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版《创新设计》高考历史总复习(浙江专用必考)教师用书:专题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与现代中国的科技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459970 上传时间:2024-06-07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40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版《创新设计》高考历史总复习(浙江专用必考)教师用书:专题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与现代中国的科技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17版《创新设计》高考历史总复习(浙江专用必考)教师用书:专题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与现代中国的科技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17版《创新设计》高考历史总复习(浙江专用必考)教师用书:专题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与现代中国的科技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17版《创新设计》高考历史总复习(浙江专用必考)教师用书:专题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与现代中国的科技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17版《创新设计》高考历史总复习(浙江专用必考)教师用书:专题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与现代中国的科技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2017版《创新设计》高考历史总复习(浙江专用必考)教师用书:专题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与现代中国的科技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2017版《创新设计》高考历史总复习(浙江专用必考)教师用书:专题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与现代中国的科技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2017版《创新设计》高考历史总复习(浙江专用必考)教师用书:专题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与现代中国的科技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2017版《创新设计》高考历史总复习(浙江专用必考)教师用书:专题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与现代中国的科技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2017版《创新设计》高考历史总复习(浙江专用必考)教师用书:专题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与现代中国的科技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2017版《创新设计》高考历史总复习(浙江专用必考)教师用书:专题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与现代中国的科技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2017版《创新设计》高考历史总复习(浙江专用必考)教师用书:专题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与现代中国的科技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2017版《创新设计》高考历史总复习(浙江专用必考)教师用书:专题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与现代中国的科技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2017版《创新设计》高考历史总复习(浙江专用必考)教师用书:专题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与现代中国的科技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2017版《创新设计》高考历史总复习(浙江专用必考)教师用书:专题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与现代中国的科技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2017版《创新设计》高考历史总复习(浙江专用必考)教师用书:专题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与现代中国的科技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2017版《创新设计》高考历史总复习(浙江专用必考)教师用书:专题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与现代中国的科技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2017版《创新设计》高考历史总复习(浙江专用必考)教师用书:专题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与现代中国的科技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2017版《创新设计》高考历史总复习(浙江专用必考)教师用书:专题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与现代中国的科技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2017版《创新设计》高考历史总复习(浙江专用必考)教师用书:专题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与现代中国的科技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2017版《创新设计》高考历史总复习(浙江专用必考)教师用书:专题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与现代中国的科技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2页
2017版《创新设计》高考历史总复习(浙江专用必考)教师用书:专题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与现代中国的科技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14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及现代中国的科技【考纲要求】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近代以来中国服饰的变化(b)。(2)近代以来中国主要社会习俗的变化(b)。2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交通近代化的趋势和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b)。(2)近代以来中国通信工具的发展(b)。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1)新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开拓者(a)。(2)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重大科学技术成就(b)。(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b)。(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与运载火箭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b)。考点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知识梳理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

2、变迁(一)近代以来中国服饰的变化(b)1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2变化表现(1)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2)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的礼服之一。(3)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中山装。此后几十年,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4)20世纪20年代之后,人们吸收西方服饰的长处,对旗袍进行了多次改革与创新,使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3新中国服饰变化(1)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流行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

3、(2)20世纪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军装和“干部服”盛行。(3)改革开放以后: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二)近代以来中国主要社会习俗的变化(b)1影响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及改革开放和西方文化的传入、冲击等。2主要表现(1)婚俗:清末民初,青年男女主张婚姻自主。婚俗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式婚礼。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2)丧礼:19世纪末20世纪初,趋于简化,出现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由土葬向火葬改革。(3)其他:民国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等活动。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点头鞠躬取代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

4、合的常见礼节。精微点拨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两方面。社会生活变迁不仅是一场移风易俗的革命,而且与政治革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断发易服是反对清王朝的表现,废除缠足和提倡婚姻自由是反对封建制度的表现,改用公历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力图与西方国家接轨的表现。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一)交通近代化的趋势和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b)1趋势: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演进。2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1)人力:人力车民国时期流行,是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自行车又称脚踏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自行车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自行车逐渐成为人们日

