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421390 上传时间:2024-06-07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解析》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解析》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解析》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解析》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解析》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解析》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解析》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解析》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解析》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解析》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解析》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解析》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解析》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解析》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解析》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解析》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解析》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安平中学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一年级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 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下列条约内容按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序号信息“允许日本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和工厂及输入各种机器;”“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允许日本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和工厂及输入各种机器”出现在1895年的马关

2、条约中;“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出现在1842年的南京条约中;“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出现在1843年虎门条约中;“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出现在1901年的辛丑条约中;按照顺序排列是,B正确;A、C、D排序有误,排除。2. 曾国藩家书记载:“英夷在江南,抚局已定,盖金陵为南北咽喉,逆夷既已扼吭而据要害,不得不权为和戎之策,以安民而息兵”。材料表明( )A. 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第一步B. 中国已放弃闭关锁国政策C. 西方殖民者对中国的掠夺开始“合法化”D. 清政府开始举办洋务以反

3、对外国侵略【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清政府在英国侵犯江南的情况下,不得不与英国求和,反映出清政府承认了英国对中国的侵略,C正确;A是洋务运动的评价,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未涉及清政府的对外政策,B排除;材料没有提到清政府主张兴办洋务,D排除。故选C。3. 有学者认为:开放厦门等更多的通商口岸、废除行商制度、改革关税税制和税率、在中国沿海占领岛屿、在华实施治外法权、废止对外人一系列管理措施等,不仅是英人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的权益, 更是 1830 年以来在华西方人反复论证、一再要求的目标。该观点意在说明( )A. 商品输出是列强侵略中国的根本动力B. 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有其历史

4、必然性C. 中国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 鸦片战争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答案】B【解析】【详解】“开放厦门等更多的通商口岸、废除行商制度、改革关税税制和税率、在中国沿海占领岛屿、在华实施治外法权、废止对外人一系列管理措施等”在1830年之前就已经被西方人反复论证过,此后随着侵华战争的胜利,这些要求通过不平等条约得以实现,由此说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有必然性,B正确;工业革命是列强侵略中国的根本动力,排除A;C与题无关,排除;题干并未列举促成鸦片战争爆发的多重因素,排除D。4. 下表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清军兵力配置情况(局部),表中清军兵力配置情况反映了对外 对内 1857年底,英法

5、联军占领广州,清廷未派援军收复广州 大批军队集结于南京周围 1858年5月,英法舰队列阵于大沽口外,相对峙的清军约1万人,援军不过6000 大量军队驻扎于江南、江北大营。曾国藩军营、胡林翼军营等处兵勇更多 1860年4月,英法联军次第占领舟山、芝罘、 大连湾,清军未做任何抵抗,福山、金州相峙的清军仅以千计 对付山东、河南、安徽等地捻军的兵数以万计 1860年8月起,英法联军猖獗于大沽、天津,直犯北京,此处清军总兵力20万,真正机动作战的不过5万余人 太平天国战场上,除被打垮的江南大营6万兵勇外,能机动作战的兵力达10万之巨 据茅海建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整理A. 清廷的本质决定其战

6、争政策B. 洋务派奉行剿抚并用的方针C. 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人民起义D. 东南地区成为中外争夺焦点【答案】A【解析】【详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清政府对抗英法联军的军力“仅以千计”或“真正机动作战的不过5万余人”,派去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等农民起义的军力则“数以万计”,“能机动作战的兵力达10万之巨”,表明清政府在对外战争中的军事力量投入远远小于对内镇压农民起义的军事力量投入,反映出清廷的本质决定其战争政策,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洋务派奉行“剿抚并用”的方针,排除B项;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人民起义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东南地区成为中外争夺焦点与材料连续提到芝罘、大连湾、大沽、天津、北京等

7、北方城市不符,D项错误。5. 自强运动的改革者所需要的乃是轮船与枪炮,所以他们设立的是船坞与兵工厂。所有的改革也与其他部门隔离,以免妨碍旧有法制规章。传统教育制度不因之而更变,科举取士的程序也原封不动。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 腐朽的官僚体制阻碍自强运动B. 洋务运动并未促进教育的变革C. 旧有的法制规章妨碍改革进程D. 封建体制下维新运动困难重重【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自强运动指的是洋务运动。由题意可以看出,洋务运动只包括军事和科技,其他制度方面没有进行变动,而且“所有的改革也与其他部门隔离”,说明腐朽的官僚体制阻碍自强运动,故选A;BC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不是最符合题意

