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戌:早期王权的象征王者,一国之主。其形三横一竖,为何这样的构形?汉字早期在表达这个王字时,以器具“戉”的象形来指代“王”,表明了“戉”即“王”的含义。不过这个原初的字义,似乎很快就被淡忘了。两周到西汉时期对“王”字的解释,臆断成分很重。孔子曰:一贯三为王。”董仲舒曰:“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孔子和董仲舒都没有将这个字解释准确。甲骨文的发现,为推定“王”字的本初意义提供了证据。文史学家吴其昌说,戊、戉、戍、成、咸诸字皆由石斧的形状演化而来,其锋刃左右旁向者衍为上述各字,其锋刃向下时则
2、衍为工、士、壬、王诸字。这个斧头的形状,居然造就了如此多的字形,斧头的方向判定了字的意义,让我们见识了古人造字的意趣。考古学家林沄有专文说王,论“王”字本像无柄且刃缘向下的斧钺之形,本表示军事统率权,后来这军事统率权的象征演变为王的权杖。戉()的象形,是王字定形的基础,这已经成为古文字学家的共识。历史学家徐中舒也说戉的写法,“像刃部下向之斧形,以主刑杀之斧钺象征王者之权威”。甲骨文存在的商代,钺已经是青铜质,而戉字的出现却是更早时代的事,良渚文化陶器上的刻画就是证据。良渚文化玉戉的背后,也许已经有了王权的定义吧。戉这个字,可以给相关的字形字义更多的提示。有研究者论“辛”,说最早的甲骨文“辛”,
3、是一把执行最严厉刑法的割人肉用的锋利小刀,三面有刃,字的下尖或左偏或右偏,表示刀锋歪斜,类似雕刻刀。这样解释其实并不到位,“辛”()的字形其实是一柄刃部向上的戉,下面那个尖尖其实是柄,刃在上方,那些学者显然是将它认倒了。再看看带有“辛”字根的“辟”(),甲骨文写成用戉砍掉了一个人的头的样子,所以这是一种极重的刑罚,砍头,古代谓之“大辟”。王是下达或者执行“大辟”的主体,所以王又有了“辟”这样奇怪的代称,这与用戉代称王的意义是一样的。诗经中有辟王,如大雅棫朴有“济济辟王,左右趣之。济济辟王,左右奉璋”,这里说的“辟王”,就是周天子。汉代贾谊新书审微说到这样一个故事:卫侯要朝见于周天子,掌管接见事
4、务的周行人问他的名号,说是叫“卫侯辟疆”。周行人郑重地对卫侯说,辟为天子之号,诸侯是用不得的。卫侯不得已临时更改了自己的名字,如此天子才接受了他的朝见。古人将天子、辟、璧相提并论。辟之名,可以是天子,也可以就是璧。金文璧()字恰恰是借用了辟字的字形,借形亦借义,只是在字下加了个“玉”。璧是献给天子的,璧因此有了天子的称名“辟”。璧是由辟而来,辟即为戉。在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中,都发现过璧形戉,也许透露出了一个信息:璧与戉之间本来是可以画等号的,都是王权的体现。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字的构形是由器具“戊”的象征指代而来的,“戊”像斧头之形,其锋刃
5、向下,就衍生出了“王”的字形。B. “辛”的字形是一柄刃部向上的戊,用来执行割人肉的刑罚,但是一些学者将它认倒了,把它当做一把三面有刃的小刀。C. “辟”字的甲骨文写成了用戊砍掉一个人的头,而下达或执行砍头刑罚的主体是王,所以“辟”字又可以用来代称王。D. “璧”是献给天子的,所以古人造字时借用了代表天子的“辟”字,然后在字下加上了玉字,于是就是成了“璧”字。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孔子和董仲舒采取臆测方法,没有将王字含义解释准确,所以汉字的造字研究不能有主观想象,而应依据材料,科学推断。B. 古人造字仅从斧头锋刃的左右旁向和向下方向,就衍生出了不同的系列字形,
6、形成了字的意义,由此可见古人造字的童趣。C. 卫侯参见周天子,入了“辟疆”的名字,才得朝见,可见当时对“辟”字的用法,有明显限制,不可以随便用这个字取名。D. 判定文字的构形及意义,可以依据文字象形的特点,还可以用出土文物进行佐证,甚至能在原始的刻画中找到蛛丝马迹。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于刃缘向下的斧钺之形,虽然学者林沄认为表示军事统率权,徐中舒认为主刑杀,但是他们都认为其象征王者权力。B. 作为斧形的器物,“戊”有石质、青铜质和玉质,良渚文化陶器上的刻画证明“戊”字的出现在商代青铜材质的钺之前。C. 作者引用大雅棫朴中“辟王”的例子,是为了证明“辟”可以作为
7、王的代称,这一结构和“戊”代称王是一样的。D. 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中,发现的璧形戊,证实了璧是王权的体现,所以璧和戊所代表的含意基本是等同的。【答案】1. B 2. A 3. D【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B项,“用来执行割人肉的刑罚”是有的学者的观点。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A项,“采取臆测方法”不准,是“臆断的成分很重”;“造字研究不能有主观想象”过于绝对。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
