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章末过关检测(四)A卷知识点一种群的特征1.下列有关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B.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C.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而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D.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答案C解析根据调查的对象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以及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需要注意的问题。标志重捕法常用于动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使用范围是活动能力强和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等。样方法常用于植物种
2、群密度的取样调查,但也可用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蚜虫、跳蝻、昆虫卵等。2.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A.给海龟安装示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B.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C.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达乌尔黄鼠的丰(富)度答案D解析达乌尔黄鼠是一个种群,用标志重捕法可调查该种群的密度;采用给海龟安装示踪器、给大雁佩戴标志环的方法,可对其移动路线进行调查;样方法研究的对象为相对固定的生物,如固着在岩礁上的贝类。3.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做的分析,错误的是()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预
3、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D.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答案D解析解题时,要抓住图示中决定种群密度这一信息。由于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性别比例,可以推知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中的分别是指死亡率、出生率、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知识点二种群数量的变化4.下图所示为自然环境中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d处波动可能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B.“涸泽而渔”会使鱼的数量下降至b以下,使生态系统发展停滞甚至崩溃C.灭鼠时如果仅杀死一半的老鼠,可能效果适得其反D.c处种群个体数量不再上升的原因与环境容纳量无关答案D解析d
4、处波动可能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波动造成的。“涸泽而渔”使鱼的种群数量过少,小于,增长速率慢,使生态系统发展停滞甚至崩溃。灭鼠时杀死一半的老鼠,即剩余,鼠群增长速率快,很快能恢复到原状。环境容纳量限制了c处种群个体数量的上升。5.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A.种群数量最大B.种群增长量最大C.种群数量相对稳定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答案B解析种群数量在时,增长速率最大,即单位时间内的增长量最多。6.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方法与注意事项中,不正确的是()A.计数
5、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法B.该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组,不需要做重复实验C.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时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D.在显微镜下统计酵母菌数量时视野不能太亮答案B解析统计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一般用抽样检测法,A项正确;该实验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在时间上形成自身对照,无需设置对照组,要获得准确的实验数据,必须重复实验,求平均值,B项错误;为了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和计数准确,取样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C项正确;因酵母菌和培养液的折光率比较低,用显微镜观察时视野不能太亮,D项正确。7.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
6、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 A.100只 B.200只 C.300只 D.400只答案D解析第10年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仅为环境容纳量的一半,即200,因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的K值应为400只。8.如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B.在K值之前,种群的数量逐渐增大C.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他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死亡率D.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才能开始捕捞答案D解析K值代表的是环境容纳量,即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在达到K值前,种群数量逐渐增大;达到K值后,种群增长率为0,若不考虑迁入
7、与迁出,则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当。根据相关原理,要获得最大的产量,捕鱼应在K值前,而保持种群数量在左右。9.外来新物种侵入到一个新的环境,可能会()其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内呈“J”型增长其种群数量增长不受天敌等外界因素的制约其种群可能会威胁到境内物种多样性其种群会由于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A. B. C. D.答案D解析若有天敌存在,任何种群数量的变化都会受到天敌的制约,即不会出现,而都是有可能出现的。知识点三群落的结构10.高密度混养的大、小鲈鱼,蚜虫与草,蝗虫与草,这些生物之间的关系依次是()A.种内斗争、捕食、捕食B.捕食、捕食、捕食C.种内斗争、寄生、捕食D.捕食、寄生、捕食答案C解析大、小鲈鱼
