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陕西省长安一中201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510550 上传时间:2024-06-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长安一中201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陕西省长安一中201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陕西省长安一中201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陕西省长安一中201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陕西省长安一中201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陕西省长安一中201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陕西省长安一中201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陕西省长安一中201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陕西省长安一中201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一、选择题(本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个是正确的)1掌握历史纪年方法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下列有关历史纪年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秦朝统一全国的时间是公元前三世纪早期 B乾隆四十年是指乾隆帝四十岁那一年C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颁布于甲午年 D根据当时的报纸记载:民国四十五年台湾摆脱了日本的殖民统治,回到祖国的怀抱 2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 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 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 更大地助长了士阶层

2、的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 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 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上述材料认为, 百家争鸣出现的文化觉醒, 最基本的原因是( )A独立的知识分子阶层的形成 B贵族中的士阶层地位上升C社会形成重文轻武的氛围 D教育不发达造成人才奇缺3资料甲:“在每州设置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中正官以在中央任官的本处人充任。郡县中正官评定本地人的等第,作为政府用人授官的准则。”资料乙:“为了摧毁门阀,拔擢人才,故特准士人自行报名,参加策试,及第者得任官职。”资料丙:“令天下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孝廉之举,

3、遂成定制。”资料丁:“题目囿于四书五经,文章须依八股形式,造成士人只读闱墨制义的风气。”上述四段资料,是中国历代选拔官僚的方法,请依实施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 ( )A甲乙丙丁 B甲丙乙丁 C丙甲乙丁 D乙丁丙甲 4历史上经常出现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背离的现象,即所谓“种瓜得豆”。中国古代下列政治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最符合这一现象的是( )A秦朝郡县制 B西汉郡国并行制C元朝行省制D清朝军机处5汉书记载:“过(赵过)能代田。其法为:田亩分为三沟、三垄,沟垄相间,播种于沟中。苗生三叶以上稍壮,则耨垄草,睫垄土以附根苗,比盛暑,能耐风旱。次岁则沟垄互易,是为代田。而一岁乏收常过无沟垄之漫田一斛以上,善者倍

4、之。”上述记载说明代田法的先进之处是( )A增加了种植面积 B休养地力,保苗抗旱 C革新了耕作工具 D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6元朝的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元史卷91)在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容易产生割据局面。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依据材料分析,元朝的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主要是因为( )A采用了传统的地方分权制度B尽量缩小行省的管辖区域C依据山川走势划分行省辖区 D利用山川形势制约地方势力7“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

5、的基础也是了解早期罗马社会的重要文献。我们可以从中了解( )A罗马贵族为了维护特权排斥法律 B罗马人常以法律为工具对外扩张C罗马共和体制将被帝国体制取代 D早期罗马人对公平与权利的追求8从法国大革命看法兰西民族的一种文化特性一文的作者说:“法国革命者在谈人权的人字时是非常抽象的,不带任何种族、宗教、国家乃至阶级的差异。不长时间就给包括新教徒、犹太人在内的几乎所有法国人公民权在不太长一段时间里实现了普选制和人民大众的政治参与权,并且彻底的摧毁了封建大地产而让广大农民得到了自己的小块土地。”据此判断,该文作者认为法国人在革命的价值取向上更侧重于( )A自由 B平等 C共和 D法制9与四大发明促进了

6、欧洲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转变样,儒家思想也曾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备受启蒙思想家的推崇,他们主要是挖掘和改造了儒家思想中的( )A富于人文精神的政治观 B主张渐进改良的历史观C躬行有教无类的教育观 D强调贵贱有序的阶级观10有历史学家发出感慨:“为什么工业化浪潮不是在法国之后穿过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呢?是地中海太宽阔了吗?果真如此,那么为什么又能横渡大西洋而北美生根开花?”这主要说明( )A海洋国家比大陆国家更容易接受新事物 B地缘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C制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 D要实现工业化就必须发展资本主义制度11太平天国龙凤殿有一幅对联:“虎贲三千,直扫幽燕

7、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尧舜之天”。此联充分说明 ( )太平天国的政治理想是统一中国,实现民主共和 太平天国领袖存在封建意识 太平天国希望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太平盛世 太平天国具有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A B C D12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的“柳”是指( )A增强封建统治的力量 B引进近代科学技术C抑制外国经济实力的扩张D出现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13“我们生在中国,实为幸福。各国贤豪皆羡慕此英雄用武之地,而不可行。我们生在中国,正是英雄用武之时,反而都是沉沉默默,让异族儿据我上游,而不知利用此一片好山河,鼓吹民族主义,建一头等民主大共和国,以执全球的牛耳,实为可叹!