8、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证实了”错误,原文为“也许透露出了一个信息”。(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芳兰振蕙叶1980年,奉新县边远山村教师奇缺,时年只有十九岁的南昌市进贤县姑娘支月英通过考试,毅然选择宜春地区(现宜春市)奉新县澡下乡泥洋村小学,当了一名深山孩子王。她不顾家人的反对,远离家乡,只身来到离家两百多公里、离乡镇45公里、海拔近千米且不通班车的泥洋小学,成了一名深山女教师。 一到目的地,她发现那里比想象中的还要艰苦得多,学校地处奉新和靖安两县交界的泥洋山深处,这里交通不便,离最近的车站都有20多里,师生上学全靠两条腿
9、在崇山峻岭间爬行。山村生活条件异常艰苦,食品稀缺,支老师像当地人一样,自己动手种菜做饭。 开始,当地老百姓十分疑虑,这外地姑娘能坚持下来吗?是不是想过渡一下,过不久就溜掉?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她留在大山里,与一双双渴望知识的“大眼睛”相伴,她教孩子们读书识字,唱歌跳舞家长们看在眼里,喜在心头,经常翘起大拇指,赞不绝口地说:“嗯,这姑娘不错,是位好老师” 八十年代初,她的工资只有二十几块,有些孩子交不起学费,支老师总是为学生垫付学费、买文具,有时甚至把自己买米买菜的钱都垫上了。她只得去借,家人不理解,她笑着说:“日子会好起来的!” 穷山村的学校破烂不堪,她买了塑料薄膜等,把教室修好,把冬日刺骨的寒
10、风拒之窗外,学生在教室里暖洋洋的。 学校不通班车,每逢开学,孩子们的课本、教师上课用的粉笔等都是支老师和其他几位同事步行二十多里的山路肩挑手提运上山的,一趟下来,腰酸腿疼,筋疲力尽。 山村的家长重男轻女,不让女孩儿读书,支老师走门串户,与家长促膝谈心,动员家长把孩子送来学校,硬是没让一个山村孩子辍学在家。 “一人一校”的工作特别辛苦,支老师经常累得头晕眼花。她血压偏高,导致视网膜出血,只有一只眼睛能够正常使用。更让人揪心的是,2003年10月18日上午,正在讲课的她身体剧烈疼痛,几位家长迅速把她送往医院,医生诊断她身患胆总管胆囊结石。住院几天,她心里想着学生;刚从医院出来,支老师就出现在教室里
11、。 各级领导关心她,几次要给她调换工作,但她每次都婉言拒绝。 2012年2月,组织上考虑到支老师年纪偏大,身体欠佳,决定再次调她到中心小学任教。就在此时,一个距离泥洋村十多里的更偏远的山村白洋村的村民们、也是她当年的学生们联名请求支老师到白洋村任教。在这里她既是校长、老师,又是保姆,上课教书、下课照应学生玩耍,家里人担心她的身体,总是说:“你也年过半百了,身体又不好,别的老师都往山外调,而你还往更远的深山里钻。”她乐呵呵地说:“三十多年都干过来了,何苦还要打退堂鼓呢?”她还说:“如果人人都向往山外,大山里、山旮旯里的孩子谁来教育,山区教育谁来支撑。”她再一次做通家人的工作,承担起白洋教学点的全
12、部工作。 2012年暑假前,为了解决白洋村教学点校舍破旧的问题,上级决定新建校舍。支老师起早摸黑,一边教学,一边照料施工,帮工人做饭,将丈夫也拉来帮忙。整个暑假,支月英都是在校建工地度过的。2014年领导看到学校没有活动场所,决定再建新校舍,她又像建自家房子一样,再一次一边教学,一边照料施工。当地老百姓说:“从未见过这样的好老师。”如今,崭新的校舍,宽敞明亮,家长们看到这样的校舍,感动不已。 支月英的事迹感动了许多村民,2013年春节,在外打工的村民李自良回家过年,听着村里人述说支老师为学校为孩子做的点点滴滴,主动捐钱4000元为学校购置了一批新的课桌凳。 在她的精心教育下,一个又一个学生走出
13、大山,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她从“支姐姐”到“支妈妈”,整整教育了大山深处的两代人。 【相关链接】感动中国2016年度十大人物颁奖晚会在2017年2月8 日播出,支月英入选“感动中国2016年度十大人物”。给她的颁奖词如下:你跋涉了许多路,总是围绕着大山。吃了很多苦,但给孩子们的都是甜。坚守才有希望,这是你的信念,三十六年,绚烂了两代人的童年,花白了你的麻花辫。(本文结合报刊、互联网上多家媒体的报道综合整理而成,相对原文有删改)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支月英系心教育,主动选择扎根深山;支月英爱岗敬业三十多年,从青春少女到两鬓染霜,成为两代人的恩师。B.
