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人教新课标版必修二同步训练: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51648 上传时间:2024-05-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人教新课标版必修二同步训练: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人教新课标版必修二同步训练: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人教新课标版必修二同步训练: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人教新课标版必修二同步训练: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人教新课标版必修二同步训练: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人教新课标版必修二同步训练: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人教新课标版必修二同步训练: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一历史必修二第7单元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带解析)一、选择题(共15个小题)1. “斯大林模式”一词由西方学者首先使用,泛指所有“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体制”。戈尔巴 乔夫改革前,苏联官方和学界从不使用这个词。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接过了这个词用以概括整个苏联70年的历史,并且道:“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正在为自由的人们的公民社会所取代”。戈尔巴乔夫的上述言行A、消除了与西方国家的矛盾 B、 否定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B、缓和了苏联国内社会矛盾 C、促进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2. 1955年起,苏联的农业形势有所好转,粮食供应不足情况得到改善,其原因包括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自主权扩大农业税削减,农副产品收

2、购价格提高大规模垦荒和种植玉米 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 A、 B、 C、 D、3. 1961年10月,苏共二十二大通过了新的苏共纲领,指出:“为了动员内部潜力,更 有效地利用基本建设投资、生产基金和财政资金,必须在国家计划任务的基础上,扩大企业的业务独立性和主动性。提高企业在采用先进技术和更充分地利用生产能力方面的作用和兴趣”。这些措施 A、打破了斯大林模式的基本框架 B、是新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C、埋下了苏联解体的隐患 D、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发展4. 下列措施或目标体现了赫鲁晓夫执政时期严重脱离苏联实际的是 A、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B、“20年建成共产主义”C、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部分

3、企业 D、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5. 有研究资料指出:在20世纪80年代,前苏联乌克兰共和国的冶金部,每年召开的大小 会议达400次,下达的文件有15万多种,制定的指标多达186万个。1988年4月,前苏联一次就废除了12万多项决议、条例、法令等经济管理部门的文件。上述材料集中反映出前苏联A、政府行政管理机构臃肿 B、经济体制改革方针失误C、社会经济政治危机严重 D、计划经济体制弊端突出6. 1987年,苏联通过了一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方针,正式提出了“加速战略”,规定经 济方面的首要任务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并对经济进行质的改造,将整个国民经济转向集约化轨道。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经济“改造”的措施

4、是 A、用经济管理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B、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实行计划经济C、注重发展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D、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7. 1970年,苏联著名物理学家萨哈罗夫等发表了一封苏联科学家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党政领导人的呼吁书,其中谈到:“在社会政治范围内,阻碍我们经济的障碍物很多,凡是不能取出这些障碍物的措施都是无效的。”据此判断A、萨哈罗夫不满赫鲁晓夫的改革B、萨哈罗夫认为经济改革的前提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C、萨哈罗夫的这一观点成为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D、萨哈罗夫的观点促进了苏联的思想解放8. 曾任真理报总编的阿法纳西耶夫说:“我头脑中有两个勃列日涅夫,一个是1

5、976 年夏季以前的勃列日涅夫,另一个是那个夏季以后的勃列日涅夫。前一个勃列日涅夫是一个精力充沛、活跃、有所作为的人后一个勃列日涅夫则是一个重病缠身、不爱活动、少言寡语、不善思索,喜欢阿谀奉承、贪图荣誉、奖赏和礼品的人。”作者的观点应该是指勃列日涅夫 A、任期时间太长,后期领导乏力 B、前期改革成就大,后期执政很僵化C、改革前十年敢于突破旧体制,后十年导致经济全面滑坡D、与美国争霸由咄咄逼人到被动防守9. 下表为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其中,1990年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原因是年份(年)1976198019811985198619901990社会总产值4.23.31.8-2

6、国民收入4.33.21.0-4劳动生产率3.33.1-3A、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 B、苏联解体导致的社会混乱C、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 D、赫鲁晓夫改革导致的混乱10. 戈尔巴乔夫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成为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见图3)封面 主题词是:“Starting Over”(重新开始)。此图透露的信息是A、试图说明战后美苏争霸结束 B、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质疑C、借用媒体宣传图谋思想渗透 D、旨在消除意识形态的矛盾11. 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刊登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由

7、此推断,该时期是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 D、普京执政时期12. 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主要论据可能涉及戈氏A、没有在经济领域进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B、与美国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C、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了歧途D、缺乏丰富的从政经验、灵活的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13. 比较中国1978年底以后经济改革的成功,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最终都没有成功,主要原因是A、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 B

