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麻叶洞天第 八 单 元:科学之光一、导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同学们一定很爱旅游,好,既然爱旅游,我问同学们,中国旅游日是哪一天?知道的请举手。为什么要把这一天作为中国旅游日呢?Ppt显示(指名学生朗读):中国旅游日:中国旅游日:5月19日该节日起源于2001年5月19日,浙江宁海人麻绍勤以宁海徐霞客旅游俱乐部的名义,向社会发出设立“中国旅游日”的倡议,建议徐霞客游记首篇游天台山日记开篇之日(1613年5月19日)定名为中国旅游日。2011年3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决议,自2011年起,每年的5月19日为中国旅游日。看教材68页,注释1,用笔勾一下:徐霞客,明代散文家,地理学家,三十余
2、年游览了大半个中国。(增加“大旅行家”)作为大旅行家,我们安徽的黄山徐霞客当然是要来的!Ppt显示(齐读):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徐霞客漫游黄山仙境今天学习的麻叶洞天,就选自徐霞客游记。(第一部分)麻叶洞、作者及其作品介绍 麻叶洞位于湖南茶陵平水乡水源村境内,在云阳山下,与秦人古洞是姊妹洞。据徐霞客游记记载,麻叶洞幽深曲折,洞中狭窄之地较多,不太好进去,但其中的美丽胜景,是徐霞客所游览过的洞中最吸引人的。(“余所见洞,俱莫能及”)二、新授详细介绍徐霞客,思考问题;徐霞客的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Ppt显示(指名同学朗读):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
3、江苏江阴人。明朝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从小就爱探险:见山就爬,见涧就钻,见险就探。父亲对他说:”你眉宇间有烟霞之气,我看啊,你是烟霞之客,以后应当壮游四方。”从此,徐弘祖便叫徐霞客。徐霞客幼年好学,博览群书,尤钟情于地经图志。少年即立下旅行大志,足迹遍及今天的21个省、市、自治区。他不畏艰险,三次遇盗,数次绝粮,仍勇往直前,严谨地记下了观察的结果。进入云南丽江,因足疾无法行走时,仍坚持写书。他经历30多年考察撰成的徐霞客游记,60多万字,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也是描绘华夏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影响深远。徐霞客游记以日记体为主,有天台山、雁荡山、黄
4、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本书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成就。在记游的同时,还兼及当时各地的居民生活、风俗人情、少数民族的聚落分布等事,具有较高的历史学、民族学价值。该书被誉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徐霞客游记闪耀着科技之光,又富有文学色彩,值得研读。请君阅读徐霞客游记。课堂活动之一:提炼概括,思考回答徐霞客的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提醒学生:课下可观看有关视频,加深对徐霞客的了解。一代游侠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第二部分)介绍游记的常用写法移步换
5、景同学们已学完了高中语文的五本必修教材,初步具备了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作为选修课,本课中的文言文知识不是学习的重点。课前已布置预习,同学们凭借注释、工具书可自己解决字词问题,理清文章思路。下面,我们探究游记的写法移步换景。Ppt显示:(指名朗读,加深印象)“移步换景”是游记的常用写法。指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叙述、描写和说明所见所闻的不同事物。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的画面。移步换景注意事项:把观察点的变换交代清楚,让读者清楚文中所写的游览路线;把移步所见的景物展现出来,让读者看到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围绕一个中心展示不同画面,避免支离破碎和记流水账。课堂活动之二:探究课文中的移
6、步换景手法 本文作为一篇游记,也使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特别是第4段很明显。4段主要是对洞内景物的描摹,下面探究这一段中的移步换景手法,要注意不同的观察点和看见的不同景物。(学生探究,教师巡视、指导)探究后明确:几个观察点的变换:“北循”“西攀”“北转而东”。看见的景物:眼前出现一个神奇的世界“两壁石质石色,光莹欲滴,垂柱倒莲,纹若镂雕,形欲飞舞。”句子简短,语言简练,写景有动有静,色彩斑斓,洞内景物生动逼真。观察点又变换:“东下”“复值涧底”“转入”“北驰半里”“又直北半里”。看见的景物:更为奇特的景物眼前出现一条石头巷子,涧底如大路一般平坦。洞内有一石榻(像石头的床),上有石莲下垂,连成帷幔