14、支月英牺牲小我,在艰苦环境中悉心育人,上级几次要给她调换工作,她都婉言拒绝。别人都是往山外调,她却是走向深山更深处。C. “一人一校”的工作特别辛苦,支老师因此患上了高血压和胆总管胆囊结石,但她对工作没有抱怨,对健康并不在意,对未来常怀愿景。D. 为了解决白洋村教学点校舍破旧的问题,上级决定新建校舍。支老师像建自家房子一样,一边教学,一边照料施工,令家长们感动不已。5. 下列关于文章内容与写法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两项是A. 支月英是一个性格倔强的人,越艰难越勇敢。正是家人的反对,坚定了她远离家乡,只身到地处偏远且不通班车的泥洋小学做一名深山女教师的信念。B. 支月英初到泥洋时,当地老百姓对她能否
15、坚持下来怀有疑虑,猜测她是想过渡一下,过不久就溜掉。当地环境艰苦,很少有人愿意留下,老百姓的疑虑是正常的。.C. 其实泥洋村不仅物质条件艰苦,而且村民思想狭隘:家长重男轻女,不让女孩读书,由于生活困难不给孩子交学费,也不理解支月英给学生垫付学费的做法。D. 文章几次引用了支月英、家人和村民的话,如“日子会好起来的”虽则寥寥数语,但语言质朴真挚,既符合人物的身份,又真实地展现了支月英的品格。E. 在外打工的村民李自良回家过年,听说支老师的事迹,主动捐钱为学校购置了新的课桌凳,这件事表面看与支月英的事迹无关,但其实作者运用了类比的写法。6. 颁奖晚会给支月英的颁奖词中说她“绚烂了两代人的童年”,支
16、月英到底带给了两代人的童年怎样的“绚烂”?请结合文本概括并分析。【答案】4. C 5. BD 6. 她给孩子们精心的照顾。学校破烂不堪,她买了塑料薄膜等,把教室修好,让孩子们不挨冻;孩子们的课本儿,是她和其同事步行二十多里的山路肩挑手提运上山的。 她 给了孩子们温暖的陪伴。她留在大山里,与一双双渴望知识的“大眼睛”相伴,她下课照应学生玩耍,教孩子们唱歌跳舞她给了孩子们悉心的教育、美好的未来。她上课教书,教他们读书识字,使一个又一个学生走出大山,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1980年,奉新县边远山村教师奇缺,她当年的学生们联名请她去任教,村民主动给学校捐助。(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5分。)【解析】4
17、. 试题分析:因果关系有些绝对,且“对健康并不在意”无中生有。5. 试题分析:A项“性格倔强”分析过当;家人的反对与她的选择没有直接因果关系。C项“村民思想狭隘”以偏概全,只有部分村民(如,重男轻女的)如此;“不理解支月英给学生垫付学费的做法”张冠李戴,不理解她此举的是家人。E项“这件事表面看与支月英的事迹无关”,错,是支月英的事迹打动了他;“类比的写法”,错,是侧面烘托。6. 试题分析:注意从她给孩子们精心的照顾、她 给了孩子们温暖的陪伴、她给了孩子们悉心的教育、美好的未来的角度作答。点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传主的某些品质或者分析传
18、主成功的原因,实际原因的主观方面也就是传主的品质。探究传主的品质有时给出品质,让考生在文中找具体的事例,有时需要先概括出品质,然后再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还有的是结合文章的标题或具体的语句进行探究,但基本的答题指向是一致的。这样的题目答题时首先概括出传主的品质,然后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提出的观点要和传主的品质相关。此题属于向内挖掘的题目,首先提出观点,然后在文中提取相关的事例进行解说。(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
19、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没有学生的老师任章早晨,太阳刚刚升起,他就站在堂屋中间的八仙桌后。八仙桌上放着一根枝条。他表情严肃,两手撑在桌的两角,身子微微前倾,环顾堂屋里一把把排列整齐的椅子,他喊:“同学们,上课了!” 表叔叹一口气,说:“三儿的课又开始了。”我没看见过他上课时的情景,我好奇地望着他。他迎着从门楣里投射进来的一束阳光,穿着整齐的中山服,很气派,很儒雅,阳光勾勒出他的身影。他开始在八仙桌后踱步。我观察了好一会儿,他从堂屋的南头走到北头,再从北头走回南头,沉思的样儿。我发现,他接近墙根的进候,绝不多停留一会儿,又折回身,继续走。他的皮肤很白,不是那种没见紫外线的白皙,是病态的苍白。表叔告
20、诉我,他走得那么准确。表叔说,他的讲坛长度和堂屋宽度差不多,表叔叫我不要打扰他。 太阳在不知不觉中升起,有一竿子高了。他手里攒着教鞭,在巡视他的学生呢。 表婶从房间里出来,身子擦动了堂屋门口的那把椅子。他发现了,他拎着教鞭走到那把椅子跟前。他举起教鞭,向下点去。教鞭在椅子把手的上边突然停住,他说:“上课时,不要捣乱。我的教鞭敲在你的脑袋上,会疼呢。”他的表情有些严肃,严肃中又带着微微笑意。 表叔说,两年前,他师范学校毕业了,他坚决回到山村小学。去年,一场暴雨突如其来,他在疏散学生时,屋顶一根虫蛀腐蚀了的脊檩断了,砸在他的脑袋上,他就这样了 不知从哪里钻出了乌云,发酵似地膨胀,遮住了太阳,天阴了
21、下来。他跑出堂屋抬头仰望,旋即又奔了回去,看着屋顶。他焦躁起来,说:“同学们,暴雨要来了,赶快出教室!”我看见他忙乎起来,一把把椅子被他从堂屋搬到院子里。他一边忙乎一边喊:“同学们不要挤!不要怕,有我呢。”我沉不住气了,我真想过去帮他一把。我瞧了表叔一眼,表婶低声说,别过去,他疯病发了,过一阵就会好了。我真想过去支援他,他需要帮助。我看他像热锅上的蚂蚁,在堂屋院子间疯狂地穿梭,我真不忍心他那么孤独。 太阳钻出乌云。他终于停下来,哭腔哭调地说:“塌了,塌了,我们的教室塌了。你们吃吧,喝吧,你们不修教室,会有人收拾你们的。”他的声音低下来,似乎在念咒语。我望着环绕小山村的山岭,好似表叔的房子在下沉
