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教案:第三单元 3 晋灵公不君 (3)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517217 上传时间:2024-06-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教案:第三单元 3 晋灵公不君 (3)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教案:第三单元 3 晋灵公不君 (3)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教案:第三单元 3 晋灵公不君 (3)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教案:第三单元 3 晋灵公不君 (3)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教案:第三单元 3 晋灵公不君 (3)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晋灵公不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文知识。2.赏析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的形象。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4.探究“春秋笔法”的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荆州春秋阁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文夫子,武夫子,两个夫子”,下联是“著春秋,读春秋,一部春秋”。文夫子著春秋,是指孔子亲手编订春秋;武夫子读春秋,是指关羽夜读春秋,这是三国演义为关羽打造的经典形象。2.思考孔子为何要编订春秋,关羽的形象塑造中为何要加入夜读春秋的场景? 关于前一个问题,我们可以借助孟子的话说:“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来作出回答。孔子亲手编订春秋,此书一出,无论当时

2、还是后世,一切乱臣贼子都会胆战心惊。所以“夜读春秋”是为了凸显关羽的忠义形象,以大义凛然的姿态和白脸的曹操划清界限。3.春秋真有使乱臣贼子惧的效果?例如宣公二年乙丑,晋国的国君晋灵公被杀,对于这一史实春秋是如下记载的 “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估计读了这一句,我们连史实没有弄清楚?更无从知晓乱臣贼子惧与不惧。 我们必须求助另一本书左传中的篇章晋灵公不君。二、基础积累前面老师已布置大家做了预习,下面做一下检测。1.字音辨识 辟丸(b) 胹熊蹯(r)(fn) 寘诸畚(zh)(bn) 稽首(q) 饮赵盾酒(yn) 嗾夫獒(su) (o) 翳桑(y) 与为公介(y) 大史(ti)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

3、义过而能改(犯错)宣子骤谏(多次)寝门辟矣(打开)趋登(快步走)提弥明死之(为而死)舍于翳桑(住宿)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使幸免)书法不隐(记事的原则)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您)去进谏,如果(君王)不接受,就没有人可以继续进谏了。(倒装,省略)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杀害百姓的主宰,是为不忠;(如果不杀)不履行君王的命令,就是不守信用。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我在外做贵族的奴仆已经多年了,不知道母亲还在不在,现在离家近了,请允许我把(这些食物)送给她。(省略句)三、梳理情节,赏析人物形象1.自由诵读14自然段概述故事情节:晋灵公不君,盾骤

4、谏,君欲诛盾,先使鉏麑贼之,后佯召盾饮,伏甲嗾獒,幸提弥明拼死护卫,灵輒反戈,遂自亡。2思考:(1)文中14段主要写了哪些人物? 分析:晋灵公、赵盾、士季、鉏麑、提弥明、灵辄(2)文中14段主要写了哪一人物?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其主要事迹。写出了他的什么特点?晋灵公:厚敛雕墙 弹丸观辟 杀宰过朝 假言纳谏 患谏贼之 伏甲嗾獒赵盾:骤谏灵公 盛服将朝 善待灵辄 关于晋灵公: 分析得出其贪婪、荒唐、残暴、奸诈 “不君”关于赵盾 心忧国事 不畏强暴 恭敬勤勉 爱民惠民 “良大夫”(3) 到底主要写哪一人物? 文中还写到了其他人物(次要人物从侧面突出主要人物的特点) 赵盾、晋灵公作为矛盾冲突的双方可以看

5、成分别从反面突出对方特点。(写赵盾的“良”突出了晋灵公的“不君”,写晋灵公的“不君”突出了赵盾的“良”)(4) 总结 将晋灵公看成主要人物:作者直接、侧面、反面突出其“良大夫”的身份; 将赵盾看成主要人物:作者直接、侧面、反面突出其“不君”的事实。 总之,晋灵公的确不配当君王,他的被杀是必然的;赵盾的确为良大夫,他的所做所为的确值得载入史册,成为贤臣的代表。四、入乎其内,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1.齐声诵读最后一段,概括最后一段内容。结合全文来看,到底哪一人物为主要人物?2.师叙:刚才,我们对故事的结局只猜对了一半,晋灵公的确被杀,只是赵盾没有被褒扬,而是扣上了弑君的罪名。 思考:是否发现全

6、文内容有相互矛盾的地方 (1)弑君者为赵穿,却被认定为赵盾; (2)文章一方面肯定赵盾乃“古之良大夫”,另一方面又认定其为弑君之逆臣; (3)文章的标题却为“晋灵公不君”,惩戒对象却为赵盾; (4)董狐所记史实违背客观标准,为何被孔子称为“古之良史”?3.讨论(先分组讨论直接与赵盾相关的三组矛盾) 关于(1)“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董狐)“呜呼!诗曰: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赵盾)“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孔子) 太史董狐则没有直接证明赵盾是弑君者,而是摆出了两条证据:一是“亡不越境”,身为正卿,在君主被害之时仍在境内则必须对此事