5、常生活中主要的代步工具,中国有了“自行车王国”之称。(2)机械动力:有轨电车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轮船1865年4月,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中国近代造船业得以发端。1872年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收回铁路利权运动的蓬勃开展,中国的铁路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汽车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飞机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民航事业起步,30年代中期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二)近代以来中国通信工具的发展(b)时间成就邮政1866年海关试办邮政1896年“大清邮政局”成立,邮传脱离海关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

6、政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电报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1906年开始创设无线电报1932年开设国际无线电报业务电话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2003年中国电话用户总数超过五亿,居世界第一位巧学妙用1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特征材料下图是我国近代的一幅照片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注】图

7、文材料中图示人物服饰从左至右依次是中山装、长袍、西装。思考(1)图文材料反映近代以来民众服饰变化的怎样特征?(2)材料中的“洋气”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答案(1)近代以来,民众服饰反映了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汇,西化或中西合璧是主要特征。(2)洋气:西方式时尚生活。原因: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2交通工具近代化过程中新旧观念的交锋材料马拉火车【注】图片背景:近代以来新式交通工具不断传入中国。图示内容:1881年,清政府筹建了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朝廷的大臣们却以“机车直驶,震动东陵,且喷出黑烟,有伤禾稼”为由,竟下令卸下火车头,改用马匹来拖

8、拉,结果演绎了一出世界铁路史上绝无仅有的“马拉火车”的笑话。思考图文材料反映了近代社会怎样的现象?答案新事物引发的新旧观念的激烈交锋。应用提升一、选择题近现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1(2015浙江学考)在某年的上海,舞厅中流行的“交际舞”遭到禁止;一些中学里,师生们都收起了五花八门的服装,列宁装在女生中十分流行。这一年可能是()A1912年 B1945年C1950年 D1979年解析“交际舞”被禁止表明与西方意识形态对立明显,列宁装流行体现与苏联关系的密切,可判断是C项。答案C2辛亥革命以后出现的节日是()解析民国政府成立后,颁布法令,在全国采用公历纪年,并增添了元旦等新节日,其他三个都是中华民族

9、的传统节日。答案A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工具的发展3(2015浙江学考)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迁。下列史实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建成中国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在天津建成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中国人开始自办有线电报A BC D解析 依照时间即可。建成于1865年,建成于1906年,出现于1924年,建成于1877年。答案 C4“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此诗赞扬的是下列哪一项事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A铁路运输业 B新式水运业C航空运输业 D电报电信事业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注意关键词

10、“音书万里一时通”,可知D项最符合题意。答案D二、非选择题5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折射出社会进步和近代化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鸦片战争前鸦片战争后的新变化长袍马褂中山装、西装等中餐西餐马车、轿子人力车、火车、电车、汽车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新式婚礼材料二在北京以及各省省会城市,出现了所谓“四合院欧化”,即在保留传统四合院的基本格局上搞点洋化:简单的装扇玻璃窗代替格子糊纸绢,复杂的搞点外国式柱子如此,既存四合院之传统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摘选自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材料二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

11、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周积明最初的纪元(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2)根据材料二,指出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是什么?写出导致变化的外部因素。(3)根据材料三,归纳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答案(1)服饰、建筑、饮食、交通、婚礼习俗。(2)特点:中西合璧,相得益彰;既保留传统、又吸收西方优点。原因:受西方外来因素的影响。(3)积极影响:进一步打破了封闭式的自然经

12、济的束缚;加强了各地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与交流;促进了先进观念、知识技术等传播;推动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考点二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知识梳理一、新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开拓者(a)【知识拓展】“我在美国待了20年,20年中,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 钱学森精微点拨新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开拓者钱学森中国导弹之父;邓稼先“两弹元勋”;李四光地质力学;华罗庚数学;吴阶平泌尿外科。二、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重大科学技术成就(b)1国防科技(1)1958年,建成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标志着中国开始跨

13、入原子能时代。(2)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3)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被自制的“长征1号”运载火箭成功送入预定轨道。2医学: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3农业科技: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易错提醒“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而不是原子弹和氢弹。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b)1提出:1988年9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2意义(1)反映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鲜明特点,是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

14、发展中的重大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2)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与运载火箭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b)1空间技术领域(1)1984年第一颗试验通讯卫星发射成功。(2)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3)从1990年开始,中国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2运载火箭研究(1)1980年,中国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表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达到新的水平。(2)1999年11月以来,中国成功运用长征2号系列运载火箭进行了五次“神舟号”飞船的发射与回收试验。(3)2003年10月,成功发射“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

