮屠,都是佛陀的异译。后人认为佛陀二字太麻烦,于是简化成了一个字“佛”。B. 擢进士,指被选拔为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古代科举殿试
35、及第者),称为进士。C. 古代中国汉族男性年满二十岁要举行冠礼,表示成年。未冠又称弱冠,即不到二十岁。白居易就是在尚未成年时得到了顾况的高度称赞。D. “赞”是纪传体史书中写在篇末的评论性文字,可用来表达对传主的肯定和赞美。本文篇末的“赞”中称赞白居易为贤者。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新唐书认为白居易聪明过人,工于文章,在元和、长庆时的文坛很有名。他最擅长作诗,其它体裁的文章,比他的诗歌要写得差些。B. 白居易除了是成就斐然的诗人外,还是正直的臣子。他多次进谏,而宪宗皇帝也多次接受了他的意见。但是后来还是被当权的大臣们弹劾,仕途不顺,被贬江州。C. 白居易的诗
36、多达数千篇,他按内容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而白居易看不上眼的恰是世人钟爱的杂律诗。D. 杜牧批评白居易的诗细巧艳丽,不是庄重高雅的人士作的,而且流传人间,影响很坏。白居易则认为自己的诗含意激切,但言辞是质朴的。13.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2)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答案】10. B 11. C 12. D 13. (1)白居易见诏书细节不够详尽,就建议请求免除江淮两地的赋税,来赈救逃荒的饥民。(2)请求马上抓捕凶犯,洗刷朝廷的耻辱,把务必抓捕凶犯作为要求(或期望)。
37、宰相嫌他超越职权(以宫官先于谏官言事),因而不高兴。【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皇帝脸色变了,过后,对李绛说:“这家伙是我一手提拔的,竟敢这样,我不能容忍,一定要斥贬他!” “罢”这里表示时间,指“过了一段时间”,可单独成句,前后断句,排除A、D;“我叵堪此”“此”为代词,“这样”的意思,作“堪”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C。故选B。【11题详解】此题考查文
38、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C项,“未冠又称弱冠,即不到二十岁”错误,“未冠”不是“弱冠”,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
39、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D项,“白居易则认为自己的诗都含意激切,言辞质朴”错误,根据原文“至讽谕意激而言质”可知,含意激切但言辞质朴是他讽喻诗的特点。故选D。【13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
40、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乞”,请求;“救”,赈救;“流瘠”,逃荒的饥民。(2)“亟”,赶快、立即、马上;“期”,要求,期望;“出位”,超越职权。【点睛】掌握正确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
41、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参考译文: 居易聪明过人,擅长文章。未成年时拜见顾况。顾况是吴地人,自恃才华,很少推崇赞许他人。但见到白居易的文章,禁不住说:“我认为有才华的人已经绝迹了,现在又发现了一个您!”贞元年间,考中进士,被授职校书郎。 元和四年,天子因旱灾严重,下诏对租赋有所宽免,赈济民众减轻灾害。白居易见诏书细节不够详尽,就建议请求免除江淮两地的赋税
42、,来赈救逃荒的饥民。宪宗有所采纳。李师道献上私款六百万,为魏征的孙子赎老宅。白居易上奏说:“魏征担任宰相时,太宗用皇宫大殿的木料修建成府第赐给他,后人不能守成,陛下还应以他们是贤臣子孙,赎买后还赐给他们。李师道是臣子,不应夺人之美为己有。”宪宗采纳了他的建议。河东王锷将被授以宰相职位,居易认为,“宰相是普天下人所敬仰的,非贤良有重望和显赫功勋不可以授任。考察王锷百般勒索民财,所得财物称为羡余作为进献。现在如果把宰相的重任授予他,天下的人听说这件事,都会说陛下得到他献奉的财物才给他宰相职位的。各节度使私下想:谁还不如王锷?争相宰割百姓搜刮钱财,向您要求自己想得的官职。” 后来,白居易在殿中与宪宗