8、混养时,大鲈鱼以小鲈鱼为食,这属于种内斗争,而不是种间关系;蚜虫具有刺吸式口器,靠吸食植物汁液为生,属于寄生关系;蝗虫具有咀嚼式口器,可嚼碎食物,故蝗虫与草应属于捕食关系。11.豚草是原产北美的植物,某课外小组对某地区的一片闲散地的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五年的调查,部分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年份20052006200720082009豚草0.30.61.11.52.3狗尾草10.09.286.85.5龙葵3.02.00.400A.可以推测该区域植物的丰富度在增加B.调查豚草的种群密度应该采取样方法C.豚草入侵不会改变该区域群落演替的速度与方向D.该区域豚草
9、的种群数量将保持“J”型增长答案B解析从表中信息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豚草种群密度增大,狗尾草种群密度降低,龙葵被淘汰,因而该区域植物的丰富度在降低。由于豚草入侵,该区域群落演替的速度与方向发生了改变。豚草的种群密度不断增大,种内斗争激烈,最终呈“S”型增长。12.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衣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A.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彼此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C.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D.物种组成及比例答案A解析信息中可以看出,森林群落中垂直方向上分布着不同的植被,水平方向上植物种类也
10、有差别,这体现了群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3.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A.标志重捕法调查野兔种群密度时个别标志物脱落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C.样方法调查法国梧桐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D.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以及相邻两边及其夹角的菌体答案C解析标志重捕法调查野兔种群密度时个别标志物脱落会使计算出的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大;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应在较大的人群中进行,如果在患者家系中调查会使所得发病率偏大;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以及相邻两边及其夹角的菌体,这样得到的数
11、值基本上与实际相符;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要随机取样,如果选择个体较少的区域作为样方,则计算的数值小于实际数值。知识点四群落的演替14.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B.群落的初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C.群落的初生演替速度通常非常缓慢D.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无关答案D解析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区域内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替代的过程叫群落的演替;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叫初生演替,初生演替速度较慢,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光照条件影响着动物的分布、生理、繁殖等,故影响动物群落的演替。
12、故选D。15.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D.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答案C解析A项,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一个种群。B项,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种群密度,调查壁虎的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C项,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相对稳定,但并非不再变化。D项,近岸区和湖心区属于不同地段,因水分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类,构
13、成群落的水平结构。16.为探究食物相同的三种水生动物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某小组进行了下列3组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其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组1: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如图中曲线a所示。组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所示。组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1)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_代表的类似,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_结构。(2)在玻璃温室中放
14、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_代表的类似。答案(1)d和e水平(2)b和f解析(1)由题可知,组1甲为a曲线,组2乙为f曲线,因此组2甲为b曲线,组3中乙、丙均较组1少,所以c曲线为组1乙,d曲线、e曲线为组3乙、丙。即a、c为分别培养的甲、乙,b、f为混合培养的甲、乙,d、e为组3的曲线。两种鱼分别位于中央底部和河岸底部,相当于组3,所以与曲线d、e类似,一个在中央,一个在河岸底部。由于两者是同一地域中地形等因素引起的分布不同,因此二者体现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2)“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说明二者构成竞争关系,类似组2情况,即与曲线b、f类似
15、。17.某兴趣小组同学欲对“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进行调查研究。对于有较强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的土壤动物,他们用自制的取样器进行土壤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1)此研究在实施计划中,主要的操作环节有取样、采集小动物、观察和分类、统计和分析。(2)在采集小动物时,对体型较大的可用_取出。对体型较小的可用_采集。(3)请设计一个数据收集和统计表。(4)该兴趣小组拟对一种新型杀虫剂对环境中生物的影响进行探究实验,请利用下列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实验材料:加水稀释的杀虫剂,蚯蚓若干,相同木箱数只,富含腐殖质的土壤,清水。实验步骤:a.取_,在其中铺满
