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考试时间:75分钟 卷面分:100分姓名:_班级:_一、单选题(共48分,每小题3分,且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佳答案)1秦汉之际的历史经历了由统一、分裂、重新统一的过程,国家结构形式选择也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历史过程。郡县制为秦代统治者的急功近利而一度崩溃,而重蹈覆辙如楚霸王项羽,同样为历史所否定。在迈向单一郡县制过程中,有一种过渡性的中间形态的结构形式。材料旨在论证A汉初实施郡国并行的合理性 B郡县制不利于维护国家统一C秦汉由分裂到统一的必然性 D分封制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2在尚书牧誓中,武王指责商纣“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
2、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周文王针对商纣王的做法反其道而行之,周文王之法曰:“有亡(奴隶逃亡)荒阅(大搜索并交还原主),所以得天下”。由周文王之法可以看出A方国联盟整体仍然是大势所趋 B有利于加强周的影响力向心力C武王与文王的做法具有一致性 D由方国联盟开始转向中央集权32017年,陕西渭南市刘家洼村发现春秋时期芮国都城遗址,发掘出面积01平方公里的城址和200余座墓葬,包括一座随葬七鼎六簋的大墓,以及五鼎墓、三鼎墓、一鼎墓等。随葬品中有建鼓、陶埙等乐器、带有“芮公”铭文的青铜器和蟠螭纹装饰的金头权杖,蟠螭纹是春秋战国时期盛行的纹饰,权杖是北方草原文化的
3、典型器物。据此可以推断春秋时期A芮国社会已经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B中原文化与周边文化存在交流与互动C芮国地区私营手工业的技艺水平提高 D芮国是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一个政权4孟子主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写道:“有些人天生就是自由的,有些人天生就是奴隶,对于后者来说,被奴役不仅有益而且是公正的”。据材料可知二者A都重视阶级差异的认知 B政治立场各不相同C都主张贵族的专权暴政 D强调天赋人权的理念5某先贤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
4、有。”为此,他主张A统治者要 “为政以德 ” B以无为达到无不为C“非攻 ”可以民富国安 D君主要以法来治国6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天下大乱,北方少数民族趁机入侵中原。公元前664年,齐国管仲提出:“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呢,不可弃也。”对此孔子赞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这反映出春秋时期A统治者强化了儒家的伦理认同 B开始出现 “礼崩乐坏 ”的局面C诸侯争霸弱化了中央集权统治 D华夏民族认同意识逐渐形成7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记载有解决增加国家财富的办法:“能以所有致所无,客商归之,外货留之,则入多。”据此可知,韩非子A鼓励工商业的发展 B主张加重对商业税的征收C承认了市场的
5、作用 D阐述了以民为本治国理念8图5是1963年出土于陕西宝鸡的西周早期青铜器“何尊”,尊内底铸有铭文122字,“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yi治理、安定)民”。材料中的“中国”指当时图5A统治的地域中心 B汉文化影响范围C封建政权的称谓 D中华民族的总称9汉代,政府选官时的选举或考试,都实行分区定额。无论经济文化先进或落后的地区,都照人口比例来考选,同时郡县长官,例须避用本郡本县人。这些举措A目的在于维系王朝统治 B使全国的经济文化发展趋向平衡C缓解了中央和地方矛盾 D改变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10早在两汉时期国家就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在西域屯田开发,而且屯田使
6、用的铁犁铧也由中央政府铸造并统一调拨。纵观两汉时期的考古发现,我国内地出土的铁犁铧包括大、中、小三种类型,而新疆出土汉代铁犁铧其形制与内地相似或相同,但只见大、中型,不见小型。对这一现象解读合理的是A新疆铁犁形制是政府行为的反映 B自然环境影响了新疆的铁犁形制C新疆的铁犁铧技术明显优于内地 D内地形制多样是技术先进的体现11东汉初期,光武帝在洛阳建立太庙以祭祀从未当过皇帝的祖先而招到大臣们的激烈抗议,光武帝只好改祭祀汉代第七代皇帝宣帝和第八代皇帝元帝,视他们为自己的祖父和生父。这表明A父为子纲的观念还没有普及 B皇权受到儒学观念制约C光武帝重视其继承的合法性 D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深刻12嵇康家诚