15、标志着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已经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杨利伟成为中国航天史上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3意义: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巧学妙用“两弹一星”及其意义材料如果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邓小平【注】材料说明“两弹一星”显示了中国国力,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思考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阐述“两弹一星”的主要历史功绩。答案打破了美、苏两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同时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应用提升一、选择题新中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重大科技成就

16、1(2015浙江学考)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成就突出。其中在20世纪60年代取得的是()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中国第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升空C中国掌握卫星回收技术D中国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解析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于1964年;其他都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成就。答案A2下图人物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领域是()A国防科技领域 B信息技术领域C农业科技领域 D空间技术领域解析袁隆平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为中国和世界的粮食增产作出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答案C新时期的科技政策和重大成就3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共中央提出并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理论基础的是

17、()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B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C“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D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解析1988年,邓小平第一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1995年,中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答案A4“飞天”是中国人由来已久的梦想。下图照片摄于21世纪初,图中的人们无比兴奋,那是因为他们在欢庆中国()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C远程运载火箭发射成功D“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解析图片时间是“21世纪初”。2003年“神

18、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方面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答案D二、非选择题5识读下列两幅图片:请回答:(1)简要指出图一、二所示科技成果涉及的领域,并分别说明其意义。(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尖端科技成就的共同影响有哪些?解析第(1)问中的“领域”可依据“核电站”“神舟5号”等信息进行判断,“意义”可结合图片和所学知识直接回答。第(2)问,应结合秦山核电站等科技成就的意义,从直接影响和深远影响等方面进行说明。答案(1)领域及意义:图一涉及核技术研究和应用领域,说明我国注重和平利用核技术,成为拥有比较完整核科技工业体系的国家之一;图二涉及空间技术和运载火箭研究领域

19、,标志着我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已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2)共同影响: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推动中国科技走向世界;有利于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第15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考纲要求】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的标志(b)。(2)中共八大的召开(b)。(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b)。(4)“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经济建设的破坏(b)。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b)。(2)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及特点(b)。3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20、过程和意义(d)。考点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知识梳理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标志(b)1路线方针: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指导方针。2执行纲领“一五”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标志: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2)改造形式农业改造: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改造: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全行业

21、公私合营。易错提醒“一五”计划完成完成工业化:“一五”计划以工业化为目标,但是“一五”计划完成并没有实现国家工业化,只是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局面。二、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一)中共八大的召开(b)1背景: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2中共八大(1956年9月)的内容(1)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与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2)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国内主要矛盾,尽快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意义:体现了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二)“大跃进

22、”和人民公社化运动(b)1原因(1)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2)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发展速度的指导思想。(3)根本原因是“左”倾错误。2开展:1958年,“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接着全国农村大办人民公社。3危害(1)“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2)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3)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4启示:一切从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三)“文化大革命”对中

23、国经济建设的破坏(b)1“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2从20世纪70年代起,正是国际局势趋向缓和、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开始持续发展的时期。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巧学妙用1三大改造的意义材料农民申请加入上海工商界申请全行业农业生产合作社公私合营【注】对个体农业的改造实现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实现方式。思考结合图示内容,三大改造后我国经济体制有何基本特征?答案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材料一材料二【注】材料二反映出人民公社化“

24、一大二公”的特点。思考材料一反映出“大跃进”存在什么问题?答案“大跃进”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高指标,违背了经济规律。应用提升一、选择题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1周恩来说:“我们新民主主义的制度是一个过渡的制度走完了这个过渡阶段,就到达了社会主义社会。”后来的实践表明,这个过渡阶段的结束实际是在()A中共八大召开时B三大改造完成时C“一五”计划结束时D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时解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促使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答案B社会主义建设的

25、曲折发展2(2015浙江学考)一位北大学生在日记中写道:“坐了两天一夜的火车,我们到了长沙。一切都在为钢而战。路边,土炉林立,炉火映红半边天。在一个炼铁厂门口,写着这样一首诗:天上多少星?小孩数不清。全民盖土炉,神仙数不清。”这主要反映的历史事件应是()A农业合作化运动 B土地改革运动 C“大跃进”运动 D“文化大革命”解析由“为钢而战”“土炉”等信息可判断C项正确。答案C3某次大会提出“人民对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开始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次大会是()A中共七大 B中共八大C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四大解析通过题干内容可知,此次会议为中共八大,

