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统考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六)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含解析)北师大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488625 上传时间:2024-06-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考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六)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含解析)北师大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统考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六)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含解析)北师大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统考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六)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含解析)北师大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统考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六)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含解析)北师大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统考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六)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含解析)北师大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统考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六)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含解析)北师大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统考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六)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含解析)北师大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后限时集训(六)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农村进行了“谁养活了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从猿到人”的社会发展史教育等。同时,也注意将大张旗鼓地宣传与深入细致的工作相结合。这些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迅速提高群众参政能力B增强人民当家做主意识C建立人民民主统一战线D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B“谁养活了谁”意在让人民群众认识到他们在国家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猿到人”的教育意在让人民群众认识到劳动的作用,而劳动的实施者仍是他们自己,这就激发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意识,故选B项。2(2020

2、皖江名校联盟联考)新中国共同纲领的制定曾三次起草和命名,第一次是在1948年10月提出,叫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纲领(草案)。1949年8月,中共提出第二次草案初稿,题目为新民主主义的共同纲领。第三次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草案,这反映出()A新中国政党制度趋于成熟B中国革命性质已发生变化C人民政协民主协商的精神D人民政权建立并得到巩固C由材料“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草案”可知,共同纲领名称的变化体现出人民政协民主协商的精神,故选C项;材料内容并不能反映新中国政党制度的成熟,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前中国革命的性质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排除B项;人民政权的建立和巩固是在新中

3、国成立后,排除D项。3某学者指出,无论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的起草过程中,还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初稿的讨论中,参与人员既有政治精英和知识分子,也有普通工人和农民。这表明1954年宪法的制定()A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B发挥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用C保证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D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C民主集中制原则是指在民主基础上实行集中,这是1954年宪法的原则,但与参与人员无关,故A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B项错误;在 1954年宪法的起草与初稿讨论中都有各类人群参加,这反映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故C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及社会主义原则,故D项错误。4学者汪辉在谈论新中国的某一制度时说,它

4、“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材料中的“它”()A最早实行这一制度的地区是宁夏B这是一种斯大林模式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方法C它的法律依据是民族区域自治法D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共同繁荣D“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这一信息说明材料中的“它”是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有利于民族繁荣和发展,故选D项;A项错误,是内蒙古;B项说法错误,是中国特色;C项“依据”错误。5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扩大人民民主,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路径,也是历届人民政府的不懈追求。下列说法不能

5、恰当反映以上讲话主题的是()A1954年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B“文化大革命”使民主法制遭受严重践踏C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战略D当前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B“文化大革命”使民主法制遭受践踏是破坏依法治国的典型事例,与追求依法治国、扩大民主的主题不一致,故选B项。6下表是历届人大任期时间及召开会议的次数。以下各项是关于此表的分析,符合史实的是()一届人大19541958年二届人大19591963年三届人大19641975年四届人大19751977年五届人大19781982年54115A一届人大取代了政治协商会议的全部职能B二届人大决定实施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C三、四届人大受到“左”倾错误的干

6、扰D五届人大将“依法治国”方针写入宪法C三、四届人大受到“左”倾错误的干扰,具体表现为出现了“文化大革命”,故选C项;一届全国人大取代了政治协商会议的部分职能,1953年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1999年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故A、B、D三项错误。7下图是著名漫画家华君武的作品欢腾的葬礼,据此可知当时()A人民欢庆“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B纠正了“大跃进”的“左”倾错误C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D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C该漫画作于1979年,反映“左”倾错误结束。1976年“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故A项错误;“大跃进”的“左”倾错误在1958年,故B项错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纠正了“左”倾错误,

7、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故C项正确;漫画不能反映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故D项错误。81978年至1992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重要法律230多部。其中主要包括1982年宪法、刑法民法通则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这一立法高峰的出现()A保障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B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奠定了基础C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针D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D抓住时间(1978年至1992年)和材料核心(包括宪法在内的各类法律230多部),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故D项正确;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在19491956年的过渡时期,故A项错误;为社会