7、:“人无志,非人也”。魏晋时期,知识分子归隐山林,远离俗世,向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生活,上述现象反映了A儒家修齐治平的社会意识的弱化 B归隐生活更有利于文学创作灵感C门阀制度影响下的社会运行异化 D庄园经济影响下的国家财政极剧减少13魏晋时期,人们不再相信所谓的“天命”,转而追求“越名教而任自然”,诗歌中训勉的内容减少了,自由抒情和绮文丽藻的成分却日益增加。据此可知,魏晋时期A文学创作的政教性有所减弱 B士族强化了对文化话语权的掌控C儒家思想受到佛道思想冲击 D文学才能是评判人才的重要标准14“魏晋风度”“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是魏晋时期的文人名士,他们大都崇尚老庄之学,起清谈之风,
8、对社会现实有着无比清醒的认识,却表现为形骸放浪、不拘小节。他们的这种行为A主要目的是宣扬道教的核心理念 B饱含对动荡社会的不满与抗争C源于统治者宽松的国家治理政策 D表达了庶族阶层的政治诉求15唐代开元以前,各宰相“午前议政于朝堂(政事堂),午后回本司处理政务”,开元后,“宰臣数少,始崇其任,不归本司”。这一变化A削弱了宰相的政治地位 B利于提高中枢行政效率C强化了君主的专制统治 D破坏了宰相的集体议政16唐玄宗即位后,重用姚崇、宋璟,朝政由三省合议逐渐向宰相专权化方向发展。这种改变A形成了君相和议的决策体制 B完善了三省六部的运作流程C隐藏着国家治理的严重危机 D标志着政治制度的重大创新二、
9、非选择题(共52分,其中17题14分,18题14分,19题10分,20题14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荀子是先秦时期重视粮食安全的思想家之一。他认为法律要规定好赋税的缴纳,“轻田野之税,省刀布之敛,罕举力役,无夺农时”,同时,“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而不税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荀子还将强国按一定的标准划分为王、霸与强三种霸者,“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亡国富筐筐,实府库”,只有“辟田野,实仓廪,便备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进而选贤任能才能真正成为霸者。摘编自王高阳先秦诸子粮食安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材料二隋唐时期是中国粮食储备辉煌发展的时期,粮食储备仓库有正仓、太仓、转运仓、军仓、常平
10、仓等六种仓库,其中太仓(含嘉仓)是专为皇室、京官提供俸米的粮仓,主要盛纳全国州县所交租米,并起着关东和关中之间漕米转运站的作用。下图是唐代洛阳含嘉仓十九号粮窖出土的四方铭文砖及铭文。摘编自王高阳先秦诸子粮食安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1)根据材料一,概括荀子保障粮食安全的主张。(4分)(2)根据材料二,提取含嘉仓铭文信息,并据此说明对研究唐朝社会经济的史料价值。如果要了解唐朝的粮食仓储制度,还可寻找哪些类型的史料?(10分)18如图分别是中国战国时期和秦朝的长城分布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战国时期列国长城分布图秦长城示意图材料分别提取图中的长城分布信息,并据此说明其展示的时代特征。19阅读
11、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有同学在学习历史时,看到这样一句话,“芍陂棚传为春秋楚国名相孙叔敖所建。”为求证此事,他查阅到了以下材料:材料一公元160年,固始县(离芍陂西北约150公里)县今(令)段光立“楚相孙叔敖碑”。碑文记载孙叔敖兴修水利,“收九泽之利,以殷润国家,家富人喜”。孙叔敖治楚三年,而楚国遂霸。据【宋】洪适隶释材料二楚大夫子思冢在县东山乡西,去县四十里。子思造芍陂。【三国】刘劭等皇览材料三(庐江)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南朝】范晔后汉书王景传材料四(芍陂)言楚相孙叔敖所造。【北魏】郦道元水经注(1)根据材料,能否确
12、证芍陂水利工程为孙叔敖所建,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芍陂等水利工程在古代典籍中反复出现的主要原因。(4分)20(14分)对同一历史事件,不同的史料可能会呈现不一样的记载,因此我们在运用史料时要注意考虑史料的来源及写作者的立场,对史料加以辨析。下面是两则关于“玄武门之变”的文献史料,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太宗命(尉迟)敬德侍卫高祖(李渊)。敬德擐甲持矛,直至高祖所。高祖大惊,问曰:“今日作乱是谁?卿来此何也?”对曰:“秦王(李世民)以太子(兄李建成)齐王(弟李元吉)作乱,举兵诛之,恐陛下惊动,遣臣来宿卫。”高祖意乃安。五代后晋刘煦旧唐书尉迟敬德传材
