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章检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读四个不同地点的气候资料图,完成第12题。1.地典型植被是()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C.温带落叶阔叶林D.亚寒带针叶林2.以下能体现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地域分异的是()A.从地到地B.从地到地C.从地到地D.从地到地答案:1.B2.A解析:第1题,地7月高温少雨,1月降水较多,气温在0以上,应为地中海气候,典型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第2题,据图判断,地为温带季风气候,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地为亚热带季风气
2、候,从地到地体现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下图为自然界碳、水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第34题。3.该图可以说明()A.自然界的碳循环只能在有机界进行B.地理环境中碳循环往往跨越圈层界限C.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独立而存在D.人类目前还不能影响自然界的碳循环4.关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A.目前人类对环节M施加影响最大B.跨流域调水可以减少环节N水量的变化C.植树造林可以减少环节P和Q的水量D.修建水库可以调节环节L的水量季节变化答案:3.B4.D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二氧化碳可以在无机界循环;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人类目前通过破坏植被,大量使用矿物燃料,
3、能影响自然界的碳循环;地理环境中碳循环跨越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和岩石圈。第4题,目前人类对水循环环节施加影响最大的是地表径流;跨流域调水不会减少海洋蒸发量;植树造林可以增大林地的蒸发量和降水量;修建水库可以调节地表径流量的季节变化。读地中海周边植被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第56题。5.植被是()A.热带草原B.常绿阔叶林C.常绿硬叶林D.落叶硬叶林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植被的变化主要是受水分的影响B.植被的变化主要是受太阳辐射的影响C.高山植物的垂直变化体现了非地带性D.处植被种类贫乏,结构简单,生态系统脆弱答案:5.C6.D解析:第5题,位于地中海沿岸,该地为地中海气候,该气候下的典型植被
4、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第6题,植被的变化主要是纬度变化,受热量的影响;植被的变化主要受水分条件的影响;高山植物的垂直变化是山地垂直地带性的表现;处深居大陆内部,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植被种类贫乏,结构简单,生态系统脆弱。植被覆盖度反映了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面积的大小以及植被生长的茂盛程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植被的生长状态和生长趋势。我国华北平原光热资源丰富,主要种植冬小麦、玉米、高粱等农作物。下图示意华北平原植被生长期内林地和耕地生态区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据此完成第78题。7.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M曲线为林地生态区的植被覆盖度B.N曲线的次高值为小麦生长茂盛期C.M曲线的最高值为玉米生长茂盛期
