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部分第二章第三节一、诗歌表达技巧表解(表达方式)类型概念说明表达作用例句赏析表达方式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条理清楚,脉络分明,使内容完整,事情清晰。“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通过记叙抒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从而抒发诗人矢志报国的信念。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作具体描写刻画。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通过描写,生动地再现了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
2、发出拨剌的响声的画面,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表达作者的意见。表现作者的观点态度,突出诗歌的主旨,使诗歌的主题鲜明、深刻。“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最后两句,通过议论,表达了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忧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鲜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利于深化诗歌的主题。“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
3、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二、诗歌表达技巧表解(修辞手法)类型概念说明表达作用例句赏析修辞手法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方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生动形象,突出特征;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引发读者联想,激发读者共鸣。“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运用比喻,生动形象。诗人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抒发了对山水的热爱之情。比拟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做物来写叫拟物。突出事物特征;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生命,赋予无情感事物以感情,使语言
4、形象化,显得生动活泼;便于抒情,激发想象,加强感染力。“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运用拟人,生动形象。用“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急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对梅的喜爱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整体,具体代抽象,特征代替人。突出特征,强调重点,增强形象;委婉含蓄,幽默俏皮;有时具有回避掩饰作用。“知否,行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运用借代,委婉含蓄。诗人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抒发了对韶华易逝的悲叹之情。夸张对事物
5、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突出事物的特征,激发联想;表达褒贬好恶,引起共鸣;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运用夸张,生动形象。诗人因愁生白发,且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上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句式整齐,音节匀称,抑扬顿挫,音乐感强;表意凝炼,概括力强,具警策之美;读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便于吟诵,便于记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
6、浊酒杯。”(杜甫登高)此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且对得圆润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强调内容,增强说服力;强化抒情,增强感染力;造成气势,增强表现力;还能逐层深入地阐说事理,有深化内容之效。“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运用排比,增强了感染力。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
7、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加强语气,显得义正辞严,引起读者注意,增强表达效果;变化句式,打破平板,掀起波澜。“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题乌江亭)运用反问,使诗句语气冷峻。诗歌以史实扣题,指出项羽的失败实在是历史的必然。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通过自问自答,强调思想内容或情感态度;引起人们注意,令人深思,发人深省;能辅助反映思维过程,起廓清思路,提纲挈领的作用。“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
8、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阿鲁威双调蟾宫曲)运用设问,点明题旨,领起下文。诗人抓住“酾酒临江”、“赤壁东风”和“八阵图”等典型事件,言简意丰地塑造了曹操、周瑜、诸葛亮的英雄形象,并对三国鼎立的形势进行了鸟瞰与概括。全曲写得沉郁奔放,与所吟人物的胸襟抱负暗相契合。互文指诗文的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炼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以收到言简意丰的效果。“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运用互文,使诗句含蓄隽永。开头两句分别从两处落笔,言牵牛曰“迢迢”,状织女曰“皎皎”。迢迢、
9、皎皎互文见义。此诗写天上一对夫妇牵牛和织女,视点却在地上,诗人以第三人称描绘出他们夫妇的离别之苦。通感指采用不同感觉间相互沟通与挪移的方式描摹对象。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突出特征,增强表达效果;调动读者多种感觉,激发联想,耐人寻味。“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运用通感,具体形象。“夜色”和凉水一样,完全是靠人的五官去感受的,因为冷的色调和冰凉的水给人的感觉是一致的,诗人将视觉腾挪到触觉,抒写一个失意宫女的孤独生活和凄凉心情。叠字为了表达的需要,将音形义同一的字连接合用在一起。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更加生动形象。思想感情的表达更为绵密曲折,音节流美,增强语言的音乐美、修辞
10、美。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开头七组叠字为全诗定下了一个残秋和孤独的感情基调,渲染了词人晚年孤苦无依的生活情景以及内心深处的凄凉。双关分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言在此而意在彼,表意委婉;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能增强抒情效果;生动活泼,幽默风趣。“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运用双关,含蓄隽永。诗中“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女子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言情,但传情很含蓄,给女方获得的印象是“道是无情却有情”。三