13、料二问大唐天子太宗皇帝为甚(杀兄)弟于前殿,囚慈父于后宫?(太宗)闷闷不已,如杵中心争答不得。1908年出土文献敦煌文书中武则天时期的俗讲话本唐太宗入冥记(1)辨析上文所引史料,分别指出两则文献史料的史料价值及其局限性。(10分)(2)关于“玄武门之变”这一事件,依据上述材料,选择一个角度,得出你自己的结论,并说明你依据的原则。(4分)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月考历史试题评分标准及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48分,每小题3分,且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佳答案)题号12345678910答案ABBABDCAAA题号111213141516答案BCABBC1【答案】A【解析】从材料“郡县制为秦
14、代统治者的急功近利而一度崩溃,而重蹈覆辙如楚霸王项羽,同样为历史所否定。在迈向单一郡县制过程中,有一种过渡性的中间形态的结构形式”,可知材料中体现的是单一的郡县制实行时存在问题,汉初实行的兼有郡县封国特征的郡国并行制,更符合时代需要,故选A项;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故不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从材料“国家结构形式选择也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历史过程”,可知材料不仅表明秦汉由“由统一、分裂、重新统一的过程”,还强调了“国家结构形式”变化,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秦汉的地方制度,没有涉及分封制的弊端,排除D项。2【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乃惟四方之多罪逋
15、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可知,周武王指责商纣任用逃亡的罪人以致祸害百姓、作乱商邑,破坏了奴隶主统治秩序,根据材料“有亡(奴隶逃亡)荒阅(大搜索并交还原主),所以得天下”可知,周文王搜捕逃亡奴隶并归还原主的做法,维护了奴隶主统治秩序,从而获得奴隶主的认可,最终得天下,故选B项;材料通过对比商纣王和周文王对待逃亡罪人的不同做法,反映出维护奴隶主统治秩序能够获得奴隶主的认可,最终得天下,与方国联盟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周武王的做法,排除C项;材料通过对比商纣王和周文王对待逃亡罪人的不同做法,反映出维护奴隶主统治秩序能够获得奴隶主的认可,最终得天下,
16、与方国联盟转向中央集权无关,且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没有出现中央集权,排除D项。3【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蟠螭纹是春秋战国时期盛行的纹饰,权杖是北方草原文化的典型器物”和所学知识可知蟠螭纹是汉族传统装饰纹样的一种,据此可推断春秋时期中原文化与周边文化存在交流与互动,故选B项;鼎、簋属于礼器,根据材料“一座随葬七鼎六簋的大墓,以及五鼎墓、三鼎墓、一鼎墓等”“随葬品中有建鼓、陶埙等乐器”可知当时芮国礼乐制度还较完整,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提到墓中的礼器和乐器是官营还是私营,排除C项;墓葬随葬品既有汉族也有北方少数民族的特征,因此无法判断芮国是什么民族建立的政权,排除D项。4【答案】A【解析】依
17、据材料,孟子主张脑力劳动者统治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被统治者养活别人,统治者靠人养活,亚里士多德也提出,有些人天生是自由的,有些人天生是奴隶,奴隶被奴役不但有益而且公正,由此可知两者都提出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差异,故选A项;材料反映孟子和亚里士多德对当时社会阶级及社会分工的认识,与政治立场无关,排除B项;亚里士多德说奴隶被奴役不仅有益且公正,但孟子主张“仁政”,排除C项;不管是孟子还是亚里士多德强调的都是社会阶级的差别,而非天赋人权,排除D项。5【答案】B【解析】材料中是说以无为、清静之道去治理国家,以奇巧、诡秘的办法去用兵,以下扰害人民而治理天下。我怎么知道是这种情形呢?根据就在于此:
