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会宁一中2020届高三级第二次月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水与生命活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细胞发生癌变其自由水含量较正常的细胞低B. 正在萌发种子中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下降C. 在线粒体、叶绿体和核糖体中进行的化学反应都有水生成D. 自由水和结合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答案】A【解析】【分析】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升高,代谢加快;反之,代谢减慢。【详解】癌变的细胞代谢加快,故自由水含量相对较高,A错误;正在萌发的种子代谢加快,结合水和自由水的比值下降,B正确;线粒体中进行的呼吸作用产生水,叶绿体中如大分子的合成,核糖体中蛋白质的合成
2、等,均有水生成,C正确;自由水和结合水可以相互转化,D正确。故选A。2. 下列哪项不是人体血浆中的蛋白质具有的功能A. 降低血糖浓度B. 维持血浆渗透压C. 抵御病原微生物的入侵D. 运输氧气【答案】D【解析】胰岛素成分是蛋白质,可分布于血浆中,其功能是降低血糖浓度,A不符合题意;血浆蛋白能维持血浆渗透压,B不符合题意;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可在血浆中发挥免疫作用,能抵御病原微生物的入侵,C不符合题意;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能运输氧气,但血红蛋白不是血浆中的蛋白质,D符合题意。【考点定位】血浆蛋白及其功能【名师点睛】“四看法”排除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3.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3、核孔数量越多的细胞其代谢越旺盛,核仁越大B. 线粒体内膜上的蛋白质含量高于外膜,功能更复杂C. 酶和抗体都在核糖体上合成D. 浆细胞中的高尔基体不断接受和分泌囊泡,利于膜成分的更新【答案】C【解析】【分析】核孔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通过核孔实现了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但酶不都是蛋白质,所以酶不都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详解】A、核孔是实现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通道,细胞的核孔数目与代谢强度正相关,代谢旺盛的细胞合成的蛋白质较多,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故代谢越旺盛的细胞,核仁与核孔的数目越多,核仁的体
4、积越大,A正确; B、生物膜功能的复杂程度取决于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线粒体内膜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进行的场所,内膜上含有有氧呼吸酶,其蛋白质含量高于外膜,内膜的功能也更复杂,B正确; C、抗体的本质是蛋白质,大多数酶的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但还有少数酶的本质是RNA,RNA的合成场所不是核糖体,C错误; D、浆细胞中的高尔基体不断接受内质网产生的囊泡,将囊泡中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包装,并分泌囊泡,囊泡运往细胞膜,与细胞膜融合将囊泡内的抗体分泌出去,该过程有利于膜成分的更新,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4.细胞呼吸原理广
5、泛应用于生产实践中。下表中有关措施与对应的目的不恰当的是( )选项应用措施目的A种子储存晒干降低自由水含量,降低细胞呼吸强度B乳酸菌制作酸奶先通气,后密封加快乳酸菌繁殖,有利于乳酸发酵C水果保鲜低温降低酶的活性,降低细胞呼吸D栽种农作物疏松土壤促进根有氧呼吸,利于吸收无机盐A. AB. BC. CD. D【答案】B【解析】【分析】1、如果种子含水量过高,呼吸作用加强,使贮藏的种子堆中的温度上升,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种子的呼吸作用,使种子的品质变坏。2、温度能影响酶的活性,生产上常利用这一原理在低温下储存蔬菜、水果。3、农耕松土是为了增加土壤中氧气的含量,加强根部的有氧呼吸,保证能量供应,促进矿质
6、元素的吸收。【详解】A、种子的贮藏,必须降低含水量,使种子处于风干状态,从而使呼吸作用降至最低,以减少有机物的消耗,A正确;B、乳酸菌为厌氧菌,制作酸奶时应密封,B错误;C、水果保鲜的目的既要保持水分,又要降低呼吸作用,所以低温是最好的方法,可降低酶的活性,降低细胞呼吸,但温度不能太低,否则会冻坏水果,C正确;D、植物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过程是一个主动运输过程,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植物生长过程中的松土,可以提高土壤中氧气的含量,有利于根细胞的有氧呼吸作用,从而为根吸收矿质离子提供更多的能量,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析生物学现象的能
