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K课后测评知能提升一、选择题1. 2014成都第一次诊断英文版南京条约第十条可直译为:“中国皇帝陛下同意在所有通商口岸制订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出口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该则例将公开颁布。”这一条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A. 使清朝在广州的通商旧制得以延续B. 为中英平等经济交往奠定基础C. 为英国干涉中国关税主权埋下伏笔D. 使中国完全丧失了海关管理权解析本题考查南京条约的内容。关税权属于国家经济主权,英国所谓“制订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出口关税则例”以及“该则例将公开颁布”显然是要干涉中国的关税主权,C项符合题意。由“在所有通商口岸”可知A项错误;工业革命后的英国属于工业和贸易大国,中国依然是传
2、统农业国家,且英与中国签订南京条约是不平等条约,是对中国的侵略,B项错误;D项错在“完全丧失”。答案C2. 2014济南模拟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指出:“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染成的战争其实,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这一认识的局限是()A. 表达了英国的贸易诉求B. 掩盖了英国的侵略本质C. 从国际关系的角度分析问题D. 从全球史观的角度看问题解析本题考查对鸦片战争的理解。费正清是站在侵略者的角度来评论鸦片战争的,忽略了战争的侵略本质。故B项正确。答案B3. 2014辽宁五校第一协作体联考“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战争的胜
3、负,它不仅是一个军事问题,而且是一个思想问题。中国文明,经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以及外来的侵略和支援,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向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这场战争”指的是()A. 鸦片战争 B. 甲午中日战争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 抗日战争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的历史意义。本题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向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标志着中国由古代向近代转型的里程碑是鸦片战争,答案为A。答案A4. 2014北京朝阳区高三期中统考观察下面的中国1846年与1858年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货物单位1846年税率1858年税率棉花担6.54%
4、5.72%印花布匹 14.25%4.98%棉纱担6.94%4.86%表中变化表明()A. 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完全解体B. 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C. 列强控制中国棉纺织业命脉D. 中国的民族棉纺织企业大量破产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从表格的内容来看,进口棉花税率下降,推动了列强对华输出棉花,这有利于农村耕织分离,自然经济解体。印花布和棉纱进口税率的降低加速了外来纺织品的输入,使纺与织分离。A项错在“完全解体”;C、D两项不符合史实。故答案选B项。答案B5. 2014潍坊高三模拟“西人以商为战,彼既以商来,我亦当以商往,我之商一日不兴,由彼之贪谋亦一日不辍,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
5、兴商务。”材料主张()A. 兴办洋务 B. 实业救国C. 实行“商战” D. 学习西方解析 本题考查早期维新派的思想主张。由材料中“自强”“振兴商务”等关键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早期维新派的主张与西方进行“商战”,C项符合题意。答案C6. 2014广西四市联合调研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记载:外国商业扩展到中国内地,促进了中国商人阶级的发展,他们不久就接管了西方商品的销售,成为外商的代理人。早在1869年英国一位官员说道:“由于在语言上占优势、拥有市场、开支较低,中国人几乎垄断了商业经营。”这主要说明近代()A. 西方在华的商品输出都靠中国人经营B.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垄断了商业活动C. 外资
6、与华资属于竞争共生关系D. 中国商品在本国市场上很难占有优势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近代外国商业在中国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商人队伍的壮大,他们有的变成了外商的代理人,这体现了外商与中国商人之间竞争共生的关系,故选C项。A、B两项对材料信息都有所夸大,D项显然与材料信息不符。答案C7. 2014北京东城区期末有学者认为:18401895年,用中国原有的政治思想观念对西方现代观念选择性吸收,以儒学经世致用为主导应付重重危机,从而产生“中国近代观念”。这里所说的“中国近代观念”的代表人物有()林则徐 洪秀全 张之洞 严复A. B. C. 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思想