18、天下的禁忌越多,而老百姓就越陷于贫穷;人民的锐利武器越多,国家就越陷于混乱。人们的技巧越多,邪风怪事就越闹得厉害;法令越是森严,盗贼就越是不断地增加。反映了无为而治,故选B项;儒家主张“为政以德”,与材料中道家观点不符,排除A项;C项是墨家观点,排除C项;D项是法家观点,与材料中“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不符,排除D项。6【答案】D【解析】据材料“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呢,不可弃也”,可知管仲认为戎狄是豺狼,是不会得到满足的,中原各国相互亲近,是不能抛弃的,说明华夏夷狄观逐渐形成,故选D项;儒家伦理的认同是在汉代独尊儒术之后,排除A项;西周晚期开始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排除B项;中央集权统治
19、的建立是在秦统一全国后,时间不符,排除C项。7【答案】C【解析】据材料“能以所有致所无,客商归之,外货留之,则入多”,可知韩非子认为市场可以互通有无,外商来了货也就留下来了,这就增加了国家的财富,实际上承认了市场的作用,故选C项;韩非子主张严厉抑商,材料中他承认市场的作用,并不能说明他鼓励工商业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市场的作用,没有涉及征收商业税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韩非子主张法治,材料指的是解决增加国家财富的方法,不属于民本理念,排除D项。8【答案】A【解析】据材料“自之乂(yi治理、安定)民”是统治百姓,由此推断“余其宅兹中国”是其统治区域,故选A项;据材料“西周早期”可知不是汉朝,
20、排除 B项;据材料“西周早期”结合所学可知此时称“周”,排除C项;材料“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可知是中原地区不包括少数民族地区不是中华民族,排除D项。9【答案】A【解析】郡县长官由非本郡本县人担任,有利于防止郡县长官势力的近亲繁殖,避免地方势力做大,从而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故选A项;察举制作为一种选官制度,是为了选拔优秀人才,其本身不会促进经济发展,排除B项;察举制作为一种人才选拔机制,与中央集权制度无关,无法达到缓解中央与地方矛盾的作用,排除C项;世家大族主要是通过九品中正制垄断仕途,而九品中正制出现在魏晋时期,时间不符,排除D项。10【答案】A【解析】据材料“早在两汉时期国
21、家就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在西域屯田开发,而且屯田使用的铁犁铧也由中央政府铸造并统一调拨”,可知西汉铸造并统一调拨屯田使用的铁犁铧,体现出西汉屯田的军事化特性,故选A项;材料强调中央政府对新疆铁犁形制的影响,并没有涉及自然环境,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新疆铁犁与内地型号的不同,无法说明其技术优于内地,排除C项;形制多样并不能说明技术先进,排除D项。11【答案】B【解析】据材料“光武帝在洛阳建立太庙以祭祀从未当过皇帝的祖先而招到大臣们的激烈抗议”可知儒家强调太庙祭祀的正统与光武帝的行为不符而遭到大臣的反对,故选B项;据所学,父为子纲的观念被董仲舒提出并被汉武帝采纳,排除A项;材料“光武帝只好改祭祀汉代第
22、七代皇帝宣帝和第八代皇帝元帝”说明说明光武帝是无奈的选择,排除C项;材料“招到大臣们的激烈抗议”说明不仅仅是丞相,排除D项。12【答案】C【解析】由材料“人无志,非人也”、“魏晋时期,知识分子归隐山林,远离俗世”可知嵇康认为人必须有志,但是当时很多知识分子归隐山林,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把持政权,导致知识分子入仕无门,于是远离俗世,故选C项;理学彰显了儒家修齐治平的社会意识,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A项;当时的知识分子归隐山林是被动之举,而非为了文学的创作,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庄园经济,排除D项。13【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诗歌中训勉的内容减少了,自由抒情和绮文丽藻的成分却
23、日益增加”可知,魏晋时期文学创作的文学性日益增加,政教性有所减弱,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当时文化发展的新方向,没有士族掌控文化话语权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人们不再相信所谓的天命,转而追求越名教而任自然”实际上是放弃违逆自然人性的“名教”,但对符合人性积极进取的“名教”精神则有所保留,并没有反映是受佛道思想的冲击,排除C项;题干与人才的评判标准无关,排除D项。14【答案】B【解析】由材料“对社会现实有着无比清醒的认识,却表现为形骸放浪、不拘小节”可知生活在魏晋动乱年代的文人名士,具有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饱含对动荡社会的不满与抗争,故选B项;魏晋时期的文人名士并未信奉道教,排除A项;