43、谈论,论辩执著,坦率耿介,皇帝还没有发告示,白居易就对皇帝说:“陛下错了。” 皇帝脸色变了,过后,对李绛说:“这家伙是我一手提拔的,竟敢这样,我不能容忍,一定要斥贬他!”李绛说:“陛下能开放言路,所以群臣敢于对朝政论得论失。如果罢黜白居易,就是钳住他们的口,这不是发扬帝王盛德的办法。”皇帝醒悟,对待白居易仍然像过去那样。第二年,刺客刺杀宰相武元衡,京都震动。白居易第一个向皇帝进呈奏章,要求马上捕捉凶犯,以洗刷朝廷的耻辱,要求务必全部缉捕归案。宰相嫌他超越职权(以宫官先于谏官言事),因而不高兴。不久就传言:“白居易的母亲是坠井死的,但他却写了新井篇的诗,言辞浮华,没有德行,不能在朝中任职。”于是
44、派他出京为江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又上书说白居易不宜任刺史,于是追诏再贬为江州司马。被贬以后,白居易能顺应这种遭遇,寄托心志于佛道生死之说,好像无所顾忌。 评论:白居易在元和、长庆年间,与元稹都很有名气,最擅长写诗,其他体裁文章,未足称佳,诗多至数千篇,为唐以来所没有的。他自己说:“有关歌颂或讽刺的,叫做讽喻诗;歌咏性情的,叫做闲适诗;碰到事情有感而发的,叫做感伤诗。其它的为杂律诗。”又自讽说:“世人所钟爱的只是杂律诗,他们看重的,正是我所轻视的。至于讽喻诗,含意激切但言辞是质朴的,闲适诗思虑恬静澹泊而文辞迂缓,由于质直并迂缓,人们不喜爱也是应该的了。”现在读他的诗文,的确如此。但是杜牧说:“纤
45、艳不检点的诗文,不是庄重高雅的人所做的。这种诗流传人间,父子母女口口相教授,淫词亵语入人肌骨而不能消除。”审视白居易,最初竭力直言,在天子面前为政局的安危铮谏,希望以此立功,虽然中道被斥贬,但后来更为坚定不衰。呜呼,白居易是个贤达的人哪!(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九日水阁【宋】韩琦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酒味已醇新过熟,蟹螯先实不须霜。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注】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也就是传统的重阳节。韩琦:北宋政治家。这首诗作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秋。诗人正在京中任右仆射,可谓官隆位显。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
46、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两句很好地照应了标题,“池馆”“古榭”照应“水阁”,“重阳”照应“九日”。B. 颔联两句对仗工整,以“老圃”对“黄花”,“秋容”对“晚节”,“淡”对“香”。这两句从正面写九日赏菊。C. 颈联写新酿的美酒已经很熟,味道醇厚芬芳。螃蟹早就长得肥嫩,不必再等秋日的寒霜。D. 尾联的两句写此时作者年事已高,虽已不能豪饮和高吟诗歌,但重阳佳节,诗人内心充满了与朋友相聚的喜悦之情。15. 这首诗塑造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答案】14. D 15.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淡泊宁静、晚节弥坚、豪情满怀的诗人形象。(1)首联两句写诗人住处的水阁古榭虽倾颓破败也不介意
47、,还高兴地在那里宴请嘉宾欢度重阳,表示诗人生活俭朴,不尚奢华。(2)颔联两句借赞颂重阳时节,菊花虽晚开而尤为芬芳,以“黄花晚节香”喻晚节可贵,要注重晚节。(3)尾联两句写此时作者年事已高,然而他从心底里并不服老,自己酒量虽衰,诗情却不减当年的豪情逸兴。【解析】【14题详解】此题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D项,“已不能高吟诗歌”错,“与朋友相聚的喜悦之情”错,“漫有高吟力
48、尚狂”意为“只有高吟诗歌的才力还十分健旺”,展现的是一 种诗兴不减当年的豪情逸兴。故选D。【15题详解】此题考核赏析诗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注意赏析诗中额人物形象,竹子根据诗中的描绘作答,此诗第一句写池馆园林荒凉的感觉,第二句点出九日宴会之事,虽然池馆倾圮。台榭荒芜,却有嘉客来助成重阳雅集,环境虽然荒僻,人的兴致却很高,三、四两句正面写九日赏菊,这两句借赞颂重阳时节,菊花虽晚开而尤为芬芳而寄意:晚节可贵,要注重晚节。两句含比兴之意,字面上是写菊花犹有晚香,言外之意则是表达自己有岁虽晚而节弥坚的品格。五、六两句写眼前宴会之事,重九宴会饮酒是诗歌中的传统内容,诗的最后写自己年老虽不能豪饮