5、D.N曲线6月份最低与谷物轮作有关8.同一农业耕作区内同一作物植被覆盖度不同,最可能是()A.耕作制度不同B.气候条件不同C.土壤种类不同D.地形坡度不同答案:7.C8.D解析:第7题,华北平原农作物多为一年两熟,冬春季节为小麦,夏秋季节为玉米,夏初小麦收获后一段时期,耕地植被覆盖度较低;而森林春季树叶发芽,至夏秋随水热条件改善而植被覆盖度不断增大,直至秋末落叶再次下降;据此可判断M表示林地,N表示耕地,则C项表述不正确。第8题,同一农业耕作区内,气候条件、土壤种类相同,耕作制度也相差不大,则差异的最主要原因可能是地形坡度不同。人类活动切碎了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破碎的栖息地间修建的“走廊”称为野
6、生动物通道,如“绿桥”(图1)等。班夫国家森林公园的野生动物通道结合当地气候、水文特征并与植被、地形融为一体,有效降低了人类活动的干扰。据此完成第910题。9.“绿桥”上面一般会种植高大的乔木和低矮灌木草本,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为食草性动物提供食物B.削弱过往车辆的光线和噪声C.绿化美化“绿桥”景观D.为了保持“绿桥”的水土10.班夫国家森林公园“绿桥”所种植乔木的主要类型最可能是()A.常绿硬叶林B.常绿阔叶林C.针叶林D.落叶阔叶林答案:9.B10.C解析:第9题,“绿桥”的功能是野生动物走廊,其上种植高大的乔木和低矮灌木草本是为了削弱桥下公路上过往车辆的光线和噪声,故选B项。第10
7、题,根据班夫国家森林公园所处的位置判断,该地的地带性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故选C项。某高山苔原带位于海拔21402210米附近,近几十年来草本植物入侵严重且区域差异明显。图1为该山苔原带不同海拔和坡度条件下的草本入侵程度图,图2为不同土壤颗粒含量随草本入侵程度的变化图。读图,完成第1113题。图1图211.该山地山麓的自然植被是()A.温带落叶阔叶林B.热带季雨林C.热带雨林D.苔藓、地衣12.草本植物入侵面积最大的区域位于()A.较低海拔处的缓坡B.较高海拔处的陡坡C.较低海拔处的陡坡D.较高海拔处的缓坡13.随着草本植物的入侵,土壤()A.孔隙增大,水分增加B.孔隙减小,水分减少C.孔隙增大
8、,水分减少D.孔隙减小,水分增加答案:11.A12.C13.D解析:第11题,苔原带位于海拔21402210米附近,那么该山地山麓的气温较苔原带高12左右,故该山地山麓的自然植被最可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第12题,读图可知,重度入侵和全入侵主要分布在2160米以下、坡度28以上区域,故草本植物入侵面积最大的区域位于较低海拔处的陡坡,C项正确。第13题,土壤中沙粒越多,土壤空隙越大,水分越容易被蒸发,土壤含水量越少。图示随着草本植物的入侵,土壤沙粒含量减少,粉粒和黏粒含量增加,故土壤空隙减小,水分增加,D项正确。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可能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面貌
9、的变化。下图是北美地区的某河流水文站1990年和2012年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和含沙量的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第1415题。14.19902012年,有关该地区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年降水量增加B.河流流量增加C.植被覆盖率上升D.河流含沙量增加15.19902012年,导致该地区河流水文特征发生变化的可能是()耕地面积不断增加水库面积增加经济林面积增大灌溉面积增加A.B.C.D.答案:14.C15.B解析:第14题,与1990年相比,2012年该河雨后流量曲线变化和含沙量曲线波峰降低,说明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能力提高。第15题,除植被增加因素外,水库也有明显的调节