24、“统治者宽松的国家治理”表述不符合魏晋时期社会史实,排除C项;“魏晋风度”“竹林七贤”代表的是知识分子群体而非庶族阶层,排除D项。15【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出开元年间前宰相是兼职的,开元后宰相成为专职的,这种专职化有利于宰相专心政务,提高中枢行政效率,故选B项;材料“始崇其任”是宰相政治地位提高的表现,排除A项;宰相专职化容易导致相权膨胀,不利于强化君主专制,排除C项;材料宰相专职化没有带来宰相集体议政的变化,排除D项。16【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唐玄宗即位后,重用姚崇、宋璟,朝政由三省合议逐渐向宰相专权化方向发展”可知由个别宰相专擅朝政,导致政局日趋败坏,隐藏着国家治理的严重危机,故
25、选C项;根据材料“唐玄宗即位后,重用姚崇、宋璟,朝政由三省合议逐渐向宰相专权化方向发展”可知由个别宰相专权,排除A项;根据材料“唐玄宗即位后,重用姚崇、宋璟,朝政由三省合议逐渐向宰相专权化方向发展”可知打破了三省六部的运作流程,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标志着政治制度的重大创新,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7(1)重视立法保障;轻徭薄赋,保证生产;减少关税,促进粮食流通;藏粮于民;注重粮食储存。(4分)(2)参考史料价值10分,材料内容中4选2即可。角度信息提取史料价值材料来源含嘉仓铭文砖属于出土实物史料(1分)是研究唐朝粮食仓储制度和社会经济状况的一手史料。(1分)材料内容东门、从西、右圣历二年正月八
26、日、糙米、耗在内、正刚录事、仓史等信息记载了仓窖的位置、储量、品种、来源、存入时间,管理官员等粮食储存的详细情况(1分)可用来研究唐朝粮食储备制度以及漕运等问题;(1分)综上所看,含嘉仓铭文内容丰富,为研究隋唐经济、漕运、官制、历法以及我国储粮史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史料,是唐代社会经济状况的缩影。(1分)苏州粗糙米白反映了含嘉仓粮食来源于江南(1分)可用来研究唐朝时期东南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重心南移等问题;(1分)仓史、监事、监仓御史等反映了粮仓管理官员的设置情况(1分)可用来研究唐朝的职官制度;(1分)通天二年、圣历二年正月八日等反映了当时的纪年方法(1分)可用来研究唐朝的天文历法等问题。(1分
27、)还可以查找文献史料。(1分)【解析】(1)据材料“他认为法律要规定好赋税的缴纳”可知重视立法保障;从材料“轻田野之税,省刀布之敛,罕举力役,无夺农时”推出轻徭薄赋,保证生产;从材料“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而不税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可概括减少关税,促进粮食流通;从材料“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亡国富筐筐,实府库”可推导出藏粮于民;从材料“辟田野,实仓廪,便备用”可推导出注重粮食储存。(2)第一小问史料价值,首先从史料来源为含嘉仓铭文砖可知其为实物史料,可用于研究唐朝粮食仓储制度和社会经济状况;再从铭文内容“东门、从西、右圣历二年正月八日、糙米、耗在内、正刚录事、仓史”等信息记载了仓窖的位置、储量、品
28、种、来源、存入时间,管理官员等粮食储存的详细情况,可知它可用来研究唐朝粮食储备制度以及漕运等问题;“苏州粗糙米白”反映了含嘉仓粮食来源于江南,可用来研究唐朝粮食储备制度以及漕运等问题;“仓史、监事、监仓御史”等反映了粮仓管理官员的设置情况,可用来研究唐朝的职官制度;“通天二年、圣历二年正月八日”等反映了当时的纪年方法可用来研究唐朝的天文历法等问题。最后总结综上所看,含嘉仓铭文内容丰富,为研究隋唐经济、漕运、官制、历法以及我国储粮史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史料,是唐代社会经济状况的缩影。第二小问史料,所给材料主要是实物史料,因此还需增加文献史料,予以互证。18信息:长城是战国时期战争的写照。(2分)说
29、明:由战国时期列国长城分布图可见,战国时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各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和资源,展开激烈的兼并战争,所以各国之间普遍修筑有长城。(4分)信息:长城的建造,也反映出秦中央集权制度的优势和政府效能的提升,是国力强大的体现。(2分)说明:由秦长城示意图可知,秦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诸侯割据兼并的战乱局面结束,郡县制实施。随着统一的完成,分布于列国之间的长城都被拆除,这体现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的历程。秦代长城主要位于北方边疆,体现出北方游牧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的碰撞,反映出民族交融的历史进程。长城的建造,也反映出秦中央集权制度的优势和政府效能的提升,是国力强大的体现。(6分)【解析】本题以
