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浙江考试标准节次考试内容必考要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1.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1)地球生物进化的一般序列(2)生物进化对地球环境的改造和环境变迁对地球生物的影响ab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c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2)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bc4.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1)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2)不同自然因素对土壤发育和性状的作用ab5.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利用对环境整体性的影响b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6.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现象b7.地域分异的
2、基本规律(1)地球表面地域分异的四种基本规律(2)产生地表不同分异规律的主导因素ab8.主要陆地自然带陆地自然带的基本类型、分布及其特征b9.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和生态建设b考点一|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1地球生物进化的一般序列地质年代动物发展阶段植物发展阶段新生代哺乳动物、人类被子植物中生代爬行动物裸子植被古生代两栖动物陆生孢子植物鱼类海生无脊椎动物元古代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海生藻类太古代原核细胞生物2.生物进化对地球环境的改造和环境变迁对地球生物的影响(1)生物进化对地球环境的改造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使大量的自由氧释放到环境中,改变
3、了大气的性质,促使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对地表环境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真核细胞生物出现以后,因为藻类的光合作用效率大大提高,从而加速了自由氧在海洋和大气中的积累,也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大大减弱,扩大和改善了生物的生存环境。从古生代寒武纪开始,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由此揭开了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的序幕。(2)环境变迁对地球生物的影响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如三叶虫等)灭绝了,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则全部灭绝,蕨类植物(陆上孢子植物)明显衰退。在中生代末期,除了盛极一
4、时的恐龙突然从地球上完全销声匿迹外,海洋中有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也灭绝了。3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相互作用(1)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人类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也愈来愈大。(2)产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造成自然地理环境前所未有的显著变化。(3)作为人地关系的主导因素,人类活动已经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因此,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考点二|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等地理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2)各自然
5、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如右图)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2)自然地理环境中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3)自然地理环境中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3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有地表物质(成土母质)、气候、地形、水文条件、生物和人类活动等。在上述各种土壤发育的因素中,成土母质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物则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尤以生物在土壤发育过程中最活跃。4不同自然因素对土壤发育和
6、性状的作用土壤的形成受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形等自然因素及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整体。自然环境各要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存在差异,具体图解如下:(1)成土母质与土壤:(2)气候与土壤:(3)生物与土壤: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起着主导作用。图解如下:(4)地形与土壤:山区,导致土壤发生垂直分化。陡峭山坡,很难发育深厚土壤;平坦地区,发育深厚土壤。阳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但蒸发大、水分状况比阴坡差。迎风坡:水分状况比背风坡好。(5)人类活动与土壤: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
7、为突出。5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1)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2)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人类在某一地区的资源开发行为,也有可能造成其他相关地区环境要素的变化。(3)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考点三|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不同的空间尺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如海洋与陆地的差异,自然带内部土壤和生物差异等。2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分异规律分布规律主导因素成因纬度地带分异规律沿纬线方向延伸、随纬度变化热量太阳辐射带来的热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干湿度地
8、带分异规律沿经线方向延伸、随经度变化水分同一纬度带内,降水量从沿海到内陆递减垂直分异规律在一定高度的山区,从山麓到山顶出现逐渐变化地势随着高度上升,温度下降,降水也发生变化地方性分异规律沿一定地势剖面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常常表现出有序性和重复性地形、气候等地方地形、地方气候、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的影响3.主要陆地自然带类型分布植被种类特征森林自然带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大于450 mm)森林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和寒带冻原带等生产量最大草原自然带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年降水量250450 mm)以草本植物为主热带草原带、温带草原带降水
9、较少且集中于夏季荒漠自然带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小于250 mm)旱生植物(旱生小乔木、灌木、仙人掌)热带荒漠带、温带荒漠带降水稀少,气温日较差大,动植物种类贫乏,结构简单;生态系统十分脆弱4.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要求人们在生产活动中要做到因地制宜,才能产生最大的效果。章末限时集训(第三章)(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2分)右图中依次代表地球发展史的五个代。读图,回答12题。1下列关于五个代的叙述,正确的是()A从到的名称依次是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B地层中含有三叶虫化石的是代C地层中含有恐龙化石的是代D代又称为海生藻类