7、力,属于中档题。5.课外活动小组同学在适宜的温度下,以葡萄为材料所做的几组实验(假设该植物在24 h内呼吸速率不变),结果记录如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一实验结果显示栽培农作物时,加大种植密度有利于产量提升B. 经检测,葡萄植株一昼夜的CO2净吸收量为250 mg,图二中阴影部分所表示的CO2吸收量应小于250 mgC. 图二曲线中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区段是ABD. 图二曲线DC段与EB段上升的原因不相同,前者是因为CO2供应不足,后者是因为光照逐渐减弱【答案】D【解析】【分析】图一表示种植密度与单株光合速率的关系,由图可知,在一定的种植密度内,单株光合速率较高,所以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可提
8、高产量,但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叶片之间会遮挡,从而导致单株的光合速率下降,此时产量会降低。图二中当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时,植物释放二氧化碳,当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时,植物从外界吸收二氧化碳。A和B点为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的点。【详解】A、图一实验结果显示栽培农作物时,在一定范围内加大种植密度有利于产量提升,种植密度过大,单株光合速率下降,不利于提高产量,A错误;B、经检测,葡萄植株一昼夜的CO2净吸收量为250mg,图二中阴影部分表示白天CO2净吸收量,白天CO2净吸收量夜晚呼吸消耗量一昼夜的CO2净吸收量,因此图二中阴影部分所表示的CO2吸收量应大于250mg,B错误;C、A点之前曲线已经
9、开始下降,表示已经进行光合作用,B点之后曲线才停止增加,表示才停止光合作用,所以不能用AB表示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区段,C错误;D、图二曲线DC段与EB段上升的原因不相同,前者是因为气孔关闭,CO2供应不足,后者是因为光照逐渐减弱,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以及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意在考查考生对光合作用的应用以及识图能力。6.如图是光合作用探索历程中恩格尔曼和萨克斯的实验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两实验均需进行“黑暗”处理,以消耗细胞中原有淀粉B. 两实验均需要光的照射C. 两实验中只有恩格尔曼的实验设置了对照D. 两实验均可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氧气【答案】B【解析】【详解】两实
10、验均需进行“黑暗”处理,但萨克斯的实验是为了消耗细胞中原有淀粉,而恩格尔曼的实验是为了用极细的光束照射,A错误;两实验均需要光的照射,B正确;两实验中均设置了对照实验,萨克斯的实验中照光部分和遮光部分形成对照,C错误;恩格尔曼的实验可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氧气,萨克斯的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淀粉,D错误。7.现有无标签的稀蛋清、葡萄糖、淀粉和淀粉酶溶液各一瓶,可用双缩脲试剂、斐林试剂和淀粉溶液将它们鉴定出来。请回答:(1)用一种试剂将上述4种溶液区分为两组,这种试剂是_,其中发生显色反应一组是_和_溶液,不发生显色反应的一组是_和_溶液。(2)用_试剂区分不发生显色反应的一组溶液。(3)区分发
11、生显色反应一组溶液的方法及鉴定结果是_。【答案】 (1). 双缩脲试剂 (2). )稀蛋清 (3). 淀粉酶 (4). 葡萄糖 (5). 淀粉 (6). 斐林 (7). 将淀粉溶液分别与发生显色反应的两种溶液混合,一段时间后,用斐林试剂分别处理上述两种混合液,观察到无颜色变化的溶液是稀蛋清溶液,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溶液是淀粉酶溶液【解析】【分析】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
12、可用苏丹染液(或苏丹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4)甲基绿能使DNA呈绿色,吡罗红能使RNA呈红色。【详解】(1)由于稀蛋清和淀粉酶溶液的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而葡萄糖和淀粉不与双缩脲试剂反应,所以可以用双缩脲试剂将4种溶液分为两组;(2)葡萄糖属于还原糖,可与斐林试剂作用产生砖红色沉淀,而淀粉不能,所以可用斐林试剂将淀粉与葡萄糖分开;(3)淀粉可被淀粉酶分解形成还原糖,还原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而稀蛋清无这一特性,所以可以用淀粉将稀蛋清和淀粉酶区分开。即将淀粉溶液分别与发生显色反应的两种溶液混合,一段时间后,用斐林试剂分别处理上述两种混合液,观察到无