11、、诗歌表达技巧表解(抒情方式)类型概念说明表达作用例句赏析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淋漓酣畅,一吐为快,使感情表达得朴实真切,震动人心。“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汉乐府铙歌上邪)写一位女子对“君”剖白心迹,直接表达了少女至真、至善、至烈的爱情,显得坦荡、真率而震撼人心。间接抒情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将抽象的情感表现得具体形象,便于读者接受和理解;表意委婉,抒情含蓄,余味无穷,耐人寻味。“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运用设问,生动地描写出诗句想象友人离别
12、后自己酒醒后的景象,残月当空,凉风习习,杨柳吹拂,渲染凄清氛围,烘托人物内心的孤独和悲凉。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怀。一般情况下,“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的写法。诗人的高妙之处在于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或借景抒情和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和情景交融,有时不需要区分得太清楚。“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借景抒情,情含景中。诗人借对优美的江南春景的描绘,抒发了对江南的热爱、留恋之情。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
13、哪是“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情景交融,物我合一。诗人把自己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融入到对采菊所见优美的山间田园的景物描绘之中。类型概念说明表达作用例句赏析抒情方式因事抒情也叫借事抒情。借助于事件即人们的行为举止来抒发感情。情感寓于叙事之中,表意委婉,抒情含蓄,余味无穷,耐人寻味。“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因事抒情,含蓄委婉。诗人在叙事中,寓含着作者流放遇赦后的喜悦畅快心情。托物言志也叫借物抒情。托,寄托,借助;物,客观事物;言,表达;志,志向、志愿、思
14、想、情感、哲理等。简单地说,托物言志,就是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通过描写具体外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委婉含蓄地表达思想情感。“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做波涛。”(杨忱瀑布联句)托物言志,委婉含蓄。诗人借对瀑布的描写,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应志存高远,不畏艰辛,努力实现人生目标。借典抒情也叫用典抒情。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古人用古事,借人写己,借古讽今,怀古伤今,委婉含蓄地表达思想情感。用诗文名句,佐证文意,增强说服力。“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运用典故,含蓄地表达出诗人远离故土、他乡为官、前途渺
15、茫的悲愤之情。咏史抒怀也叫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用古人古事,借人写己,借古讽今,怀古伤今,委婉含蓄地表达思想感情。“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张可久中吕卖花声)咏史抒怀,委婉含蓄。诗人借虞姬自刎乌江的史实,慨叹秦汉时统治者之间的战争和各民族间的战争,给百姓造成了深重的灾难,表现了作者对百姓苦难生活的同情。四、诗歌表达技巧表解(描写方式)类型概念说明表达作用例句赏析描写方式虚实结合“虚”,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实”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
16、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来表达一样的情感。留下“空白”,让读者从虚中想象实,从实中体会虚,激发想象,增强吸引力;有虚有实,虚实结合,丰富内容,充满想象,增强表现力。“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虚实结合,增强艺术感染力。上片除“念去”句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抒发了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动静结合“动”,是对事物和动作形态进行描绘;“静”,是对事物的静止状态进行描绘。对事物、景物作动、静的描写,
17、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甚至静景动写,动态静描,能突出事物特征,将对象表现得活泼有致,使文章跌宕起伏,灵活多变,富于诗意,充满美感。“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动静结合,相互映衬。诗中末句大鱼跃出水面的“动”更衬托出前三句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的“静”,抒发了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正侧结合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和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的方式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使被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
18、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汉乐府陌上桑)前四句是正面描写,后八句是侧面描写。前四句夸张地写罗敷的服饰之美,是为了衬托人物的高贵和美好。至于罗敷具体怎么美呢?这是很难描绘的。于是作者笔势一荡,不直接写罗敷本身,而去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通过侧面描写,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续表)类型概念说明表达作用例句赏析描写方式点面结合“点”就是某一个具体的对象,加强点的描写,可以使文学作品内容具体,有血有肉;“面”,就是较为全面的情况的概述,注意面的描写,可以使文学作品具有普遍意义,深化主题。有点有面,
19、全面而深入地反映事物,突出特征,具有感染力;材料多样,富于变化,增强可读性;便于读者形成全面完整印象,增强说服力。“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杜甫八阵图)点面结合,增强说服力。“功盖”句总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显著,这就是“面”;“名成”句则具体写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名声更加卓著,这就是“点”。头两句既写出诸葛亮全局性的业绩,又赞颂他对军事的贡献,很好地反映出他卓越的才能和伟大的功绩。白描以勾特点、不设喻、少修饰为特征的描写方法。鲜明突出事物的特征;语言简洁洗练,真切自然,毫无做作之嫌。“父耕田上原,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
20、修仓。”(佚名田家)运用白描,简洁洗练。寥寥数语就勾勒出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细节描写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写。它归根到底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细节描写越生动,人物形象越鲜明。见微而知著,集中、凝炼、鲜明、生动地体现神韵,突出中心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绝句)细节描写,鲜明形象。诗人仅摄取杨贵妃看到跑马飞送荔枝的人发出会心一笑的细节入诗,一切就尽在不言中了。诗人的隐讽态度在于“妃子笑“与“无人知”,可见千里迢迢飞送荔枝,完全
21、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至于外人是不知内情的,看到快马飞驰的紧急情况,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妃子笑”的细节,对突出主题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以小见大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用具体材料表现重大主题。以小见大,化虚为实,将抽象事理表现得具体实在;避免空泛,使诗歌有血有肉,内容充实。“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以小见大,化虚为实。“东风”句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她们虽与这次战役并无关系,但东吴不亡,她们决不可能归于曹操;连她们都受到凌辱,则东吴社稷和生灵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诗人之所以这样
