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 过秦论学校 班级 学生 完成时间(30分钟) 一、基础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 (2)追亡逐北 ( )(3)蒙故业,因遗策( ) (4)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 (5)将数百之众( ) (6)揭竿为旗(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B.而倔起阡陌之中C.蹑足行伍之间 D.百有余年矣3.请选出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 )A.会盟而谋弱秦 B.追亡逐北C.天下云集响应 D.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4.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A.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B.委命下吏C.铸以为金人十二
2、D.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 才能不及中人 B.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C.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D.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6文化常识填空。(1)战国四公子:齐国_、赵国_、楚国_、魏国_。(2)先秦著作中经常提到的“关东”指_ 以东,“山东”指 以东,“河南”指_以南。 (3)“黔首”是秦朝对百姓的称呼,“氓”“隶”分别指_、_,泛指下层人民。“七庙”是_的宗庙。二、课时达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
3、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履至尊而制六合 至尊:最尊贵的位置,此处指帝位。B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言:言论,这里指著作。C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兵:兵器。D然后践华为城,因
4、河为池 池:水池,池塘。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始皇不仅消灭了各国诸侯,而且继续扩大版图,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B“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这就意味着秦从此转入攻势。C秦始皇想通过采取愚民、弱民、防民的举措来达到确保“子孙帝王万世之业” 的目的。D这段文字揭露了秦始皇的暴虐无道,为本文结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张本。9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_(2)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_三、能力提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3题。六国论 苏 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
5、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
6、、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
7、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10.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 咎:责备。B.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弊:遮挡。C.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折:掉转。D.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佐:帮助。1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B.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C.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D.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
8、彼秦者将何为哉!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一“怪”字开篇,陈述六国人多地广,以优势攻秦,反被秦所灭的历史现象。B.“自安之计”一句,为“咎”字作铺垫,一个“咎”字,推出全文中心论点。C.“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借用一个生动贴切的比喻,强调韩、魏的举足轻重的作用。D.文章结尾对六国贪利忘义不顾大局终取灭亡的作为提出尖锐的批评,并且愤怒地指责强大的秦国发动了不义的侵略战争。13.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2)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
9、魏以摈秦。 10 过 秦 论 答案一、1(1)窥伺,指暗中观察动静,等待机会。(2)溃败的军队。(3)承接,继承。(4)吝惜。(5)率领。(6)举。2C(A项“没”通“殁”;B项“倔”通“崛”;D项“有”通“又”。) 3D(A项,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弱;B项,动词活用作名词,逃跑的士兵;C项,云、响,名词活用作状语,像云那样、像回声那样。) 4D(A、B、C三句都是省略句,D是判断句。)5D(A项“中人”古义:一般人;今义:中介人。B项“以为”古义:句中是两个词,中间省略了“之”,意思是“把它作为”;今义:认为。C项“迁徙”古义:被征发;今义:迁移。) 6(1)孟尝君 平原君 春申君 信陵君 (
10、2)函谷关 崤山 黄河 (3)民 奴隶 天子二、7D(池:指护城河)8B(“转入攻势”不对,应为“转入守势”。)9(1)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性命听凭秦的下级官吏处理。(2)始皇心里自以为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铜墙铁壁,正是子孙万代的帝王基业。三、10C(“折”的意思是“屈服”。) 11.C12D(作者没有“愤怒地指责强大的秦国发动了不义的侵略战争”。)13(1)韩、魏因屈服而归顺秦国,从此以后秦国人就可以出动军队直达东边各国,而且让全天下都遭受到他的祸害。(关键词:“折”,屈服;“通”,直达;“遍”,全部 )(2)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
11、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关键词:“当”,抵挡;“藉”,依靠;“蔽”,遮蔽,引申为“屏障”;“摈”,抵御。)【参考译文】我曾经阅读史记的六国世家的故事,心里感到奇怪的是,全天下的诸侯凭借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面方圆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我常常对这个问题深思远虑,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使他们保全自己的策略。因此未尝不责怪当时六国那班谋臣,他们对于祸患的考虑太粗疏,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了,而且不能了解天下的形势啊!秦国要和诸侯争夺天下,不是在于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在于韩、魏的边境;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也不是在于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在
12、于韩、魏的土地。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样。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却掩护着崤山东边的所有国家,所以全天下特别看重的地区,再也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了。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韩国,商鞅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魏国。秦昭王在还没获得韩、魏的人心以前,却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一带,范雎就认为是可怕的。既然这样那么秦国忌讳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来了。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这对秦国是危险的事情;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人家的国都,燕、赵在前面抵挡它,韩、魏就从后面偷袭它,这是危险的事啊。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赵时,却不曾有韩、魏的顾虑,就是因为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韩
13、、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它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这难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势吗?抛弃小小的韩、魏两国,(让它们)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横的秦国,它们怎能不屈服而归顺秦国呢?韩、魏因屈服而归顺秦国,从此以后秦国人就可以出动军队直达东边各国,而且让全天下都遭受到他的祸害。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这样)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来暗中援助它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永远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取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乘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