7、负责。二是“反不讨贼”。正是这两条证据,让赵盾也不得不承担责任。所以把不是凶手的赵盾说成凶手,这是强调从礼法角度认定事实,此其一。其二,赵穿肯定在朝廷也任有一定职位,不过赵盾为正卿、执政大夫,为第一责任人,这一认定的依据仍为礼法。 赵盾没有尽到臣道,所以记做“赵盾弑其君”是合乎礼法的。这一点赵盾本人也予以认同。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为法受恶”。 赵盾弑晋灵公,这也可以理解为真实。而且按当时的礼法标准来说是更高的真实,这也就体现了征实精神,当然这是“据礼征实”。(板书)关于(2) “弑”, 它主要指以下犯上,如臣弑君,子弑父。 赵盾是良大夫,但“亡不越境,反不讨贼”,背负了弑君的恶名,是因为贤良没有

8、达到极致的缘故,并没有最好地履行为人臣子的职责。作者以他为反面教材可以强调树立贤良的最高标准的重要性。正因为没有达到这一道德标准而成为世人口诛笔伐的对象。显然,作者以极高的标准在定名分,明等级方面做出要求,以达到劝善惩恶的目的。(板书)而原本作为良大夫的赵盾背上弑君的恶名比奸邪之臣或不奸不邪之臣背上弑君之名更有劝善惩恶的力度。关于(3)不君:不行君道晋灵公不君,但赵盾不可以不臣;君已失君道,但臣不可以失臣道。对君臣关系的理解中,一方面,强调“君君,臣臣”对君王、臣下思想行为均加以限定;但同时又强调“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要求臣下对君王绝对服从,强调君权的绝对权威。板书:维护君权拓展阅读:当时

9、的东周列国是诸侯坐大,兼并成风,诸侯国内是卿大夫坐大,弑君成风。即以晋国为例,此前就有从晋昭侯到晋缗侯五个国君被杀。灵公以后又有厉公被卿大夫栾书、中行偃所杀。齐、楚、鲁等国国君也屡屡被卿大夫所杀。所以,需要用礼法观念重建社会秩序,维护君王的权威,卿大夫应成为劝惩的重点。 齐读最后一段4.董狐所记史实违背客观标准,为何被孔子称为“古之良史”?分析:书法不隐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权臣往往掌握着生杀予夺的大权,以礼法为标准的历史叙述笔法,已失去了它的威严。坚持这一原则,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齐国太史就曾因直书权臣崔杼的“弑君”之罪,弟兄三人接连被杀。董狐不畏权臣,不仅依据儒家礼法将“赵盾弑君”记录入史

10、,还将其公布于朝堂之上,让朝中诸大夫人人得以观之,以达到讽一劝百的作用,体现出其刚直不阿的史家精神,显示出一个史官强烈的历史责任感。这是“秉笔直书”精神的最好诠释。(板书)点名有感情地诵读齐读直书第二段五、出乎其外,感悟读史态度1.总结前文晋赵盾弑其君夷皋“杀”“弑”“诛”三者都为表示杀的动词,又各有其深层含义。杀,指无罪而杀;弑,指以下犯上;诛,则指有罪有理而杀。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在位14年,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直呼其名“夷皋”,是指斥晋灵公为无道之君,称谓中隐寓褒贬。 本文所叙之事概括说来仅是春秋所述“晋赵盾弑其君夷皋”一句,但此事之来龙去脉,即晋灵公该不该弑,又怎样被

11、弑,究竟是不是赵盾所弑等等,仅凭此一句很难弄得明白。本文细细道来,讲述得明明白白,让读者知晓了事情的全过程。此外,又从当时的伦理道德出发,认定了赵盾“弑君”行为,是其“为法受恶”,从而达到劝善惩恶的目的,孟子有言:“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 2.这种以合乎礼法作为评价标准,以征实、不隐晦事实真相和劝惩为目的的历史叙述方式被称为“春秋笔法”。结合本文,谈谈你对“春秋笔法”的看法。就本文来看“春秋笔法”以礼法为评价标准,以便达到定名分,明等级的目的,对维护社会秩序有其积极意义,但这种“为法受恶”模糊了事实真相,给后世造成了误解,而所谓越境乃免的说法显然也是不成立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在今天看来,我们当然不能用“礼法”的观点来评判是非,而应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待。拓展阅读:与“赵盾弑君”类似的还有另一例,昭公十九年“夏五月戊辰,许世子弑其君买。”对此,左传同样记叙了此事经过:许悼公生疟疾。五月戊辰,喝了太子止送上的药,因药力无效而去世,春秋因此记载道:许止“杀死他的国君。”为人子女侍奉亲疾总是希望父母之病能够迅速痊愈,因此,一饭一衣的添减都需要小心翼翼。而许世子因为不懂尝药的重要性,进药而害死了国君,所以春秋加“弑”字,表示罪许止事君不周之过。附:板书设计 春秋笔法 晋灵公:不君 征实 董狐 直书 弑 礼法 维护君权 赵盾:良大夫 劝惩 历史唯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