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福建省三明市泰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463079 上传时间:2024-06-07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三明市泰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福建省三明市泰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福建省三明市泰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福建省三明市泰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福建省三明市泰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福建省三明市泰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福建省三明市泰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福建省三明市泰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福建省三明市泰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福建省三明市泰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福建省三明市泰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福建省三明市泰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福建省三明市泰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福建省三明市泰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福建省三明市泰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福建省三明市泰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福建省三明市泰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福建省三明市泰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福建省三明市泰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福建省三明市泰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福建省三明市泰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5页
福建省三明市泰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5页
福建省三明市泰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5页
福建省三明市泰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5页
福建省三明市泰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福建省三明市泰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论王熙凤王昆仑在红楼梦一部大书的开始,我们第一次看到王熙凤,她那活跃出群的言动、彩绣辉煌的衣装,就能使人觉得这个人物声势非凡。红楼梦作者对于王熙凤出场的写作功力,也并不弱于托尔斯泰之写安娜卡列尼娜的出场吧?她的出场是从初到贾府的林黛玉眼中开始的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

2、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首先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而且人皆屏息,她独放诞,特别是神情活跃,装饰辉煌,气势更高人一等。在这顷刻之间,王熙凤既“细打谅”黛玉,称赞她生长得“

3、标致”,又为黛玉母亲亡故而流泪,又责怪自己不该招引贾母伤心,又问黛玉读书、吃药,又关照给林姑娘搬东西、打扫屋子等等。这一连串明快变化的形象,已使我们一开始就看到这一人物的特征。作者更在这一小段速写之后,借贾母之口,对读者爽快地指出凤姐性格,叫她作“凤辣子”。红楼梦不同于许多传奇故事的重要特点,就在于作者不使宝玉、黛玉恋爱故事孤立存在,而是使之产生在一个高贵、庞大而又矛盾复杂的大家庭中。固然是通过宝黛恋爱写一个家庭,同时也是通过一个家庭写一个时代社会。实际上,作者曹雪芹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盛与衰败,其中又以贾府为中心,来作清朝康、雍、乾时代统治阶级的镜子。这正是作者伟大的成就。这个时代的

4、统治阶级已经挽救不了自己的灭亡,但它坚决要抢先一步扼杀下一个时代的新生萌芽和他们的恋爱自由。王熙凤就是一个濒于灭亡的大家庭统治层的执行者。在恋爱故事中少不得宝玉、黛玉、宝钗。在家庭内部生活结构中少不得王熙凤这一根从屋顶直贯到地面的支柱。如果把王熙凤这一人物从书中抽出来,红楼梦全部故事结构就要坍塌下来。所以,可以说作者是把宝玉、黛玉、宝钗和凤姐四个人都当作第一类重要人物而配合着塑造出来的。在中国古典著作中,不容易找到以如此紧张强烈的腕力写成的人物典型。凤姐不是左传的郑庄公、史记的汉高祖,也不是金瓶梅的潘金莲或聊斋的仇大娘。比较起来使人能联想到的也许是三国演义的曹操吧。行将垮台的封建家庭和行将垮台

5、的封建王朝,有着共同的规律,它们的当权者也会有着相类似的性格和作用。在三国演义作者笔下,不许“几人称王、几人称帝”的是曹操,支持汉朝统治残局的是曹操,挖空汉皇朝实际统治权只留一个空壳子的是曹操,加速结束汉代统治的也是曹操。凤姐在贾府的使命从某一种限度内看来颇有一些类似。三国演义的读者恨曹操,骂曹操,曹操死了想曹操。红楼梦的读者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作者刻画出一个聪明、漂亮、能干、狠毒的“凤辣子”,不但使她充分具有那个时代人物典型的真实性,也赋予她以吸引读者极大的魔力,足证这个人物的社会意义之不可忽视。1. 对王熙凤服饰描写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突现王熙凤在贾府与众不同

6、的地位、身份。B. 一改传统人物描写的手法而浓墨重彩绘形绘神。C. 华丽的服饰之下,掩盖着其贪婪、妖艳、狡诈与狠毒。D. 人物的文化情调完全可以通过服饰表现出来。2. 【小题2】“红楼梦的读者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的意思是( )A. 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具有生活的真实,同时具有文学魅力。B. 凤姐的形象具有性格的多重性,给读者不知何为恨何为爱的联想。C.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往往能够引发读者更加丰富的想象或联想。D. 凤姐的形象就像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既让人恨又令人爱。3. 【小题3】下列各项表述,与原文一致的一项是( )A. 红楼梦塑造的王熙凤与托尔斯泰之塑造的安娜卡列尼娜具有相同的艺术

7、魅力。B. 作者认为,红楼梦一开场就奠定了王熙凤多面的性格特征。C. “从屋顶直贯到地面的支柱”是说王熙凤是红楼梦众多人物中起支撑作用的人物。D. 在中国古典著作的人物典型中,再也找不到用“紧张强烈的腕力”写成的人物典型了。【答案】1. C 2. A 3. 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应对此类试题,首先要读懂所给的材料,其次浏览选项,然后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整合或转述)和文中内容的差别,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逻辑错误、强加因果、因果颠倒、无中生有等问题。C项,“狡诈与狠毒”理解不当。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

8、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题重点考查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答题时要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依据这句话的后文“作者刻画出一个聪明、漂亮、能干、狠毒的“凤辣子”,不但使她充分具有那个时代人物典型的真实性,也赋予她以吸引读者极大的魔力,足证这个人物的社会意义之不可忽视”可知,作者写“红楼梦的读者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是为了说明“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具有生活的真实,同时具有文学魅力”。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侧重根据文意进行