8、主旨的选项,排除;自强运动指的是洋务运动,不是维新运动,排除D。6.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在中国开设银行,但数量有限;甲午战争后,开设的银行越来越多,一大批中外“合办”银行出现,纷纷给予清政府大量借款。这些银行的设立A. 推动了中国金融业的近代化B. 说明西方侵略中国方式有所改变C. 解决了民族工业的资金问题D. 加剧中国通货膨胀影响中国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西方国家在中国开设银行并给予清政府大量借款,都需要清政府以国家利益进行抵押,所以这些银行设立是西方侵略中国的一种新的方式,故选B;这些借款主要借给清政府,是对中国进行的经济侵略,并不是要推动中国金融业的近代化和解决了民族工业的资金

9、问题,排除AC;加剧中国通货膨胀的说法并不正确,不符合史实,排除D。7. 下边图表的内容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年代满汉总督比例年代满汉巡抚比例18605:518606:918615:518614:1118624:618622:1318633:718631:1418642:818640:1518651:918650:15A. 最终被满汉地主阶级武装联合镇压B. 导致清朝政治和权力结构发生变化C. 沉重打击了清王朝腐朽的专制统治D. 促使清朝对内政外交实施全面改革【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下,地方汉族督抚势力开始崛起,这说明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导致清朝政治和权力结构发生变

10、化,B正确;AC与材料无关,排除;D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B。8. 清代曾纪泽在中国先睡后醒论中写道“尚须庚申圆明园之火,焦及眉毛,俄国之僭伊犁,法国之吞东京,始知欧洲人四面逼近其地,势极形危险。盖自庚申一炬,中国始知他国皆清醒而有所营为窃以此际,中国忽然醒悟。”此时的“忽然醒悟”导致了先进的中国人A. 开眼看世界,起到启迪思想解放的作用B. 学习西方,迈出近代化第一步C. 托古改制,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强国之道D. 结束专制,开启民主共和之路【答案】B【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中国“忽然醒悟”是在圆明园之火以后,即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掀起了洋

11、务运动,迈出了学习西方的第一步,故选B;开眼看世界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前,排除A;托古改制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排除C;结束专制,开辟民主共和之路是在辛亥革命以后,排除D。9. 意大利随军记者巴尔齐尼在天津火车站作现场报道:“我们离他们大约三百码,他们的头上裹着红布条,让人联想起一个行进中的法国士兵团。他们的红腰带在阳光下闪耀,大刀在头上挥舞,红缨枪在飞动。突然,那些打头的,接下来是其他人,再接下来是所有的人,一齐跪下来作祈祷与此报道相关的战争应是A. 鸦片战争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甲午中日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意大利随军记者”“天津”“国士兵团”等信息

12、可得了,其中涉及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侵略中 ,因此这次战争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项正确;ABC项与意大利无关,排除。10. 戊戌政变后,大多数的变法措施被推翻,“百日维新”废除的七项冗职和三个巡抚职位得到恢复,八股文也恢复了。同时,京师大学堂和省会的学堂被允许存在。各省政府受命,可以取消或者合并多余的机构和辞退闲置的官员。这说明( )A. 清廷在内忧外患的危机中抱残守缺B. 维新变法运动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C. 康梁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导致了失败D. 适度的改革在某种程度上仍在继续【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京师大学堂和省会学堂被允许存在。各省政府受命,可以取消或者合并多余的机构和辞退闲置的

13、官员”,说明戊戌变法在某种程度上仍在继续,故排除A,D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维新变法运动脱离群众的信息,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主观原因,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11. 八国联军在北方横行之时,南省中国“东南互保”,南省初指刘坤一、张之洞管辖的五省,不久浙江、福建相继参加,后李鸿章声明自保两广,断不尊奉慈禧对列强的宣战诏书。四川、陕西、河南督抚也同意刘坤一、张之洞的主张,互保的区域实际包括了十三省。地方坐视朝廷危机,不发兵勤王。这表明A. 地为督抚认清了清政府本质B. 清政府统治实际上土崩瓦解C. 部分督抚反对朝廷的基本政策D. 清政府中央权威的极大下降【答案】D【解析】