7、解放的潮流。由题干可知“中国近代观念”所蕴含的两大基本要素是“以儒学经世致用”及“对西方现代观念选择性吸收”,与此完全吻合的代表人物是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和洋务派张之洞,答案为B。答案B8. 2014辽宁五校第一协作体联考太平天国时期的歌谣有号召歌、响应歌、英雄歌、记事歌,记述了太平天国的历史。“贼做官,官做贼,清廷一片黑漆漆。骨包皮,皮包骨,金田快有新君出。”这一首歌谣()A. 属于记事歌,再现了太平天国辉煌的历史 B. 便于传播,可作为研究起义原因的佐证C. 表明金田已是全国革命志士的向往之地D. 反映了太平天国政权仍是一个封建政权解析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有关史实。由歌谣内容可推理出这首
8、歌属于号召歌,即太平天国运动还未正式兴起前的思想动员歌曲,A、C两项错误;单凭“新君出”不能预测未来的太平天国政权是否是一个封建政权,排除D项。答案为B。答案B9. 2014潍坊联考“自道光二十二年五口通商,九十余年来中国交通事业和以前不同,交通工具之科学化,以机械的力量逐渐代替以前使用的人力、畜力、水力和风力。交通组织逐渐商业化,凡各种新交通工具之利用,均可以以普通的交易方式行之,没有阶级上的限制。”材料反映了()近代交通工具逐渐取代传统交通工具 交通运输业出现近代化商业经营方式 近代铁路交通受到列强的操纵和控制 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A. B. C. 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
9、活的变迁。据材料中的信息,可知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故答案是B项。答案B10. 2014潍坊联考郭嵩焘说:“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这表明他()A. 认为西方技艺是“末”,中国的纲常伦理是“本”B. 批评洋务派与日本在学习西方问题上都没有触及根本C. 主张整饬纲常伦理,学习西方技术D. 认为既要学习西方技术,又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据材料中的“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可知作者主张既要学习洋人的“末(科技)”又要学习洋人的“本(政治)”,所以符合题意的是D项。答案D11. 2014郑州毕业班第
10、一次质检张之洞认为,“若铁厂设于大冶,厂在省外,实缺大员,无一能到省者。若设在省,则督、抚、司、道皆可常往阅视,局务皆可与闻。”他对汉阳铁厂选址的主要考虑是()A. 节约生产成本 B. 便于官府监管C. 带动民用工业 D. 临近销售市场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中民用企业的创办。解答本题注意对材料的解读,由“若设在省,则督、抚、司、道皆可常往阅视,局务皆可与闻”可知B项正确,故选B。答案B12. 2014北京朝阳区高三期中统考近代中国历史上的某位名人自我评价说:“予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遭遇不为不幸,自问亦未有何等陨越,乃无端发生中日交涉,至一生事业,扫地无余半生名节
11、,被后生辈描画都尽。”这位名人最有可能是()A. 林则徐 B. 曾国藩C. 李鸿章 D. 康有为解析本题考查李鸿章的生平事迹。从材料内容看,该历史人物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中年时期已成为封疆大吏,晚年参加洋务运动,一直很得人心。但是,中日交涉中签订丧权条约,为后生所责难。由此可知答案选C。答案C二、非选择题13. 2014郑州毕业班第一次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天地万物,皆有形质,就形质之中,有体有用。体者,即形质也。用者,即形质上之妙用也。 (唐)崔憬周易探元材料二 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三
12、 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中西学之为异也,如其种人之面自然,不可强谓似也。故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若夫言主中学而以西学辅所不足者,骤而聆之,亦若大中至正之说矣。措之于事,又不然也。往者中国有武备而无火器,尝取火器以辅所不足者矣;有城市而无警察,亦将取警察以辅所不足者矣。顾使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是辅所不足者,果得之而遂足乎?有火器遂能战乎?有警察者遂能理乎?此其效验,当人人所能逆推,而无假深论者矣。 严复与外交报主人书(1)依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体”“用”的含义及地位。(2)依据材