30、战国时期和秦朝时期的长城为切入点,考查战国时期和秦朝政治制度及其影响。依据图1战国时期列国长城分布图和图2秦长城示意图可知,分别反映的是战国时期战争频繁的现象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然后结合战国时期的政治特征和诸侯兼并战争的目的分析战国时期修筑长征的原因;结合秦朝完成统一、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及其影响分析秦长城修筑的原因和影响。19(1)不能。关于芍陂修建者,史料前后记载不一致;孙叔敖修建芍陂的证据不充分,缺乏修建的历史细节作为辅证;缺乏春秋时期的直接史料证明。(6分)(2)古人认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小农经济发展的要求;总结治水经验的需要;兴修水利是历代兴邦治国之策。(4分)【解析】(1)第一小
31、问能否确证,据材料信息可知不能确证芍陂水利工程为孙叔敖所建。第二小问理由,据材料二“子思造芍陂”、材料三“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材料四“(芍陂)言楚相孙叔敖所造”可知,关于芍陂修建者,史料前后记载不一致;据材料一“公元160年,固始县(离芍陂西北约150公里)县令段光立楚相孙叔敖碑。碑文记载孙叔敖兴修水利”、材料三“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材料四“(芍陂)言楚相孙叔敖所造”可知,孙叔敖修建芍陂的证据不充分,缺乏修建的历史细节作为辅证;材料一摘自【宋】洪适隶释,材料三摘自【南朝】范晔后汉书王景传,材料四摘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缺乏春秋时期的直接史料证明。(2)据材料结合所学可
32、知,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水利设施的兴建,古人认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据材料“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结合所学得出小农经济发展的要求;总结治水经验的需要;据材料一“孙叔敖治楚三年,而楚国遂霸”结合所学得出兴修水利是历代兴邦治国之策。20【答案】(1)材料一价值:二手史料(1分),旧唐书是五代时期编成,距离唐朝不远,资料来源丰富,并且代表了后世的官方评价,流传更久,对玄武门之变的传统评价影响很大,更具有权威性。(2分)局限性:官修史书受时代影响,并带有官方立场,政治性强,不一定完全反映客观史实。须与其他史料印证。(2分)材料二价值:一手史料(1分),唐太宗入冥记属
33、于文学作品,体现当时的一种民间舆论,属于近代新发现的新史料,相对于旧唐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2分)局限性:民间文学作品,有虚构成分,需谨慎使用。(2分)(2)结论言之有理即可(2分)(如:玄武门事变发生时,高祖身处自己的寝宫。又如:关于玄武门之变的性质,官修史书和民间舆论有不同的评价)原则: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2分)【解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出自五代后晋刘煦旧唐书尉迟敬德传,从史料价值来看属于二手史料,旧唐书是五代时期编成,距离唐朝不远,资料来源丰富,并且代表了后世的官方评价,流传更久,对玄武门之变的传统评价影响很大,更具有权威性;但是也有其局限性:官修史书受时代影响,并带有官方立场,政治性强,不一定完全反映客观史实,须与其他史料印证。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来源于出土文献敦煌文书中武则天时期的俗讲话本唐太宗入冥记,从史料价值来看属于一手史料,唐太宗入冥记属于文学作品,体现当时的一种民间舆论,属于近代新发现的新史料,相对于旧唐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但是其局限性体现在,民间文学作品有虚构成分,需谨慎使用。(2)第一小问结论,根据材料一可得玄武门事变发生时,高祖身处自己的寝宫;综合两段材料可得关于玄武门之变的性质,官修史书和民间舆论有不同的评价;总之,结论言之有理即可。第二小问原则,根据所学可知,论从史出,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