7、,结成宝盖,还有晶莹洁白的圆柱立在后面。这些奇异的景观让读者想到当地人所说的龙宫、怪府。幸运的是,当时徐霞客只看见了龙怪的卧具,不见主人,否则真要被吃掉了,那样也就不会再有徐霞客游记了!课堂活动之三:探究课外文本中的移步换景手法 学生细读周庄水韵第5段三游周庄的内容,探究如何使用移步换景手法。(课下时间可以读读全文)先简介周庄古镇和散文周庄水韵(指名朗读):周庄,位于苏州的昆山市,有“中国第一水乡”之誉。周庄水韵是当代著名作家赵丽宏写的一篇游记散文,文章写了作者三次到周庄游览的所见所做所闻,主要写周庄水的勃勃生机,表达作者对周庄的喜爱、赞美之情。周 庄 古 镇阅读周庄水韵第5段,合作探究,明确
8、本段不同的观察点和所见所闻的不同景物(可先在草稿纸上列出要点)第一步:小船在静静的河面慢慢“滑”行。景物:船的轨迹、橹的划痕、水中倒影。(一个“滑”字,将河面的平滑如镜形象地展现出来)第二步:小船经过一座拱桥。见闻:音乐、水面。第三步:船摇过桥洞。景物:花船、农民。第四步:花船已经转了个弯,消失在后面的桥洞里。见闻:丝竹管弦声、河面。第五步:我们的小船划到了古镇的尽头。见闻:灯光、小河、水面星光、屋脊、天幕、礼花,天空、大地、古镇、屋脊、河水、楼屋、欢呼。探究后明确,Ppt显示:教师总结:周庄水韵第5段,使用移步换景手法,将游历所见的众多景物贯穿起来,井然有序,层次分明。课堂活动之四:知识迁移
9、写作指导先明 确 写 作 任 务,具体的写作留在课外,等学生到某地旅游后再写。教师点拨:如果你对游览过的景点还有印象,也可能只剩一些碎片,很难与别人分享。游览之后,最好能写一篇游记,把当时的所见所感记下来。文似看山不喜平,写游记也不是记流水账,只写看了什么,做了什么,也可写得有波澜。游记中可写的东西很多。比如,除了写山川景物之外,还可写名胜古迹,传闻轶事,前人的诗文,某地的人物,物产等。同学们学过的陆游的游记过小孤山大孤山写的内容就特别多。当然,游记不是坐在教室里就能写出的,必须先游,后记。同学们可以创造条件,争取到某地游一次,但一定要有家长老师的陪伴,然后写一篇游记。所以,这篇游记几个月甚至
10、半年后完成均可。到时候谁写好了,我们一起分享。其实,离我们学校比较近的很有名的洞就有两个,或许有的同学已经去过了。Ppt显示:补充介绍韭山洞和茅仙洞,为学生游洞、写游记创造条件 凤阳县韭山洞,离我们学校所在地长丰县水湖镇约 60公里。韭山洞,在安徽凤阳县城南30公里韭山国家森林公园内,因山里多产野韭而得名,距今已有五亿年的地质历史,为喀斯特溶洞。此洞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水经注中已有记载。唐时就有很多人入洞探奇,留下多处唐人题刻。南宋时抗金英雄王惟忠率众九万据山抗金,在山上垒石为城,现存不少古战场遗址。凤台县茅仙洞,离我们学校所在地长丰县水湖镇约 61公里。茅仙洞,道教庙宇,在安徽凤台县三峰山下。
11、洞深万丈许,传说西汉茅盈、茅固、茅衷兄弟三人曾于此幽居修炼,故得名。安徽省教育厅 下文:研学旅行将成为安徽省中小学生“必修课”!http:/ 点击数:16561皖教基20184号各市、省直管县教育局、发改委、公安局、财政局、交通局、文化局、食药监局、旅发委、保监局、团委:为了进一步推进我省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帮助中小学生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着力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根据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一、重要意义开展研学旅行,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满
12、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培养学生文明旅游意识,养成文明旅游行为习惯。二、目标任务以立德树人、培养人才为根本目的,让广大中小学生在研学旅行中体验美好家乡、美好安徽,感受安徽地域文化和家乡变化,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感受中华传统美德,感受光荣革命历史,感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增强对坚定“四个自信”的理解与认同。三、基本原则四、工作措施(一)将研学旅行纳入教育教学计划将研学旅行纳入课程计划。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研学旅行的统筹安排和业务指导,确保每位中小学生都能参加有效的研学旅行。各中小学校要结合实际,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做到有课时、有师资、进课表。五、组织领导 三、相关资料拓展党的十九大
