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娄庄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历史试题练习4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428972 上传时间:2024-06-0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01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娄庄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历史试题练习4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娄庄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历史试题练习4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娄庄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历史试题练习4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娄庄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历史试题练习4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娄庄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历史试题练习4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娄庄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历史试题练习4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娄庄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历史试题练习4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娄庄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历史试题练习4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娄庄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历史试题练习4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娄庄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历史试题练习4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娄庄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历史试题练习4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娄庄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历史试题练习4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娄庄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历史试题练习4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娄庄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历史试题练习4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娄庄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历史试题练习4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7届娄庄中学高三第一学期历史试题练习420169.17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先秦诸子中,有人认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下列主张与上述言论观点相近的是A“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B“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C“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D“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2贞观四年,唐太宗问政于张玄素。玄素曰:“臣观自古以来,未有如隋室丧乱之甚,岂非其君自专,其法日乱

2、。向使君虚受于上,臣弼违于下,岂至於此如其广任贤良,高居深视,百司奉职,谁敢犯之。”材料表明,张玄素A.痛陈隋室苛法之弊 B.反对君主独断专行 C.主张实行分权制衡 D.建议扩大取士范围3南宋陆游曾作诗云:“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上述诗文主要反映出中国古代农民A.重视历法指导 B.关注生态环境 C.讲求精耕细作 D.注重农事时令4.清髙宗实录记载乾隆上谕:“市井之事,当听民间自为流通,一经官办,本求有益于民,而奉行未协,转多扞格(抵触之意)。”该上谕表明乾隆皇帝A.推行以商养官 B.摒弃抑商政策

3、 C.放宽集市管理 D.主张藏富于民5 1854年,英国向清政府提出中国全境开放通商、外国公使常驻北京、鸦片贸易合法化等18项修约条款。清朝君臣认为南京条约是“万年和约”,不应另立新章,对英国的要求未予理睬。此后,A.英国借镇压太平军为名入京施压 B.英法两国组成联军发动侵华战争C.列强乘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D.英国私自在京设使馆区驻兵保护6美国企业家百森(18751967年)就中国近况谈到:“西方普遍认为这场起义取得的胜利是暂时的,我认为这不正确。革命从一开始便进展顺利,起义军展现出了良好的战略判断力。这是一场现代化的战争。外国人的生命财产受到了很好保护事实上,各国一直在等待借口进行干涉

4、,以此造成中国人最惧怕的事情,即瓜分中国。”文中的“起义”是指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D.北伐战争7张謇在1905年时曾说过:“革命有圣贤,权奸,盜贼之异。圣贤旷世不可得,权奸今亦无其人,盗贼为之,则六朝五代可鉴。而今世犹有外交之关系,与昔不同。不若立宪,可以安上全下,国犹可国。”材料表明张謇A.主张借鉴历史闹革命B.从革命开始转向立宪 C.认为立宪潜伏着危险D.对清朝仍然抱有幻想8 1920年,陈独秀曾著文写道:“我向来有两种信念:一是相信进化无穷期,古往今来只有在一时代是补偏救弊的贤哲,时间上没有万世师表的圣人,也没有推诸万世而皆准的制度;一是相信在复杂的人类社会,只有

5、一方面的真理,对于社会各有一种救济的学说,空间上没有包医百病的良方。”这突出反映出了作者的A.民主精神B.自由精神C.批判精神D.平等精神致订户:鉴于城西地区形势,今早已无法按时投递所有报纸。凡未投递之报纸均存放于本处并择日递送, 订户也可自行前来索取.民国二十六年十月二十八日9北京大学在1923年时进行了一次选举世界第一伟人的民意测验,497票中,列宁独得227票位居第一”,美国总统威尔逊得51票列第二。这一结果,折射出当时中国知识界榜样转移的思想状态。“榜样转移”是因为A.探索西方政体失败 B.西方文明渐趋衰落 C.民主共和渐入人心 D.国共合作初见成效10右图为字林西报曾经发表过的一则声

6、明,与该声明有关的历史事件是A北伐战争 B五四运动 C淞沪会战 D渡江战役11毛泽东在全国工商联某届代表大会的座谈会上曾说道:“有人认为可以采取中间立场, 站在美苏之间,做个桥梁。我们认为,站在中间的办法并不好大工厂我们还不会设计,例如化学、钢铁、坦克、汽车、飞机等工厂,谁替我们设计的呢如果站在美苏之间,看起来很好,独立了,其实是不会独立的。”这一讲话旨在强调A.中美建交的可能性 B.独立自主的必要性 C.三大改造的迫切性D.“一边倒”的重要性12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的国际团结在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条件下