9、推断。一般分三步: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其次是概括每一段的观点;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比对理解,筛选出正确答案。A项,原文是说他们的“写作功力(在技艺或学术上的造诣;功夫和力量)”相同;C项,“从屋顶直贯到地面的支柱”是说王熙凤在封建大家庭中的作用;D项,原文是“不容易”而非“找不到”。故选B。二、语文基础选择题(每题3分 共12分)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诗风豪迈奔放、清新飘逸。“蜀道难”是古乐府旧题,本诗是诗人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B.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风格沉

10、郁顿挫。后世称其“诗圣”、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老杜、杜少陵。C. 贾谊,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因遭人排挤,贾谊谪为长沙王太傅,故后世亦称贾长沙、贾太傅。司马迁对屈原、贾谊都寄予同情,为二人写了一篇合传,后世因而往往把贾谊与屈原并称为“屈贾”。D. 孟子名轲,字子舆,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尊为儒家“亚圣”。孟子是记载孟轲言行的书,由孟轲编成,全书共7篇。【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

11、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D项,“由孟轲编成”错误。孟子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故选D。5.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取之于蓝 而寒于水B. 輮以为轮 斧斤以时入山林C. 而见者远 剑阁峥嵘而崔嵬D. 风雨兴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

12、需要逐项分析。D项,“焉”均为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A项,第一个“于”是介词,“从”;第二个“于”是介词,“比”;B项,第一个“以”是介词,“把”;第二个“以”是介词,“按照”;C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转折;第二个“而”是连词,表并列。故选D。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七十者可以衣帛食肉A.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D. 填然鼓之【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常见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的能力。这道题考的是名词活用的情况。名词活用现象在文言文中主要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或名词作状语。名词作状语,是指名词放在动

13、词的前面,对这个动词起着直接修饰或限制的作用。名词活用作动词现象要采用语法和语意分析法进行。例句,“七十者可以衣帛食肉”中的名词“衣”后面带宾语“帛”,名词活用作动词,穿,穿上。A项,“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中的名词“水”,其前带副词“非”和能愿动词“能”,此时“水”要用作动词,游水。B项,“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名词“日”修饰“参省乎己”,活用作状语,每天。C项,“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中的名词“树”带宾语“之”,名词活用作动词,种植。D项,“填然鼓之”中的“填然”修饰名词“鼓”,所以“鼓”要名词作动词,击鼓。故选B7.下列各项中文言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

14、强B.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 何异于刺人而杀之D. 申之以孝悌之义【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判断文言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将古汉语的语序与现代汉语的语序进行比较,看看有没有词语位置调换;然后分析这个词语在文言句子中做什么句子成分,再看是前置了还是后置了;或者翻译完有没有出现“是”“被”等标志词。考生最好记住常考文言特殊句式的种类以及每种句式的特点,然后根据要求进行选择。A项,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应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意思是“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定语后置句;B项,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意思是“从蓝草当中取得,却比蓝草颜色还要深”,状语后置句;C项,何异

15、于,意思是“同相比有什么不同”,状语后置句;D项,申之以孝悌之义,意思是“把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状语后置句。故选A。三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

16、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17、。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注】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8.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B. 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

18、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C. 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D. 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9.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 弱冠:古人二十岁称“弱冠”,也叫“加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B. 乐府:是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的官署,汉武帝时大规模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后人统称为汉乐府。后来乐府成为一种诗歌体裁。C. 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做“致仕”,也称“致事”“致政”“休致”等,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

19、制度,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D. 居士:原指出家人对在家信道的人的泛称;唐宋时期,佛教在中国盛行,对中上层知识分子影响很深,所以许多文人雅士便以“居士”为自号。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B. 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C. 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D. 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儒、释两

20、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11.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2)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4)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答案】8. B 9. A 10. D 11. (1)顾况是南方吴地人氏,自恃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人(或诗文)。(2)(白居易)被重新任用后,(由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3))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4)汉安帝常听说

21、张衡擅长术学,由公车特地征召他,任命他为郎中,两次升迁他为太史令。【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本题,“中书舍人”,职官名,不应该断开,排除A项、D项。“乱”是发生暴乱的意思,发生的地点是“河朔”,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排除C项。句意:很长一段时间后,又调任中书舍人,主管制定朝廷的

22、政令。有一年,河北发生暴乱,朝廷出兵无功,白居易又向朝廷进谏,没有被采纳,于是请求外调,担任了杭州太守。故选B。【9题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A项,“弱冠”专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因此“古人二十岁”表述有误。古代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亦作“既笄”,指已成年,到了结婚的年龄。故选A。【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的分析综合能力。属于信息筛选。解答

23、本题,要求考生认真审题,题干要求“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做题时要回归语境,对选项中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译错等。D项,“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错误。结合第一段“初以勋庸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第二段“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尝科头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内容分析可知,他“独善其身”,信奉佛教,是在他仕途失意之后。故选D。【11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

24、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第(1)句关键得分点:“况,吴人”,判断句,顾况是南方吴地人氏;“恃”,依靠、凭借;“才”,才华;“所推可”,所字短语,推荐认可的人(或诗文)。第(2)句关键得分点:句首省略主语“白居易”;“既”,已经,以后;“既复用”,被动句,被重新任用后;“皆”,全、都;“幼君”,遇到年少君主(名词作动词);“仕情”,做官的心情;“顿尔”,突然;“索寞”,消沉、颓丧。第(3)句关键得分点:“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中的“之”定语后置,

25、分别译为“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上”“下”,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向上”“向下”;“黄泉”,泉水;“用”,由于;“一”,专一。第(4)句关键得分点:“雅”,一向,平素;“善”,擅长;“特征拜”,特地征召;“再”,两次。【点睛】翻译句子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平