49、。根据这些概括即可。【点睛】此题考核欣赏诗歌形象的能力,分析诗歌的形象特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明确形象的属性,是“闺中女子”还是“戍边战士”是“落魄书生”还是“漂泊江湖的游子”等,然后分析人物的情绪是“壮志难酬”还是“寂寞无聊”等,还要分析人物的具体的行动、生活的环境等,一般为“在什么环境下的,做什么事情、内心充满什么情绪的什么形象。(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甫蜀相中借对祠堂庭宇景色的描写,抒发凭吊情怀的千古名句是:_,_。(2)陶渊明归去来分辞中描写归乡途中轻舟快水表达了作者弃官归乡的畅快心情的句子是:_,_。(3)拟行路难(其四
50、)中运用反问语气表现鲍照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精神的两句是:_,_ 。【答案】 (1). 映阶碧草自春色 (2). 隔叶黄鹂空好音 (3). 舟遥遥以轻飏 (4). 风飘飘而吹衣 (5). 心非木石岂无感 (6). 吞声踯躅不敢言【解析】【详解】此题考查识记和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默写要求学生在识记时候要以理解为基础进行识记,可根据对课文知识的积累答题,平时对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要多记忆,还要注意错别字的正确写法。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书写务必规范。此题中需注意“隔”“飏”“飘”“踯躅”的书写。【点睛】本题既考查学生名句名篇记忆默写情况,又考查学生对于名
51、句意思的理解掌握情况。题目中所涉及的名句名篇都是课内要求背诵掌握的。这就要求学生在记忆背诵名句名篇时,不但能正确地书写出来,还要注意领悟其含义,结合名句名篇的含义和具体语境记忆。同时还要特别注意通假字、生僻难写字、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留意语句顺序等。三、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诗,推而广之还有一切文学艺术作品,在其所具有的诸般品格中,十分重要的一条,便是对生活的_17_(独具匠心/别具一格)的打量。【甲】诗人的目光仿佛具有点石成金的本领,生活中许多琐碎、平淡甚至枯燥的事物,经过它的抚摸,便产生了丰富的意味,放射出难以言传的美感。【乙】美无所不在,_18_(除非/并非)只有到风
52、景名胜外域异乡或者遭遇某个惊人的事件,才能够拨动审美的心弦。【丙】凭窗远眺,秋日蔚蓝的天空,悠然飘落的几片黄叶,对面阳台上一只雪白慵懒的猫,窈窕淑女探身晾衣的姿态,都让人感到可亲可恋。【丁】这些美,如同空气和阳光一样,是一种取之不尽的资源,但汲取、享用的程度,却因人的审美_19_(禀赋/秉性)的不同而差异极大。17. 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 独具匠心 除非 禀赋B. 别具一格 并非 禀赋C. 独具匠心 并非 秉性D. 别具一格 除非 秉性18. 对文中加点词语“点石成金”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指是文学艺术作品创作中的一条十分重要的品格B. 指的是能够从特殊的角
53、度再现或真实或虚幻的 生活C. 指的是使生活中的平凡琐事产生丰富的意味和美感D. 指的是作为诗人和文学家的一种特殊的敏锐和细腻19. “一个目光敏锐、感受细腻的人,会时时处处发现美的闪光,会觉得诗情俯拾皆是。”这句话在文中最恰当的位置是( )A. 【甲】处B. 【乙】处C. 【丙】处 D.【丁】处【答案】17. B 18. C 19. C【解析】【1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独具匠心,匠心:巧妙的心思。具有独特的巧妙心思。多指技术或艺术方面有创造性。别具一格,别:其它。具:另有。比喻另有一种独特的风格(风味)。第一是说对生活的“打量”,故应使用“别具一格”。除非,犹只有。表示唯一