7、,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尽快地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农业和科学文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以上材料最有可能出自于A. 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 B.1956年中共八大上的政治报告C. 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D.1987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路线13 1984年3月24日,福建日报刊登了本省55名厂长、经理联名写给省委、省政府的一封公开信(见右图)。这封公开信很快轰动全国。厂长、经理们的“呼吁”源于A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 B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阻碍农业发展C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深入人心14古代雅典的陪审法庭是日常司法机关,各法庭审理的案件是通过抽签选定

8、的,各庭的房间、法庭主持人、监票人的产生,也由抽签决定,其责任是一次性的,下次开庭需再次抽签。这种做法体现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A.人人平等 B.民主监督 C.法律至上 D.轮番而治15卢梭说:“人生下来就是自由的,人可以说是自由的动物。那么,人民的自由虽可用法律加以保障,但它是天所赐予的,为任何人所必不可少。如果有人不取这天所赐予的自由,那就是对天犯了大罪,对自己又是莫大的耻辱。”可见,卢梭主张A.天赋人权 B.主权在民 C.人非工具 D.社会契约16 1783年,英国政坛不稳,一年内更换了三届内阁。英国议会下院又对刚上台执政的小 威廉皮特内阁提出了“不信任案”。但小威廉皮特未向下院称臣和接

9、受辞职,而是要求英王乔治三世下令提前解散并重新选举下院。为保持内阁的相对稳定,英王批准了小威廉皮特首相的要求,下令将未满任期的议会下院解散。材料表明A.英国国王仍是国家权力的中心 B.英国内阁与议会可以相互监督制衡C.解散下院不利于英国政坛的稳定 D.英国内阁对议会负责的机制被破坏17 1924年12月,在俄共“十四大”上斯大林首次给新经济政策下了一个定义:“新经济政策是无产阶级国家所采取的一种特殊政策,它预计到在经济命脉掌握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的条件下容许资本主义存在,预计到社会主义成分同资本主义成分的斗争,预计到社会主义成分的作用日益增长而资本主义成分的作用日益削弱。”斯大林的这一定义A认识

10、到利用资本主义的重要性 B强调了同资本主义成分作斗争C促进了新经济政策的发展完善 D直接导致苏联社会主义的建成18 “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西方现代社会国家调节社会利益分配和财富分配国家以社会的名义侵犯资本。”这反映出的是战后西方发达国家A.调整经济政策,发展“混合经济” B.削弱私人资本,避免盲目生产C.建立国营企业,大力推行国有化 D.完善福利制度,保障公民权利19俄国历史学家德米特连科说:“到(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社会几乎所有阶层都无一例外地因无自由而痛苦,经受着心理的折磨。知识分子想得到完全的民主和个人自由。大多数工人和职员需要更好的组织和劳动报酬,特别是公平地分配社会财富。一部分农

11、民指望成为自己的土地和劳动成果的真正主人。”材料反映出A“冷战”影响了苏联社会的稳定 B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陷入严重危机C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初已名存实亡 D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未取得任何成果20 “这些作家想象力丰富,注意通过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情感世界。他们的作品对下层劳动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尽管用人道主义道德感化去改变世界的愿望流于空幻,但却极富感召力,给人以巨大的鼓舞。”下列作品与材料所指属于同一流派的是A B C 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小题13分,第22小题11分,第23小题13分,第24小题13分,第25小题10分,共计60分。21、(13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汉初

12、儒生)即便对先秦儒家所追求的那个浪漫柔情的美好世界同样地执着,如果不想被历史和现实无情地抛弃,他也不得不清醒地面对眼前冷酷的事实。既然不能改变世界,那就只有改变世界观。 毛圣泰董仲舒对儒学的法家化改造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天子受命于大,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气起,而天地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

13、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并兼之路。盐铁皆归于民。去奴婢,除专杀之威。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夫仁、谊、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摘编自汉书董仲舒传春秋繁露等材料三 董仲舒开启了儒家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先秦儒家有什么不足?(2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

14、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中哪些继承了先秦的儒家思想?(2分)在哪些方面发展了儒家思想?(2分)在此基础上概括指出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2分)(3)据材料三指出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产生的影响。(3分)(4)综合上述材料,儒家思想在先秦和汉代的不同地位说明了什么?(2分)22、(11分)促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是加速农业现代化和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8世纪到19世纪中期,英国圈地运动进入第二次高潮(见下表)。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集约式耕作使独立经营的连成片的大农场成为迫切的需要。农业产量的增加和粮食上涨,使农场变成牧场的趋势减缓,而农场所需的劳动力比牧场多。同时城