22、,下沉。 他的神色开始恢复正常,象是经历了一场风暴。现在,他表情呆滞、冷漠。他根本不看我们一眼,似乎我们不存在,他穿过我们中间,径直走回他的屋子。 我走到八仙桌的后面他的讲坛上。我学着他的样子,在讲坛上踱步,想体验当老师的感受。踱步中,我无法不想着他这位没有学生的老师,所以,我感觉我的步子越来越重!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 题目叫“没有学生的老师”,匠心独运,在矛盾的词语组合中,设置了悬念,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同时也暗示了小说的内容。B. “表叔叹一口气,说,三儿的课又开始了。这一声叹气,即包含着表叔对三儿病态的无奈,也有对三儿这种病态行为的不满。”C.
23、三儿用教鞭向下点去的动作描写,内涵丰富,从侧面生动地表现了三儿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也包含着他对学生的深深爱意。D. 小说语言简洁而生动,人物形象个性鲜明,通过对三儿这样普通的乡村教师的叙述,表达了一个深刻的现实主题教育公平。8. 文中划线处都写到“太阳”,结合小说内容分别说明其作用。.9. 小说结尾说“我感觉我的步子越来越重!”试分析其原因。【答案】7. A 8. “太阳刚刚升起”,点明时间,说明乡村教师工作的辛苦,三儿的敬业。“门楣里投射进来的一束阳光”“阳光勾勒出他的身影”,烘托了三儿气派、儒雅的形象。“太阳在不知不觉中升起,有一竿子高了。”点明时间,说明三儿工作的认真。 9. 对三儿的现状
24、感到痛心。对广大乡村教师处境的忧虑。对乡村教育得不到有关部门重视的沉痛。【解析】7.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B项,“也有对三儿这种病态行为的不满”理解错误;C项,“侧面”错,应为正面描写;D项,“表达了一个深刻的现实主题教育公平”理解不准确。8.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作用。划线处都写到“太阳”的作用,分别找出所处的位置,分析所写的内容及结构上的作用,点明情感。如“太阳刚刚升起”,点明时间,说明乡村教师工作的辛苦,三儿的敬业; “门楣里投射进来的一束阳光”“ 阳光勾勒出他的身影”,烘托了三儿气派、儒雅的形象;“太阳在不知不觉中升起,有一竿子高了。”点明时间,
25、说明三儿工作的认真。9.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意分析。主要分析小说结尾的内容,“我感觉我的步子越来越重!”的原因,“步子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结合不同的主体分析。如对三儿的现状感到痛心。对广大乡村教师处境的忧虑。对乡村教育得不到有关部门重视的沉痛。点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对语句内涵的挖掘,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王罕字师言,以荫知宜兴县。县多湖田
26、,岁诉水,轻重失其平。罕躬至田处,列高下为图,明年诉牒至,按图示之,某户可免,某户不可免,众皆服。西方用兵仍年科箭羽于东南价踊贵富室至豫贮以待鬻罕白郡守倍其直市之而令民输钱旁州闻之,皆愿如常州法。累迁户部判官。修太宗别庙,中贵人大虑材,将一新之。罕白是特岁久丹漆黯暗,但当致饰耳,榱栌皆如故,唯易一楹,省缗钱十万。出为广东转运使。侬智高入寇,罕行部在潮,广州守仲简自围中遣书邀罕,罕报曰:“吾家亦受困,非不欲归,顾独归无益,当求所以相济者。”遂还惠州。州之恶少年正相率为盗,惠人要罕出城,及郊,遮道求救护者数千计。罕择父老可语者问以策,曰:“吾属皆有田客,欲给以兵,使相保聚。”罕曰:“有田客者如是,
27、得矣,无者奈何?”乃呼耆长发里民,补壮丁。募有方略者,许以官秩、金帛,使为甲首。久之,无至者。有妇人诉为仆夺钗珥,捕得之,并执夺攘者十八辈,皆枭首决口置道左,传曰:“此耆长发为壮丁不肯行者也。”观者始有怖色。乃简卒三千,顺流而下。将至广,悉众登岸,营于南门。智高临观,相去三十步,见已严备,不敢犯。罕徐开门而入,智高遂解去。徙知潭州。为政务适人情,不加威罚。有狂妇数诉事,出言无章,却之则勃骂,前守每叱逐之。罕独引至前,委曲徐问,久稍可晓。乃本为人妻,无子,夫死,妾有子,遂逐妇而据家资,屡诉不得直,因愤恚发狂。罕为治妾而反其资,妇良愈,郡人传为神明。监司上治状,敕书褒谕,赐绢三百。徙知明州,以光禄
28、卿卒,年八十。兄之子珪少孤,罕教养有恩,后珪贵,每予书,必以盛满为戒云。(节选自宋史王罕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西方用兵仍年/科箭羽于东南/价踊贵/富室至豫/贮以待鬻/罕白郡守/倍其直市之/而令民输钱/B. 西方用兵/仍年科箭羽于东南/价踊贵/富室至豫贮以待鬻/罕白郡守/倍其直市之/而令民输钱/C. 西方用兵仍年/科箭羽于东南/价踊贵/富室至豫贮以待鬻/罕白郡守倍其直/市之而令民输钱/D. 西方用兵/仍年科箭羽于东南/价踊贵/富室至豫/贮以待鬻/罕白郡守倍其直/市之而令民输钱/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荫,即庇荫。指在封