10、径流量和拦截泥沙的作用。读某时段国内红叶观赏区域图,完成第1617题。16.某旅行社沿图示最佳观赏区开发红叶游精品线路,其设计的旅行时段应该是()A.9月下旬B.10月下旬C.11月下旬D.12月下旬17.为丰富红叶景观,图示最佳观赏区内欲栽培更多的红叶树种,选择的树种多为()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C.针阔混交林D.针叶林答案:16.B17.B解析:第16题,根据图示最佳观赏区的位置及出现红叶的先后顺序判断,10月下旬图示区域气温下降迅速,阳光强烈,易形成红叶。第17题,根据图示最佳观赏区的位置及出现红叶的先后顺序判断,图示最佳观赏区的地带性树种应为落叶阔叶林。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物
11、种丰富度。高黎贡山北段位于云南省西北部,调查发现,该地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随海拔上升表现出规律性变化(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第1820题。18.随着海拔上升,该地()A.木本植物丰富度逐渐减少B.木本植物丰富度逐渐增多C.草本植物丰富度呈先增后减的趋势D.草本植物丰富度呈先减后增的趋势19.该地海拔3 100米以下物种丰富度随海拔的变化主要取决于()A.土壤变化B.降水变化C.气温变化D.坡度变化20.海拔3 100米以上草本物种丰富度增多,主要原因是木本植物的变化改变了草本植物的()A.光照条件B.热量条件C.降水条件D.蒸发条件答案:18.D19.C20.A解析:第18题,随海拔
12、上升,木本植物丰富度波动减少;随海拔上升,草本植物丰富度在2900米时最低,然后又增加,故呈先减后增的趋势,D项正确。第19题,根据图示,该地海拔3100米以下,木本和草本植物的丰富度随海拔的升高都在降低,故影响因素是热量,C项正确。土壤、降水、坡度变化也会影响物种的丰富度,但是无法确定在该海拔范围内这些要素的变化趋势。第20题,海拔3100米以上木本植被的丰富度较低,草本物种丰富度增多,说明木本植被的减少使草本植被获得了更多的光照,A项正确。读天山博格达峰北坡垂直自然带图,完成第2122题。21.图中甲自然带的类型为()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温带草原带C.温带荒漠带D.针阔混交林带22.博
13、格达峰北坡自然带丰富完整,是体现垂直地带性规律的典范,对其形成影响最小的因素是()A.纬度位置B.山体坡度C.大气环流D.海拔答案:21.C22.B解析:第21题,根据山地基带和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以及垂直自然带的递变规律,可以判断甲自然带类型为温带荒漠带。第22题,纬度位置和山体的相对高度影响博格达峰垂直自然带的类型与组合;受西风(大气环流)影响,博格达峰北坡形成山地针叶林带;山体坡度对其自然带的影响较小。下图为某山地甲、乙、丙三地平均气温、年降水量资料图。读图,完成第2324题。23.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丙地位于山地的背风坡B.该山地位于赤道附近C.流经该山地所在大陆西岸
14、的洋流为暖流D.该山地东坡出现永久性积雪的海拔约为5 300米24.根据气温和降水状况判断,在甲地最可能分布的自然带是()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亚寒带针叶林带C.温带草原带D.热带雨林带答案:23.D24.C解析:第23题,根据山地图示信息可知,甲、乙、丙三地中降水最多的是丙地,则丙地应位于山地的迎风坡;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计算可知,该山地的山麓地区最冷月平均气温为913,该山地应位于亚热带地区;该地最冷月是7月,说明其位于南半球,流经该山地所在大陆西岸的洋流应为寒流;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计算可知,该山地东坡最热月平均气温为0的海拔约为5300米,即该山地东坡出现永久性积雪的海拔约为5300米。
