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人教必修2学案:第7单元-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51507 上传时间:2024-05-2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6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人教必修2学案:第7单元-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人教必修2学案:第7单元-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人教必修2学案:第7单元-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人教必修2学案:第7单元-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人教必修2学案:第7单元-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人教必修2学案:第7单元-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人教必修2学案:第7单元-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人教必修2学案:第7单元-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人教必修2学案:第7单元-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人教必修2学案:第7单元-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人教必修2学案:第7单元-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人教必修2学案:第7单元-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人教必修2学案:第7单元-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人教必修2学案:第7单元-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习目标: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1.重点:掌握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2.难点:探究三人改革的特点及苏联解体的原因。教材整理1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二战结束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农业集体化使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造成粮食产量低。片面发展重工业,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赫鲁晓夫领导地位巩固之后,试图改革。2措施农业方面(改革重点)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

2、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工业方面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3.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改革以失败而告终。易错提醒赫鲁晓夫改革废除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改革是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斯大林模式发起的一次全面冲击。但从总体上来说,只是在斯大林模式的基础上对斯大林经济模式中明显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进行改革。从宏观上看,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继承者,而不是叛逆者;是斯大林模式的修补者,而不是抛弃斯大林模式的革新者。教材整理2勃列日涅夫改革1背景1964年10月,赫鲁晓夫下台。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赫鲁

3、晓夫的政策做了一些调整。2内容(1)在企业管理方面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2)在工业方面: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3结果(1)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2)军备竞赛又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以后,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易错提醒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使苏联实力超过美国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使苏联实力超过美国,只是军事实力可以与美国相匹敌,而综合国力与美国还有相当的距离。由于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故成效不大。教材整理3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1)

4、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局面。(2)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2内容(1)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2)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3)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3存在的问题(1)这些经济改革措施,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2)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4结果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后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

5、苏联的解体。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100“学思之窗”,思考:对比新经济政策,理解邓小平为什么说“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提示】新经济政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改变国家垄断贸易。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种模式存在严重的弊端,模式僵化。知识网络史论要旨1.赫鲁晓夫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由于没有科学理论和配套措施而失败。2.勃列日涅夫改革因没有突破原有体制、个人专断和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而失败。3.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探究点一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比较史 料解 读史料一 (赫鲁晓夫提出)在

6、最近十年(19611970年)里,苏联在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将超过最强大最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在第二个十年(19711980年)结束时苏联将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完全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将在下一个时期完成。齐世荣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抓住史料中关键信息:“在最近十年(19611970年)里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将超过美国”。史料二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8.4%。第二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1971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增长率为7.1%,比前五年下降1.3%,其后五年又

7、下降2.6%。第三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历史2(必修)历史材料与解析抓住史料中的关键时间和年均增长率,通过对比数字的变化,来分析工业发展的状况和发展趋势。【史料应用】(1)根据史料一,指出赫鲁晓夫在重大决策问题上所犯的错误。从其经济改革措施中举一例加以说明。【提示】错误:赫鲁晓夫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科学认识,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说明:他大规模垦荒,提倡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使许多地方变成了荒漠。(2)根据上述史料,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提示】趋势:苏联经济的发展日趋迟缓,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进

8、入停滞时期。原因: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对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阻碍了改革进程;推行霸权主义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个人作风专断。【史论拓展】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比较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异侧重点农业工业前期是经济领域,后期是政治领域结果取得一定的成就,最后失败失败失败原因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进行根本性改革,但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同目的: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内容: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探究点二全面认识二战后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史 料解 读史料一赫鲁晓夫所进行的经济

9、管理体制改组作为战后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开端,对后来的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应该承认赫鲁晓夫是一位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开拓者。他勇于突破旧的模式,探索新的道路本身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但是,他毕竟受到历史局限性的束缚,对社会主义传统经济模式的弊病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还缺乏全面的、深刻的认识,因此也就不可能产生成熟的改革理论和思想。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解读史料时注意关键词“但是”,据其前后内容对史料进行分层解读,分别从积极性和局限性两个视角评价认识赫鲁晓夫。史料二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认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面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