29、建时代时子孙后代因为先世有卓越的功勋而得到封赏或免罪。B. 太宗,庙号。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开国第一位君主多称呼太宗。C. 中贵人,是指受宠显贵的近臣或宦官,而宦官是中国古代侍奉君王及其家属的官员。D. 枭首,古代酷刑。古代酷刑种类众多,如车裂、腰斩等。枭首为斩头并悬挂示众。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王罕亲历亲为,深受众人信服。百姓每年声诉湖田遭受水灾,租赋轻重有失公平。王罕亲自到田间标出田地高下形成地图,使以后赋税征收有了依据。B. 王罕善理政事,为国节省财力。为太宗修建别庙时中贵人提出木材要全部换新,王罕说这只是年久丹漆黯淡,加以粉饰即可,
30、最终只更换了一根楹柱。.C. 王罕真诚为民,治政得到褒奖。王罕面对狂妇委婉地慢慢加以询问,花了很长时间渐渐明白事情原委并做出了公正判决,狂妇精神状况最终恢复清醒。D. 王罕教养晚辈,怀有深挚期望。王罕对王珪教养有恩德,王珪后来显贵每次给王罕写信,一定在信里把骄傲自满作为警戒,以不辜负王罕的殷切期望。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州之恶少年正相率为盗,惠人要罕出城,及郊,遮道求救护者数千计。(2)有狂妇数诉事,出言无章,却之则勃骂,前守每叱逐之。【答案】10. B 11. B 12. D 13. (1)州中不良少年正相继为盗。惠州百姓邀请王罕出城,到了郊外,拦道要求救护的有数千
31、人。(2)有疯妇多次上诉事情,说话没有条理,喝退她就大骂,以前的郡守常常喝叱驱退她。【解析】10. 试题分析:“仍年”为“连续多年”的意思,所以“仍年”之前断句,排除A、C,“豫”应为通“预”,预先的意思,所以“豫”后不应断句。“罕白郡守”表意完整,“郡守”后断句,排除D。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仍年”为“连续多年”的意思,所以“仍年”之前断句,“豫”
32、应为通“预”,预先的意思,所以“豫”后不应断句。“罕白郡守”表意完整,“郡守”后断句11. 试题分析:开国第一位君主多称呼为太祖或高祖。12. 试题分析:王罕给王珪写信一定告诫他不要自满。13. 试题分析:(1)采分点:“相率”为“相继”“相随”;“要”通“邀”,意为“邀请”;“遮道”意为“拦路”;(2)采分点:“数”为“屡次”“多次”;“无章”意为“没有次序”“没有条理”;“每”意为“常常”参考译文:王罕字师言,凭借恩荫做宜兴县知县。宜兴县里有很多在湖边围垦的水田,百姓每年声诉遭受水灾,租赋轻重有失公平。王罕亲自来到田间,标出田地高下形成地图,第二年声诉文书呈来,按照地图指示,某户可免,某户
33、不可免,众人都信服。西部用兵,连续多年在东南征收箭羽,价格上涨,富户至于事先贮积来等待出售。王罕告诉郡守,按照双倍的价格购买,让百姓向官府交纳钱财。附近各州郡听说后,都希望依照常州的做法。多次升官担任户部判官。修建太宗别 庙时,中贵人很担心木材是否腐朽,将要全部换新。王罕说这只是年久丹漆黯淡,只需加以粉饰而已,椽子斗拱都依旧,只换了一根楹柱,节省缗钱十万。王罕出京任广东转运使。侬智高入侵,王罕在潮州巡视部属,广州知州仲简从困围中送信邀请王罕,王罕回复说:“我们自己也受困,不是不想回来,只是一个人回来没有益处,应当寻求可以相助你的。”就返回惠州。州中不良少年正相继为盗。惠州百姓邀请王罕出城,到了
34、郊外,拦道要求救护的有数千人。王罕挑选可以商量的父老询问对策,说:“我们这些人都有田客,想供给兵器,使他们相聚保卫。”王罕说:“有田客的这样,可以了,没有的怎么办?”就呼令耆长征发居民,补充壮丁。招募有方法谋略的人,答应给予他们官位、金帛,让他们担任首领。过了很久,没有人来。有妇人上诉被仆人抢去簪子耳环,追捕抓获,一起拘捕抢劫的十八人,都斩首割口放于道旁,传言说:“这是被耆长征发为壮丁不肯出行的。”看得人开始感到恐惧。于是精选三千兵卒,顺流而下。将到广州,众人都登岸,在南城门扎营。智高前临观望,相距三十步,见到已作森严戒备,不敢进犯。王罕慢慢打开城门进去,智高于是撤离。 王罕调任主持潭州。治政
35、务求适合人情,不加以威严罚刑。有疯妇多次上诉事情,说话没有条理,喝退她就大骂,以前的郡守常常喝叱驱退她。只有王罕将她领到面前,委婉地慢慢询问,花了很长时间渐渐明白,那妇人本为人妻,无子,丈夫死了,妾有子,就驱逐妇人霸占家财,多次上诉不得公平判决,于是愤怒发狂。王罕为此治妾之罪而归还她的家资,妇人恢复清醒,郡人传为神明。监司上奏治政情况 ,朝廷下敕书褒奖通告,赐绢三百。调任主持明州,以光禄卿去世,终年八十岁。兄长之子王珪从小失去父母,王罕教养有恩德,以后王珪显贵,每次给他写信,王罕一定告诫侄子不要自满等。(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小题。客中闻雁黄仲则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成感物华
36、。 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14.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中/华-资*源%库A. 首联第一句写景,山因落日返照显得明亮,水在沙的映衬下显得明澈,营造了一幅明亮澄丽但又萧瑟凄凉的画面。B. 首联第二句写出作者自身的感受,秋天,城里的自然景物因季节更替渐渐地由生机盎然走向枯萎凋谢,显得空寂寥落。C. 颔联写作者登上高楼,看到自然景物失去生机,内心凄惨,这时偏偏又听见孤独的大雁发出凄凉的叫声,让作者顿起情思。D. 颈联第一句实写眼前之景,紧承颔联的雁鸣叙述,雁鸣声伴随着霜露,千家万户都响起了捣衣声,家家为远方的亲人