8、主义民主和法制奠定基础也是在过渡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未表明确立依法治国的方针,故C项错误。9(2020晋城一模)下表是一位中国法学专家的建言。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该专家主张()1新时代社会矛盾发生变化,农民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决策的需求要求强化村庄内部管理和监督2建设法治国家要求强化法律权威和推行依法行政,以制约行政对村民治理的不当影响A制定村民自治法规B深化基层民主C确立依法治国方略D提升官员素养B由材料“农民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决策的需求要求强化村庄内部管理和监督”“以制约行政对村民治理的不当影响”可知,该专家主张我国应深化村民自治的基层民主建设,故选B项;材料体现的是法学专家主张深化基层民主而

9、非制定自治法规,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民主政治建设而非依法治国,排除C项;材料强调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而非提高官员素养,排除D项。102017年7月7日,在卢沟桥抗日纪念馆,一些台湾来的前国民党抗日老兵接受采访时唱起了“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曾几何时,义勇军进行曲在台湾是严禁播唱的禁歌,但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这首歌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公开场合。其直接原因是()A“一国两制”已被海峡两岸普遍认同B海峡两岸结束军事对峙,关系开始缓和C此歌可以加强海峡两岸的民族认同感D“九二共识”的达成使两岸交流不断深入B注意题目要求“直接原因”和时间信息“20世纪80年代初”。1979年元旦,中国人民解放军停

10、止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间30年来的真正停火,结束了军事对峙,两岸关系开始缓和,像义勇军进行曲这样的“禁曲”在台湾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公共场合,故B项正确。111988年2月,台湾当局准许国民党员、干部赴大陆探亲、旅游;7月确定在维持官方不谈判、不接触、不妥协政策的前提下,“民间、间接、单向、渐进”开放两岸关系;11月又宣布有条件地开放大陆同胞赴台探病、奔丧。以下理解正确的是()A大陆和台湾实现了真正停战B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突破C“一国两制”得到两岸认同D两岸隔绝状态已经被打破D1979年元旦,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两岸实现真正停火,故A项错误;1992年,“九二共识”的达成是两岸关系发展的

11、历史性突破,故B项错误;“一国两制”并未被台湾当局认可,故C项错误;题干中准许两岸同胞进行探亲等一系列交流活动,说明两岸隔绝的状态已被打破,故D项正确。12下面是内地与香港贸易额与港商投资额比重表。据表格可知()年份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内地与香港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 26.9% 30.9% 4% 36.6% 1% 港商投资占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 30.4% 29.0% 23.6% 24.5% 43.8% A香港的回归推动了改革开放进程B内地与香港的外贸联系日益紧密C“一国两制”有助于两地经济发展D统一是香港经济繁荣的重要保障B香港回归是在1997年,故A项错

12、误;内地与香港贸易额与港商投资额比重呈增长趋势,说明内地与香港的外贸联系日益紧密,故B项正确;“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政治政策,不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香港和内地的贸易往来,不是香港经济繁荣,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民国时期北京政府效仿欧美、日本等国法律,建立了近代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包括制定了中华民国约法中华民国民法典中华民国暂行新刑律等重要法律共241件,分别在程序法和实体法领域为后来的法律近代化奠定了基础(它们)废除了中国传统法律中的旧名词,西方已习以为常的禁止刑

13、讯、独立审判的原则及审判公开制度、陪审及辩护制度等也逐渐进入中国法律体系。民国时期法律体制改革是中国法制史上前所未有的革命,为此后中国法律的发展指明了清晰的路线图。摘编自许克江、马烈试析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的法制建设材料二英国宪法是一种不成文的宪法,它由历史上形成的许多习俗、惯例组成。由于它建筑在深厚传统的基础上,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它比“成文的”宪法更牢固。用议会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限制了君主制的权力,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英国还出现了世界最早的政党。总而言之,英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成就都为世界其他地方提供了范例