26、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参考译文: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他在年近二十名声未起的时候,(有一次)去京城游玩,拜见(当时名流)顾况。顾况是南方吴地人氏,自恃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人,于是就取笑白居易说:“长安城什么东西都贵,要想居于此,是非常不容易的。”等到翻阅白居易诗卷,读到其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诗时,他就又感慨道:“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想居天下都不难。老夫我之前的话是开玩笑的了。”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主持进士考试,选拔英才,白居易全都考中

27、,被朝廷授任为校书郎。元和元年,白居易写作乐府及诗歌一百多篇,讽谏时事,流传到了宫中。皇帝读了他的诗后非常喜欢他,召见他并且授任他翰林学士一职,接着又历任了左拾遗。当时有盗贼刺杀了宰相,京城议论纷纷。白居易第一个上疏皇帝,请求紧急抓捕盗贼。有权贵厌嫌他越职行事,对他十分恼怒。不久就有传言说:“白居易的母亲落井而死,他却写了篇新井篇,词句十分浮夸华丽,如此品行不可重用。”后来白居易就被贬为江州司马。起初白居易只是认为不应当让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暴尸街头,其实并没有别的想法,(想不到却)触怒了奸党,于是志向受挫。但他能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借佛教的生死之说超脱形体的痛苦。很长一段时间后,又调任中书舍人

28、,主管制定朝廷的政令。有一年,河北发生暴乱,朝廷出兵无功,白居易又向朝廷进谏,没有被采纳,于是请求外调,担任了杭州太守。唐文宗即位后,下诏升任白居易为刑部侍郎。会昌初年辞职回家,最后死在家中。白居易多次因为忠诚耿直遭到排斥,于是就纵情喝酒作诗。被重新任用后,(由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在履道里购宅定居,与香山僧人如满等成立净社。每天开挖沟池,栽种树木,建造石楼,开凿八节滩,作为游玩之乐,茶壶锅子酒杯不离身。曾经有一次光着头,像箕一样张开腿盘坐着,谈论佛理,吟咏古诗,十分清静安闲。自己号称醉吟先生,并且还为此作了篇传记。白居易十分喜欢 佛教,也常常几个月不吃荤,自称

29、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等人宴饮集会。这些人都是年纪大却不肯做官的人,每天互相招待邀请,当时人们很羡慕他们,有人给他们画了一幅九老图。白居易的诗以风雅颂赋比兴六义为主,不推崇艰涩难懂,每写成一篇,必定让他家里的老婆婆先读一读,询问老婆婆直到她理解了才抄录下来。后人评价白居易的诗作就像崤山以东的百姓谈论农桑之事,字字句句都是非常朴实的话。鸡林国的商人把他的诗作卖给他们的国相,每篇都是一百两银子,如果是伪造的,鸡林国相马上就能分辨出来。白居易与元稹关系十分要好,友情可谓如胶似漆,写诗追求的音韵也相同,天下人把他们并称为“元白”。元稹死后,白居易与刘禹锡齐名,并称

30、为“刘白”。白居易喜欢神仙,曾经自己造了一双飞云鞋,点起香举起脚,好像在腾云驾雾,云雾冉冉降临。刚来九江时,居住在庐阜峰下,建了一座草堂,炼制 丹药。这座草堂如今还保存着。四、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秋兴八首(其七)杜甫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注】秋兴八首:大历元年(766年),杜甫五十五岁旅居夔州所作,共8首。昆明池:遗址在今西安市西南斗门镇一带,汉武帝所建。汉书武帝纪载元狩三年(前120)在长安仿昆明滇池而凿昆明池,以习水战。唐玄宗为攻打南诏,曾在昆明池演习水兵。织女:

31、三辅黄图卷四引关辅古语曰:“昆明池中有二石人,立牵牛、织女于池之东西,以象天河。”机丝:织机及机上之丝。菰米:即茭白,一种草本植物,生浅水中,叶似芦苇,根茎可食。秋天结实,皮黑褐色,状如米,故称菰米,又名雕胡米。12.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中的“汉时功”“武帝旌旗”,描绘汉武帝时代国力昌盛、景物壮丽和物产丰饶的景象,洋溢着欢快的抒情色彩。B. 颈联中,菰米漂浮如黑云一片,池中粉荷纷纷凋落。该联借助菰米、莲蓬无人采摘这一细节,点染出清秋的冷落凄凉。C. 尾联中“鸟道”一句,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山路陡峭唯有飞鸟可行,借关山阻隔之痛,反映诗人政治上的坎坷艰难。D. 诗人驻足

32、夔州,心念长安,将唐朝的“昔盛”与“今衰”结合,将诗人的暮年漂泊与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契合,意境苍凉,感情真切。13. 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生动、富有韵味?请指出并加以赏析。【答案】12. A 13. “虚”和“动”。“虚”有“空对”之意,(写“虚对”或“搁置”等意都对)写出了昆明池中的织女(或“织机、织物”)空对夜月、辜负清秋月色的情景。“动”即“抖动”之意,(写“摆动”“晃动”“波动”等意都对)生动传神地描绘了石鲸的鳞片似乎在秋风中兀自抖动的画面,让静的事物有了动态感。两个字一静一动(或以动写静),描绘出昆明池的清幽凄冷的环境气氛,烘托出诗人凄凉寂寞的心情,也暗指唐王朝国运衰颓的现实。【解析】【