37、赶制棉衣。.E. 颈联第二句描写大雁在月亮的伴随下发出的凄鸣哀唱,就好像在一望无际渺无人烟的沙漠里传来的悲凉的胡笳声。15. 本诗情感丰富,都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4. AD 15. 悲秋之情:作者看到秋天萧瑟的景象,顿生感慨。思乡之情,孤独寂寞:漂泊在外,孤身一人。为生计而愁:岁末为温饱奔波。感慨年华老去:每年白发增加,越显苍老。(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得满分)【解析】1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A项,“萧瑟凄凉”不符,D项,“千村杵”是作者想象。1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
38、、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作者看到秋天萧瑟的景象,顿生感慨;漂泊在外,孤身一人,思乡之情;岁末为温饱奔波;感慨年华老去。点睛:要关注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自然现象;某一诗句的大意和内涵;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时代背景、社会现实。(三)名句名篇默写16.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出师表诸葛亮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为己任,而他认为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是 , 。(2)琵琶行描写琵琶女梦忆往事,醒来粉泪纵横的诗句是 , 。(3)赤壁赋中客悲叹自己只得在秋风中用悲凉的箫声寄托苦闷之情的一句是 。【答案】(1)(至
39、于)斟酌损益 进尽忠言(2)夜深忽梦少年事 梦啼妆泪红阑干(3)托遗响于悲风【解析】试题分析:理解性默写的题目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琵琶女梦忆往事,醒来粉泪纵横”“用悲凉的箫声寄托苦闷之情”,这样就能准确的答出题目,注意“斟酌”“阑干”的写法。第卷 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使用不正确的两项是A. 一座静谧宜人、古韵悠长的百年石寨英谈村,三面环山,东面临河,端庄古朴、别有洞天,素有“江北第一古石寨”之美誉。B. 人民网北京4月11日电(孟竹)今天,延庆区大庄科乡天色碧蓝,长城上
40、杏花盛放,引来大量游客赏花、观景并立此存照。C. 载望舒的雨巷哀而不伤,有一种中性美,在新年朗诵会上,他对雨巷的朗读,恰到好处地诠释了这首经典的意蕴。D. 人民的名义中戏骨级演员获得观众认可,无独有偶,老演员惠英红击败周冬雨,获得36届香港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E. 一些直播平台,以猎奇低俗内容取悦观众、吸引眼球,从长远看,是一种饮鸩止渴的错误路径,对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无益。【答案】B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A项,别有洞天:洞中另有一个天地。形容风景奇特,引人入胜。B项,立此存照:原义是写下字据保存进来,以作将来查考的凭证。不合语境。C项,哀而不伤:原来指悲伤不至于使人
41、伤害身心。后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也比喻做事情适中,没有过与不及之处。与句意吻合。D项,无独有偶:虽然罕见,但是不只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儿,多用于贬义。E项,饮鸩止渴:用毒酒解渴,比喻只顾解决目前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未来5-10年,感知方面的人工智能会进展到能够和人类智能相匹敌,计算机语音、视觉甚至会超过人,每一个商业应用都可以会被人工智能颠覆掉。B. 雄安新区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作为肩负历史使命的发展新区,雄安的前途不可限量,发展的前景值得期待。C. 目前很多房企在加强成本控制以及资金周转速度方面
42、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这两方面的发展终究会遇到瓶颈,房企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战略转型。D. 绣花是慢工出细活,刺绣需要精心、耐心和恒心,其实,岂止是脱贫攻坚需要“绣花”功夫,做任何工作都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不可。【答案】C19.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近几年, ,到202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可能会超越美国,居世界第一位。不过,走向世界的路,对我们来说还“漫漫其修远”。中国如果要走向世界,就要高度现代化,全盘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即工业、农业、科技和国防现代化,已经“化”出了很大的成绩, ?细细思量,的确, 。中国飞速发展,势头迅猛,已经成为了火车头,拉动全球经济