26、故正确答案为B。答案B4某学生搜集了以下相关资料:“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召开、“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你认为他整理的主题是()A政权巩固 B曲折探索C改革创新 D盛世华章解析从题目中涉及的内容来看,既包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建设的正确探索,如“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和中共八大召开,也包括重大的失误,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因此,他整理的主题是曲折探索。答案B二、非选择题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材料二(1)指出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以这两个事件为代表的经济建设失

27、误造成了怎样的严重后果?(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的经济建设历程中,我们可以得到的经验和教训。解析对于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失误,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失误背后隐藏的规律,并从中总结出经验教训。答案(1)事件:“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后果: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民生产积极性降低;19591961年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2)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认清主要矛盾,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清国情,实事求是等。考点二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知识梳理一、家庭联产

28、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b)1原因:中国农业集体化以后,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农业的发展。2过程(1)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秘密地实行包产到户。 (2)安徽、四川等省农民开始试行包产到组。(3)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对农村做法肯定。(4)到1983年初,全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已达93%。3内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土地公有基础上,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以家庭为单位自主经营,多劳多得。是农村生产关系的巨大变革。4意义(1)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

29、会面貌。(2)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二、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及特点(b)1形成(1)设立经济特区: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海南省设为经济特区,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2)设立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3)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从1985年起,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4)浦东的开发和开放:1990年4月开辟上海浦东为经济开放区,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2特点:到20世纪90年代初,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

30、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3影响: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易错提醒经济特区的“特”是说实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政策。特别行政区的“特”享有特殊法律地位、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生活方式。三、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和意义(d)1过程(1)解放思想邓小平南方谈话(1992年)内容:关于党的基本路线、关于改革开放的步伐、关于判断实践的标准、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关于发展问题。意义: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放了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对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2)

31、提出目标中共十四大(1992年)内容: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意义: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3)构框架、具体化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主要内容:a.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b.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c.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意义: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4)认识深化中共十五大(1997年)内容: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

32、式等问题作了阐述,指出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意义:这些论断的提出,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5)形成:21世纪初,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精微点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图示2意义(1)改革开放30年,我国已初步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是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二是初步形成了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2)2007年底,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较1978年增长了近14倍,仅次于美日,居

33、世界第三位。2014年,居世界第二位。(3)为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奠定了基础。巧学妙用1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材料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示意图思考图示体现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怎样的特点?答案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原因材料一我国建国三十五年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引自1984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材料二【注】材料说明经济体制

34、改革就是为了建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思考上面的材料反映出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是什么?答案政企职责不分;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物资供应不足。应用提升一、选择题新时期的改革开放1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A土地的使用权 B土地的用途C土地的所有权 D土地的规模解析从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土地的用途、所有权以及规模都没有发生变化。答案A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其中包括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建立经济特区设立沿海开放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经济

35、开放区A B C D解析经济特区分别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均不在长江三角洲。答案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3下图为“市场”一词在历届中共三中全会报告中出现的频率统计。其中1993年在十四届三中全会出现频率高的直接原因是()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C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基本确立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答案B4中共十四大的核心主题是()A彻底结束了计划经济体制B明确了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C已经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D强化了计划调控经济的手段解析考查“中共十四大”的内容;A项中的“彻底结束”说法太绝对;C项初步形成于21世纪初,与题目中的时间“(1992年)中

36、共十四大”不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市场的调节作用,故D项表述错误。答案B二、非选择题5经济体制与经济发展规划往往影响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态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781984年粮食产量统计柱状图(单位:百万吨)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材料二以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八五”时期(19911995年)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11%左右对外开放的范围和规模进一步扩大,形成了由沿海到内地、由一般加工工业到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总体开放格局。王炳文新中国十二个五年计划(规划)的历史回顾(1)根据材料一归纳19781984年中国农业经济呈现的态势,导致这一态势的政策因素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指出“八五”时期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3)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答案(1) 快速发展。推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邓小平南方谈话,解放人们思想;中共十四大确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对外开放范围和规模进一步扩大。(3)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