13、颜色变化的溶液是稀蛋清溶液,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溶液是淀粉酶溶液。【点睛】本题考查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使用方法、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8.图甲表示四种不同物质在一个动物细胞内外的相对浓度差异,图乙为细胞膜的流动模式图,图丙、图丁反映了两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乙中a分布于细胞膜的_(填“内”或“外”)表面,该物质的作用有_、_。(答出两点即可)(2)图乙所示的物质d对应的是图甲中的_。(3)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_(填图乙中的字母),从化学成分上看,它易于让_通过。(4)图丙表
14、示的跨膜运输方式与图甲中_的跨膜运输方式相同。(5)影响图丁代表的物质跨膜运输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有_、_ 。【答案】 (1). 外 (2). 识别作用 (3). 保护和润滑作用 (4). K+ (5). c (6). 脂质 (7). CO2 (8). 温度 (9). 氧气浓度【解析】【分析】1、据图甲分析,Na+离子细胞外的浓度高于细胞内,K+离子是细胞外的浓度低于细胞内,胰岛素存在于细胞外,二氧化碳是细胞内浓度高于细胞外。2、根据乙图分析,糖蛋白能进行细胞识别,分布在细胞膜外;图乙所示物质运输方向从膜外运输到膜内,特点从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需要载体且消耗ATP,属于主动运输。3、根据图丙分析
15、,细胞外的浓度越大,物质运输速率越快,表示自由扩散。4、根据图丁分析,物质可以从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代表主动运输。【详解】(1)图乙中a表示糖蛋白,有保护和润滑作用、识别作用,分布于细胞膜的外表面。(2)K+离子是细胞外的浓度低于细胞内,从膜外运输到膜内,属于逆浓度运输,符合乙图中的主动运输方式。(3)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c磷脂双分子层。从化学成分上看,欧文顿的实验发现脂溶类物质优先通过细胞膜,表明膜中含有脂质。(4)根据图丙分析,物质运输速率与外界溶液浓度呈正相关,表示自由扩散,与图甲中CO2的跨膜运输方式相同。(5)根据图丁分析,当细胞内的浓度高于细胞外浓度时,细胞仍能吸收物质使细胞内的浓度
16、继续增大,故可代表主动运输,影响运输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有温度(影响分子运动和酶的活性)、氧气浓度(影响细胞呼吸,进而影响能量供应)。【点睛】本题考查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物质运输方式的特点和实例的理解与应用是解题的关键。9.下表为某探究实验的步骤,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序号加入试剂或处理方法试管ABCabc1可溶性淀粉溶液2 mL2 mL2 mL/新鲜唾液淀粉酶溶液/1 mL1 mL1 mL2保温5 min37 80 0 37 80 0 3将a液加入到A试管中,b液加入到B试管中,c液加入到C试管中,摇匀4保温5 min37 80 0 5滴
17、入碘液,摇匀2滴2滴2滴6观察现象并记录(1)此探究实验的课题名称是_。(2)在此实验中,因变量是用_检测的。A、B、C三支试管中,_试管中酶的活性最高。(3)实验结束后,将B试管所处温度降到唾液淀粉酶的适宜温度,现象是_。(4)有人建议用淀粉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用过氧化氢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而不能将实验所用酶互换,试说明提出此建议的理由:_。【答案】 (1). 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2). 碘液 (3). A (4). 蓝色不变 (5). 酸能催化淀粉水解,过氧化氢随温度升高分解加快,这些因素都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解析】【分析】分析表格可知,三支试管中加入了等量
18、的同种唾液淀粉酶,三支试管中加入了等量的底物淀粉,然后分别保温一段时间后,将相应温度下的酶溶液与淀粉混合,并用碘液检测淀粉的剩余量,可知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详解】(1)从表中信息可知,温度是自变量,所以本实验探究的是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2)在此实验中,因变量是可溶性淀粉是否水解(或分解)。根据表中可知本实验是用的碘液检测淀粉的剩余量。由于用斐林试剂检测产物还原性性糖时需要水浴加热,这会改变实验的预设温度,会干扰实验结果,所以不能用斐林试剂检测。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为37左右,低于或高于这个温度,酶的活性都会降低,甚至失活,所以A试管中酶的活性最高。(3