43、增长中国发展飞速,势头迅猛,拉动全球经济增长,已经成为了火车头而我们的服务、管理和制度的现代化呢而我们的管理、制度和服务的现代化呢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我们还要走很长的路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句中,应先有“火车头”,才有“拉动”;另外“经济增长”与下文“经济总量”也衔接;本题考的是“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不是结构一致,所以比好。中“服务、管理和制度”按照由具体到抽象或由浅到深的逻辑顺序表达,更妥当。句意思上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是定语后置(可以这样说吗?),突出“长”,与上文“走向世界的路,对我们来说还漫漫其修远”中的“远”照应。点睛: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
44、,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有时选用关联词语,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选用关联词语注意分析前后语句之间的关系,此题属于选填衔接句的题目,注意陈述对象的一致和前后的逻辑关系。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中国画在画评家专业高深的赏论中,变成了阳春白雪,失掉了烟火色,自然也拉开了与社会大众的距离。然而, ,因为它有两大功能:
45、养心修身和明世悟道。只不过他对大众提出了一个门槛式的要求“人”“文”兼备: ,而不是去改造中国画,要把自己提升成有文化品味、境界操守的人,才能进入中国画; ,“文”是进入中国画创作和欣赏的门槛,也是沟通画家和社会的桥梁。【答案】中国画又是最人性化的(或:中国画又是最贴近生活的) 必须先要改造自己 其次还要有“文”(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解析】试题分析:处,联系“失掉了烟火色”“拉开了与社会大众的距离”和后面的“养心修身和明世悟道”,可以把握前后语意应为转折关系,且和人密切相关,从而能得出类似“中国画最具人性化”的答案。处,联系“对大众提出要求”和“不是去改造中国画”,可以得出
46、类似“改造自己”的答案。而把握“门槛式”及“不是”这样的词语,还可以确定所填语句应该是肯定强调语气,所以可以确定答案中应有类似“必须”这样的词语。处,联系上文“中国画对画家有要求”的语意,再把握下文“文”和“欣赏”的关键字眼,可以得出答案。21. 下列是统计出的近年最热男宝宝的名字,请按要求回答问题。浩然 宇轩 浩宇 鹏超 常皓 展哲 瑾瑜 思齐 擎苍 睿渊 翰海 哲彦(1)分析名字构成要素的来源 (2)根据这些名字概括出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是: 【答案】多源自中国传统文化 志向远大 聪明睿智 品德高尚四、写作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老太太凌晨4点半就站在
47、体育馆门前排队,替工作繁忙的儿子购买球赛门票,但在她之前,已经排了数百名球迷。周围排队的球迷发现了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在问明情况后,一名女球迷主动联系到附近维持秩序的派出所民警,希望特殊情况能够特殊对待。民警立刻同意,带着老人前往售票口买了票。这位女球迷告诉记者:“当时老太太都排了六个小时,我怕她这么排下去撑不住,球迷也要尊老爱幼。”尽管这次“插队”超过了排在前面的数百名球迷,但他们却没有任何指责)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联系社会现实,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答案】敬老爱老,发扬传统美德,传承文化道德 “莫
48、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今天是九九重阳节,也是让我们倍感温馨的老人节,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汉书西京杂记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可见,重阳节不但是传承了两千多年的民俗文化节日,也承载着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社会美德。 “少年莫笑白头翁,人人都有夕阳红”,人生老幼两个阶段是相对脆弱的,而这两个阶段的健康、安全、生活质量都决定着我们人生大半的幸福指数。父母不但给了我们生命,还在我们最娇柔、脆弱时给了我们有力的支撑保护,并言传身教成为我们一生的第一任老师。当他们为我们呕尽心血,为社会为国家鬓霜白发,四肢羸弱
