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孟子学习重点:理解“浩然之气”的深层内涵。学习难点:孟子关于人格塑造的“养气说”对历代仁人志士的影响和在当世的现实意义。研 习 课 文齐读孟子公孙丑上:1、何谓“浩然之气”?(或“浩然之气”有何特点?)(用原文回答)2、孟子是如何培养这种气的?(用原文回答)v(1)其为气也者,配义与道,无是,馁也。(2)是集义所在,非义袭而取之也v(3)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研 习 课 文3、揠苗助长的寓言有何作用?现在是什么意思?孟子借助这个故事是想要说明浩然之气是靠不断积累义而产生的,不是偶然地有过正义的举动就取得的。因此,对浩然之气一定要培养,但也不妄自助长它。现在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2、,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研 习 课 文4、哪些人具有“浩然之气”试举一二例,文中所言“浩然正气”对我们人格的修养有什么启发?浩然之气是由平时积累道义而产生的,一个人只要做事合乎道义,问心无愧,就可以养成这种气,此为“直养”;若行事无道和义,气则萎靡不振,就会丧失气,此为“害”。浩然之气:至大至刚,直养无害,配义与道,助长害之。所谓气,是一种主观的精神状态。本则中所谓的浩然之气,实际上是一种由长期修养道德,践履道义而产生的,对人对已毫无愧怍的充实完满的精神境界。1、本章关键词是什么?论题是什么?指名朗诵孟子滕文公下?讨论关键词是大丈夫;论题是何谓大丈夫。2、何谓大丈夫?(用原文回答)孟子认为“
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3、本章开篇提到非常厉害的两人“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公孙衍和张仪,景春是如何看待公孙衍和张仪的?孟子认为他们称得上“大丈夫”吗?指名朗诵孟子滕文公下?讨论景春是从内心里认为公孙衍、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的。他判断大丈夫的标准是张仪、公孙衍他们表现在外面的威势和个人的为所欲为。孟子认为公孙衍和张仪不是大丈夫。情感上是不认同二人的行为的。说了“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4、从孟子的论述看,什么样的人才是大丈夫?指名朗诵孟子滕文公下?讨论真正的大丈夫不是阿谀苟
4、容,窃取权势,逞个人智慧和能力,横行霸道、为所欲为的人,而是执著于道义,有志气,有节操,有作为,充满浩然正气,不为富贵迷惑,不为贫贱、威武所屈的人。小结:孟子借女子出嫁当顺从丈夫的事例,讽刺公孙衍和张仪通过阿谀苟容来窃取权势,不是真正大丈夫该做的事,并明确地阐述了什么是大丈夫。5、历史上哪些人可以称上大丈夫呢?指名朗诵孟子滕文公下?讨论精忠报国的岳飞、南宋著名民族英雄文天祥、亮剑中的李云龙等。6、浩然之气与所谓大丈夫的气节,它们的共同点在哪儿?浩然之气也好,大丈夫的气节也好,凸显的都是对仁义道德的持守和坚定的践履。学生讨论vv 孟子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养浩然之气”vv“大丈夫”气节还适用于当今社会吗?中华民族一直崇尚这种浩然正气。在民族危亡的时刻,许多仁人志士“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以天下为己任、担当道义、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大丈夫挺立于天地之 间捍卫了民族尊严。在中华民族实现复兴梦的今天,我们的社会更需要至大至刚的昂扬之气,无所偏私的光明磊落之气,廉正清明之气。有了这三气,即可抵御一切糖衣炮弹,从而涌现出“富贵不能淫,贫贱 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使我们的民族充满正气,有尊严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写作特色:(1)善用寓言,说理形象。(2)善用典型事例,增强说服力。1、熟读并背诵相关语段。2、课外练笔:读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