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五夜望月同步精品同步精品上好课系列上好课系列六六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学习十五夜望月学习任务三明 确 任 务学习要求:理解诗题,走近作者;读准字音,读准诗句;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感悟诗情。展 示 交 流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 庭 地 白 树 栖 鸦,冷 露 无 声 湿 桂 花。今 夜 月 明 人 尽 望,不 知 秋 思 落 谁 家。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中秋夜赏月的情景。了 解 作 者王建(768835),唐代诗人,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王建是大历进士,早年即离家寓居魏州乡间。20岁左右,与张籍相识,一道从师求学,并开始写乐府诗。他写了大量的乐府诗,同情百姓疾苦,反映时
2、政弊端。他的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所作宫词百首,在表达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地描绘宫中风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本诗选自王司马集。展 示 交 流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 露/无 声/湿 桂 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 知/秋 思/落 谁 家。q这里是指“乌鸦在树上休息”展 示 交 流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 庭 地 白 树 栖 鸦,冷 露 无 声 湿 桂 花。今 夜 月 明 人 尽 望,不 知 秋 思 落 谁 家。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即庭中,庭院中。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展 示 交 流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 庭 地 白 树 栖 鸦,冷 露 无 声 湿 桂 花
3、。今 夜 月 明 人 尽 望,不 知 秋 思 落 谁 家。中秋的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树枝上栖息着乌鸦。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了庭中的桂花。展 示 交 流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 庭 地 白 树 栖 鸦,冷 露 无 声 湿 桂 花。今 夜 月 明 人 尽 望,不 知 秋 思 落 谁 家。今夜人们都望着明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的身上?感 悟 诗 情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桂花是中秋时节有代表性的花。桂花常在农历八月,也就是中秋时节盛开。诗歌前两句描写的景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景物?发挥想象,描绘一下当时的场景吧。感 悟 诗 情“冷”字写出了秋夜露珠的清冷,是从触觉的角度写的。这两句诗
4、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的中秋之夜的图景,表现了诗人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情。“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中的“冷”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它是从哪个角度来描写的?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感 悟 诗 情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歌后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深切的思乡之情感 悟 诗 情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诗人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全诗营造了月圆人缺、静寂孤苦的氛围,抒发了诗人的离别之情、思念之情。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 庭 地 白 树 栖 鸦,冷 露 无 声 湿 桂 花。今 夜 月 明 人 尽 望,不 知 秋 思 落 谁 家。感 悟 诗 情全唐诗在收录
5、这首诗时将末句的“落”字作“在”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有表现力?“落”字更有表现力,“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同时也与“无声”相契合,凸显月夜的静。而“在”字则相形见绌,平淡寡味。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 庭 地 白 树 栖 鸦,冷 露 无 声 湿 桂 花。今 夜 月 明 人 尽 望,不 知 秋 思 落 谁 家。在这节课,我们运用“四步法”自主学习了寒食十五夜望月这两首诗,通过想象画面,感悟了诗人蕴含在诗句中的浓浓情意,也领略了古人的传统节日,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迢迢牵牛星。课 堂 小 结根据自己的情况,可以选择一项或两项完成。配乐朗读古诗,尝试背诵。课外收集有关传统节日的古诗,准备展示。自 主 作 业学好语文,快乐成长!学好语文,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