19、)高温会使酶失活,酶的空间结构会发生不可逆转的改变,所以实验结束后,将B试管所处温度降到唾液淀粉酶的适宜温度,唾液淀粉酶也不会将淀粉分解,所以溶液仍是蓝色。(4)通常用淀粉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用过氧化氢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而不能将实验所用酶互换。原因是:酸能催化淀粉水解,过氧化氢随温度升高分解加快,这些因素都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点睛】本题考查影响酶活性因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分析实验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0.图1表示该植物固定和还原CO2的过程,图2是外界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请据图回答:(1)请写出图1中a过程的反应式:_。
20、(2)从图2中可以看出,除了光照强度外影响光合速率的因素还有_。当图2中的乙图中D点对应的光照强度突然降至C点对应的光照强度,则图1中的物质A在短时间会_(增加/减少)。(3)如果将某植物在缺乏镁元素的土壤中栽种,_合成不足,会直接影响图1中的物质_(A/B/C)的生成。(4)使用农家肥或合理控制作物的种植密度可以提高产量,请结合图2中的甲图进行解释: _ 。(5)如果30是某作物的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则该植株在30_(一定/不一定)生长最快,理由是_。【答案】 (1). (2). 温度、CO2浓度 (3). 减少 (4). 叶绿素 (5). C (6). 在一定范围内提高CO2的浓度会提高光
21、合作用的速率,使用农家肥和合理控制种植密度可以增加CO2的浓度 (7). 不一定 (8). 植物生长速率与净光合速率大小有关,从图2乙中不能确定30时净光合速率最大【解析】【分析】图1表示光合作用的过程,A表示C5,B表示C3,C表示H,a表示二氧化碳的固定,b表示C3的还原。从图2中横坐标中可以看出,光照强度影响光合速率,另外从甲图中的两条曲线的差异可以看出,CO2浓度也影响光合速率,从乙图中的两条曲线的差异可以看出,温度也是影响光合速率的因素。【详解】(1)图1中a过程为二氧化碳的固定,反应式为。(2) 结合前面的分析可知,影响光合速率除光照强度外,还有CO2浓度和温度。物质A为五碳化合物
22、(C5),当光照强度突然由D降低至C时,光反应减弱,H和ATP供应减少,进而C3的还原减慢,但CO2会继续和C5反应生成C3,所以C5的量会减少。 (3) 叶绿素合成需要镁元素,所以缺乏镁元素会影响叶绿素的合成。叶绿素在光反应过程中能吸收并转换光能,直接影响图1中ATP和物质C(H)的生成。(4) 从图2中的甲图可以看出,两条曲线的差异是由于CO2浓度不同引起的,在一定范围内提高CO2的浓度可以提高光合速率。农家肥中的有机物可以被微生物分解产生CO2被植株所利用,合理密植可以保持良好的通风状况,增加农田中的CO2浓度。所以使用农家肥或合理控制作物的种植密度可以提高产量(5) 图2中的纵坐标表示
23、的是实际光合作用速率,而植物的生长速率取决于植物的净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实际光合速率-呼吸速率,虽然30是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但不知此温度下呼吸速率的大小,所以无法确定净光合速率是否是最大的。所以不能判断该植株在30时是否生长最快。【点睛】此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11.植物秸秆中的纤维素可被某些微生物分解,回答下列问题:(1)分解秸秆中纤维素的微生物能分泌纤维素酶,该酶是由3种组分组成的复合酶,其中葡萄糖苷酶可将_分解成_。(2)在含纤维素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CR)时,CR可与纤
24、维素形成_色复合物。用含有CR的该种培养基培养纤维素分解菌时,培养基上会出现以该菌的菌落为中心的_。(3)为从富含纤维素的土壤中分离获得纤维素分解菌的单菌落,某同学设计了甲、乙两种培养(成分见下表):酵母膏无机盐淀粉纤维素粉琼脂CR溶液水培养基甲+-+培养基乙+-+据表判断,培养基甲_(填“能”或“不能”)用于分离和鉴别纤维素分解菌,原因是_;培养基乙_(填“能”或“不能”)用于分离和鉴别纤维素分解菌,原因是_。【答案】 (1). 纤维二糖 (2). 葡萄糖 (3). 红 (4). 透明圈 (5). 不能 (6). 液体培养基不能用于分离单菌落 (7). 不能 (8). 培养基中没有纤维素,不
25、会形成CR-纤维素红色复合物,即使出现单菌落也不能确定其纤维素分解菌【解析】【分析】微生物产生的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包括内切酶(Cx酶)、外切酶(C1酶)和葡萄糖苷酶。内切酶作用于无定型的纤维素区域,使纤维素断裂成片段;外切酶又叫纤维二糖水解酶,它可以作用于纤维素的结晶区或小片段纤维素,从糖链末端开始切掉两个葡萄糖分子,产生纤维二糖;葡萄糖苷酶则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刚果红可以与像纤维素这样的多糖物质形成红色复合物,而不与水解后的纤维二塘和葡萄糖发生这种反应。纤维素是一种由葡萄糖首尾相连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是含量最丰富的多糖类物质。纤维素分解菌选择培养基属于液体培养基,纤维素分解菌鉴别培养