16、相同厚度的_;b.分别向A、B木箱中喷洒_并使土壤保持湿润透气;c.向A、B木箱中投放_;d.观察并记录_。预期结果及结论:结果结论e.如果A木箱中蚯蚓生活状态(活动能力、存活数量等)明显差于B组则说明_f.如果_则说明杀虫剂对蚯蚓无影响g.如果_则说明_若无蚯蚓,你如何设计该实验?_。答案(2)包着纱布的镊子吸虫器(3)某地土壤小动物类群(种类)和数量统计表动物类群(种类)名称个体数量(4)a.木箱两只,编号A、B富含腐殖质的土壤b.等量的加水稀释的杀虫剂和清水c.等数量的、大小和生活状态相似的蚯蚓,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d.A、B木箱中蚯蚓的存活情况预期结果及结论结果结论杀虫剂对蚯蚓有毒
17、害作用f.A木箱中蚯蚓生活状态(活动能力、存活数量等)与B组相当g.A木箱中蚯蚓生活状态(活动能力、存活数量等)明显好于B组杀虫剂有利于蚯蚓生存可直接统计喷洒杀虫剂和清水后两箱土壤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加以对照说明解析(2)为避免伤及小动物,体型较大的要用包纱布的镊子取出,体型较小的要用吸虫器采集。(3)设计的表格要体现出动物的种类及每种的数量。(4)注意在“新型杀虫剂有无”为自变量的基础上,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原则设计实验,在A、B两木箱中放置等数量的、大小和生活状态相似的蚯蚓,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并分别投放等量的加水稀释的杀虫剂和清水,观察A、B两箱中蚯蚓的存活情况,由于是探究实验,
18、预期结果应注意各种可能性。B卷一、选择题1.“食人鱼”是一种有极强生存能力的肉食鱼类,一旦进入自然生态水域,就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假如该物种进入某湖泊,下图中的曲线能准确表达其种群数量变化特点的是()答案A解析在自然界中,种群不能无限地增长,因为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制约因素(捕食、食物供应、传染病流行等)的作用也在增加。所以在自然环境中,所有生物的种群增长是一个“S”型曲线。2.对某地区新引入一种鸟的种群增长速率17年的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如下表。下列对该鸟种群描述正确的是()年份第1年第2年第3年第4年第5年第6年第7年增长速率0.661.242.813.672.941.650.03A.种
19、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C.种群增长受种群密度的制约D.第34年中种内斗争最激烈答案C解析从表中知,增长速率是先增大后减少,符合“S”型曲线的特征,种群个体的数量在不断增加,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故A、B错误。生物的生存空间是有限的,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种群密度的增大,种内斗争的加大,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种群增长速率变慢,故C正确。种内斗争最激烈时候应该是种内数量最大,种群密度最高时,由表可知是第7年,故D错误。3.如图中曲线表示某种群的出生率,曲线表示其死亡率。则()A.种群在C点之前呈“J”型曲线增长,C点之后呈“S”型曲线增长B.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是A
20、点对应的时期C.C点时此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环境容纳量D.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变化受食物的影响答案C解析由图可知,随着时间的变化,种群死亡率逐渐升高,出生率逐渐下降;C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说明此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环境容纳量;种群数量在C点之前呈现增长趋势,C点之后呈现下降趋势,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位于A点之前;从曲线中不能得出种群数量变化受食物影响的结论。4.下图表示某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甲、乙两种群可能为竞争关系,甲的竞争力小于乙,竞争强度弱强弱B.t2t3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乙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甲种群在t1t2时间内种群数
21、量增加,在t2t3时间内种群数量减少D.t4时间时,甲的种群密度最小,乙的种群密度最大答案A解析注意坐标的纵轴为“种群增长速率”,分析甲、乙两种群的数量变化可以看出,它们的关系属于竞争力悬殊较大的竞争。从结果看,乙处于竞争优势地位。如果坐标的纵轴改为“种群中个体的数量”,则类似于课本中讲的“S”型增长曲线;t2和t4相当于“S”型曲线中的值,t3和t5相当于“S”型曲线中的K值,此时对应的甲、乙种群密度达到最大值。据此我们可以得出t1t2时间段内甲、乙种群数量都增长,在t2t3时间内,甲、乙种群数量还是增加。5.从生物学角度看,下列古诗中表现为竞争关系的是()A.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22、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C.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答案B解析6.为除去有害于农作物的某种害虫而引入蜘蛛后,对两个种群进行调查,得出如图所示的结果。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在A期间,若对害虫施杀虫剂,蜘蛛的数量将增加得更快B.在B期间,蜘蛛数量减少的原因是蜘蛛的食物不足C.在C期间的平衡状态与A期间和B期间中发生的两个种群的相互作用没有关系D.图中所示的蜘蛛和害虫的关系是竞争答案B解析施用农药后害虫大量死亡,蜘蛛的食物不足,另外农药往往对蜘蛛也有毒害作用,所以蜘蛛的数量将会减少。C期间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是捕食关系的相对稳定产生的。7.在某一生态保护区
23、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依据图中的数据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两种群互相不影响,种群变化无规则性B.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两种群相互影响,使种群数量呈现波动现象C.捕食者种群数量受被捕食者控制,但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变化不受捕食者种群数量的影响D.被捕食者种群数量受捕食者控制,但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变化不受被捕食者种群数量的影响答案B解析捕食关系是生物界最常见的种间关系之一,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相互影响,当被捕食者种群数量增加时,捕食者种群数量由于食物增加而增加,当捕食者种群数量增加时,被捕食者种群数量由于被大量捕食而减少,又使捕食者种群数量因食物缺乏而减少。8.