54、的条件。常跟“才、否则、不然”等连用。并非:并不是。如:并非如此,意思是说“其时这件事,并不是你想像的那样,有可能存在另外一种隐情”。第二处根据后面的意思可以知道,应使用“并非”。禀赋,指人所具有的智力、体魄、性格、能力等素质或者天赋。秉性,意思是本性。第三处应使用“禀赋”。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1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语境意。词语有字典意和语境意之分。本题考查后者。点石成金,其字典意是比喻修改文章时稍稍改动原来的文字,就使它变得很出色。首先到文段中找到“点石成金”,然后结合语境理解其意思,“生活中许多琐碎、平淡甚至枯燥的事物,经过它的抚摸,便产生
55、了丰富的意味,放射出难以言传的美感”,此处的“石”是指生活中许多琐碎、平淡甚至枯燥的事物;“金”是指产生了丰富的意味,放射出难以言传的美感。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1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句的连贯性。主要应注意横线前后语句的内容。丙处前面说“美无所不在,并非只有到风景名胜外域异乡或者遭遇某个惊人的事件,才能够拨动审美的心弦”,故后面紧跟着说“一个目光敏锐、感受细腻的人,会时时处处发现美的闪光,会觉得诗情俯拾皆是”,前后之间衔接很紧密。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20.阅读下面一则通告,找出五处表达不当的地方,并
56、加以修改。通告日本东北地区太平洋海域地震震灾波及区域之甚,人群之广,企业之众,使我们身处深切的同情之中。我公司仙台工厂位于本次地震的重灾区,截至目前为止,可喜的是厂房设备等损失甚少,人员亦无严重伤亡发生。我集团下属各公司员工痛定思痛,尽一切可能及早投入重建事业,以期将地震带来的损失限制在最小范围。近日,中国各界的问候不绝如缕,使我们感同身受一衣带水的人文关爱。我们会在向日本的同事转达的同时,也更相信我集团会解除震灾影响,顺利渡过此一时之艰难,一如既往地为中国市场提供最先端的产品。 【答案】“同情”可改为“悲痛”。“可喜的是”可改为“所幸”“幸运的是”。“痛定思痛”,可改为“走出悲痛”。“不绝如
57、缕”可改为“源源不断”。“解除”可改为“克服”。【解析】【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阅读下面一则通告,找出五处表达不当的地方,并加以修改。”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同情”用词较轻,因为前文极言震灾严重,可改为“悲痛”。“可喜的是”所表露的感情色彩不合语境,可改为“所幸”“幸运的是”。“痛定思痛”指创痛平复或悲痛的心情平静以后,再追想当时所受的痛苦。含有吸取教训,警惕未来的意思。故该词使用不当。“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解除”与“影响”搭配不当,可改为“克服”。【点睛】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坚信一个原则: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1、语境分析法
58、:找到所考词语的具体语境,仔细分析前后词句的内容,明确其大概意思。2、结构分析法:对词语所在的句子进行语感分析,判断其词性、功能。3、明晰指代法:利用代数代换的方法找到具有指代义的词语的具体内容。4、本体具体化:具有比喻义的词语,往往是喻体,只有找到本体才能更好的理解其意义。解题思路:1、明确词语的具体位置2、辨别所考词语的类型。3、根据语境,结合方法,具体辨析。21.对下面一段话中的划线部分进行改写。要求:以“儒家学者”开头,不得改变句子愿意,但语序可以变动。诗经从一开始,尽管还没有赋予它以儒家经典的意义,但它的本来面目就逐步被掩盖、被断章取义、被歪曲篡改、被儒家学者拿去附会剥削阶级需要的道
59、德伦理观念。【答案】儒家学者拿诗经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逐步掩盖了诗经的本来面目,对它断章取义,歪曲篡改。【解析】【详解】此题考查重组句子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其次认真阅读所给的语句,根据语句的特点,然后用“儒家学者”为主语重组句子,最后根据题目要求进行解答。解答本题首先分析原句,原句是以“诗经为陈述对象,介绍了诗经的本来面目,以及被剥削阶级所利用的特点”,根据题目要求可以看出,题目要求用“儒家学者”为开头介绍诗经的内容,根据要求可以看出可采用“儒家学者”+诗经目的+剥削阶级的做法来重组语句,即“儒家学者拿诗经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逐步掩盖了诗经的本来面目