15、第24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地的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年降水量为350毫米,最可能分布的自然带是温带草原带。二、综合题(共52分)25.(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云贵高原在距今大约两亿年前为海湾环境,堆积了深厚的石灰岩等。新生代以来,云贵高原不断抬升,始新世末,发生了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再度被抬升。西双版纳的山红树种群数量少,零星分布于海拔600850米,石灰岩基底的沟谷,是地质变迁的残留物种,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与其伴生的乔木树种多。山红树的天然繁殖能力较弱,种子成熟期在1011月,在自然状态下休眠期极短,常温贮藏2个月即完全丧失发芽能力,忌低温干燥,土壤温
16、度25以上才能萌发。下图为全球部分地质年代及干湿冷暖变化图(图1)和西双版纳山红树分布区的气候资料图(图2)。图1图2(1)推测云贵地区的山红树种群繁盛时期的古气候环境,并分析地质变迁过程对山红树种群的影响。(2)据材料分析西双版纳地区的山红树天然繁殖能力弱的自然原因。(3)分析在海南岛东南部建设山红树育苗基地是否可行,并说明理由。答案:(1)繁盛时期的气候条件比现在更加湿热。渐新世以来全球气温波动下降;新生代以来云贵地区受到多次抬升,气温下降,使山红树的繁殖环境变差;在地质变迁过程没有受到强烈的地质灾变(如火山喷发);现代山红树生存环境无明显变化,但由于位于滇南谷地,受第四纪冰期影响较少,使
17、得山红树得以残留。(2)零星分布于西双版纳地区,种群数量少,伴生树种多,种群间竞争弱,不利于幼苗生存;分布于海拔600850米,适应范围小,不利于种群扩散;山红树果实成熟期(1011月),正值旱季,水分条件差,气温和林下土温偏低,不利于种子萌发;种子休眠期极短,无法保存到水热条件优越期(49月)萌发。(3)不可行。理由:种子萌发期间土温可能达不到25 ,无法天然繁殖。或可行。理由:迎风坡降水丰富,冬季气温较高,有利于人工繁育。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云贵高原自新生代以来慢慢形成,据图1推测云贵地区的山红树种群繁盛时期的气候与后期相比,气温更高,降水更多,湿度更大。从图中可以看出自渐新世
18、以来,气温波动下降,降水减少,自新生代以来云贵地区受到多次抬升,气温下降,使山红树的繁殖环境变差,面积减少;由材料可知随着地壳的不断抬升,山红树仍然遗留至今,说明在地质变迁过程没有受到强烈的地质灾变(如火山喷发),地质环境较为稳定;最后现代山红树主要分布在600850米,石灰岩基底的沟谷,由于地处滇南地区,受第四纪冰期影响较少,使得山红树得以残留。第(2)题,根据材料西双版纳的山红树种群数量少,与其伴生的乔木树种多,说明山红树种群数量少,伴生树种多,种群间竞争弱,不利于幼苗生存;零星分布于海拔600850米,说明山红树生境特殊,适应范围小,不利于种群扩散;山红树的天然繁殖能力较弱,种子成熟期在
19、1011月,在自然状态下休眠期极短,常温贮藏2个月即完全丧失发芽能力,而在山红树发芽期间正值旱季,水分条件差,气温和林下土温偏低,不利于种子萌发等。第(3)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观点与理由一致。如果反对,根据土壤温度25以上才能萌发,海南岛虽然处于热带地区,但冬季地温可能低于25,不利于种子的天然发芽。若赞同,则从海南岛水热条件优越,可以通过人工改善自然环境进行人工培育来分析。26.(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湖冰是冰冻圈的组成部分之一,主要受大气热状况控制,并对区域能量和水循环有较大的影响,其时空变化能直接反映气候的变化状况。研究表明,湖冰完全冻结日期和完全解冻日期可以作为区域和全球
20、气候变化的指标。湖冰的冻结、消融主要受气温和风速的影响。图1为我国纳木错湖周边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图2为纳木错最大湖冰厚度和冰盛期(23月)平均气温统计图。纳木错湖区主导风向为西南风。冬季,纳木错湖区西部降温明显,但其结冰时间却晚于东部。图1图2(1)简述气温对纳木错最大湖冰厚度的影响。(2)分析纳木错西部湖区冬季降温明显但结冰晚的原因。(3)推测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对纳木错湖水及湖冰的影响。答案:(1)最大湖冰厚度与冰盛期平均气温呈负相关。冰盛期平均气温低时,最大湖冰厚度大;冰盛期平均气温高时,最大湖冰厚度小。(2)冬季受西南风影响,西部降温较快;风浪大,不易冻结;西部水域开阔,冻结初期受风的影