24、下列关于研究种群数量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调查某地区松树的种群数量,样方面积应该取1 m2B.标志重捕法不适用于调查土壤动物中的蚯蚓C.对酵母菌计数时,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满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及其四周边缘,轻轻盖上盖玻片后即可镜检D.可采用取样器采集土样调查鼠类数量答案B解析松树个体较大,样方面积取1 m2太小。对酵母菌计数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调查鼠类数量时,应该采用标志重捕法。土壤动物中的蚯蚓个体较小,不适合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应用取样器取样法。9.在自然界中,每一种生物几乎都受到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如图1表示甲、乙两种生物之间
25、的数量变化关系,在图2所示的四个营养关系图中,与其所表示的种间数量关系最相符合的是()答案D解析题图1中,甲、乙之间为捕食关系(乙捕食甲)。图2所示各选项的箭头表示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A表示互利共生关系;B表示寄生关系;C中甲、乙之间为竞争关系,而丙可以是生物,也可以是非生物;D表示捕食关系。10.在探究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实验中,某小组设计的采集小动物的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采集的原理是利用土壤动物的趋光性B.灯罩的功能是防止昆虫逃跑C.金属筛网阻止小动物向下移动D.广口瓶中需要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答案D解析采集小动物的原理是利用土壤动物的避光性;灯罩的功能是聚
26、光;金属筛网可阻止泥土滑落,但小动物可向下移动,便于收集;广口瓶中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便于保存小动物。11.如图为某地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该人群的年龄组成()A.由稳定型变为增长型 B.由衰退型变为稳定型C.由增长型变为稳定型 D.由稳定型变为衰退型答案A解析开始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年龄组成为稳定型;最后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故年龄组成变为增长型。12.如图是某温带地区在初生演替过程中两物种数量值的变化曲线,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A.A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B表示整个植被的生物量B.A表示整个植被的生物量,B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C.A表示食肉类的种类数量,B表示食肉
27、类的生物总量D.A表示土壤中腐殖质总量,B表示整个植被中的种类数量答案A解析在初生演替的过程中,首先经过地衣和苔藓阶段,到了一定阶段,草本植物在竞争中占据优势,数量逐渐增多。这时,各种昆虫和其他小动物开始进入到这个地区,之后灌木和小树开始生长,灌木比草本植物更为高大,“剥夺”了草本植物的阳光,逐渐取代了部分草本植物,因而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逐渐减少,但整个植被的生物量逐渐增多。二、非选择题13.有一片长着马尾松和山毛榉的针阔混交林,对两个树种的存有量逐年进行统计,并把马尾松存有量与山毛榉存有量的比值记为C,作曲线如下图。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1)两树种处于竞争状态的年份段是_。(2)两树种处于
28、平衡状态的年份段是_。(3)在a年的优势树种是_,在d年的优势树种是_。排除气候条件的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是随着前一种群的繁盛,逐步改变了当地的_,使之反而适合后一种群的生存需求。(4)由此可见,物种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群落的发展过程中,一些种群_了,而另一些种群兴起了,从而使整个群落的结构和_都发生了变化,一直到群落达到动态平衡,这就称为群落的_。答案(1)Oe(2)bc(3)马尾松山毛榉环境(4)消失物种组成演替解析(1)两树种在任何年份都会因争夺空间、光照、水分等而存在竞争关系。(2)在bc段的年份间,两树种竞争C值为1,达到平衡状态。(3)C值1时,马尾松为优势种,a年马尾松为优
29、势种;C值1时,山毛榉为优势种,d年山毛榉为优势种。(4)在群落发展过程中可存在不同物种间的优势取代。14.下图表示某种鼠迁入新的环境后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下图中能反映鼠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2)对该鼠的种群密度的调查,在一定范围内,t1时进行第一次捕获并标志25只,在t2时进行第二次捕捉,共捕获未标志的30只,标志的10只,该鼠的种群数量应()A.大于100只 B.等于100只C.小于75只 D.约为75只(3)该鼠在t2时期后,种群数量不再增长的主要原因是_。(4)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最可能为_,判断的依据是_。答案(1)B(2)A(3)种内斗争加剧
