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景与情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著名诗人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从教十余年来,常教常新。豪放的情调,奇异的雪景,悲壮的离别,反复品析,回味无穷。摄景入画。诗的开篇就奇突不凡,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狂风怒作,大雪纷飞的独特画面:狂烈的北风卷地而来吹折白草,还在八月之际就猛然飘起了白雪!转眼间,就像一夜春风吹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多么神奇的胡地气候,多么奇丽的胡地景象,多么壮美的八月飞雪图。这是诗人精心构思的第一幅画面。接下来的四句,诗人笔峰一转,视点由广阔的北方旷野转入军中营地,十分细致传神地描写了营地雪天的奇寒:雪花纷纷飘落军帐,散入珠帘,打在罗幕上,将士们穿上狐裘,裹上锦衾,还是抵挡不
2、住狂暴风雪的侵袭,觉得寒冷难耐,以致连角弓也冻住了拉不开。狐裘、锦衾、角弓、铁衣,真切地再现了将士的生活,真是一幅形象生动的将士生活图!后面的两句,诗人从另一角度继续渲染雪天的奇寒:广阔的沙漠荒原一片冰封,低垂的天幕阴云密布。上句写地上之景,下句写天上之景,天下地上又构成一幅立体的凝重的生活画面。这六句诗,围绕奇寒,从室内到室外,从地面到天上,从动态的生活场景描写到静态的立体画面展示,多角度全方位地描绘了边关雪天的奇寒,这是诗人精心构思的第二幅画面。接下来的两句诗,诗人巧妙地由写雪景过渡到写别情:在这样的冰天雪地里,在这样的狂风大雪中,为了远归的朋友,他们 “中军置酒”,吹奏“胡琴琵琶与羌笛”
3、,为友人饯行。这是诗人精心构思的第三幅画面:军中饯行图。酒尽了,曲终了,暮色紧逼,离别的时候到了。将士们缓缓步出帐篷,慢慢走向辕门,来到轮台东门,与友人作别。一杆冻结的红旗傲立无语。只见友人毅然转身,飞跨马背,扬鞭策马远去。诗人挥手目送,见友人消失在视线里,消失在风雪中,消失在茫茫天际这是诗人精心构思的第四幅画面:雪中送别图。全诗以“雪”为主题,层层推进,步步衍化,叠印出“八月飞雪”“雪天奇寒”“军中置酒”“暮雪送别”四幅画面,清晰、灵动,展示了这首诗特有的构图美。诗人以流变的、幻化的眼光看取万事万物,不是注重雕刻事物的外形外貌、细枝末节,而是注重描绘事物飞动变化的态势,摄景入画,泼墨写意,表
4、现出事物之间的相映相承、此起彼伏的联系,构成了一幅幅生动形象的人物场景画面。随色赋情。作为边关风情画,仅有流变飞动的构图美是远远不够的,它还必须注意画面的色彩、线条、明暗、映衬诗作者岑参恣意点染,随手为诗着色赋情,使读者在解读诗的过程中融合于雄奇瑰丽的情境里,去体验大自然丰厚的恩赐,感受将士们复杂的心灵。看,那随风吹折,抵御无力的白草;那纷纷扬扬、铺天盖地的白雪;那凝结万里、凄惨暗淡的灰云;那冷入骨髓、沉重压抑的黑衣(铁衣)这诸多事物无不染上鲜明的色彩,表现出丰富的情感。尤其值得聚焦透视的是诗人对白雪红旗的随色赋情:“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漫天大雪中,鲜艳的军旗为茫茫的雪原透视出一种
5、生命的活力,充溢着诗人愉悦、激奋的感情,让我们读出了诗人对严酷自然的抗争,对塞外奇丽风光的礼赞。情景交融。“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个“卷”字,写出了北风来势之猛,风力之大;一个“折”字,通过写折草侧面写出了北风的狂劲有力;一个“即”字,透露出诗人心中的无奈八月就下起了如此狂暴之雪,卷起了如此威猛之风。而“忽如”两句,简直就是神来之笔,使全诗平添了许多奇情异彩,诗人把满天飞雪的西北边关一下子变成了梨花怒放的江南胜景,唤起了读者心中无尽的想象和蓬勃的春意。这绚丽多姿的梨花胜景是广阔雪域风狂雪虐的客观之景和诗人乐观进取不畏艰苦的主观之情水乳交融的艺术创造。情景交融的诗句,使人仿佛身入其境,景有限而情不尽,给人无限的享受。最后一句写目送友人骑马归去的情景,尤觉迂迥曲折,意境深远:当友人消失在山回路转的茫茫雪域之后,诗人将视线停留在雪中留下的马蹄印上,伫立凝望,依依惜别的怅惘之情与思乡之情交织在一起,言尽而意未尽,让我们不禁想起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深情和送友人中的“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的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