21、响大,很难形成稳定覆盖的湖冰。(3)对湖水的影响:湖水面积增大,湖水水量增加。对湖冰的影响:冬季封冻减缓,春季消融加速;冰层稳定性逐渐减弱。解析:第(1)题,先总体说明气温与最大湖冰厚度的关系,然后再结合最大湖冰厚度的变化加以说明。从图中可以看出,最大湖冰厚度与冰盛期平均气温呈负相关。冰盛期平均气温低时,最大湖冰厚度大;冰盛期平均气温高时,最大湖冰厚度小。第(2)题,纳木错湖区主导风向为西南风,受西南风的影响,西部降温快,风浪大,水体不易结冰;据图可知,湖泊西部水域宽阔,受热力作用影响冻结时间晚,冻结初期受风的影响大,很难形成稳定覆盖的湖冰。第(3)题,该湖泊位于青藏高原,周围多高山,全球变暖
22、会使周围高山的冰川融化,增加湖泊水量和湖水面积。气温升高,会使湖泊结冰时间变晚,消融时间提前,缩短结冰期,减弱湖冰的稳定性。27.(1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中俄石油运输管道漠(河)大(庆)线,全长953千米,其中北部的512千米穿越了多年冻土区。多年冻土分为活动层和多年冻层上下两层。地理学者研究发现,多年冻土区的融沉、冻胀丘、冰锥等对管道的安全性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冻胀丘是指多年冻土区由土和地下水受冻胀作用形成的丘状地形,按其存在时间可划分为季节性冻胀丘和多年生冻胀丘。季节性冻胀丘每年冬季发生,夏季消失(图2)。图1漠大线加格达奇观测站地温变化图图2季节性冻胀丘形成剖面示意图(1)指
23、出加格达奇多年冻土活动层和多年冻层的分界深度,并分别说明其季节特征。(2)简述季节性冻胀丘的形成原因。(3)说明季节性冻胀丘对管道的危害。(4)以“治水”为核心,提出防治季节性冻胀丘危害管道的措施。答案:(1)6米。多年冻土活动层夏季融化,冬季冻结;6米以下的多年冻层全年地温小于0 ,全年处于冻结状态。(2)该地地势低洼,夏季有沼泽分布,有稳定的地下水补给,土壤含水量大;冬季过湿土壤冻结,体积膨胀上升形成冻胀丘。(3)夏季冻土融化,管道沉降,冬季土壤冻结的挤压力抬升管道,反复冻融使管道发生弯曲变形。(4)地表开挖沟渠,排走地表水和地下水;在管道两侧的地下建设截水墙等阻水工程,阻止地下水流向管道
24、;在冻胀丘上钻孔,排干丘内水分。(任答2点即可)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该地6米以下的地方地温季节变化小,且低于0,形成多年冻层;6米以上的地方地温季节变化大,夏季气温较高,冻土层融化,冬季气温较低,冻土层冻结,形成多年冻土活动层。第(2)题,季节性冻胀丘的形成原因,可以从地形、降水等方面回答。第(3)题,夏季冻土融化,管道因地基下沉可能沉降;冬季土壤冻结的挤压力抬升管道;反复冻融使管道发生弯曲变形,影响输油安全。第(4)题,防治季节性冻胀丘危害管道的措施,可以从地表开挖沟渠、在冻胀丘上钻孔等方面回答。28.(1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经我国科学家初步测算,历史上罗布泊面积达1万
25、平方千米左右。公元450年以后,罗布泊地区的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发生巨大变化,面积逐渐缩小,后因塔里木河下游断流,20世纪70年代末罗布泊湖水完全干涸,湖面露出坚硬的钾盐壳。科学家们经多年考察发现,罗布泊入湖泥沙很少,区域内分布有大量的遗址。(1)概括罗布泊地区已发现遗址的分布特征。(2)分析罗布泊入湖泥沙少的自然原因。(3)说明罗布泊地区钾盐壳的形成过程。(4)国家提出逐步恢复罗布泊及周边生态。你认为近期可采取哪些措施?答案:(1)分布在(历史时期)罗布泊的四周及入湖河流的两岸。(2)降水少,河水下渗、蒸发,流量小;入湖周边地势低平,流速慢,河流搬运力弱;泥沙沿途沉积,入湖河段河流含沙量小。(3)地壳中的钾盐易溶解,随径流注入湖泊;罗布泊为广阔的内陆湖,湖面蒸发旺盛,加之河水断流,钾盐日渐沉积并出露地表。(4)河流上中游退耕育林;实施农业科技节水;合理调配流域水资源;罗布泊周边营造绿化带。(任意3点即可)解析:第(1)题,据图归纳罗布泊地区已发现遗址的分布特征。第(2)题,从地形地势、河流流量、含沙量等角度分析罗布泊入湖泥沙少的自然原因。第(3)题,按先后顺序从钾盐的来源、蒸发、沉积等方面说明罗布泊地区钾盐壳的形成过程。第(4)题,以水为核心,从退耕、节水、流域水资源调配、湖泊周边生态建设等角度提出恢复罗布泊及周边生态的可行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