10、时代2在自然环境的演化史中,恐龙绝迹于()A代末B代末C代末D代末1A2.D第1题,首先根据时间的划分判断出各序号所代表的地质年代,新生代、中生代、古生代、元古代、太古代,然后依据所学的知识作出判断。第2题,恐龙繁盛于中生代,灭绝于中生代后期。作为人地关系的主导因素,人类活动已经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据此回答34题。3人类与其他生物都是地理环境的要素之一,其区别在于人类()A能够通过迁徙来适应环境B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扰动强度和幅度大C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D人类通过技术手段消除对环境的影响4人类对待环境的正确态度是()A停止或减退人类的发展,使环境恢复原始面貌B最大限
11、度地扩大自然保护区C不加控制地开发资源,促进社会发展D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3C4.D第3题,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与其他生物相比,人类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第4题,人类对待环境要注意构建和谐的人地关系,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5因地制宜发展农业,除须根据不同的自然地带、垂直地带,还须根据的是()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C垂直地带分异规律D地方性分异规律D本题考查影响农业发展的条件。不同的自然地带体现了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垂直地带体现了垂直地带分异规律。因地制宜还需要考虑地方性分异规律,所以D项符合。绍兴市某地因菊花
12、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67题。6绍兴市某地因菊花经济致使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A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C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7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A蒸发量增加B降水量增多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D地下径流增多6A7.C第6题,自然环境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体现了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第7题,植被破坏,该地区涵养水源能力下降,蒸发量和降水量减少,调节径流能力减弱使地表径流变化增大,地下径流也
13、因水分下渗减少而减少。读澳大利亚自然带分布图,回答89题。8与自然带的形成无关的因素是()A暖流B山脉迎风坡C大气环流D寒流9自然带的名称是()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C热带草原带D温带草原带8D9.B第8题,是热带雨林带,由于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沿岸有东澳大利亚暖流经过,因此降水丰富,形成热带雨林带。第9题,处是地中海气候,对应的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下图为我国北部地区自然带分布略图。读图,回答1011题。10图中甲、乙、丙的自然带依次是()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B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D温
14、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11自然带的这种变化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C垂直分异规律D地方性分异规律10A11.B第10题,由甲到丙,水分逐渐减少,结合甲、乙、丙所在地区的气候类型,判断其自然带依次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第11题,图中从甲至丙,降水量从沿海到内陆逐步降低,推知该地域分异是以水分变化为基础的,体现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读我国甲、乙两山地东南坡植被对比图,回答1213题。12图中看出甲山海拔比乙山高,但植被类型比乙山植被类型少的主要原因是()A甲山降水比乙山少B甲山纬度较乙山高C甲山坡度较乙山小D甲山太阳辐射比乙
15、山强13乙山可能位于()A湖南B河南C安徽 D台湾12B13.D第12题,图示甲山与乙山相比,甲山缺少热带季雨林。依据基带反映当地气候类型可判断,可能是甲山位于亚热带地区,而乙山位于热带地区。故B正确。第13题,乙山有热带季雨林,必然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四个备选项中唯有台湾分布有热带季风气候,故乙山可能位于台湾。二、非选择题(共48分)14下图表示的是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4分)(1)此图反映出陆地环境具有_的特点。常常被当作自然环境标志的是_。(2)图中A、B、C、D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质作用的是_,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的植物不同的是_,表示绿地对城市
16、空气净化作用的是_,表示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的是_。(3)简要说明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解析】陆地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由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要素组成。它们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发生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作为一个整体,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答案】(1)整体性生物(植被)(2)CABD(3)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由于暴雨的冲刷,水土流失严重。15读我国三座名山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
17、题。(24分)(1)图中数字、所代表的自然带依次是_、_。(2)在三座山峰中,天山自然带最丰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比较天山南北两坡的雪线,较低的是_坡,导致天山雪线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_。(4)造成贺兰山地两侧带谱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解析】第(1)题,大兴安岭随着海拔升高,地形抬升作用使降水增加,发育落叶阔叶林;海拔继续升高,热量减少,植被演变为针叶林。第(2)题,影响山地自然带的因素主要有纬度、海拔和相对高度。图示三座山脉纬度位置近似,因此垂直带谱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海拔和相对高度。海拔和相对高度越高,垂直带谱越丰富。第(3)题,同一山体,降水越多的山坡冰雪覆盖面积越大,即雪线海拔越
18、低。第(4)题,同一山体相对高度近似的不同坡向,垂直带谱的差异主要是由水热条件变化的多少所致。南北走向的山地,一般迎风坡降水多,水热条件更加复杂多变,带谱更加丰富。【答案】(1)落叶阔叶林带针叶林带(2)天山的相对高度比贺兰山、大兴安岭的相对高度高得多。(3)北水分(降水、湿度)(4)贺兰山东坡是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西坡是背风坡,降水较少。学考章末检测(第三章) (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2分)1随着环境变迁,生物在不断进化。新生代时期生物发展阶段进入()A爬行动物时代B哺乳动物时代C海生藻类时代D裸子植物时代B生物发展阶段进入哺乳动物时代是新生代时期;