14、,在一定意义上开创了一个新的文明现代文明。摘编自李少玉17世纪以来英国政治制度的变化材料三一个国家制度的成熟完善和执行、监督的坚决有力,这是现代化对国家治理体系提出的基本要求。站在现代化的角度看问题,国家的强大就在于制度的强大。毋庸置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重在加强国家制度建设。摘编自许耀桐载北京日报2017年3月13日(1)根据材料一概括民国初年法制改革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民国时期实行法制改革的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为世界其他地方提供了范例在政治方面的具体表现。对照材料一,说明近代中英两国在法制改革中的不同之处。(8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作者的主

15、要观点,并以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史实加以说明。(7分)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民国时期奠定了基础”“废除了中国传统法律中的旧名词,西方进入中国法律体系”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从中西两个方面分析。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英国宪法是一种不成文的宪法在某种意义上它比成文的宪法要牢固”“用议会制改造”“限制了君主制的权力”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可根据材料一“效仿欧美、日本等国法律”、材料二“由历史上形成的许多习俗、惯例形成”等信息回答。第(3)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站在现代化的角度看问题,国家的强大就在于制度的强大”提炼;第二小问,可结合新中国的三大政治制度以及中国特色的

16、民主政治体制的形成的有关史实概括。答案:(1)特点:确立了法制化发展方向,形成了法律体系,奠定了法律近代化的基础;以西方法律体系改造中国传统法律体系的不足。原因:民国政府维护自身统治的要求;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西方法律制度的优点对民国政府维系统治的启示。(10分)(2)表现:确立君主立宪制;构建法治的传统;议会下院成为间接民主的代议制机构;行政大权赋予首相;确立政党政治。(任答两点即可)不同:中国的法制改革注重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而英国则重视继承传统;中国的法制改革没有摆脱专制体制的束缚,而英国则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8分)(3)观点:国家的强大就在于制

17、度的强大。说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核心的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体制,推动了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7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492008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简表时间 法律 19491954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或者批准的法律共23 件,包括政务院及所属各机构组织通则、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选举法等 19541958年 1954年,通过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此后,通过的法律共60 件,包括全国人大组织法、国务

18、院组织法、地方组织法、法院组织法、检察院组织法、兵役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19591978年 1966年起,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停止工作。 除1975、1978 年,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分别通过了新中国第二、三部宪法外,全国人大共通过法律6件,包括商标管理条例等 19791992年 除3件宪法修改和1982 年宪法外,共通过法律126 件,包括选举法、地方组织法、法院组织法、检察院组织法、刑法、刑事诉讼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19932003年 除宪法修改2 件外,共通过法律153 件,包括立法法、行政复议法、公司法、证券法、商业银行法、保

19、险法、拍卖法、票据法等20032008年 除宪法修改1 件外,共通过法律72 件,包括劳动合同法、循环经济促进法、企业破产法、物权法、行政许可法、监督法等 摘编自陈斯喜新中国立法60年回顾与展望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中某一时段或若干时段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12分)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法律制定的背景和影响,说明法律的制定和修改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发展的,如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对新中国的各项工作起到指导作用;1954年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宪法,体现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法律保障;改革开放后,形

20、成了以1982年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为新时期的建设保驾护航。答案:示例一:看法:我国宪法的制定与修改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 (2分)说明: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通过的共同纲领带有临时宪法的性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工作起到指导作用。1954年,为了从政治上向社会主义过渡,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用根本大法的形式,明确规定了我国的国体与政体,也指明了全国人民继续前进的正确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制定了1982年宪法,为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此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国人大又对宪法进行了多次修改,为

21、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使之适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10分)示例二:看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2分)说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国家立法工作全面展开。1982 年宪法的颁布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提供了根本依据,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刑事、民事、诉讼程序和国家机构等方面的一系列基本法律,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1992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法律件数大为增加。一方面我国加强了经济立法,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另一方面, 针对立法、行政、司法等制定了相关法律,进一步健全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从而保障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10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