49、需要搀扶时,正需要我们回报给他们同样有力的臂膀。 有父母在,不论我们年龄多大,也是孩子。而以父母为核心的家,最让人感到温馨和踏实,当某天父母离去,你的心理年龄也将瞬间苍老。所以,不论你身份多高贵,事业多辉煌,工作多忙碌,都应该尽量在父母还健在的时候多去陪陪他们,别让“子欲养而亲不在”成为你人生遗憾。 孟子曾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孔子对和谐世界的理解也包括“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可见,养老、敬老不但是家庭责任,也是社会责任。 国家老龄委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统计显示:中国老年人数量已占世界的五分之一,
50、并以每年增加302万,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85%在增长,远高于1.17%的总人口增长速度。按此速度,2026年老年人口将达到3亿,2037年超过4亿。老龄化与养老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国家和社会的重大课题和长期任务。 2013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常回家看看”条款正式生效,这标志着孝敬父母已从道德要求上升为法律责任。近几年全国各地还从居家养老、社会养老、养老金并轨、以房养老及城乡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60岁以上老年人每月免费领取养老保险等方面,更多地向老年人倾斜,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老年人的温暖关怀。 为减缓人口老龄化,优化人口资源比例,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在坚持计划生育
51、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知识、耐心、经验、阅历是老年人最大的优势,全面二孩政策不但有助于优化人口结构,也有利于增进家庭和谐,让老年人在晚年享受孙辈承欢膝下的快乐,并将他们的知识、耐心、经验、阅历通过家庭教育得以隔代传承。而老年人在传统文化、节日习俗、社会道德、家庭伦理等方面的优势,也将以家庭为单位,传承、滋养、弘扬,汇聚起永不断代的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生命、文化、道德、责任的代代传承,不但是九九重阳节的主题,同时也应该是美丽中国,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解析】试题分析:此作文材料属于社会事实
52、生活类,作文题凸显了对核心价值观的思考和认识,考生需把握恰当的角度,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分析,并且要注重思辨性。从整体角度把握,可以理解成和谐社会需要制度规则的严格执行来促成维护,但当和道德(爱心)、人情发生冲突时,两难选择面前,一味地强调制度规则的约束和管理,就显得不尽人情了。此时,选择道德人情做事情或处理问题,不但不会破坏社会固有的秩序,反而更有利于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也可以从老太太的角度谈母爱奉献的主题,从女球迷、民警的角度谈尊老爱老、弘扬传统美德的主题。也可以从批评儿子和老太太的角度,谈儿不孝,母溺爱。点睛:时事新闻类材料,提供的往往是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时事新闻热点。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有
53、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有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同一件事情,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在命题上,此类材料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成因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意。写作时注意 1、扎实而评(事实性),新闻事实是时评成败的关键,是时评可信性的源泉。 2、应时而作(时效性),应时而作,体现了时评对新闻事件的敏锐反应能力。 3、凭理而断(评析性),凭理而断,指的是对新闻事件清晰的理性判断。形式可采取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所谓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所谓就事论理,就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充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就事论理,还要求“开口要小”,抓住一个问题,讲清一个道理,一事一议,以小见大,必须从“小”中评析出大道理来,所谓“着眼大处,落笔小处”。此题注意抓住材料中的一个要点明确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