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点7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本卷满分60分,考试时间45分钟命题报告:本考点是高考的一个热点。民族关系中主要掌握两汉与周边民族关系尤其与匈奴、西域的关系。对外关系中重点掌握“丝绸之路”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开始。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4分)1、汉武帝与匈奴的战争在历史上得到肯定,主要是因为A、安定了北部边郡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B、有效地打击了匈奴贵族的侵略活动C、取得了重大的军事胜利 D、开辟了沟通东西方的丝绸之路2、秦汉对匈奴的措施中,最有效的是A、修筑长城 B、和亲 C、军事打击 D、互市3、“和亲”是汉族政权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的一种政策。西汉时王昭君出塞反映的是A、带有屈辱性的和亲
2、政策B、是汉、匈之间和平友好的重要表现C、汉族统治者拉拢匈奴贵族的手段 D、从根本上遏制了匈奴贵族的贪欲4、关于两汉时期匈奴与中央政权的关系说法不正确的是A、两汉时期,汉政府与之和亲B、汉武帝时派兵北击匈奴C、东汉时期大败北匈奴 D、东汉时期与南匈奴交战5、汉武帝时期得以打败匈奴的原因不包括A、休养生息使国力强盛 B、反击匈奴顺应人民愿望C、匈奴分裂,势力衰落 D、卫青、霍去病等人的军事才干6、关于两汉时期与匈奴战争的性质分析准确的是侵略与反侵略战争 中华民族之间的战争 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 不利于民族融合A、 B、 C、 D、7、下列对秦汉时期匈奴的认识正确的是当时还不是中国境内的民族 是中华
3、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对秦汉北部郡县的侵扰,破坏了当地经济发展 匈奴族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北方的发展A、 B、 C、 D、8、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A、反击匈奴的需要 B、密切与西域各国的关系C、加强对西域各国的控制 D、打通了“丝绸之路”9、公元前138年张骞通西域,其历史意义不包括A、密切了汉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B、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C、开始了中央政权对西域的管辖D、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10、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比第一次顺利是因为A、西域各族政权对汉使的态度截然不同 B、经过第一次出访,沿途情况了如指掌C、随行人数众多,便于相互照应 D、匈奴已被打败,扫除了主要障碍11、班超出使西域与张骞
4、出使西域所起的作用的不同之处是A、促进西域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B、促进中国与西亚等地区的交通往来C、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贡献 D、直接帮助西域各族摆脱匈奴的控制12、汉代,我国与西亚地区的通商交往关系得以建立和发展,其中最关键的是A、张骞、班超出使西域、密切了联系B、西亚商人喜好汉朝的手工业品C、解除了匈奴对西域的威胁和控制D、汉政府设置安西都护府13、今新疆地区历史上正式归属中同政府始于A、张骞出使西域 B、班超经营西域 C、汉武帝派兵北击匈奴 D、西域都护的设置14、汉武帝时,西汉国力强盛。当时先后设置了隶属于中央政府行政机构的边疆地区包括有卫青击败匈奴,收复的黄河以南地区 西南夷地
5、区 两广地区的南越 西域都护管辖的西域地区A、 B、 C、 D、15、以下史实与汉武帝无关的是A、在西南夷地区设郡 B、在南越设南海九郡C、赐予滇郡“滇王之印” D、派班超经营西域16、两广地区归属中央政权管辖最早在A、秦朝 B、汉景帝时 C、汉武帝时 D、汉明帝时17、汉代,在我国华东、华南地区的越人部族众多,总称“百越”。其中的“南越”是指A、温州一带的越人 B、福建省内的越人 C、两广地区的越人 D、台湾一带的越人18、秦汉时越南输入到中国的主要是象牙、犀牛、珍珠等物品,而中国向越南输出的主要是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这种差别本质上反映了当时A、中越两地人民生活习惯的差别B、中国统治
6、者对奢侈品的需求C、中越两地生产力水平的差别D、中越两地物产的差别19、“丝绸之路”开通的条件包括 西汉丝织业的发展 反击匈奴的重大胜利 张骞沟通与西域联系 甘英出使大秦A、 B、 C、 D、20、西汉时中国航海家所能达到的最远点是A、朝鲜 B、日本 C、马来半岛 D、印度半岛南端21、后汉书载:“班超定西域遣甘英穷临西海而还。”西海应指A、地中海B、红海 C、波斯湾 D、巴尔喀什湖22、秦汉时期,中国已经走向世界,其主要表现不包括A、大秦王安敦派使臣从海道来中国B、丝绸等技术传播到中亚和欧洲地区C、甘英出使大秦,为中国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D、中国与欧亚非许多国家开始了直接贸易往来23、对于