22、写,用意还在于自负知兵,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五、诗歌表达技巧表解(其他表现手法)类型概念说明表达作用例句赏析其他表现手法比兴比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兴”和“比”常常联系起来在一篇诗中运用。形象生动,化实为虚;比兴常在诗歌中连用,能更好地收到托物言志、寓情于景的效果。“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东南飞)运用比兴,形象生动。从孔雀因顾恋配偶徘徊不前情形,引出仲卿和兰芝的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离,最后双双殉情的故事。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形象表现思想情感;具有深沉、含蓄之美;启发读者联想、思
23、考,增强艺术感染力。“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运用象征,深沉含蓄。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抒发了诗人思归不得的忧伤。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事情作对照,互相比较。反衬正方,突出其鲜明特征,凸显主旨;表现作者的好恶褒贬;给读者深刻印象和启示。“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运用反衬,凸显主题。诗中通过昔日繁荣和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
24、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用古人古事,借人写己,借古讽今,怀古伤今,委婉含蓄地表达思想情感;用诗文名句,佐证文章,增强说服力;用典可增强文学性,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可读性。“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运用典故,含蓄委婉。词人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来表现自己抗金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续表)类型概念说明表达作用例句赏析其他表现手法衬托或烘托指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从侧面突出事物特征,
25、表现主旨;表意委婉,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启发读者联想、想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运用正衬(衬托),含蓄隽永。诗中以“多少豪杰”衬托周瑜,突出周瑜年轻有为,风流倜傥,从而抒发了作者壮志未酬的悲叹。渲染在高潮或主体出现前,对环境、场面、事件、人物等作浓墨重彩的描写。营造气氛,设置铺垫,奠定情感基调,预示情节结局,增强合理、连贯性,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首联描写俯仰所见所闻,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出浓郁的秋意。抑扬结
26、合“抑“,就是压制,表现为对表现对象的贬低、批评、否定,甚至丑化;“扬”就是褒扬,表现为对表现对象的抬高、赞扬、肯定、美化。抑扬结合是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巧作抑扬,造成“落差”,使人、物特征更鲜明突出,形象丰满,能鲜明地表情达意,增强诗歌波澜曲折之美,增强诗歌的可读性和吸引力。“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
27、“闺怨”的主题。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加深印象,渲染气氛,充分抒发情怀,深化诗歌主题;回旋反复,便于记忆咏唱,增添韵律感和节奏美。“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重章叠句,音韵和谐。上片写年轻时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写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上下两片在反复咏唱中,既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六、诗歌表达技巧表解(结构方式)类型概念说明表达作用例句赏析结铺垫即以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做主要情节的准备或高潮到来前的气氛酝酿。
28、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注意和情感上的期待,使读者的注意力随情节的发展而延伸。“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通过铺垫,引发读者兴趣。此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前三句仅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构卒章显志诗歌结尾时显示中心。深化诗歌内容,升华主题思想;总结全诗,使结构完整;有水到渠成之感,有突出强调之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卒章显志,突出中心。诗人以“安能”一句结尾,抒发了要自由自在,驰骋闲适,不为五斗
29、米折腰的心志。方式倒装指故意颠倒顺序,以达到加强语势、错综句法等修辞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法。加强语势,错综句法,突出情感。“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辛弃疾西江月)运用倒装,加强语势。诗中最后两句应为“溪头路转忽见社林边旧时茅店”。抒发了诗人在山前疏雨将来时,“忽见”从前歇过那家茅店时的惊喜之情。 (续表)类型概念说明表达作用例句赏析结构方式过渡层次段落间起承上起下的词语或句子。承下启下,使内容连贯,文脉贯通;使结构严密,衔接自然。“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
30、阳。”(马致远汉宫秋)此句为过渡,把想象的画面拉回别后的王宫景象。当汉元帝回眸自视时,他面对的将是更加孤独寂寞的情景。这里用幻觉的形式作间接抒情。在分别的刹那间,元帝心中翻腾的是离恨未已、相思又继的思绪,将要面临的是人去楼空的凄凉景象。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回应。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前后(首尾)照应,结构完整。首联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题文照应文章题目与正文相照应。紧扣中心写作,不枝不蔓,行文紧凑集中;反复点扣题目,对中心有强调突出之效。
31、首尾呼应文章开头与结尾相呼应。重复开头内容,突出中心,深化主题;首尾呼应,结构完整、严谨。“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陆游诉衷情)首尾照应,深化主题。此诗下阕照应上阕。“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应。“身老沧州”与“关河梦”句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了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伏笔叙事性作品中为下文情节内容的出现预设的埋伏。使内容完整,真实可信;构思精巧,行文缜密,耐人寻味;结构圆合严密。“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陶渊明归园田居)首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既奠定全诗基调,又为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作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