8、、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C、没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D、缺乏正确的改革理论和政策指导14. 1985年,苏联最后一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为了摆脱困境进行了改革,它与1978年后的中国改革相比,其共同点在于 A、都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 B、都在经济领域取得巨大成果C、都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方向 D、都适应了各自的国情15. 1985年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中央全会上指出:“决定国民经济发展主要方向的,不是市场,也不是自发力量,而首先应当是计划。同时,应当对计划工作采取新的态度,积极采用经济杠杆,为发挥劳动集体的主动性提供广阔天地。”这一提法A、说明了苏联开始冲击斯大林模式B、将农业作为改革的重点C、该领域的改革

9、使苏联形势有一定的好转D、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具有某种调节作用二、非选择题16.赫鲁晓夫上台后,苏联开始对旧的经济模式进行修正,同时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方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赫鲁晓夫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局面和艰巨的任务。正如苏联著名政论家费奥多尔布尔拉茨基指出的,放在当时赫鲁晓夫面前的斯大林所留下的苏联是:“越来越贫困的、实际上半崩溃的农村、技术上落后的工业、最尖锐的住房短缺、居民生活的低水平、数百万人被关押在监狱和集中营、国家与外部各界的隔绝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有新的政策和彻底的变革。” 苏尤里阿法纳西耶夫编别无选择材料二鉴于许多重要农业部门的情况不佳,苏共中央全会认为必须刻不容缓地采取一系列

10、重大的措施,把落后的农业部门、集体农庄、国营农场和地区提高到先进的水平,以保证整个社会主义农业的蓬勃发展。我们的任务是在最近两三年内充分地满足我国居民对各种食品的日益增长的需要,并保证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原料供应。 齐世荣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一分册材料三 1962年,叶利别尔曼在真理报发表了计划利润奖金一文,史称“利别尔曼建议”。他认为,“如果只把按品种的产量计划和交货期限计划下达到企业,就可以做到这一点。”“企业根据所接到的产量和品种的任务应当自己编制充分完整的计划,其中包括劳动生产率、工作人员数、工资、产品成本、积累、投资和新技术各个方面。” 为了能让企业在编制计划时能主动、积极、充分地挖掘

11、企业的生产潜力,利别尔曼提出的基本办法是加强利润刺激,采用这个办法的基本原则是:(1)“赢利率越高,奖金就越多”;(2)“企业自己编制的赢利计划越高,奖金也就越多。” 陈之骅苏联兴亡史纲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赫鲁晓夫上台后面临的经济问题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6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提高农民和农庄的生产积极性,赫鲁晓夫采取了哪些措施?(6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利别尔曼建议”与赫鲁晓夫改革的相同之处。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分析“利别尔曼建议”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10分)高一历史必修二第7单元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

12、改革(解析) 1.【答案】 B【考点】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解析】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戈尔巴乔夫提出“自由的公民社会”实质上要以私有制取代公有制、资本主义社会取代社会主义社会,改变了苏联的社会性质。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戈尔巴乔夫改革,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信息。2.【答案】 A【考点】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解析】 这是在赫鲁晓夫改革措施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取得的结果,所以原因都是其改革措施,即题目中的,与农业无关,且不合史实。3.【答案】 D【考点】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解析】 “必须在国家计划任务的基础上

13、”体现了计划经济特点,说明这些措施并没有打破 斯大林模式的基本框架,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实行时间是19211929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埋下苏联解体的隐患是斯大林模式,不是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故C项错误;“扩大企业的业务独立性和主动性。提高企业在采用先进技术和更充分地利用生产能力方面的作用和兴趣”是对高度集中计划经济的纠正,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4.【答案】 B【考点】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解析】 根据题目中的“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可判断出B、D两项符合这个时间,而排除A、C两项;同时,“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正好是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的尝

14、试,是符合苏联的史实的,故排除D项;“20年建成共产主义”却忽视了苏联的国情,带有急躁冒进的错误思想倾向,所以严重脱离了苏联实际,故本题只有B项符合题意。5.【答案】 D【考点】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解析】 题干提及前苏联中央行政命令的泛滥,没有提及部门臃肿问题,故A项错误;题干没有提 及经济体制改革问题,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社会危机,故C项错误;前苏联中央行政命令的泛滥正是由于长期以来实行斯大林模式,尤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D项正确。6.【答案】 A【考点】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解析】 用经济管理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体现了戈尔巴乔夫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对经济

15、进行质的改 造,故A项正确;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实行计划经济,是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故B项错误;勃列涅夫执政时期重点发展军事重工业,故C项错误;赫鲁晓夫时期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故D项错误。7.【答案】 B【考点】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解析】 1970年苏联是勃烈日涅夫改革,从中可排除AC两项,萨哈罗夫的观点是政治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主张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但从苏联后面的改革情况可知勃烈日涅夫并没有采纳其意见,故排除D项。选择B项。【点评】考查苏联社会主义改革,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信息。8.【答案】 B【考点】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解