33、1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A项,“描绘汉武帝时代国力昌盛、景物壮丽和物产丰饶的景象”错误。“汉时功”“武帝族旗”不是写汉武帝时期,而是借指唐朝曾经国力昌盛、景物壮丽和物产丰饶的景象。故选A。【1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类题目答题时,要指出该字,然后解释该字的含义、所用手法

34、,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结合颔联内容分析,“虚”,有“空对”之意,“虚夜月”,空对着一天明月。池中石刻的织女辜负了美好的夜色,是静景。“动”,有“抖动”之意,只有那巨大的鲸鱼还会在雷雨天与秋风共舞。写出了昆明池中的石刻鲸鱼的鳞片似乎在秋风中抖动的画面,让静物有了动态感。忆及长安的昆明池,一静一动,描绘出昆明池的清幽凄冷的环境气氛,烘托出诗人凄凉的心情。展示唐朝当年国力昌盛、景物壮丽和物产富饶的盛景,也暗指唐王朝国运衰颓的现实。【点睛】“炼字”题解答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释字)。解释含

35、义除了说明该字或词在诗句中的具体意思外,还应带考虑语法现象和修辞手法,如活用,拟人,比喻,通感,化静为动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入句)。即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想象。再现诗句表现的图景。第三步,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达意),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即点出表现手法)。14.根据下列提示,用原文句子填空。(1)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_,_”。(2)荀子劝学中强调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的句子是“_,_”。(3)白居易的琵琶行描写音乐十分形象,其中描写乐曲由流畅如莺鸟私语到凝滞如泉流受阻的两句是“_,_。”(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

36、古中辛弃疾通过用典讽刺刘义隆的句子是: _, _,_。(5)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的舍人表明他们追随蔺相如的原因是:_。【答案】 (1). 地崩山摧壮士死 (2).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 吾尝终日而思矣 (4).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5). 间关莺语花底滑 (6). 幽咽泉流冰下难 (7). 元嘉草草 (8). 封狼居胥 (9). 赢得仓皇北顾 (10). 徒慕君之高义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

37、如“摧”“栈”“钩”“须臾”“幽咽”“胥”“仓皇”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五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列文字,完成题后题目。 谭云山和东方最早的“孔子学院”1937年在印度泰戈尔国际大学建成的中国学院,堪称是东方最早的“孔子学院”,它培养了大批中印友好往来的使者和学者,极大促进了中印友好事业的发展,而这一切功绩都和一个人分不开,他就是谭云山。谭云山和高僧玄奘一样,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不同之处在于玄奘是“西天取经”,谭云山是“东土送经”。谭云山是湖南茶陵县人。1924年,他到南洋教书、办报。1927年7月,他在新加坡见到慕名已久的印度“诗圣”泰戈尔,泰戈尔很

38、喜欢这位热情有理想的年轻中国人,就真挚地邀请他去印度国际大学工作。1928年9月,谭云山来到国际大学,他先在国际大学学习梵文并研究佛学和印度文化,还开设了中文课程。同时,他不断给国内报刊写文章,介绍印度政局和印度文化。1932年和1935年,谭云山先后完成印度周游记和印度丛谈,为中国学者进一步了解印度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1931年,谭云山离开印度。离开前,他和印度朋友商量了一个计划,想多招收几个中国学者到印度,在国际大学办个中国学院,目的在于讲授中文和传播中国文化。在国际大学开展中印文化交流是泰戈尔1924年到中国访问时提出的,当时没有办成,现在这个重任落到了谭云山的肩上。谭云山回国后到上

39、海任教,除了不断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介绍印度的情况,还不停地为中印文化交流奔波。1933年,在谭云山的多方努力和倡议下,在国民政府和各界名流的支持下,“中印学会”成立。泰戈尔听到这一消息,喜出望外,写信称赞“唯此伟大学会,所以保持两国文化之永远交流”,并提议“宜速即于此间建一中国学院”。1934年春,谭云山再次赴印,与泰戈尔商谈建立中国学院事宜。10月,谭云山回国,之后用一年多时间,募集到了足够建筑中国学院的款项,购买了10万卷中文图书,募捐到图书约5万卷。1936年,谭云山回到印度,国际大学立即选择了一块最好的位置开工兴建中国学院。1937年4月14日,正值孟加拉新年,中国学院建成并正式揭幕。泰

40、戈尔亲自主持揭幕式,还发表了激动人心的长篇讲话。甘地和尼赫鲁都写信对中国学院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蒋介石也特地发电报给泰戈尔表示祝贺。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的建立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座中国学院可以说是印度国土上的一块中国文化试验田,也可以视为中国在印度的“孔子学院”。学院大楼柜子里的图书都是中文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也以汉语为主,直到现在一切都没有改变。(摘编自孟昭毅谭云山和东方最最早的“孔子学院”)【相关链接】谭云山是个“土包子”出身而最终被人誉为“现代玄奘”的人物,但谭云山却又不是“现代玄奘”,因为他没有像玄奘那样骑着白马归国,而是在印度“归西”。(谭中谭云山立志超越的一生)15

41、. 下列对印度国家大学中国学院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可视为在东方最早创办的“孔子学院”,其建立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意义重大。B. 由泰戈尔于1924年提出初步建设计划,后由谭云山主持完成募捐和建设工作。C. 建成揭幕仪式举办时间特殊,规格较高,中印政要特地来信或来电表示祝贺。D. 致力于中国文化传播,至今仍保留着阅读中文图书、交流以汉语为主的传统。16. 为什么说谭云山是“现代玄奘”,又不是“现代玄奘”?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5. B 16. 谭云山和玄奘一样,都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卓越贡献,因此可称为“现代玄奘”。谭云山在印度“归西”而没有像玄奘一样归国,他的贡