13、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张之洞的观点。(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严复观点的时代价值。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中国“体”“用”思想的认识。第(1)问,从材料一中即可提取“体”“用”所指内容以及它们的地位。第(2)问,材料二实际上反映的就是张之洞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思想加以评价即可。第(3)问,由材料三可以看出严复对“体”“用”的看法,结合严复生活的时代背景及其立场、主张即可得出答案。答案(1)体的含义:实体(或本体)。地位:第一位的,基本的。用的含义:作用(或功能)。地位:第二位的,从属的。(2)积极:有利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14、消极:不改变封建政体,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3)从根本上推翻了“中体西用”的理论基础;推动近代先进中国人的探索从器物层次深入到制度层次;推动中华文化的蜕变、新生。14. 2014成都第一次诊断近代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对中国社会与文化变革起到了推动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简表阶段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简况第一阶段18001839年继马戛尔尼访华后,1807年英国派马礼逊来华传教,此时嘉庆帝厉行闭关政策,严禁传教活动,禁止外国人学习中文。马礼逊好不容易聘请的中文老师,身上经常带着毒药,以便被官府发现时随时自尽。他还注意到,中国人拥有某种根深蒂固的优越感,称外国
15、人是“番鬼”。在官府的迫害下,他不得不离开广州,到澳门和马六甲一带进行传教和学术活动第二阶段18401860年一批爱国者从战争中惊醒,他们提倡“师夷”,这是对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的天朝大国心理的大胆挑战,但却是空谷足音,长久不为清廷所重视第三阶段18611895年夷人的长技被提升为“西学”,并借助“体用”等中国传统哲学范畴,将中西学纳入统一体内,它进一步冲破了“夷夏大防”的藩篱,为人们大胆接受西学开辟了道路。以培养外语、军事、科技人才为目标的新式学堂增多,西式学堂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第四阶段18961900年维新派不仅将人们对西学的认识,由“西艺”推进到了“西政”,而且第一次打破了隆中抑西的传统文化价
16、值观,为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在思想上进一步开辟了道路。到1897年底,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出版报刊19种,到1898年,学会、学堂和报馆有300多个。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材料二 20世纪初期,国粹派认为,中国文化落后于西方,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西方“立民主为政体,故利民之智”,中国“以专制为政体,故利民之愚”。他们还认为,“盖自秦以来,当世之谓孔学者,君学而已无用者君学也,而非国学”。他们还认为传统“夷夏大防”的观念导致中国文明既不能自我光大,又不能吸收外来文化,衰败不可避免,进而主张“国粹者,助欧化而愈新”发起了类似于西欧文艺复兴的“古学复兴”运动。 摘
17、编自郑师渠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1)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国人学习西方文化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人对西学认识发生变化的外部原因。(2)材料二中国粹派认为中国文化衰落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粹派为什么认为他们发起的“古学复兴”运动“类似于”西欧的文艺复兴。解析本题考查历史上的思想变革历程。第(1)问,第一小问由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体现了中国人从拒绝西学到逐渐接受西学;由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反映了学习活动的开展和领域的增多;由第三阶段到第四阶段,说明了学习西方由“器物”到“制度”的转变;第二小问回答“外部原因”可根据四个阶段的时间点的划分并联系所学知识得出答案。第(2)问,第
18、一小问概括材料即可得出答案;第二小问从形式、性质和结果等角度比较“古学复兴”运动与西欧文艺复兴的相同点。答案(1)变化趋势:从拒绝西学到逐渐接受西学(或天朝上国观念逐渐瓦解);鸦片战争以后,学习西学的国人由少到多,西学传播日益广泛;对西学的认识经历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的复杂历程。(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外部原因:工业革命以来,世界联系逐步加强,中外交流日益加强;列强侵华不断加剧;西方近代文明显示出其先进性。(任答两点即可)(2)衰落原因:专制政体导致民智低下;秦汉以后的儒学成为专制统治的工具;虚骄自大的传统观念导致文明封闭落后。说明:形式相似,都借助古代(古典)文化;内容(性质)相同,都批判了封建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