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著导读经典常谈 选择性阅读第二课时八年级语文下册开展专题探究时间的脚步总是匆匆,斯人已去,经典永存。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经典常谈,通过开展专题探究活动,来感受经典带给我们的启发和思考。1.专题探究活动一:和朱自清一起“谈”经典这本书介绍了许多传统文化经典。选择你感兴趣的一种,比如论语或李白、杜甫的诗,先精读经典常谈中的内容,再选读相关经典中你比较熟悉的部分,看看朱自清所“谈”的对你更好地理解经典有哪些帮助,并向同学们谈谈你对经典的新认识。和朱自清一起“谈”战国策战国策第八篇在全书中篇幅最小,仅以两千四百字介绍约十二万字(十二万这个字数在古籍里不算少了)的战国策、二百余年的战国时代,其简明扼
2、要程度可想而知。作者一开头就以“春秋末年,列国大臣的势力渐渐膨胀起来。这些大臣都是世袭的,他们一代一代聚财养众,明争暗夺了君主的权力,建立起自己的特殊地位。等到机会成熟,便跳起来打倒君主自己干”写出当时的大背景。接着讲到“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这是“封建制度崩坏的开始”。然后就是秦、楚的崛起,“七雄”的确立。封建制度崩坏,诸国“各自争存,各自争强”,“国际政局比春秋时代紧张多了”,各国连年征战不休,死人无数。七雄中的秦,从孝公用商鞅变法以后,日渐强盛,到后来成了与六国对峙的局势。于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说客(游说之士、策士)应运而生。他们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出入宫廷、外交场合,替君王出谋划策
3、,在列国间纵横捭阖,左右一国命运,一时风光无两。这些人“自己没有理想,没有主张,只求揣摩主上的心理,拐弯儿抹角投其所好”,心思缜密、巧舌如簧,“因人、因地进言”,拥有“广博的知识和微妙的机智”。战国策就是记载这些人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的一本书。“鹬蚌相争,渔人得利”这个故事大家都不陌生,它出自战国策燕策二。讲的是赵国将要攻打燕国,说客苏代代表燕国前往赵国交涉的故事。面对赵惠文王,苏代并没有讲燕国如何打不得,只虚构了一个河蚌和鹬鸟互不相让、相持不下,结果让窥伺一旁的渔翁不费吹灰之力地捉走,两败俱伤的故事。赵王当然不笨,在权衡利弊之后,马上答应苏代停止伐燕。我们之前读到的这
4、个故事,可能只是寓言故事本身,而没有燕赵相争、苏代斡旋的实际背景。在读过战国策第八,对当时的历史大势、国际关系、说客谋臣的特点等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之后,再面对这类故事,我们心里可能会对那个波澜起伏、变幻莫测的年代,那群谈笑风生、举重若轻的人心生向往,也许还会想跻身其间露一小手呢。细细读完战国策第八,再看看译注版战国策,对我来说十分受用。我发现,在朱自清先生的引领下,曾经以为的大部头天书,开始有了一条清晰的线索;书中的历史事件,开始不再让人头痛;活跃在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仿佛在对我挥手问好;书中的义理人情,逐渐让人感到亲近2.专题探究活动二:我向大家介绍经典朱自清谦称经典常谈中“各篇的讨论,尽量
5、采择近人新说”,并没有自己的观点。其实,选择什么样的说法介绍给读者,也能显示出作者的学术眼光与功底。选择经典常谈中的一篇深入研读,边读边做好读书笔记,记下重要的事实、主要的观点和自己的心得。根据读书笔记,向全班同学介绍你研读的经典。介绍诗第十二诗第十二篇幅不长,却是一篇清晰明了的古典诗歌演变史,从汉代乐府诗到五言、七言诗的形成,从古体到近体,各家代表、各派诗风等无不备述,但又重点突出,要言不烦。作者在本篇中特别喜用“结论性”话语,将诗歌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人物、关键要素一一点出,其“推崇式”的用词予人以深刻的印象。例如:试验这五言体的便多起来;而最高的成就是文选所录的古诗十九首。但真正奠定了五言诗
6、的基础的是魏代的阮籍,他是第一个用全力作五言诗的人。他(谢灵运)是第一个在诗里用全力刻划山水的人;他也可以说是第一个用全力雕琢字句的人。李白所作,自然而不觉费力,并且暗示着超远的境界;他给这新体诗立下了一个标准。但是真正继往开来的诗人是杜甫。杜甫的影响直贯到两宋时代;没有一个诗人不直接、间接学他的,没有一个诗人不发扬光大他的。黄庭坚,是第一个有意的讲究诗的技巧的人。这些论断简洁明快,掷地有声,于诗歌发展史来说,可谓精到,于读者来讲,能够极容易从这些文字中把握要领,这是学者兼诗人的朱自清的高妙之处。正如其学生、著名文学史家王瑶所说:“朱先生是诗人,中国诗,从诗经到现代,他都有深湛的研究。诗选是他