60、,对它断章取义,歪曲篡改。”【点睛】改写句式是高考的重要考点之一,解答本题徐明确题目要求,然后认真分析划线的语句,根据画线语句的特点按照题目要求重写句子,解答时要注意不要改变句子的意思,要注意按照题目要求进行。六、材料作文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送东阳马生序中有言:“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据中国青年报报道:高考以后,准大学生掀起了整容热,整容项目主要集中在五官上,如割双眼皮、隆鼻、改脸型等。去做手术的极少是为“修残补缺”,更多的是为“锦上添
61、花”。面对整容,学生说,整容是为了漂亮,上大学后有一个全新的形象。美国福布斯杂志这样介绍马云:这个长相怪异的人有拿破仑一般的身材,深凹的面颊,扭曲的头发,淘气的露齿笑,一个5英尺高、100磅重的顽童模样。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内外兼修,并蒂莲花分外艳毕业将至,莘莘学子将走出校园,走向社会。面对未知的社会,不少人开始“病急乱投医”,去整容、美化自己。需知,外表只是人的一部分,内在修养也同样重要。只有内外兼修的人,才是高素质的人,才能立足于社会,凸显于人海。内与外相互映衬,就像并蒂莲的花儿,双花绽放之日,才是艳
62、压群芳之时。重外轻内,是昙花一现。在如今“看脸的时代”,人们过多倾向于外表的华丽,而忘记内涵的重要性。外表只是承载灵魂的空壳,它并不能帮你一生一世,再美的花朵,也有凋谢之日,容颜再靓丽,终有老去一天。但修养与文化的沉淀只会伴随岁月流逝而越积越厚。展望历史长河,闪烁着珍珠光彩的往往不是容颜佼好者,而是创下丰功伟绩的人。建立汉朝的不是雄姿英发的项羽,而是“相貌奇特”的刘邦;妲已、褒姒更是被视为他们绝代佳人,却是“国之的灾星”,过早地香消玉殒,红颜薄命。所以,只看重外表的人,要么永无出头之日,要么不过昙花一现,他们无法主宰什么,更无法主宰历史,甚至连自己命运也无法把握。重内轻外者,难成大事。内涵固然
63、重要,但过于不修边幅的人也难成大事。我们现在的“国母”彭丽媛女士,哪一次出席外交不是盛装出席呢?难道这说明她没有内涵吗?她的端庄仪表,代表的是中国13亿人民。内涵是一个人的灵魂,而让灵魂之美外化的正是外表的气质和修饰。若彭丽媛每次出门都衣衫不整、不修边幅,我们的“习大大”还愿意带她也席吗?岂不是丢进了泱泱大国的颜面?她还对得起“第一夫人”的雅号吗?因此,注重内涵固然没错,但若兼顾形象,必能锦上添花。只有“添花”的“锦”才是最美丽的。内外兼修者,必为赢家。一位真正的淑女或绅士亦或谦谦君子,不仅要举止优雅,还要谈吐恰当得体。这需要外修行为举止等形象,内修人文涵养。做人亦是如此,从出生到死亡,我们一
64、直在学习,学的不仅是如何打扮,还有为人处事的道理和文化。着名钢琴家朗朗是出了名的勤奋,但他每次演出都会盛装出席,他不会因为自己沉醉于音乐而忘记如何示人,也因此他深受上到各国政要,下到普通百姓的喜欢,为此,他的事业也是顺风顺水。过于注重外表虽不被提倡,但不修边幅只知沉淀也不为世人所接受。以内外兼修,才能打造高品位。外表出众的人,易被当作花瓶,衬托别人的辉煌;内涵出众的人,易被当作工具,铺垫别人的成功之路;内外兼修的人,能成就自己的人生辉煌。因为,内外双胜,表里共赢,如并蒂花分外娇艳。【解析】试题分析:注意抓住材料的中心“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更多的是为锦上添花”“这个长相怪异的人“,可以看出谈论的是“穿着”“相貌”,由此可以立意为“穿着”“相貌”对人的影响。点睛:是一道多则材料作文,首先要分析材料的性质是相同或相反,如果相同,就从同一的角度立意,如果相反,首先首先提炼观点,可以选取其中的一个进行立意,最好是对事物的两个方面进行辩证的分析,进行辩证的立意,这样文章会显得深刻、全面,能够一分为二的看问题。立意时首先抓住材料中的词语,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这道作文题属于相反的方面,注意谈论“相貌”“穿着”对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