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教材》2022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必修上 第6单元 第12课 辛亥革命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432507 上传时间:2024-06-0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2022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必修上 第6单元 第12课 辛亥革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新教材》2022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必修上 第6单元 第12课 辛亥革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新教材》2022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必修上 第6单元 第12课 辛亥革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新教材》2022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必修上 第6单元 第12课 辛亥革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新教材》2022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必修上 第6单元 第12课 辛亥革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新教材》2022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必修上 第6单元 第12课 辛亥革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新教材》2022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必修上 第6单元 第12课 辛亥革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新教材》2022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必修上 第6单元 第12课 辛亥革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新教材》2022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必修上 第6单元 第12课 辛亥革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新教材》2022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必修上 第6单元 第12课 辛亥革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新教材》2022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必修上 第6单元 第12课 辛亥革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新教材》2022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必修上 第6单元 第12课 辛亥革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新教材》2022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必修上 第6单元 第12课 辛亥革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1政治: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涨是这一时期的主流。1911年武昌起义的爆发,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实现了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1912年开始,北洋军阀逐步建立起专制独裁统治,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一系列不懈的斗争,但都以失败告终。中国处于寻找新革命道路的十字路口。2经济:这一时期,特殊的内外环境使民族资本主义获得短暂发展的机会,民族工业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和产业工人队伍迅速壮大。3思想文化:这一时期,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民主科学、社会主义等各种思潮风起云涌,激荡全国。其中,以五四运动为界,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经历了由宣传民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

2、到社会主义的转折,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第12课辛亥革命课程标准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2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遭受重挫的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2经过(1)1901年实行“新政”。内容: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结果:腐败无能的权贵掌握政权,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2)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推进立宪运动。清末“新政”及立宪的意义“新政”改革,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客观上促

3、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军事、思想、经济)条件;立宪改革客观上顺应了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潮流。(3)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4)立宪派先后发起三次速开国会的请愿运动,但很快被证明此路不通。(5)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清末“新政”及立宪失败的原因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立宪改革以维护满洲贵族专制统治为目的,实际上是一场骗局。3影响(1)这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希望。(2)“皇族内阁”使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二

4、、革命派的准备1组织上(1)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走上了革命道路。(2)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2思想上(1)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成为中国同盟会纲领。在同盟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首次提出三民主义。(2)革命派积极宣传革命的理论和主张。对“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的理解(1)同盟会的成立,有了公认的领袖孙中山。(2)有了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领导,革命活动进一步发展。(3)有了统一的革命纲领、奋斗目标和指导思想。3军事上:孙中山组

5、织多次反清武装起义,以徐锡麟、秋瑾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党人前仆后继,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引起了巨大震动。正确认识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最有特色的内容。其中“平均地权”的主张,是孙中山用以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实质是实行资产阶级土地私有制,并不是“平均分配土地”,更不能满足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一、武昌起义1有利时机:1911年5月,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武装起义。2爆发: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3结果:起义军很快控制了武汉三镇,并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湖南、广东等14个

6、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二、中华民国建立1建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新的共和政体就此产生。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目的防止袁世凯专权内容关于国体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关于民权(1)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2)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内容关于政体国家体制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分权制衡)行政体制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责任内阁制)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民国初年“西式民主实验”的具

7、体表现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确立新的共和政体;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法律形式否定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规定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和责任内阁制。3.袁世凯篡夺革命成果(1)袁世凯在英国等列强支持下,以武力威胁革命势力,又诱使革命党人展开议和。(2)在重重压力下,孙中山被迫发表让位声明。(3)袁世凯施压逼迫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清王朝结束。(4)1912年2月15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入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的手中。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积极影响政治层面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

8、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思想层面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社会层面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思想的藩篱经济层面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局限与教训(1)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 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2)没有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3)没有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图解史实】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国社会存在的几种社会政治力量相互关系示意图辛亥革命失败过程辛亥革命失败的表现及原因(1)表现: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

9、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2)原因: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考点一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及其实践考向1| 三民主义思想材料一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材料二1906年,孙中山先生说:“我们推翻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它分作两次去做。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做君主,也不能不革命。”孙中山全集解读:抓主题三民主义找关键“要为中国谋幸福”“