7、多少年来所担任的课程;陶、谢、李贺,他都做过详审的行年考证。”(念朱自清先生)因情深而为诗歌,因审慎而为学术,二者完美交融在一起,才能写出这样一些精准而独到的见解。诗第十二篇简明扼要,娓娓道来,立论精警,新见迭出,引人入胜,启人深思,对于我们初中生而言,十分适合作为进入经典常谈全书乃至传统文化经典的切入点。3.专题探究活动三:读经典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读了经典常谈,你对于当代中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的意义有哪些认识?以读经典的意义为题写一篇短文,谈谈你的看法。读经典的意义我们通过阅读经典
8、常谈这样的著作,可以间接地接触一下古代的经典,甚至进一步直接地去阅读这些经典。这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的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于我们自身,也有多重意义:一、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一部好的经典文学作品,实际就是一部历史。因此,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可以了解一定时期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人情世故等,可以积累知识、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二、丰富思想,提高认识。经典的力量更在其思想性,经典文学作品的思想价值是无穷的,经典文学之所以为经典,关键是它的思想价值永远不过时,并且常读常新,对读者思想的丰富和升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三、收获启迪,开启智慧。每一部经典作品都蕴
9、含着一种或多种人生智慧,阅读经典,可以给中学生带来许多人生智慧。这些智慧可能会影响一个人一生。如屈原是我国的第一位爱国主义诗人,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在离骚中,也贯穿他生命的始终,并激励着后世的仁人志士,也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位学生。经典作品中高超的写作技法,更值得学生借鉴,通过阅读,潜移默化地形成自己的写作方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比如学习屈原与李白的诗歌,其大胆的想象、夸张和象征手法的运用等,完全可以为我们所借鉴。阅读传统文化经典的意义巨大。无论时代怎么进步,社会怎么改变,经典作品作为先贤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其生命力是顽强的,其作用是巨大的。希望大家在闲暇之际能重拾经典,让经典不再寂寞。总结
10、艺术特色1.在风格上,这是一部用散文手法谈学术的佳作。理论书、学术书,以至不少通俗的学术读物,一般不大讲究文字的艺术性,有的甚至晦涩难懂。本书很讲究文字的艺术性,体现了简练平实、自然流畅的散文优美风格。其散文手法,除了平易亲切的叙述笔调、生动活泼的“儿化词”的运用,等等,特别在意每一篇开头的经营,让每一篇都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凤头”:或从传说入手,或从风俗入手,或从时代背景说起,或从人物故事说起。全书十三篇,每一篇的开头各不相同。这种由事入理的写法,极大地增强了学术文章的文学性和可读性。2.在内容上,本书具有点面结合、点线结合的特色。全书十三篇,从“小学”开篇,然后依次介绍传统的经、史、子、集。
11、十三篇可分两大板块:前九篇谈“小学”和经史,以经典为主,力求点面结合;后四篇论子部和集部,以文体为中心,又做到点线结合。因此,经典常谈虽说不是“国学概论”,但只要细读全书,在深入经典文本的同时,又可以获得系统的国学常识。3.在结构上,层次清晰,逻辑严密。叙述脉络清楚,如对尚书的介绍:作者首先从“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说到尚书的主要内容及其形式,以及尚书的成书过程及书名的含义;着重介绍了尚书流传过程中的种种遭遇,特别是“今文”和“古文”之争;最后又介绍了作者所见的最新的研究成果,指出今文尚书也有真伪之分。板书设计阅读方法:选择性阅读选择感兴趣的方面带具体目的去阅读阅读启示:开拓视野,丰富思想,收获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