10、去,一直到剥光为止。一位苏联杂志主编讽刺戈尔巴乔夫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氏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注意史料中关键信息:“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面的好心子”“剥光为止”“肿瘤”“挥向了党的脖子”形象地说明了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史料应用】(1)史料一是如何看待赫鲁晓夫改革的?【提示】史料一表明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赫鲁晓夫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的改革,改革不会成功。(2)史料二是如何看待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提示】戈尔巴乔夫剥卷心菜的过程就是其改革的过程,先改革

11、经济,未取得成效后转向政治改革。在政治上,倡导“民主化”“公开性”,实行多党制,最后把问题全都暴露,导致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并没有指向“肿瘤”,“肿瘤”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体现了戈尔巴乔夫否定了党的领导,否定了社会主义方向,从而造成苏联解体。【史论拓展】战后苏联针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斯大林模式的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下放权力到地方,在一定程度上放松对经济的管理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落后赫鲁晓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上;勃列日涅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先进行经济

12、改革,后进行政治改革劳动者态度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不足在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分配制度“大锅饭现象”严重实行物质奖励和多劳多得政策(2015江苏学业水平测试)1964年10月,赫鲁晓夫辞职下台后曾自豪地说:“也许我做过的最重要的事情是这一件那就是,他们只需要投票就能让我下台,而斯大林则会把他们全部抓起来。”但舆论却认为其在位期间并未真正解决包括经济领域在内的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这实际上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A并未冲破原有模式B无从改善政治环境C疏于解除思想禁锢D鲜有触及经济领域【解题模板】抓关键关键信息:材料中“并未真正解决包括经济领域在内的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

13、”排易误B项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C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均排除;赫鲁晓夫改革包含经济领域的改革,故D项错误验结论材料中“并未真正解决包括经济领域在内的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信息说明赫鲁晓夫改革并没有冲破斯大林模式,故A项正确【答案】A1以下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述,正确的是() 【导学号:14330158】A改革的重点在农业方面B推广玉米种植获得成功C突破斯大林模式的限制D全面引入市场经济体制【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农业方面,故A项正确;推广玉米种植在西伯利亚地区并未获得成功,故B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没能突破斯大林模式,故C项错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依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不可能全

14、面引入市场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答案】A2赫鲁晓夫改革未能成功的根本原因是()A不顾自然条件限制,盲目扩大玉米种植面积B没有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揭露斯大林错误引起了国内的思想混乱和社会动荡D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的束缚【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的束缚是赫鲁晓夫改革未能成功的根本原因。【答案】D3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苏联改革的先河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

15、模式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解析】根据材料“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可知,勃列日涅夫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其模式。【答案】C4下表为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其中,1990年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原因是() 年份1976198019811985198619901990社会总产值4.23.31.82国民收入4.33.21.04劳动生产率3.33.13A.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B赫鲁晓夫改革导致的混乱C苏联解体导致的社会混乱D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解析】A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项发生在1991年

16、,B项发生在19531964年,与题干时间不符;20世纪80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上台并进行改革,但是改革不见成效,故选D项。【答案】D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14330159】材料一下图是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的对比:对应时期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上台:1953年下台: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1964年下台:1982年材料二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做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

17、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道: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历史风云网(1)从材料一看,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对苏联经济的作用如何?(2)材料二中1986年苏联“无法继续前进时”,戈尔巴乔夫是如何解决“铁轨”问题的?结果如何?【解析】第(1)问,应注意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上台的时间,再结合材料一中图示指出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的作用。第(2)问,应围绕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分析。【答案】(1)在一段时期内有一定的效果,但长期而言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失败的境地,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经济存在的问题。(2)解决: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

18、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结果: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困境,政治体制改革使国内局势失控,导致苏联解体。学业分层测评(二十一)(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1赫鲁晓夫在上台之初说:“我们共产党员好像是布道的神甫,许诺说天上有个天国,可眼下却没有土豆吃。我们又不是神甫,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应当在地面上给予这种幸福。”对这段话理解错误的是() 【导学号:14330160】A赫鲁晓夫批评斯大林经济体制存在的一些弊端B反映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日益明显C赫鲁晓夫决定全盘否定斯大林体制,对苏联进行全方位的改革D表明赫鲁晓夫试图改变苏联农业的落后状态【解析】题干材料不能反映赫鲁晓夫决定全盘否定斯大林体制,对苏联进行