42、献主要是“东土送经”而不是玄奘般的“西天取经”,所以说他不是“现代玄奘”。【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B项,“由泰戈尔于1924年提出初步建设计划”错误,原文表述为“在国际大学开展中印文化交流是泰戈尔1924年到中国访问时提出的,当时没有办成,现在这个重任落到了谭云山的肩上。谭云山回国后到上海任教,除了不断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介绍印度的情况,还不停地为中印文化交流奔波。1933年,在谭云山的

43、多方努力和倡议下,在国民政府和各界名流的支持下”。可见“由泰戈尔于1924年提出初步建设计划”表述不当。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以及筛选整合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分条回答问题。首先看为什么说谭云山是“现代玄奘”。结合“谭云山和高僧玄奘一样,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再看谭云山的一生,“他不断给国内报刊写文章,介绍印度政局和印度文化。1932年和1935年,谭云山先后完成印度周游记和印度丛谈,为中国学者进一步了解印度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现在这个重任落到

44、了谭云山的肩上。谭云山回国后到上海任教,除了不断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介绍印度的情况,还不停地为中印文化交流奔波。1933年,在谭云山的多方努力和倡议下,在国民政府和各界名流的支持下,中印学会成立”“1934年春,谭云山再次赴印,与泰戈尔商谈建立中国学院事宜。10月,谭云山回国,之后用一年多时间,募集到了足够建筑中国学院的款项,购买了10万卷中文图书,募捐到图书约5万卷”,谭云山一生植根于中印文化的交流,为中印文化的交流做出了不朽的努力,而玄奘也是中意文化交流的著名使者,谭云山和玄奘一样,都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卓越贡献,因此可称为“现代玄奘”。再看为什么说他不是“现代玄奘”。结合原文“不同之处在于玄奘

45、是西天取经,谭云山是东土送经”“但谭云山却又不是现代玄奘,因为他没有像玄奘那样骑着白马归国,而是在印度归西”,可见谭云山在印度“归西”而没有像玄奘一样归国,他的贡献主要是“东土送经”而不是玄奘般的“西天取经”,所以说他不是“现代玄奘”。六、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相应题目。捶背聂鹏新兵训练营地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中队长文魁就在这个被官兵们誉为“兔子都不拉屎”的地方带兵。每天临睡前,他都会到各班转转看看。这天晚上,文魁正好转到了二班。他看到一个娃娃脸兵,光着的胸脯上胸肌竟然很发达,他问:“有些什么特长?”那兵答:“在体校里搞过训练,相互按过胳膊腿,捶过背,算不算特长?”文魁连说:“算算

46、算。”文魁来自武术之乡,参军后一直是总队训练标兵,因训练过猛,有了腰伤的顽疾。对捶背推拿有特殊的需求。当晚睡前一试身手,“这兵捶背有一手。”文魁苦觅良久的“捶背”人选就这么算是定了。从此,娃娃兵辉就成了文魁的专职“捶背”。除了正常的训练,辉还得给队长“捶背”,所以就搞得很累很疲惫。一些兵就私下给辉出点子。辉得计,下回再给文魁捶时,捏呀捶的,下手就比较重。不料辉忙得一头大汗,文魁盯着正在热播的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的石光荣,眼睛都没眨一下。辉说:“我看他一点儿都不怕痛,还有没有新招?”哥儿几个面面相觑,均顾左右而言他。文魁受捶时,要求还挺多,一会儿要求这样使劲,一会儿要求那般用力。搞得辉一场背捶下来,

47、相当于又是一次强化训练。有时累瘫在床上,辉恨得牙痒。一次不经意间,辉在做单杠模拟考核时,竟然一次性做了40多个不觉得累,远远超出其他新兵。新兵训练快结束时,一日晚间,几名也同样来自武术之乡、又是特警中队的班长,非要跟传说中很厉害的文魁过过招。班长们欺他腰伤,说一对一,文魁说,“你们几个一齐上”。说时迟,那时快,还没轮上那几个兵拢身,一个一个就像背包枕头一样地被文魁扔在几米开外,躺在地上叫苦不迭。辉恰好看到这一幕,除了对队长由衷的佩服,还有很大的疑惑:他,这么威猛,哪里像是个有腰伤的病人?新训结束分兵时,辉俨然名列文魁麾下。辉叫苦不迭,却发现文魁一脸坏笑。文魁捶背的要求更加频繁了,甚至中午,甚至

48、周末,兴之所致,文魁都要把辉叫过来,捶捶按按,拍拍打打。半年下来,辉的军事技能在中队无人能比,一年下来,辉在支队军事训练方面有了名气。第二年春,支队组建参加总队比武的集训队,文魁毫不犹豫地推荐了辉。指导员还有些顾虑,“他走了,你捶背的事怎么办?”文魁斩钉截铁,“扯淡,你以为他就只能捶个背?”辉就被抽调走了,在一个偏僻山凹下的中队接受魔鬼训练,苦不堪言。10月份参加总队比武,辉得第三名,荣立三等功。回到中队时,全中队官兵列队欢迎,文魁握着他的手,说了一句不着头脑的话:“看来捶背的功力还不够。”是夜,辉照例给文魁捶背。越明年,支队组建比武队时,辉找到文魁,想通融一下,不要让自己去了。末了还说,“我