7、后汉书记载大秦王安敦王朝遣使来华的评价正确的是A、这是正史关于中外官方外交的最早的记载B、这是丝绸之路开通的标志C、这是正史关于中国与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录D、这是基督教传入我国的开始24、造成秦汉文化“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这一特点的直接原因是A、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以确立与巩固B、处在封建盛世时期,经济文化高度发达C、中外交通发达,政府重视对外交流D、科技文化先进,对周边国家有强大的吸引力二、材料分析题(共20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5、阅读下列材料:(10分)公元前2世纪前后,秦皇、汉武时期,经济发达,国势强盛,为了保持和巩固已有农耕区的统治范围,向四周开疆拓土
8、,蒙恬、卫青、霍去病数次出兵,远征匈奴,匈奴远遁。汉族王朝的疆土北面到了河套、阴山,西面到了河西走廊、青海湖边,包括有原为匈奴民族畜牧区的鄂尔多斯高原。这些地区自然条件属于旱半干旱区,可耕可牧,适宜于半耕半牧。汉族政权占有这一大片空旷地区以后,大量移民,屯垦戍边,多达数十万、上百万,大大超过原有的匈奴人口。大批汉民一到便将可耕地尽辟为农耕地。自此以后,河套、银川平原、河西走廊的绿洲便成为传统的农耕区。汉武帝时还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远征大宛,西域诸国纷纷来朝,西汉王朝的势力开拓至新疆地区。与此同时汉王朝势力南下,据有了闽浙粤原先越人居住的沿海地区,在西南控制了西南夷族聚居地,开拓至云贵高原 摘自邹
9、远麟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地域特征请回答:据材料,归纳秦汉时期领土开拓的方式。举例说明秦汉如何加强对新拓边疆地区的管理。 秦汉开拓边疆有何积极意义? 26、阅读下列材料(10分)匈奴的西迁与汉人的南移材料一:在欧洲,有人认为今天的一部分匈牙利人是西迁的匈奴族后裔。这些匈牙利人的长相与一般欧洲人明显不同:他们的民歌曲调与我国陕北、内蒙相似;他们也像陕北人一样吹唢呐和剪纸,甚至说话的尾音也有点相似。材料二:中国古代历史上曾出现过几次大规模的北方人口南迁。科学家试图用“基因解码”的方法研究北方移民如何改变南方人的遗传结构,并已得到初步的研究成果。回答:(1)匈奴西迁开始于哪个朝代?原因是
10、什么? (2)中国古代史中原始地区有过哪几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3)上述两则材料用了民俗调查、基因分析等研究方法,除此之外,你认为还可用哪些方法研究人口迁徙问题?(1分)三、问答题(16分)27、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秦汉王朝是如何处理民族关系的?又是怎样经营边疆的?试结合史实说明。高考连线1(2006年广东)岭南地区归属中央王朝版图始于A西周 B秦汉 C西晋 D隋唐2(2006年江苏)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东汉时期的是A张骞出使西域 B倭奴国奉贡朝贺:C昭君远嫁呼韩邪单于 D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3、(2005年全国文综)下图是考古出土的一方汉印的印文。该印是A
11、、刘邦所封异姓诸侯王的王印 B、汉朝赐予百越首领的印信 C、汉朝管理今昆明地区的实物证据D、汉朝封夜郎侯为王时所赐印信 “滇王之印”4、(2005全国文综)根据资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汉书)记载:祁连山“在张掖、酒泉二界上,有松柏五木,荚水萆,冬温夏凉,宜畜牧。”匈奴歌谣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繁殖)”。材料二 三国魏初年,仓慈任敦煌太守,“旧大族田地有余,而小民无立锥之土,慈皆随口割赋 (按人口分割土地给贫民耕种)”。材料三 对来到敦煌的西城各族人,仓慈“皆劳(慰劳)之”;对想赴洛阳者,“为封(签发)过所 (通行证)”,对在敦煌进行贸易者,由官方主持估价、交易,并“使吏民护送道
12、路”;禁止当 ,地豪族强买强卖。材料二、三据三国志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亡我祁连山”是由什么具体历史事件导致的?(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两汉时期河西走廊社会经济的主要变化。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仓慈的做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一、选择题1、 A 提示:评价历史事件标准应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中华民族之间的战争不存在侵略和被侵略之分,故B项错误。C是其结果。2、 B 提示:战争最终解除了匈奴的威胁。3、 B提示: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分析认识能力。汉初和亲与昭君和亲在目的上是相同的,都是通过和亲政策换取汉匈两族间的和平友好关系。但它们又有着不同的背景:汉初和亲是在