30、,捕食者数量增加(4)增长型种群幼年个体多,种群密度越来越大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在t0t1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在不断上升,到t1时,种群增长速率达最大,t1t2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在不断下降,t2t3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趋于零,与“S”型增长曲线的增长速率变化一致。(2)假设在t1t2时间内种群数量不变,则根据标志重捕法的公式计算,种群的数量为25,即100只,由于在t1t2时间内种群还在增长,故种群数量应大于100只。(3)种群增长速率在t2时趋于零,说明种群不再增长,原因是随种群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加剧,且捕食者的数量增加。(4)在t1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高,说明种群中年幼的个体多,种群密度越
31、来越大,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15.研究人员对某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了相关的生态学调查。在无迁入、迁出的情况下,绘制出某昆虫种群数量的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该种群在前5年种群数量的变化类型是_曲线增长,5年后值开始变小的原因是_。(2)为提高牧草产量,计划在该草原上喷施某种化肥,若要探究这种化肥是否不利于上述昆虫的存活,请完善以下实验设计并预测结果。实验步骤:将生理状况相似的该昆虫分成数量相等的两组。_。_。一段时间后,分别统计两组昆虫的生存率。结果预测:_。答案(1)“J”型环境阻力增大(其他合理答案也可)(2)实验步骤:实验组昆虫用喷施过化肥的牧草饲喂,对照组昆虫用喷
32、施过等量清水的等量同种牧草饲喂将两组昆虫置于相同且适宜环境中结果预测:若实验组昆虫的生存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此种化肥不利于该昆虫的生存;若两组昆虫的生存率基本相同或实验组的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只答两组基本相同也可),说明此种化肥对该昆虫没有不利影响解析(1)由图可知,在前5年,值不变且都大于1,说明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不变,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5年后值开始变小,但一段时间内该值还大于1,说明种群数量增长减缓,环境阻力加大。(2)是否喷施某种化肥是该实验的自变量,实验组的昆虫食用的牧草喷施了化肥,对照组的昆虫食用的牧草喷施了等量清水;两组昆虫的生长状况、数量、昆虫的饲养环境都是无关变量,
33、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应完全相同且适宜;因变量是昆虫的生存率。探究性实验的结果和结论不是唯一的,因此,在进行结果预测时,要注意全面分析。16.某生物兴趣小组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按图1装置进行了实验,并使用图2所示的血细胞计数板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请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1)排气口的胶管设计成长而弯曲的目的是_。(2)实验的最初阶段,由于_、_、_,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3)在图2所示的计数室中,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的措施是_。(4)本实验没有另设置对照实验,原因是_。为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实验时应进行_。(5)请你设计表格记录实验数
34、据。答案(1)防止空气中的杂菌污染(2)温度等条件适宜营养物质充足没有敌害和竞争(3)增加稀释倍数(4)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自身对照重复实验(取样)(5)如表所示时间(天)次数1234567123解析在实验中要保证无菌环境,因此要将排气口的胶管设计成长而弯曲的,防止空气中杂菌进入污染。在实验最初阶段因为营养物质充分,没有敌害和大的种内斗争,温度条件适宜,酵母菌增长迅速,呈“J”型增长。在实验中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该增加稀释倍数,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再进行计数。本实验不需要单独设计对照实验,因为实验自身在时间上前后形成对照。在实验中为了使结果更准确,要多次重复取样,取平均值。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