15、市逐渐兴起,工场和工厂的发展,吸收了被逐出土地的农民,这些因素都使圈地运动的阻力大大减小了,最终完成了圈地运动。1819世纪英国圈地运动表年份 项目1760年以前17611796年17971820年发布圈地法令208项1482项1727项圈占农民土地310000英亩1830000英亩改编自杨民土地改革与工业化的相互作用材料二 20世纪2030年代,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形成了集体农庄经济制度。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其播种结构、播种面积、单产量、总产量、牧畜种类数量、农艺措施以及农蓄产品的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

16、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1953年斯大林逝世时,农庄义务交售的产品价格与成本之比为:粮食13 2%,土豆75%,牛肉5%。与此相对应的是严峻的农业形势;1953年的人均粮食和肉类的产量只有432公斤和30公斤,比革命前1913年的540公斤和314公斤还要低。 吕奔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研究(19271939)材料三 分田到户、包产到户在那些已经使用机械生产的中国平原地区显然是倒退。因为单干就要废弃机耕,实行畜耕和人耕,而农业现代化的表现就是耕作机械化。但是,人少地多,干部分配不公,农民宁愿出力出汗也愿意分田到户。“从机耕到人耕,确实令人感到可笑,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却高涨起来了。他们

17、不惜出力出汗,也要把地种好,为了能畜耕,他们自动地互相换地,然后或一家买牲口,或两三家合买牲口,一时牲口的价值猛涨。” 摘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圈地运动”的有利因素。(4分)(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与英国相比,苏联在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方面有何显著特点?(3分)(3)概述材料三中关于“分田到户、包产到户”的两种观点。(2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农村土地开发利用的认识。(2分)23、(13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近代化道路。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

18、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合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中国的现代化是被延误了的现代化。为什么一个前现代世界长期发展领先地位的悠久文明,在向现代化世界的转变过程中如此步履维艰、艰险迭起呢?对于这一问题,学术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基本观点:一种观点可称之为外因论,认为主要是由于外来资本主义的渗透和帝国主义的

19、侵略造成的,“侵略一反侵略”是这一研究取向的基本分析框架;另一种观点可称为内因论,即认为中国现代化延误的主要症结在于传统文明的落后性,制度的独特性,中国历史发展的停滞性等内在弱点。“传统一现代性”的对立是这种解释的分析框架。 罗荣渠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延误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化的角度阐述三次战争对中国的不同影响。(6分)(2)你赞成材料二中关于中国现代化被延误原因的哪一种观点?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7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200字左右)24、(13分)海洋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图历史上的海上

20、丝绸之路是在东亚直到非洲东海岸之间一系列港口组成的海上贸易网络,从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促成了贸易交流与地理知识、航海科技的传播。在古代这就是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和平友好往来的见证,也反映了中国在历史上的强大时期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注重平等的经贸往来,与欧洲的殖民主义做法完全不同。 拓展海上丝绸之路复兴海洋文明(凤凰网2014年9月17日)材料二 自公元1500年,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地区以来,欧洲国家就利用它们在工业技术、经济与政治制度上的优势,孜孜不倦地探求在这个全新时代寻求霸权的道路:从西班牙国王伊莎贝拉女王(到)英国女王维多利亚,都清楚地明白经

21、济发展、海外扩张与军事征服,将成为构筑一个大国的三根必要支柱。 朱步冲西方大国崛起的条件:海权,工业,殖民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全球化的参与者到塑造者,逐渐走向了全球化舞台的中央今年,中国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远景与行动,这标志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正式出台,这不单是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升级版,也是中国提出的全球化战略的一部分。 中国版的全球化方略:一带一路材料四 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一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愿通过

22、扩大同东盟国家各领域务实合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同东盟国家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节选2013年10月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重要演讲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史实说明海上丝绸之路“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分)这一“海路”反映了我国古代怎样的对外政策?(2分)(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中国相比,近代西方列强征服世界的手段有何不同?(2分)从全球化的视野出发评价西方列强征服世界的活动。(2分)(3)据材料三、四指出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的国内国际背景及价值追求。(4分)25、(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3、历史上人们对王安石变法莫衷一是,褒贬不一。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有一次司马光批评王安石“不过头会箕敛,以尽民财;民皆为盗,非国之福”,王安石反驳道:“善理财者,不加赋而上用足。”司马光回击道:“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则在官。”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二 王安石认为,青苗法可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但苏辙认为,这是王安石“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而韩琦认为,“乡村上三等并坊郭有物业人户,乃从来兼并之家也,今皆多得借钱,每借一贯,令纳一贯三百文,则是官放息钱也”。摘编自岳麓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三 一千

