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之初性本善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孟子熟读文本,理解文意,掌握重点字词。壹理解孟子的性善论、四端说。保持并激活情感中固有的仁、义、礼、智四种美德贰增强追求和培养仁义礼智四种美德的自觉性。叁检查预习孺子恻隐荑稗怵惕铄羞恶之心rct bich tshuw讨论课题中“我固有之”的“我”和“固”应如何理解?课文开头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之中“不忍人之心”应如何理解?“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与“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中的两个“所以”的意思是否一样?“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中的“要”和“乡党”该怎样理解?“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其中的“扩而充之”应如何理解?第段中“乐莫大
2、焉”和“求仁莫近焉”中的“莫”和“焉”该怎样理解?(我,泛指我们每个人。固,本来。)(怜恤、同情之心)(第一个所以,的原因。第二个所以,用来 的方式)(要,求取。乡党,家乡,乡里。)(莫,没有。焉,兼词“于之”,于,比。之,代词。)(所有具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了就会扩充它们。扩而充之,发扬,努力去做)链接教材要:求取张良出,要项伯。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邀请相约内:同“纳”,结交距关,毋内诸侯。接纳乍:忽然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解读文本思考:孟子强调“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那“性善论”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四端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3、。恻:伤之切也 隐:痛之深也 羞:耻己之不善也 恶:憎人之不善也 辞:解使去己也 让:推以与人也 是:知其善而以为是也 非:知其恶而以为非也仁怜恤、同情羞耻、憎恶义推让、谦让礼指明辨是非智朱熹孟子集注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负荆请罪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如何使“发端”成熟?思考:在孟子看来,作为人,我们每个人都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那么,是不是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品德?纵观全文,孟子认为怎样才能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孟子认为要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至少要做到六个方面:要“扩而充之”。在自身所固有的仁义礼智上不断扩大充实,孜孜不倦地追求,不断提高自
4、己的仁德修养。要“存之”。“四端”人皆有之,只要用心追求,加以扩充就能得到仁义礼智。要“求”之。讲究仁义礼智,追求美好人性,就可以成为宽大为怀的仁者、遵礼作乐的长者,明辨是非的智者!要“反身而诚”、“强恕而行”。反躬自问,诚实无欺,宽容大度,推己及人。要“熟之”。仁的价值就在于使它成熟。要不“自暴自弃”。仁是人安适的住宅,义是人正确的道路,怎能舍弃?课后延伸有一个人在只有300元的情况下,捐献了200元给灾区,赢得大家的好评。后来他挣了很多的钱,据说有上亿的家财。又一次捐款,这次他捐献了500元,结果却引来的是一片骂声?为什么捐的更多了,效果却不一样呢?如果说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是我们的善心,那么“扩而充之“求之”“存之”“反身而诚”“强恕而行”“熟之”不“自暴自弃”,就是我们的善举。面对需要帮助的人,仅存善心是不够的,还要多行善举:你的一个微笑可以给予他们前行的力量,一句鼓励可以唤起他们心底的信念,一次搀扶可以使他们远离危险,一点捐助可以改变他们的一生。而这一切对我们来说也许只是举手之劳。有句话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有首歌唱道: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所以,善心和善举的结合,才是孟子“人性本善”的真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