8、” 孙中山先生的这段演讲可以看出其革命的核心目的是( )A推翻满清贵族统治 B结束帝国主义压迫C建立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D联俄联共实现共同富裕14中国近代的一位哲学家曾写过这样的一段话:“我们用木头和泥土塑出一个人的偶像,称它为神。把它放在美丽的庙宇里,让它坐在辉煌的神龛里;人民崇拜它,认为它是不可思议地强有力的。但是,假如有个疯子把它推倒、踩在脚下,并把它抛进肮脏的池塘里,假如有人发现了它,再把它拣回来,放在原来神圣的地方,那么,你将发现它的魅力已经失去。”作者利用这段话讽刺的最有可能是: ( )A孙中山让权于袁世凯 B清朝皇帝宣布退位 C康有为流亡国外 D袁世凯复辟帝制15“比较”是

9、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穿越时空,轻拂史尘,我们不难发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美国“1787年宪法”具有的共同点是:( )A都是民主与封建专制斗争的结果 B都使本国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C都是工业近代化的产物 D都深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16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当时苏联(俄)“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的具体做法是 ( )A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 B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C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D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17某同学在网

10、上看到这样一段文字:“1937年9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表宣言,声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中共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该同学不知该材料的真伪。以下是对此材料真伪的判断,其中正确的是:( )A应该是真的,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国共再次合作而做出了努力B应该是真的,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始终坚持三民主义C应该是假的,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期间的目标是反对日本侵略D应该是假的,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与三民主义格格不入18下表是关于捷克等四国对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占其对外贸易总额比重的数据表。造成1952年各国数据与1948年数据差距较大的直接原因是( )国家年份捷克匈牙利罗马利亚保加利亚19

11、48年68%66%29%33%1952年29%29%15%11%A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经互会的成立 D柏林危机的爆发191950年6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说:“光靠我们党是治不好天下的。”建国后能体现中国共产党上述思想的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民主集中制度201958年,如果中国的官员去苏联参观访问,双方就当年的农业建设交流经验教训,中苏双方谈论的主要话题,可能是( )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 苏联的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A B C D21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地理教材对联邦德国

12、(德国统一以前的西德)作了如下叙述:“在美、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扶持下,西德的军国主义已经复活,已经成为严重战争危险的策源地。”以上叙述( )A真实反映了当时联邦德国的社会状况 B说明当时中国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C说明当时中国强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抗 D正确反映了战后国际形势的特点22近几年中国在外交舞台上非常活跃,如参加朝核六方会谈,组织“中非论坛”,在俄罗斯等国开展“中国年”活动。参加APEC会议,中国首批赴达尔富尔维和部队执行任务。以上事实不能反映( )A新时期我国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与任何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B新时期我国开展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C我国外交僵局开

13、始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D新时期中国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23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咒骂联合国内存在着“多数暴政”,并于1983年表示愿意看到联合国从美国搬走。上述材料说明( )美国准备退出联合国 美国不再承担任何国际义务联合国内部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强权政治在联合国内受到挑战A B C D24在改革开放中,我们解放思想,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下列哪次会议的召开表明我们冲破了“计划经济崇拜”( )A中共十三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六大25假如让你写一篇集中反映21世纪以来国际关系的专稿,需要确定一组体现当时概况的“关键词”

14、,请依据有关知识,选出最准确的一组( )A欧洲共同体 两极瓦解 一超多强 不结盟运动B欧洲共同体 一超多强 北约东扩 亚太经合C欧洲联盟 一超多强 北约东扩 亚太经合D欧洲联盟 两极瓦解 华约解散 亚太经合二、非选择题 (共50分)26(3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嘉庆大清会典规定,“凡荒政十有二,三曰救荒;四曰发赈;五曰减粜;六曰出贷;七曰蠲(免除)赋;八曰缓征;九曰通商;十曰劝输;十一曰兴土筑; 十二曰集流亡”。嘉庆大清会典规定:“凡地方有灾者,必速以闻”。又据清朝文献通考规定:州县官逾期一个月内报灾罚俸六个月,一个月外降一级,二个月外降二级,三个月外革职。清朝建立了较汉唐以来更

15、为健全的仓储制度常平仓、社仓和义仓以积谷备灾。- 嘉庆大清会典材料二:朝廷上下官员喜好诌媚腐化,庸俗无为,置国计民生于不顾,河防松弛,水利失修,河道梗阻,诸河频频漫口决口,堵而复决。“防弊之法有尽,而舞弊之乃无穷”,修河官员穷尽贪污之能,承办人口偷工减料。乾嘉时水灾骤增,每年平均达100余州县,到道光朝一跃为177州县。材料三:我坚持认为自己有责任号召本国的商业进行调整和建设,以此来阻止商业体系的瓦解,尽管这史无前例在商业中,我们主要考虑了维持工资率,分配就业和加速大规模建设。政府扩大了公共建设,为农业提供了信贷,同时又限制了移民显然,我们现在的经验为我们在将来制定更大的计划提供了基础。 -

