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任务一 比较阅读新闻1、学习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了解“倒金字塔式”经典新闻样式。2、理清消息的结构层次。教学目标归纳前两则消息的相同点:1、文体相同,都属于消息。2、作者相同,都是毛泽东。3、目的相同,都为了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更大胜利。一、回顾归纳 比较阅读:4、主旨相同,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颂扬表彰,表明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5、大背景相同,都报道的是渡江战役。6、写法相同,都巧用对比,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突出我军神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只报道了中路军的渡江情况,内容集中,结构单一。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三路大军的渡
2、江情况,内容复杂,但脉络清晰,先总括千里战线,在分步叙写,多而不杂。比较前两则消息的不同点:标题: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电头: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导语:第一段。主体:第二段。背景:第四段。结语:第三段。二、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1朗读课文,理清消息结构:所谓倒金字塔结构也称“倒三角”结构,是消息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结构方式。它以事实的重要性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依次递减的次序,先主后次地安排消息中各项事实内容,一段写一个事实。只陈述事实,不发议论,符合新闻“快”的特点。2、理解“倒金字塔式”新闻结构。本文采用了“倒金字塔结构”,试借助课文旁批简要分析。(第1段)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导
3、语(第2段)列举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主要成就(第3段)明确颁奖机构、时间、地点和运作模式(第4段)介绍奖金来源,说明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分离主体背景按重要性递减原则安排事实醒目,简明,概括性强,写出了消息的主要事实。三、精读文本 分析结构1、说说标题的特点与作用。包括通信社名称、来电的地点、时间,交代了消息的来源,突出了消息的真实准确、迅速、及时的特点。2、电头包括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导语为课文第一段话。导语交代了颁奖的时间、颁发者和颁奖机构以及诺贝尔奖设立的奖项。3、勾画出导语部分,思考导语交代了哪些内容。首届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及所获奖项;诺贝尔奖的颁奖机构、时间和地点;诺贝尔奖的资
4、金来源;资金管理权和评议权是分离的。4、速读主体部分,从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明确了诺贝尔颁奖时间及颁奖机构。5、结语部分报道了什么内容?介绍了颁奖资金的来源,补充交代了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分离。6、背景部分报道了哪些内容?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作者这样写意在表明诺贝尔奖评审的公平公正,表达作者对诺贝尔的敬意,期待诺贝尔奖在人类进步中发挥重要作用。7.反复研读诺贝尔遗嘱,体会诺贝尔的伟大襟怀。诺贝尔把奖金颁发给在人类发展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五大领域,表现诺贝尔对人类发展及人类和平的美好愿望,展现了诺贝尔作为一代科学巨匠的伟大襟怀爱科学,爱人类,爱和平。最“另类”的诺奖得主法国当代著名文学家让保罗萨特就
5、是这样“另类”的人,当他得知自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即刻对外发表声明,拒绝接受此奖项,理由很简单:谢绝一切来自官方的荣誉。趣味拓展最“省事儿”的诺奖得主1901年,X射线发明人德国科学家伦琴收到一封来信,信中邀请他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取诺贝尔物理学奖。而这位教授随即回复了一封出人意料的回信,信上说:斯德哥尔摩路途遥远,需向校长请假才行,麻烦得很,将奖牌与奖金寄过来行不行?瑞典的答复是:奖牌不能寄,还是跑一趟吧。伦琴无奈地来到了斯德哥尔摩,但他领到奖金与奖牌后就即刻打道回府,连获奖后例行的讲座也取消了。最“奇葩”的诺奖得主2013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彼得希格斯教授就是这样一个奇葩人物,他至今都不用手机,以至于他未能在第一时间获悉自己获奖的消息,而是从邻居的祝贺中得知自己获奖的事情。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诺贝尔奖的相关知识。说一说我国有几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的主要成就是什么。莫言,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屠呦呦,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是首位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四、学生小结 完成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