10、推翻满洲政府”“不愿君主一人专制”“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提素养史料实证、唯物史观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孙中山主张进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原因和目的分别是什么?这三大革命与三民主义是什么关系?提示:原因和目的:清朝统治者对内实行专制和民族压迫,对外已成为“洋人的朝廷”(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中国人民之工具),故要“民族革命”以推翻清朝统治;而“民族革命”只能推翻清政府,不能改变君主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以铲除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民主立宪政体;而要结束少数富人专制,必须进行“社会革命”以缩小社会悬殊,防止资本主义带来的贫富分化和对立。二者关系:三大革命与三民主义是一种因果关系,或者

11、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为了完成三大革命,提出与之对应的三民主义。考向2| 三民主义的实践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材料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选)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第六条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第十二条人民有选举及被选举之权第十六条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第三十条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第四十四条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第四十五条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第五十一条法官独立审

12、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解读:人民主权、自由平等和权力制衡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原则,权力制衡也是其政治制度设计的基本特点。问题:根据材料,指出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指导思想,体现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哪些原则?它在政治制度设计上有哪些特点?提示:指导思想:孙中山的民权主义。原则:主权在民(或人民主权)原则;资产阶级平等自由原则;分权与制约原则;等等。特点: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共和制);实行责任内阁制(以限制总统权力为突出特点)。特点类问题的解答特点就是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因素,通俗地说就是与众不同的地方,其特殊性一般通过和同类事物比较、鉴别中得出结论。历史特点类设问一般含有以下词语:主要特点

13、、新特点、时代特点、基本特点、共同特点、不同特点(各自特点)、共同特征、不同特征。解答时注意:1特点类问题,对能力的要求较高,回答这一类问题时,首先要明确设问涉及的主体是什么,弄清是从一个方面还是从多个方面来提炼特点,要能理解试题提供的材料信息,准确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的特征,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并做出正确的阐释。2一般来说,根据要素概括特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背景”是否有新的经济因素、阶级力量,是否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目的”是否具有多重性或是为哪一阶级(阶层)服务;“过程”是否顺利,领导力量、实力对比是否发生变化;“程度”是否彻底,有没有局限性;“性质”是否具有双重性、时代性;“时间”发

14、生的早晚、经历的长短;“内容”最突出的、最能体现某种思想的;“范围”包括地域、领域等;“影响”的深度与广度,积极与消极;等等。一、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内涵分析1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前提)。民族主义将推翻清王朝,同建立统一民族国家及共和制度相结合,因而被赋予了新时代的挽救民族危亡的新内容和新含义。但是,民族主义所反的只是满族贵族封建统治,且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主张。在革命派看来,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是由于中国的积弱,只要推翻清政府使中国振作起来,帝国主义各国就会与中国平等相待,并且可能会赞助中国革命,甚至幻想以承认帝国主义各国在中国的既得利

15、益和特权,来换取帝国主义的支持和承认,这是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的表现。2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就是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核心)。民权主义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愿望,对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起了推动作用。但是,民权主义的矛头主要指向皇帝和封建贵族,并没有把地主阶级作为整个封建统治阶级来反对,反而对汉族地主阶级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这就为汉族的旧官僚、地主、军阀混入革命阵营以可乘之机。3民生主义,其主要内容之一即“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长的地价归

16、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补充发展)。孙中山认为,在民族、民权革命成功之后,实行民生主义,就可以“思患预防”西方社会的弊端。通过平均地权实现土地国有,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封建剥削依然存在,它不能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斗争自然也就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1意义: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具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民族分裂的作用。将近代西方国家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一些基本原则在中国第一次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2局限性: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没有规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纲领,也没有具体涉及关系到“民生

17、”的土地问题,带有很大的阶级局限性,在某些地方甚至是孙中山旧三民主义的倒退。考点二近代化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考向1| 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材料“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据清德宗实录等解读:清末“新政”是在统治面临重重危机之下的自救行为,它与戊戌变法内容相似,且实质相同。问题: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新政

18、”涉及哪些方面的改革并指出其实质。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有哪些共同之处?提示:改革内容:政治或官制、军政、财政、教育、民生等。实质:通过新政进行自救,维护清朝专制统治;抵制革命。共同之处: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的改革;侧重制度改革;没有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考向2|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材料一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来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林伯渠荏苒三十年材料二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