26、基属于固体培养基。【详解】(1)微生物产生的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包括内切酶(Cx酶)、外切酶(C1酶)和葡萄糖苷酶。其中的葡萄糖苷酶可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2)在含纤维素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CR)时,CR可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用含有CR的该种培养基培养纤维素分解菌时,培养基上会出现以该菌的菌落为中心的透明圈。(3)分析表格可知,培养基甲为液体培养基,不能用于分离和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纤维素分解菌鉴别培养基属于固体培养基。培养基乙没有纤维素,不会形成CR-纤维素红色复合物,即使出现单菌落也不能确定其为纤维素分解菌,因此也不能用于分离和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点睛】本题难度适中,属于考纲中识
27、记层次的要求,考查了从土壤中分离能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有关问题,要求考生能够识记纤维素酶中的三种酶的水解底物和产物;识记纤维素的鉴定原理、方法和现象等;识记纤维素分解菌选择培养基属于液体培养基,纤维素分解菌鉴别培养基属于固体培养基等知识。【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2.甲、乙是染色体数目相同的两种二倍体药用植物,甲含有效成分A,乙含有效成分B。某研究小组拟培育同时含有A和B的新型药用植物。回答下列问题:(1)为了培育该新型药用植物,可取甲和乙的叶片,先用_酶和_酶去除细胞壁,获得具有活力的_,再用化学诱导剂诱导二者融合。形成的融合细胞进一步培养形成_组织,然后经过_形成完整的杂种植株。这
28、种培育技术称为_。(2)上述杂种植株属于多倍体,多倍体是指_。假设甲与乙有性杂交的后代是不育的,而上述杂种植株是可育的,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_。(3)这处杂交植株可通过制作人工种子的方法来大量繁殖。经植物组织培养得到的_等材料用人工薄膜包装后可得到人工种子。【答案】 (1). 纤维素酶 (2). 果胶酶 (3). 原生质体 (4). 愈伤 (5). 再分化 (6). 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 (7). 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 (8).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前者染色体联会异常,而后者染色体联会正常 (9). 胚状体、不定芽、顶芽、腋芽【解析】【详解】(1)该新型药用植物是通过植物体细胞
29、杂交技术获得的。要获得有活力的原生质体才能进行体细胞杂交,因此首先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掉植物的细胞壁,然后用PEG化学诱导剂(物理方法:离心、振动等)诱导二者的原生质体整合。然后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获得杂种植株,植物组织培养的主要过程是:先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然后再分化形成植物体,利用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2)如果植物甲、乙是两个物种,二者不能通过有性杂交产生可育后代,原因是甲、乙有性杂交所产生的后代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异常,也就是存在着生殖隔离。但植物甲、乙通过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产生的后代却是可育的,因为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能完成正常的联会,产生正常的配子。由于甲、乙都是二倍体,因此,植物体细胞杂交得到的后代是异源多倍体(四倍体)。(3)人工种子生产不受气候、季节和地域等因素限制,而且可以避免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等优点,因此,植物细胞工程重要的应用之一是制备人工种子,用到的核心技术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将植物组织培养得到的胚状体、不定芽、顶芽、腋芽等材料用人工薄膜包装后可得到人工种子。【点睛】本题综合考查植物细胞工程的植物体细胞染交技术及相关应用;同时,从侧面考查了必修教材中的染色体数目变异以及减数分裂相关知识等相关知识,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