13、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我们必须坚持文化自信,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神指引。(坚持文化自信的着力点,安徽日报2017年11月7日)无论是麻叶洞,还是徐霞客游记,都属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我们去保护,去传承。有关麻叶洞,近几年的新闻报道也比较多。这里我选了几篇文章。原文比较长,以下有删节,有改动。徐公笔下的“麻叶洞”找不着了潇湘晨报,2012年4月17日2012年4月10日,我们的采访车到达茶陵云阳山。当年,徐霞客在这里呆了4天,算是他楚游行的重要一站。公元1637年正月十一日。大地
14、严寒,山上白雪皑皑,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中记载,“峰脊冰块满枝,寒气所结,大者如拳,小者如蛋,依枝而成,遇风而坠,俱堆满地”,气候条件非常恶劣。当年,徐霞客在这里拖着一双湿透的泥巴草鞋,提着袍子,哆哆嗦嗦拐上了山后的小路。他在这里吃尽了苦头,几次差点滚下山去。他肯定没料到,过去的泥巴路,如今这里已铺上了鹅卵石,虽鲜有游人,但我们也走得极顺畅舒服。小路宽约1米,两旁长满刚冒新芽的树木,红杜鹃、紫杜鹃不时伸出枝条跳入眼帘。遗憾的是,时至今日,这个洞依然是个谜。据称,当地政府曾向老百姓悬赏3万元找到此洞,却无果。当然,我们也没能找到它。本文作者谭民政用近两年时间,重走徐霞客在湖南旅行的路线,两个“同龄
15、人”,在不同年代于同一个地点相遇,开始相同的旅程。2015年5月22日,我来到茶陵县平水镇水源村。在官方和民间的长时间、大规模、地毯式寻找之后,我并不寄希望于单枪匹马创造奇迹。但我相信,凭着徐霞客精彩而详实的记录,神奇的麻叶洞是值得探寻的。即使不能得到最终答案,那过程也会有滋有味。从上清洞前行三里多,便来到了久闻大名的麻叶洞。展现在我面前的景象,与从徐霞客游记中得来的印象完全挂不上钩。村民指给我看的“麻叶洞”,是一个规模颇大的采石场,场地中央为碎石机工作台和石砌坡道,旁边摆放着大型挖掘机,堆积着小山般的石米成品。采石场周边的石崖被炸掉,工作面进入山体深处,露出巨大豁口。自然山体不复原貌。重走徐
16、霞客余所见洞,俱莫能及:麻叶洞之谜无线湖南华声论坛,发表时间:2016年7月13日(今天的麻叶洞附近)这就是“俱莫能及”的麻叶洞吗?麻叶湾为何变成了现在这个模样呢?从小生活在将军岭下的刘桂宝告诉我:上世纪九十年代前期,麻叶湾所在的坳里组将此处石崖划为若干份,分到每家每户,用于采石,每份每年上交500元。起初是人工开采,规模很小。不久即由老板承包,进行机械化开采,每年向村里交5万元。铁路和高速公路开建后,石料销路大增,开采速度骤然加快,麻叶湾面目全非。村民们纷纷向我投诉,他们不同意采石场继续开采。爆破作业使这个山村不再宁静,花100多万元修建的公路被重车压得坑坑洼洼,每年5万元收入得不偿失。他们
17、提过多次意见,甚至多次堵路。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采石场仍然在作业,开采范围还在扩大。从水源村回来,我的心情很压抑。寻找麻叶洞轰轰烈烈了这么多年,为什么采石活动一直不能停止?美仑美奂的麻叶洞,难道就此人间蒸发了吗?同学们,麻叶洞属于传统文化,为何今天的麻叶洞找不到了?它的消失,有自然的因素,更有人类的原因。优秀传统文化,如果不注意保护,千万个麻叶洞也会消失。如何保护传统文化?怎样坚持文化自信?我们该怎么办?这些问题留给大家去思考吧!毛泽东对徐霞客及徐霞客游记的评价徐霞客游记不仅是科学作品,也是文学作品。毛泽东更称道徐霞客,推崇他“读无字之书”的实践精神。徐霞客文章之所以写得好,能有新的发现,敢于
18、否定书本的“定论”,提出自己的科学论断,这些都是他亲身游历和实地考察的结果。如徐霞客发现了金沙江是长江的源流,否定了尚书 禹贡的“岷山导江”的“定论”。毛泽东多次推荐阅读徐霞客游记,很想学徐霞客。1959年毛泽东说,如有可能,他就游历黄河、长江,从黄河口子沿河而上。搞一班人,地质学家、生物学家、文学家,只准骑马,不准坐车,骑马对身体实在好,一直往昆仑山,然后到猪八戒的那个通天河,翻过长江上游,然后沿江而下,从金沙江到崇明岛。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让中央警卫局在北京西山组建了一支秘密骑兵大队,以为考察之用。尽管由于各种原因,愿望最终没能实现,却证明了毛泽东壮游天下,调查求实的雄心壮志。课后有四项作业,大家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做:1向别人复述本文主要内容,体会徐霞客科学探索坚韧不拔的毅力。2利用网络、图书、报刊等搜集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如古代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医药学、建筑、陶瓷、造船、水利建设等)资料,与同学交流,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可写成专题文章。3课外阅读徐霞客游记全书或部分内容,了解其文学色彩和科学价值。4创造条件,在几个月的时间内,由家长或老师陪伴进行一次旅游,旅游之后模仿徐霞客游记的笔法,写一篇游记,在班级交流。四、布置作业谢 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