19、腾向前,不可阻挡了摘编自胡绳武、金冲及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丰碑辛亥革命解读:抓主题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找关键“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来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提素养从政治革命和思想解放等多方面分析辛亥革命的意义(唯物史观、家国情怀)问题:根据材料,指出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提示:意义:推翻了中国的君主专制政体;破除了人们对皇帝的迷信,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文字表述的层次性在解答材料题,特别是开放性材料题时,注意文字表述要层次清晰。即在说明或论证历史问题时,注

20、意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展开,避免从某一个单一的角度反复论证说明。考向3| 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性及其教训材料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为止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赔还之责,不变更其条件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摘编自孙中山对外宣言书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解读:对外“民国亦承认赔还之责,不变更其条件”,对内“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辛亥革命的先天不足源于其指导思想和革命纲领的根本缺陷。问题:有评论

21、认为辛亥革命在耸立起彪炳千秋的丰碑的同时,也留下了启迪后人的明鉴。根据材料指出辛亥革命的不足,并指出其根源所在。提示:不足:对外,不敢公开反帝,对列强抱有幻想,表现出妥协性;对内,没有在中国真正实现“民族独立、民主”。根源:革命指导思想和纲领(三民主义)存在根本缺陷。一、从不同角度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政治史角度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长达2 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思想史角度辛亥革命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提高了人们的政治热情。南京临时政府采取移风易俗的措施,使人们的精神风貌发生了很大

22、变化经济史角度辛亥革命动摇了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在社会上迅速掀起了兴办实业的热潮,对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社会史角度辛亥革命冲击了旧的生活方式和习俗,移风易俗,使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变化二、准确理解辛亥革命成败的本质含义1辛亥革命作为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根本目的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压迫,铲除封建制度,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其直接目标是要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以挽救民族危亡。2从直接结果来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颁布了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

23、一步发展。因而可以说革命是成功的。3从最终结果来看,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所以说辛亥革命是失败的。【真题展示】(2020全国卷29)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京临时政府拟订,袁世凯收到后擅自在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孙中山表示反对,致电袁世凯强调:“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在()A是否赞同共和体制B政府组建的主导权C是否进行社会革命D临时大总统的人选【命题人揭秘】提取信息:袁世凯擅自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而孙中山强调“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转换

24、信息:双方争论的焦点表面上是清政府是否有权委任组建新政府,即政府组建的主导权,实质上是革命党人与北洋军阀的组阁权之争。联系知识:根据所学知识,由袁世凯操纵的南北议和,在重重压力之下孙中山被迫答应只要袁世凯赞同共和,逼清帝退位,中华民国政府的总统就让位给袁世凯。但材料表明袁世凯已经急不可待了。【阅卷人点评】失分1对材料的误读。容易先入为主地认为袁世凯是独夫民贼,不可能赞成共和,但材料中袁世凯显然在表面上是拥戴共和的。不明确这点就会误选A项。失分2对历史概念认知模糊。材料提及共和政府的组织属于政治革命,不是社会革命,社会革命是实现平均地权,不明确这一概念就会误选C项。失分3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学科

25、素养欠缺。双方争论表面上是清政府是否有权委任新政府,实质上是革命党人与北洋军阀的组阁权之争。不明确此点就容易误选D项。1(2018全国卷29)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A走苏俄革命道路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C解析:题干叙述突出强调的是国民党的领导问题,没有涉及革命道路问题,A项错误;以孙中山的阶级立场,不可能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B项错误;材料的主旨是孙中山

26、反思国民党的组织方法,建议学习苏俄,C项正确;反封建的目标是孙中山一直坚持的,D项错误。2(2017全国卷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 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A解析: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省留日学生人数较多,而这些正是近代被迫开放较早、旧的政治思想等因素被冲击比较早的地区,其他内地省份通商口岸、新式企

27、业等较少,旧的观念影响较大,所以留日学生也少,故A项正确;此时革命运动主要集中在两广地区,到武昌起义时,中心才转移到长江流域,留日学生的多寡与革命运动的涨落未形成对应关系,故B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鼓励国人到日本留学,留学政策没有发生变化,故C项错误;长江流域是英国的势力范围,日本在华的势力范围在福建,但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其他省份留学生也较多,故D项错误。3(2017全国卷29)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B解析:广告的受众是广大人民群众,广告成功的标志就是被群众接受,依据材料“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可知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故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改良社会风俗”,C项错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尺主要是经济的发展,D项错误。- 13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