13、白登之围大败情况下进行的,统治者采取了纳贡求和之策,具有屈辱性,这种和亲政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边境上匈奴的骚扰问题。而昭君出塞时,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请求和亲,且昭君也是自愿前往的,双方是平等互利的结合。昭君出塞和亲为汉匈奴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4、 B 提示:东汉初年匈奴才分裂为南北二部。5、 C6、 D 提示:中国古代的民族之战争无侵略和被侵略之分,但有正义的非正义之分。7、 D。提示:当时匈奴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8、 A。提示: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很显然西域大小政权并没有西汉直接管辖。西汉直接管辖西域是从公元前60年
14、建立“西域都护”开始的;张骞的两次出使开始的时间分别为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9、 C10、 D提示:汉武帝反击匈奴取得胜利后,同年张骞出使西域。11、 D。提示:张骞没有帮助西域各族摆脱匈奴的控制。12、 B。提示:反击匈奴的胜利为东西的沟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13、 D。提示:西域都护所管辖的地区就是今天的新疆地区。14、 A。提示:汉武帝在位时期西域都护尚未设置。15、 D。提示:班超是东汉时期的人。16、 A。提示:秦在两广地区设郡管理。17、 C18、 C。提示:从中越双方贸易的物品分析。19、 A。提示:甘英出使大秦是东汉时候的事情,晚于“丝绸之路”的开通;这条要道上主要贸易
15、的货物是丝和丝织品,项西汉丝织业的发展自然是其开通的条件之一。20、 D21、 C22、 D 提示:A项所述事实是在东汉时期,两汉时期丝绸之路已经开通,B项也属实,甘英虽未到达大秦,但其沿途所见所闻,增加了对西亚的了解。而秦汉时期,我国与非洲并没有直接贸易往来。二、材料解析题25、.方式:远征、移民或屯垦、出使(或政治控制等);管理: 秦:设桂林、南海、象郡管理越族人地区; 西汉:设西域都护管理西域地区,保护商旅往来;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郡县;意义: 保护中原农耕文化(或农耕区)(保护了北方人民生产和生活安定);促进边地经济发展(开发了边疆地区);打通与中亚、西方的陆路交通;巩固和扩大了统一的
16、多民族国家。提示:从材料一分析管理方式。26、(1)东汉或汉朝;窦宪打败北匈奴或汉军打败匈奴。(2)汉代末年、魏晋时期、唐代中后期、宋金对峙时期。(3)文献查阅(家谱、言志、专著)、实物(碑刻)、实地调查等。提示: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第三问从哪些东西可为我们提供研究历史方面着手。三、问答题26、(1)秦汉同匈奴的关系。秦派蒙恬率军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修筑万里长城以防御匈奴的南下骚扰掠夺。西汉高祖在平城白登山之役后,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汉武帝时,先后三次对匈奴发动大规模战争,从而解除匈奴对西汉北部边郡和西域各族的威胁,此后西城各族归属中央政权。东汉时,南匈奴归附汉朝;为解除北匈奴对
17、西域各族的威胁,东汉两度对北匈奴用兵,北匈奴战败西迁。内地同西城各族的联系日益紧密。 (2)秦汉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秦在南攻越族后,在越族地区设置桂林、南海、象三郡。西汉在北击匈奴后,于公元前60年在西城地区设置西域都护;汉武帝时在西南设置郡县。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得到拓展。 (3)秦汉对边疆地区的开发。秦移民河套和越族地区,将铁器和牛耕技术推广到这些地区。两汉时冶铸和凿井技术传入西域地区。提示:第一问是指如何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管辖的;第二问是指如何开发边疆地区的。高考连线:1、B 提示 结合秦朝设桂林南海象郡管理越族地区,西汉在百越地区也设郡汉对广东地区的管理分析。2、C 提示 昭
18、君出塞是在西汉时期。3、C提示:此题主要考查利用所学知识辨别历史文物的能力。 选项辨析:A项,刘邦分封异姓诸侯王是在楚汉战争时期,目的是为了打败项羽。“滇”在云南地区,刘邦的异姓王主要在中原一带,没有到达西南边陲,A项错误。B项,百越是华东、华南一带的少数民族,不在西南地区,故B项错误。C项为正确选项,“滇”在今昆明一带,汉朝朝廷在其地设郡,赐予“滇王之印”,是汉朝管辖这一地区的见证。D项错误,夜郎虽属西南夷,但与滇不是一个地区,夜郎在今贵州省。4、(1)汉(武帝)派霍去病击匈奴,匈奴退出河西走廊。 (2)由畜牧业转为农耕;土地兼并现象严重。(3)促进通商,保证丝绸之路畅通,有利于西域各族与内地的友好交流。提示:从材料一汉书可知事情发生在西汉;从材料二可知这一时期该地区出现了土地兼并;材料三反映是三国曹魏初年鼓励贸易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