19、全方位改革,故选C项。但是材料反映了“没有土豆吃”这一现实情况,这与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弊端有关,也与农业集体化直接相关,揭示这一现象实际上是为即将开始的改革提供支持,所以A、B、D三项的表述是正确的,故排除。【答案】C2赫鲁晓夫在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因地制宜地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主要有:承包到队的综合机械化生产队;承包到组的机械化小组;承包到家的农机手家庭承包。这一措施()A改变了原有经济结构B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C废除了斯大林模式D为中国的农村改革提供借鉴模式【解析】斯大林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题干只涉及农业措施,故A项错误;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

20、,扩大了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故C项错误;中国的农村改革是从群众自发到中央肯定与推动,故D项错误。【答案】B3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来,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导学号:14330161】A形成了一套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B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C抛弃了以计划经

21、济为主导的模式D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苏联的军事力量【解析】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改革依然是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斯大林模式的框架下进行的改革,只是对原有模式的小修小补,没有进行根本性变革。分析各选项可知,B项表述准确,符合题意。【答案】B4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A鼓励私营企业发展B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C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D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解析】由题干中“1971年”可知此时苏联正处于勃列日涅夫执政

22、时期。勃列日涅夫改革虽触及了斯大林体制,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仍然存在,这一点为五年计划报告内容所证实,其中“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体现了触及原有体制,“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是对原有体制坚守的体现,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与材料明显不符。【答案】B5自1956年苏联进入改革时代后,改革的过程进中有退,反复无常,最后改革变成了改向,导致了苏联瓦解。就本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 【导学号:14330162】A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B重点放在农业上C关注工业体制的改革D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解析】赫鲁晓夫改革缺乏正

23、确的理论指导,把重点放在农业上,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是工业体制方面,所以A、B、C三项不是二者的共同点。他们的改革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局限,总的来说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所以最终成效都不大,故选D项。【答案】D6韩西林教授曾撰文写道:“到戈尔巴乔夫上台时,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整个经济的制约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打破这种体制的要求已非常强烈,而这种体制也确实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这可以印证戈尔巴乔夫改革()A适应了时代需要,获得成功B使苏联经济得到迅速发展C冲击了苏联的所有制结构D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模式【解析】题干材料可以看出,苏联经济发展到了计划经济体制非改

24、不可的时候了。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进行了经济改革,调整了苏联经济结构,但其改革没有正确的思路,并未取得成功,也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模式,故选C项。【答案】C能力提升7苏联某一时期与美国的军备竞赛逐步加剧,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经济发展速度较缓,后来甚至导致苏联经济全面滑坡。该时期苏联领导人是() 【导学号:14330163】A列宁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解析】列宁时期并未与美国开展军备竞赛,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时期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其在与美国的对抗中处于劣势,军备竞赛并未升级,故B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其执政时期苏联的军事力量大增,美苏

25、军备竞赛逐步加剧,故C项正确;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并未与美国开展大规模的军备竞赛,其改革的重点先是经济,后转向政治,故D项错误。【答案】C8.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主要论据可能涉及戈尔巴乔夫()A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了歧途 B与美国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C没有在经济领域进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D缺乏丰富的从政经验与灵活的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使苏联陷入混乱,故选A项。【答案】A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6、【导学号:14330164】材料一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来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材料二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材料三1985年,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认为苏联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提出了“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并开始进行经济改革。

27、19861988年,苏联经济不但没有加速发展,相反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仅为2.8%,低于19801985年的3.2%,戈尔巴乔夫认为,现行政治体制是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1)从三则材料看出,苏联三位领导人当时改革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2)从三则材料看出,他们各自的经济改革有哪些缺点?共同的不足是什么?(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哪些?【解析】本题考查苏联历史上的三次重要改革,要从所给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组织答案。答题关键在于对不同时期的领导人进行客观全面地分析。【答案】(1)赫鲁晓夫:农业;勃列日涅夫:重工业;戈尔巴乔夫: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2)各自缺点:赫鲁晓夫提出的目标不切实际,不顾自然条件的差异推广种植玉米,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勃列日涅夫与美国争夺霸权,进行军备竞赛,导致经济停滞不前,人民不满情绪高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没有实现“加快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经济增长率下降。共同的不足:没有真正解决因斯大林体制的僵化而导致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问题。(3)历史原因: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和一些政策上的错误。现实原因(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直接和主要原因。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