49、就留在你身边,还可以天天给你捶背,是不是?”没料想文魁火了,“扯淡,你以为就只是个捶背?”辉再次进了山凹里的魔鬼训练营。10月份再回来。辉就不是原来的辉了,在总队比武中得了全能第一,被树为训练标兵,荣立二等功。到了中队,他受到全中队官兵的最高礼遇。奇怪的是,是夜睡前,辉来敲门提醒捶背时,文魁说不捶了,已经睡了。春节过后,辉参加武警部队直接提干的培训班。培训半年后,辉已肩扛黄灿灿的少尉肩章。回到中队,却再也见不到文魁了。原来,文魁带领战士参加公安系统组织的缉捕黑恶势力行动,他只身擒获3名歹徒,不料却被一名歹徒趁夜黑开枪射中,当场牺牲。知道辉是队长的得意门生,怕影响学业,中队官兵硬是没告诉他。在县

50、城烈士陵园文魁的墓冢前,辉长跪不起,泪如雨下。他慢慢地继而快速地击打着墓碑和坟冢,“队长,辉儿来了,来给您捶背了!”空旷的墓地里,捶背声穿云裂帛,撕心裂肺。(有删改)1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把新兵训练营地称为“兔子都不拉屎”的地方,既写出营地的荒凉偏僻, 也表现出了刚入伍新兵的不满。B. 辉下重手捶背,“忙得一头大汗”,文魁却“眼睛都没眨一下”,小说借此情节暗示文魁腰伤严重,不知疼痛。C. 结尾用“穿云裂帛,撕心裂肺”来形容辉的“捶背声”,写出“击打”的用力有劲,表现出辉内心的无比悲痛。D. 小说叙写一对师徒的相识相知,描绘官兵刻苦训练的场景,

51、着力歌颂了当代军人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18. 小说以“捶背”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19. 辉和文魁都是作者着力塑造的形象,你认为谁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答案】17. C 18. “捶背”将两人的命运连在一起,强化了情节的戏剧性,也使情节更集中。借助“捶背”来呈现两人的言行,使人物形象的刻画具体集中。通过“捶背”这一小事来表现军营练兵的主题,体现出了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 19. 观点一:辉是主人公。小说借写“捶背”来刻画人物形象,而辉是“捶背”的实施者。小说的主要情节都是围绕辉而展开的,小说着重写辉从一个“新兵”到一名“训练标兵”的成长

52、过程。小说着力要表现的主题,是新一代青年士兵挑战自我、刻苦拼搏、不断成熟的精神风貌。观点二:文魁是主人公。小说借写“捶背”来刻画人物形象,而文魁是“捶背”的主导者。小说重在写文魁对辉的发现、特训、推荐、激励,有关文魁的情节较多,且贯穿全文。小说着力要表现的主题,是新时期军队培养士兵因材施教、不拘一格的创新精神。【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A项,“也表现出了刚入伍新兵的不满”无中生

53、有。原文只是写“新兵训练营地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中队长文魁就在这个被官兵们誉为兔子都不拉屎的地方带兵”,可见只是突出了这个地方的偏僻荒凉,没有提到新兵的不满。B项,“小说借此情节暗示文魁腰伤严重,不知疼痛”理解错误。从后文来看“10月份参加总队比武,辉得第三名,荣立三等功。回到中队时,全中队官兵列队欢迎,文魁握着他的手,说了一句不着头脑的话:看来捶背的功力还不够。是夜,辉照例给文魁捶背”“10月份再回来。辉就不是原来的辉了,在总队比武中得了全能第一,被树为训练标兵,荣立二等功。到了中队,他受到全中队官兵的最高礼遇。奇怪的是,是夜睡前,辉来敲门提醒捶背时,文魁说不捶了,已经睡了”,文中还写了文魁

54、一个打几个,“辉恰好看到这一幕,除了对队长由衷的佩服,还有很大的疑惑:他,这么威猛,哪里像是个有腰伤的病人?”,可见文魁的“捶背”是对辉的特殊训练,用心良苦,并非“腰伤严重,不知疼痛”。D项,“描绘官兵刻苦训练的场景,着力歌颂了当代军人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不准确。文中没有写到官兵训练的场景,而且主题除了歌颂当代军人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外,小说更主要的是通过文魁对辉的特殊训练,表现培养士兵时要因材施教、富有创新精神,以及上级对下级的培养和爱护。故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查小说情节设置的手法及作用。小说情节设置手法很多,比如悬念、伏笔、照应、对比、衬托等,其中线索是很重要的一个手法。而分析某个情节

55、的作用,则要从情节、主题、人物、读者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小说以“捶背”为枢纽塑造人物、安排情节的好处,首先从对情节的作用来看,“捶背”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起着串联情节、使情节集中紧凑的作用。比如两人的相识与“捶背”有关,中队长文魁到二班视察新兵,看到辉肌肉很发达,寻问他的特长,辉回答说“在体校里搞过训练,相互按过胳膊腿,捶过背,算不算特长?”,这是文中第一次提到“捶背”,两人就此结缘,情节很富有戏剧性;此后情节一直围绕“捶背”展开,先写辉“除了正常的训练,辉还得给队长捶背,所以就搞得很累很疲惫”,于是辉就在其他新兵的怂恿下想把文魁捶疼,结果“文魁盯着正在热播的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的石光荣,眼睛都没眨

56、一下”;再以后在不断的“捶背”中,辉一次一次不断成长,先是“一次性做了40多个不觉得累,远远超出其他新兵”,然后是“10月份参加总队比武,辉得第三名,荣立三等功”,再是“在总队比武中得了全能第一,被树为训练标兵,荣立二等功”,辉最后一次给文魁“捶背”是在他的墓地,“他慢慢地继而快速地击打着墓碑和坟冢”“空旷的墓地里,捶背声穿云裂帛,撕心裂肺”。从对人物塑造的作用来看,围绕“捶背”塑造了两人的形象,如新兵辉“除了正常的训练,辉还得给队长捶背,所以就搞得很累很疲惫。一些兵就私下给辉出点子。辉得计,下回再给文魁捶时,捏呀捶的,下手就比较重”“文魁受捶时,要求还挺多,一会儿要求这样使劲,一会儿要求那般