16、析】 A项没有体现前期勃列日涅夫的表现,排除;其改革并未突破旧体制,C项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材料体现了1976年前后勃氏截然不同的表现,B项符合题意。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对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评价,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信息。9.【答案】 C【考点】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解析】 A无从体现;B发生在1991年,D发生在19531964年,时间不符;20世纪80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上台并进行改革,但是改革不见成效,因此选C。【点评】因果关系型选择题,即考查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此类题的基本结构大致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

17、,备选项中列出原因,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原因是”“目的”“是为了”等,而在考查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主观原因”等;另一种是题干列出的是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10.【答案】 C【考点】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解析】 上世纪八十年代苏联还未解体,战后美苏争霸还没有结束,故A项错误;“Starting Over”(重新开始)是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肯定赞赏,故B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倡导“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使得苏联的改革走上歧途,但有助于西方思想的渗透,推行和平演变,因此在媒体

18、舆论宣传上肯定赞赏它,故C项正确;美苏社会制度的差异、意识形态的矛盾无法消除,故D项错误。11.【答案】 C【考点】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说明此时苏联面临向何处发展的处境,有向资本主义的转向的趋势,结合史实可知戈尔巴乔夫改革使苏联转向了资本主义,故答案选C,A B两项没有出现向资本主义的转向的趋势,D项已经俄国此时已经是资本主义社会了。【点评】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几个主要阶段:即斯大林模式阶段、赫鲁晓夫和勃烈日涅夫改革阶段及戈尔巴乔夫改革阶段。既

19、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也带来了苏联解体的巨大遗憾。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与败一直以来成为史学家争论的焦点,也成为高考无法回避的难点。建议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多收集此方面的材料深入思考,完成小论文的习作。12.【答案】 C【考点】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解析】 分析材料结合所学“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主要指戈尔巴乔夫政治上的改革使苏联陷入混乱。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在政治领域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而且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改革道路造成党内和社会上的思想混乱。他推出“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使党内外各种反对势力趁机崛起成为难以控制的政治力量。1990

20、年戈尔巴乔夫又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从根本上动摇了共产党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苏联这艘改革中的航船已经驶入了危机四伏的危险区整个社会陷入失控状态。国家政局不稳经济连年滑坡思想领域极度混乱。故选A。其他几项与材料无直接关联。【点评】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等人相继进行了改革,但是总的来看,成效不大,是以失败告终,特别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葬送了苏联。13.【答案】 D【考点】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解析】 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都由于缺乏正确的改革理论和政策指导,没能够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苏联改革失

21、败的原因,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信息。14.【答案】 A【考点】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解析】 戈尔巴乔夫首先进行经济改革,在没有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进行政治改革,但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结果成为导致苏联解体的直接和主要原因。因此B、C、D三项都不符合戈尔巴乔夫改革,故本题选A。【点评】 比较选择题就是把同类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进行比较,要求找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的选项的一种型题。解答此类题型的一般方法是:首先要从题干中要求对比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中选出其中一个作参照物,然后以该照物所处的背景、活动(或内容)、影响等方面作可比点,与另一历

22、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进行比较,其次,搜寻与可比点相关的所学知识,归纳概括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最后,找出符合题意的选项。15.【答案】 D【考点】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解析】 材料虽然否定了市场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决定作用,但从“应当对计划工作采取新的态度,积极采用经济杠杆,为发挥劳动集体的主动性提供广阔天地”的表述中,还是在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具有某种调节作用,故D项正确。AB项符合赫鲁晓夫改革;C项与史实不符。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信息。16. 【答案】(1)问题: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

23、慢。(4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2分)(2)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6分)(3)相同点:给企业部分权力;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4分)影响:理论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实践上推动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或者勃列日涅夫改革。(6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分析问题能力。第(1)问依据材料中文字“半崩溃的农村,技术上落后的工业”可知是苏联农业和轻工业处于落后状态,“最尖锐的住房短缺、居民生活的低水平”说民当时人民生活水平困苦,产生问题原因主要从苏联体制上分析作答。第(2)问注意题干问法,是为提高农民和农庄生产积极性,所以考查的赫鲁晓夫改革关于农业方面的措施,从农产品的收购方式、农产品的价格和对于集体农庄经营方式等方面回答即可。第(3)问属于比较类型题,解题方法可以用“求同法”,材料三中的文字“把按品种的产量计划和交货期限计划下达到企业”“加强利润刺激”说明是给企业一定的自主权,所以比较点从企业自主权方面作答。影响一定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去组织答案,即对斯大林模式和对后来苏联改革影响来组织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