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粤教版选修1第三单元 漫步宋词第14课 苏轼词二首 定风波从来文章憎命达,自古才命两相妨。京城杭州惠州儋州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定风波苏轼知人论世此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这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官至黄州的第三年,他偏居荒野,躬耕自乐。乌台诗案:因李定等人诬告苏轼诗文“毁谤君相”,苏轼被囚于乌台。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初读初读要求:1、读准字音、节奏;2、揣摩情感。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
2、xio)/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su)烟雨/任平生。料峭(qio)/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诵读诗歌,整体感知再读感情豪迈是本词的显著特点,尝试吟诵本词。再读要求:1、欣赏朗读示范;2、跟声试读,把握情感;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xio)/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su)烟雨/任平生。探究:风雨中的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风雨中的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合作探究,品悟形象合作探究探 究 要 求1、2分钟时间独立探究,做好交流准备。2、讨论:2分钟组内合作探究,补充、完善答案,寻求最佳结果,做好展示准备。
3、3、未发言小组,做好补充准备。莫听 穿林打叶声,何妨 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 轻 胜马谁怕?一蓑 烟雨 任 平生合作探究,品悟形象从容镇定泰然自若闲适洒脱不畏坎坷无所畏惧风雨中的苏东坡雨中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沉 着豪迈旷达随遇而安上阙小结:合作探究,品悟形象探究:“风雨”和“晴”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和“晴”吗?雨过酒醒后的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料峭(qio)/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合作探究探 究 要 求1、2分钟时间独立探究,做好交流准备。2、讨论:2分钟组内合作探究,补充、完善答案,寻求最佳结果,做好展示准备。3、未发言小组,做好补充
4、、准备。合作探究,品悟形象乐观豁达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 斜照 却相迎归去,也无 风雨 也 无 晴希望宠辱不惊逆境顺境雨后东坡看破人生晴雨的智者下阙小结:旷达、乐观、宠辱不惊“风雨”“晴”名利的失和得官职的降和升人生的逆境和顺境一语双关有人说“归”字是全词的核心所在,苏轼的“归”和陶渊明的“归”能否划等号?为什么?不能。“归”字贯串于此中,是词人精神世界的缩影。“莫听”“徐行”,拒风雨于身外,这种心安是归;“也无”,这种超凡脱俗也是一种“归”。苏轼360首词中,归字出现100多次。如“试问岭南好不好,此心安处是吾乡”“吾乡何在?在心安处”。苏轼是归于“心”,陶渊明是归于“田园”。探究拓展学以致用,小试牛刀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竹轩诗兴张镃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注篆(zhun)烟:盘香的烟缕。参考答案:全诗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通过对“竹轩”“柴 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可看出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从“倦卧”“闲吟”等动作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从“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学以致用,小试牛刀课后探究:以从苏词看人生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