57、用力。搞得辉一场背捶下来,相当于又是一次强化训练。有时累瘫在床上,辉恨得牙痒”,生动地展现了年轻人的简单、鬼点子多、情绪易波动等特点;而文魁“盯着正在热播的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的石光荣,眼睛都没眨一下”“文魁握着他的手,说了一句不着头脑的话:看来捶背的功力还不够。是夜,辉照例给文魁捶背”等则体现了他话语不多,但是却慧眼识珠,用心良苦等特点。通过“捶背”的情节,两人的形象塑造得以丰满。从主题来看,这是一个关于官兵训练的“大”主题,却写了“捶背”这样一个貌似与主题无关的“小”事件,其实这是“以小见大”,从一个侧面展现了要因材施教、训练方式要不拘一格等主题。【19题详解】本题考查探究能力,其实是一道理解

58、人物形象和主题的题目。本题考查考生的探究能力。题干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人物形象,探究谁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探究时要从主题、情节、人物、主题、创作意图等角度进行分析。题目可以有不同的答案。如认为辉是主人公,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比如,“捶背”的实施者是“辉”,情节大多是围绕“辉”来展开的,写的正是新兵“辉”的成长过程;从主题上看,小说通过“辉”的成长过程,反映了新一代青年士兵挑战自我、刻苦拼搏、不断成熟的精神风貌。“辉”的人物描写很多,也很丰满等。从以上角度分析即可。如认为文魁是主人公,可从以下方面分析。比如,文魁是“捶背”的主导者,小说情节围绕文魁写的很多;另外,小说表面上看是写“辉”的成长,实际引

59、导“辉”成长的正是“文魁”,是他慧眼识珠,发现了辉的特长,并以特殊的训练方式“捶背”对他进行磨炼,还推荐他参加比赛,逼着他由第三到第一,可见,“辉”的成长离不开“文魁”这个中队长,小说的主题也是表现新时期军队培养士兵因材施教、不拘一格的创新精神。六、必修四基础知识(12分)20.下列各句中全部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子卿尚复谁为乎?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辞决而行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拜送书于庭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合盖隆起,形似酒尊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若知我不降明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现

60、象,在高考中主要在解释词语意思和文言翻译中考核,平时注意积累。一般通假有两类:同音(或音近)通假和形声通假(相同的声旁的字或声旁),此题中均形声字通假,平时注意积累。本题中: “决”通“诀”;“亡”通“无”;“庭”通“廷”;“禽”通“擒”;“尊”通“樽”。故选B。21.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属于名词作状语的一项是( )A. 羝乳乃得归B.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C. 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D. 惠等哭,舆归营【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具体考查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有名词动用,名词做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动词的意动用法和数词的活用等,

61、作答时根据具体的句子具体的分析。A项,名词做动词;B项,意动;D项,名词做动词。故选C。22.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恐前语发,以状语武B.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C. 不如因而厚遇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D. 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应对这类问题要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D项,均为连词,即使。A项,第一个“以”, 介词,意为“因为”,第二个“以”,介词,意为“把”;B项,第一个“乃”,连词,

62、意为“于是”,第二个“乃”,副词,意为“才”;C项,第一个“因”为趁机,第二个“因”,通过。故选D。2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出为河间相”中“出”,指的是京官外调。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 。B. “五经”:这五部经典著作全名依次为诗经书经(即尚书)论语易经(即周易)乐经。C. “兼” “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 “守”均表示代理官职,“署” “权”则表示暂代官职。D. 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萎婉说法。【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这类考查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

63、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B项,没有论语乐经,是礼记春秋。故选B。七、作文(60分)24.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荀子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强调人的本性没什么差别,提倡要善于借助外物;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提倡要依靠自己,自力更生。你是怎样看待“假于物”的?请就此提出明确的观点,并展开论述,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写作时要注意立论的过程,要注意观点的表述,论据的选择和使用,叙例之后要注意分析。)【答案】例文:君子善假于物荀子曰:“君

64、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恰如钻石懂得利用星光让自己的生命绽出光彩,聪明的人懂得利用外物让自己成为芸芸众生中出色的一个。每个人出生时都是一块黯淡无光、粗糙无彩的石头,只有经过不断的打磨,才能最终成为一块通透、温润的玉石。而这些打磨,有些是时间完成的,而有些,则需我们自己去借助外来的力量、外来的事物,将自己的生命境界提高。牛顿曾说:“我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诚然,如果不是懂得借助伽利略等人已然探索出来的规律,他也只能苦苦思索着苹果为何落下而不得其解。我们行走在天地间,单凭自己的力量很难做到十分优秀出色而脱颖而出,这个时候,便需借助他人的力量,让自己原本黯淡的生命折射出如钻石一般耀眼的光华。“假舟

65、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人的力量总是有限,很多事情,单凭个人的能力真的难以做到,而如果借助于其他,便会将那成功的几率提高,大鹏便能一跃而上九万里,在那青云之上翱翔,逍遥至极;因为懂得借助同伴的力量,那滑冰场上身轻如燕的女子便能在空中进行着高难度的动作,留给世人美的震撼;因为懂得借助出色的文臣武将的力量,那不怎么有雄才大略的君主却也能将国家治理得太平无虞,百姓安居乐业。学会借助别人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即便是毫无特色可言的青虫也能蜕变成蝴蝶,成就一场炫目的奇迹。借助他人的力量并不是一件不光彩的事,相反的,一味坚持着自己所谓的清高,只知在那一条人生之路上埋头前行、品尝着不必要的苦楚的人,