16、1929年11月胡佛对美国银行家的演说材料四:经过20世纪经济危机和世界大战的双重打击,阶级矛盾空前激化,英帝国也日落西山。庞大的失业队伍是对英国统治秩序的严重威胁,如果不解决民众迫切要求的充分就业和社会保障,政治上的动荡和经济上的萧条也许还会重现。二战期间,英国应战争所需,极大地加强了调配国内各项资源的能力,政府就动用国家力量对食品、药品、煤气等战时物品进行平均分配,这使得英国在经历了30年代大萧条以后,在战争期间奇迹般地重新恢复了充分就业,使一向信奉自由放任的英国民众对国家计划的高效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英国是凯恩斯主义的故乡,凯恩斯在30年代已经从挽救资本主义制度的实用主义出发,论证政府对经

17、济进行大规模干预和通过累进税制把富人的一部分财富转移给穷人的必要性;而1942年贝弗里奇报告更是增加了民众对战后建设福利国家的祈盼,奠定了战后西欧建立福利国家的舆论基础战后的三十年是英国的繁荣时期,也是工会力量比较强大的时期,此间工人罢工活动日益频繁,罢工斗争使得工人实际工资持续增长,而且使工资福利构成和各种劳动保护条例以协议和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从国家政治环境来看,二战后逐渐形成了以美国和前苏联为首的两大阵营之间的冷战,信奉马克思主义、为工人阶级谋幸福的东欧国家的存在给西欧国家造成了一定了压力,西欧国家通过增加福利以安定国内劳动者队伍,保持社会稳定,不失为一明智之举。 -战后英国建设福利国家

18、的多重契机(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清朝政府备荒救灾制度的特点。(8分)依据材料二分析,乾隆以来,水患日益增加,危害越来越大的原因是什么?(6分)(2)根据材料三总结胡佛的观点,并指出胡佛的观点和罗斯福新政的关系。(4分)(3)根据材料四归纳,促成二战后英国率先实行福利国家政策的主要历史背景有哪些?(8分) (4)“福利国家”建成后,有人宣称:“为面包而斗争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也有人认为:“高福利和经济增长势不两立。”根据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福利国家”的看法。(4分)27(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

19、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材料二:变法者由于缺乏对改革制约条件和困难客观冷静的认识和分析,未能形成成熟的改革心理,缺少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实际活动能力,没有采取多变的变法战略。 萧功秦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梁启超材料三: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

20、信史。但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回顾戊戌 重温历史 (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1)根据材料一,指出维新派在变法中有哪些失误之处。(6分) (2)材料二中,萧功秦认为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其分析的视角是什么?(5分)梁启超观点的立足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的现实情况怎样。(4分) (3)据材料三,文中提到的两部文献在研究戊戌变法运动时有何缺陷?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问题?(5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个是正确的)1234567

21、8910111213CACBBDDBACCDC141516171819202122232425DDBACBCCCABC二、非选择题 (共50分)26(30分)(1)特点:备荒与抗灾相结合;防灾与救灾相结合;国家防灾、救灾与灾民自救相结合;制度严密,措施完备、灵活;各种措施多管齐下。(8分)原因:政治腐败,贪污盛行,水利工程偷工减料,河工废弛,水利失修。(6分)(2)观点:公共建设视为结束萧条的最佳手段。(2分)关系:都强调国家干预,可以说是以罗斯福新政的前导。(2分)(3)背景:阶级矛盾的尖锐; 二战期间战时体制的积极推动凯恩斯主义的影响;工人斗争及社会主义的影响;冷战;民众的期待;(8分)(4)看法:有助于保障低收入者的生活,缓和社会矛盾;降低工人的工作积极性;加大财政支出,出现财政支出。(4分)27(20分)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变法力量有偏激之处,内部意见分歧。(6分)萧功秦:缺乏成熟的改革心理、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实际的活动能力、灵活多变的战略。其分析的视角是变法者个人的素质。(5分)梁启超:立足于整体的社会环境。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小。(4分)缺陷:是当事人的陈述,容易加进主观色彩(偏见),影响历史真实。(2分)注意:重视史料的甄别、辨伪、互证,多方面收集史料,尤其要收集正反两方面的史料。(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