19、进入爬行动物时代是中生代时期;进入海生藻类时代是元古代时期;进入裸子植物时代是古生代晚期。读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回答23题。2我国的青藏高寒区植被稀疏,主要的影响箭头是()ABCD3我国南方地区“高山青,涧水蓝”与西北地区“黄沙漫漫飞满天”的景观差异,主要是哪个因素造成的()A水文B地貌C植被D气候2B3.D第2题,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气候高寒,因此植被稀疏。第3题,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润、降水多,而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故景观差异明显。自然界的碳处于不断的循环之中。下图为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4碳循环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地域性B差异性C无序性D整体性
20、5人类影响大气CO2含量的主要环节是()ABCD4D5.B第4题,碳循环每个自然地理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体现了整体性。第5题,人类影响大气CO2含量的主要环节是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排放CO2。(2017温州模拟)读某区域和该区域乙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67题。6丙区域的气候类型及其对应自然带是()A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B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带C温带季风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带D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草原带7左图中甲、乙两区域相同的是()A气候类型B大气环流C自然带D盛行风6A7.C第6题,结合乙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知,同一自然带南坡较北坡高,说明该地位于
21、北半球。据此推知丙位于30N40N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在该气候条件下发育为常绿硬叶林。第7题,结合上题分析,甲、乙两地分别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在两气候条件下都发育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2017绍兴模拟)读亚洲东部某区域自然带分布图,完成89题。8P自然带在大陆东岸比西岸分布的纬度低,其主要影响因素为()A大气环流、地形B太阳辐射、洋流C大气环流、洋流D太阳辐射、地形9图中自然带南半球缺失的有()AF、PBP、HCF、HDE、F8C9.B第8题,结合自然带分布规律,根据图可判断E、F、P、H自然带分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及苔原带。P自然带在大陆东
22、岸受冬季风和千岛寒流影响,在大陆西岸受盛行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导致分布位置不同。第9题,受海陆分布影响,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完成下题。10成都某校学生沿铁路线经宝鸡、兰州至酒泉考察,沿途依次呈现的地带性植被类型是()A落叶阔叶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B常绿阔叶林、针叶林、荒漠草原、草原C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草甸、荒漠D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草原、荒漠D成都位于我国亚热带地区,宝鸡、兰州位于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区,到酒泉则会看到草原、荒漠景观。读大陆自然带分布模拟图,完成1113题。11自然带和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分别符合()A纬度地带和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B地方性
23、和垂直地带性规律C干湿度和纬度地带分异规律D垂直地带性和地方性规律12A山脉自然带带谱基带是热带荒漠带,山腰却见森林带,原因是()A深居内陆,远离海洋B基带受副热带高压控制C沿海地区,受海洋影响大D受赤道低气压控制13绿洲的出现说明其自然带的分布具有()A非地带性规律B纬度地带性规律C干湿度地带性规律D垂直地带性规律11A12.B13.A第11题,图中显示出自然带南北方向上的变化,符合纬度地带性规律,自然带在东西方向上随水分条件不同而发生变化,符合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故本题选A。第12题,据图可知:A山脉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基带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气体盛行下沉运动形成炎热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
24、而气候随着海拔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海拔的增加,气温下降,降水增多,因此完全可能在山腰发育森林带,故本题选B。第13题,据图可知:绿洲所在区域地处于温带大陆内部,为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沙漠广布。但当地却出现了一块绿洲,说明此处拥有丰富的地下水或高山冰雪融水,也说明自然带的分布具有非地带性规律的特征,故本题选A。二、非选择题(共48分)14下图为土壤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的关系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4分)(1)填写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理含义。表示绿色植物的_作用;表示绿色植物从土壤中吸收_。(2)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_和_来实现。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有机质含量很高,其主要原因
25、是当地气温_,土壤冻结时间_,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使_积累起来。(3)结合图示,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_和植物_的最初来源,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4)简析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_。【解析】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表示光合作用;植物通过根系的吸收作用从土壤中获取矿物质、水分;表示的是成土母质释放的矿物质。图中借助植物、大气降水、成土母质的相互关系反映了土壤的形成影响因素。【答案】(1)光合矿物质(矿物养分元素)(2)降水(水分)气温(热量)低长有机质(3)物质基础矿物养分元素(4)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
26、联15(2017嘉兴模拟)图1为“某山地植被垂直变化示意图”,图2为“该山地所在地区的气候类型图”。图2中甲、乙、丙、丁表示不同类型的气候区,丁是该山地所属的气候区。读图,回答问题。(24分)图1图2(1)图1中自然带分别表示()A高寒荒漠带、高山草甸带B针阔叶混交林带、高寒荒漠带C高山草甸带、高寒荒漠带D山地常绿阔叶林带、高山草甸带(2)判断甲、乙两气候区的变化属于哪一种地域分异规律?并分析其主导因素是什么?(3)处气候是否符合地带性分异规律?它的形成主要受什么因素影响?(4)结合气候类型说明丙处植被具有的特征。【解析】第(1)题,根据自然带下面为针叶林带即可判断。第(2)题,甲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对应的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对应的是森林、草原和荒漠,其变化体现了以水分为主导因素的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第(3)题,处在伊比利亚半岛,形成了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与山脉对海洋水汽阻挡作用有关,属于非地带性现象。第(4)题,丙为地中海气候区,夏季炎热干燥,植被属于常绿硬叶林。【答案】(1)C(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主导因素是水分。(3)不符合,属于地方性分异现象。它的形成主要受地形影响。(4)丙地为地中海气候区,植被属于常绿硬叶林。叶片常绿、坚硬,根系发达,具有耐旱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