66、才是真正的愚昧。那些人自以为多么的清高,殊不知自己浪费了多少大好年华,而这些年华,原本是可以成全一个人等待了多时的梦想啊!学会借助,善于借助,这是一种做人的智慧,更是我们在这一个风雨兼程的人生过程中所应该要懂得并切实运用的学问,因为,没有谁可以永远独立地去完成每一件艰难的事,除非是谁。当然,“借”不等于“靠”,如果自己不知努力,全部想凭借外物不劳而获,这样的人是永远得不到成功的。君子善假于物,“善于”是关键。善于借助外力的人,才终会成为那在一丝星光的照耀下绽放绝美华彩的钻石。【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名言类材料作文。材料中提到了荀子的“善假于物”,也提到了易经中的“自强不息”。

67、这两种观点貌似对立,其实是对立统一的。荀子的话告诉我们,人要想有所成就,就要学会借助外力;而易经中的话则告诉我们,要依靠自己,自力更生。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是要拒绝“他度”“他助”,而是要处理好“他人”与“自己”之间的主次、先后关系。善于借助外物是一种智慧,特别是当今时代,如果仅仅依靠自己,是很难做到极致得到成功的;当然,总想着依赖别人,自己却不肯努力,长此以往怎么能够有所长进、取得成功呢?一个企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只会“引进”,命运就永远操纵在别人手里,它必须有自身的原创力,必须有自主知识产权。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要牢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考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就其中一个

68、观点进行论述,也可以综合立意,阐明在什么情况下要善于借助外物,如何借助,在什么情况下要自立自强,不依赖他人。参考立意:1.既要善假于物,更要善假于人;2.巧借他物,补己之短;3.借是完善自我的一大法宝;4.借出双赢;5.求人不如求己,滥借不如自强;6.借而有度,创新开路。参考素材:1. 生活中不是缺少成功钥匙,而在于你能否找到一个有利的载体,引领自己走向成功;生活中不是缺少成功的机遇,弥足珍贵的是你能否利用外物,挑战成功的遥不可及。诚然,一个人独自潜心钻研可能会有所成功,但如果接受别人抛来的橄榄枝,那么一定会有新的超越,在特定的领域中独占鳌头。2. 一味求人会使我们的思维变得迟钝,养成依赖性,

69、没有信心。求人得到的果实不甜,求人,本身就是一种亏欠。求人帮忙,我们会得到解决问题的快乐,却永远得不到内心那真正的满足。最了解情况的是我们自己。求己是自信的表现。3. 易人生说:“在这个世界上最坚强的人,是孤独的只靠自己站着的人。”戈尔泰也说:“让我在生命的战场,使用我自己的力量。” 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有人帮你,是你的幸运;无人帮你,是公正的命运。没有人该为你做些什么,因为生命是你自己的,你得为自己负责。4. 有句话说:“靠山山倒,靠海海淹,靠人人老,靠自己最好。”人生是一波三折,处处皆为挑战。前进的过程中,挫折是难免的,失败是难免的,但是如果每碰到困难,我们不是先想解决之道,而是一味

70、仰赖他人,那有天,别人不再帮助我们,岂不是自生自灭?越南沦亡便是一个铁证。对美国长期的依赖心理,最后造成军力不堪一击,百万大军在没有美国的帮助之下,最后不到两个月就全都瓦解了。其实,老天很早就教导我们“求人不如求己”的道理,就拿小时后学走路来说好了:如果我们在小时后没有学会用双脚独立走路,而是借助母亲扶持前进,那么等我们长大了,有天母亲老了,我们该怎么办呢?需要别人搀扶的人,永远只能活在别人的阴影之下。想要走出自己的世界,就必须学会独立。因此,这世界才有这么多人,为了提升自己而奋发力学!5. 凭借载体,才能迅速传播。任何事物都不是单一的存在,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下存在的,那么就需要充分利用各自的优

71、势,相互依赖,相互依托,互为表里。纵观历史,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当从丝绸之路开始。当时的汉文化可以说是东亚地区最先进的文化了。它以其丰富的内涵仁义礼智信,迅速得到周边的少数民族学习借鉴,并逐渐同化。一种文化被另一种文化的认同和接受,需要凭借本民族智慧这个有效搭载,才能迅速被接受。中原文化正是由于先进的防治技术和先进的冶炼技术,生产出的先进工具等得以推广,而产生的价值观念,形成了永恒意义的文化内核,才在周边获得少数民族和东亚中亚等民族的认同,得以迅速扩展,最终形成中华文化圈。由此可见,凭借载体是有效传播一种大智慧,古代的中华文化得以取胜扩大自身影响力的重要因素,这对于我们今天文化“走出去”,具有着

72、重要的借鉴意义。参考结构:题目是“君子善假于物”。文章选取了荀子的话作为立意的根据,开头采用比喻手法指出,恰如钻石懂得利用星光让自己的生命绽出光彩,聪明的人懂得利用外物让自己成为芸芸众生中出色的一个。接着以牛顿为例论述借助他人的力量,让自己原本黯淡的生命折射出如钻石一般耀眼的光华。再借助大鹏展翅、双人滑冰、善用臣子的君主等例子论述学会借助别人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然后指出,人不能因清高而浪费机会,善于借助是做人的智慧。接着作者又指出,“借”不等于“靠”,如果自己不知努力,全部想凭借外物不劳而获,这样的人是永远得不到成功的。最后采用比喻首尾呼应,指出君子善假于物,善于借助外力的人,才终会成为那在一丝星光的照耀下绽放绝美华彩的钻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