24、年来王安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好像一个谜似的,为人们所不理解。封建学者把他看做“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异端,而资产阶级学者则把他捧到天上,好像在千年前他就是一个为资本主义世界设计的大人物。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请回答:(1)材料一中司马光和王安石就何问题发生了激烈争论?(1分)王安石变法中的哪些措施一定程度上回答了司马光的质疑?(3分)(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青苗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3分)(3)综上所述,联系所学知识,你认为该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事件(或人物)?(3分)2017届娄庄中学高三第一学期历史试题练习4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169.17 一、选

25、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题号12345678910答案ABDCBCDCAC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DCADABBDB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小题13分,第22小题11分,第23小题13分,第24小题13分,第25小题10分,共计60分。21、(14 分)(1)脱离现实。(2分)(2)继承:民本、仁政。(2分)发展:神化皇权、天人感应。(2分)特点:外儒内法、神学倾向。(2分)(3) 利于大一统、中央集权;奉为正统,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利于中华民族心理特征的形成。(3分)(4)

26、 思想要适应时代需要,与时俱进。(2分)22、(11分)(1)因素: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圈地法令的颁布;农业技术的进步(集约式大农场的推动等);工业革命的进行。(4分)(2)特点:建立集体农庄,发展公有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牺牲农业发展工业(提供资金原料等)。(3分)(3)观点一:“包产到户”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1分)观点二:“包产到户”限制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机械化。(1分)(4)促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是加速农业生产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在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生产关系调整要适应生产力。(任答两点,2分,其他言之成理也可赋分)23、(13分)(1

27、)鸦片战争: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为民族工业的产生提供劳动力和商品市场;(1分)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萌发,中国迈出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1分) 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兴起,中国迈出近代化的第一步;(1分)民族工业产生。(1分)甲午中日战争: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工业初步发展;(1分)戊戌变法兴起,中国迈出政治变革的第一步。(1分)(2)观点一:外因论。(1分) 政治:列强通过侵略战争迫使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破坏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列强在中国扶植代理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逐步确立,使中国近代化失去了独立发展的可能性;列强的侵略造成近代中国局势动荡,缺乏稳定的环境。(3分) 经

28、济:列强对中国商品输出,把中国变成了它们倾销商品的市场和取得廉价原料的基地;中国的传统手工业遭到排挤和打击,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扩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分) 观点二:内因论。(1分) 政治:封建制度根深蒂固;守旧势力的反对与阻挠;政治运动频繁、长期的社会动荡。(任答两点得2分) 经济:自然经济长期居主导地位;重农抑商及闭关锁国政策;使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阻碍,封建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任答两点得2分)思想文化:封建礼教的束缚;文字狱和八股取士政策的存在;传统重义轻利的思想使中国缺乏创新人才。(任答两点得2分)24、(13分)(1)

29、原因:封建经济的繁荣;造船技术的进步;指南针的应用;政府重视海外贸易。(任答三点得3分)政策:对外开放、平等贸易。(2分)(2)手段:武力征服、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等。(任答两点得2分) 评价:使世界各地逐渐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2分)(3)背景: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的加强。(2分) 价值追求:共同发展、共同繁荣。(2分)25、(10分)(1)问题:理财。(1分)措施: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3分)(2)问题:与民争利;地方官强制农民借贷从中谋利;实际推行中加重人民负担。(3分)(3)评价:一分为二的辩证评价;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评价

30、;客观公正地实是求实评价;用发展的观点去评价。(任答3点3分)2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凡为人君,患于不均,不能推诚御物。苟能均诚,胡越之人亦可亲如兄弟。魏书高祖纪材料二 高祖曰:朕昨入城,见车上妇人冠帽而著小襦袄者,若为如此,尚书何为不察?澄曰:著犹少于不著者。高祖曰:深可怪也!任城意欲令全著乎?魏书任城王元澄传材料三 魏孝文帝的厉行改革,读史的人都说他是失策。这种观察,也是谬误了的。议论他的人,不过说他是:从此以后就同化于汉族,失掉本来雄武的特质。然而不如此,难道想永远凭籍武力和汉族相持么?总而言之,以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国,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

31、免的。吕思勉中国通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为改变“不均”推行的经济措施及其政治目的。(2分)(2)材料二中孝文帝为何批评元澄?这说明了什么?(4分)(3)材料三的作者是如何评价孝文帝改革的?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4分)24(10分)A(1)均田制。缓和民族矛盾,加强统治。(2分)(2)仍然有人穿胡服;元澄未能尽职贯彻诏令。(2分)传统旧俗难以根除,改革阻力大;孝文帝坚决推进改革。(2分) (3)认为改革促进民族融合;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汉化政策符合历史发展趋势。(3分)改革缓和社会矛盾,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言之成理即可得分)(1分)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