14、【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东南互保中,地方坐视朝廷危机,不发兵勤王,这是中央集权削弱的体现,故D项正确;地方与中央其本质都是一样的,排除A;B项是在武昌起义后,排除B;材料强调地方的政策,并没有体现反对朝廷的政策,排除C。12. 胡适指出,新文化不应用突然置换的方式取代旧文化,而要考虑“怎样才能以最有效的方式吸收现代文化,使它能同我们的固有文化相一致、协调和继续发展?”由此可知,胡适A. 承认传统与现代文化的不可分割性B. 主张全面有序借鉴西方现代文化C. 旨在强调新文化运动具有不彻底性D. 力求用科学精神弘扬传统价值观【答案】A【解析】【详解】胡适强调在对待现代文化时候,不能突然置换,而应当考

15、虑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一致、协调的发展,说明胡适认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存在调和的可能性,两者不可分割,A正确;B错在“全面”,排除;胡适的言论是在寻找新文化运动如何有效进行的方法而非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排除C;胡适的落脚点是考虑现代文化在中国的适应性而非弘扬传统文化,排除D。13. 武昌起义消息传来,浙江咨议局大部分议员同情、拥护革命,积极谋划和平独立,分头与当政的满人接触但总体上,因为立宪派的积极活动,浙江基本上可算兵不血刃,没有发生动乱,并拥戴立宪派领袖汤寿潜出任都督。这可以佐证立宪派A. 为结束君主专制发挥了重大作用B. 与革命派政治主张一致C. 以维护满洲贵族既得利益为初衷D. 主导

16、了辛亥革命的进程【答案】A【解析】【详解】辛亥革命时期,浙江等省咨议局议员多数同情、拥护革命,积极谋划和平独立,促进了革命形势的高涨,加速了清王朝的瓦解,说明当时的立宪派为结束君主专制发挥了重大作用,A项正确;立宪派与革命派在斗争方式和政体选择等方面并不一致,B项错误;立宪派以维护满洲贵族既得利益为初衷与他们“同情、拥护革命,积极谋划和平独立”不符,排除C项;主导了辛亥革命的进程的是革命派,不是立宪派,D项错误。14. 下表为中国近代某一历史时期,一些阶层占国民党党员的比例统计表(整理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的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这一情况的出现主要是()阶层农民工人学生商人军、警、法、政、自

17、由职业者等占国民党党员的比例40%23%25%10%极低A. 辛亥革命成功的有力推动B. 新三民主义思想的指导C. 国民大革命高潮到来的结果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表格国民党党员中工人、农民所占的比例非常高,可知这一时期是代表工农阶级的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共两党以党内合作方式实现了第一次合作,新三民主义是这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故选B项;辛亥革命没有波及到农村,不可能推动农民加入国民党,排除A项;国民大革命高潮即北伐战争,是国共两党合作之后共同领导的,排除C项;共产党和国民党以党外合作的方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会出现国民党党员主要由农民、工人组

18、成的现象,排除D项。15. 1907年,清政府下令要求各省成立咨议局,并颁布各省咨议局章程,规定其有议决兴革地方大政,监督地方财政和监督行政之权。这反映了A. 晚清开始从保守走向开放B. 晚清地方权力的扩大C. 清政府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 改良派登上历史舞台【答案】B【解析】【详解】咨议局作为新建地方机构拥有决议地方大政,监督地方财政和行政之权,说明地方权力扩大,中央集权受到削弱,故B正确,C错误;咨议局的成立体现了清政府开放的一面,但不能表明其从这里开始走向开放,A错误;成立谘议局是清政府为挽救其统治进行的改革,是地主阶级的改革,不是资产阶级改良派,排除D。16. 清末新政期间,不仅先进的知

19、识分子,其他社会阶层如工人、商人、新军以及部分开明官僚都在不同阶段、不同程度上参与或者卷入其中,并形成两大社会集团,革命派和立宪派。他们所具有的巨大社会影响共同构成对清政府的极大压力和威胁。这一史实表明清末新政A. 树立了资产阶级领导地位B. 客观上奠定了民主革命的社会基础C. 动摇了清政府的专制统治D. 革新了社会政治体制及其运作方式【答案】B【解析】【详解】清末“新政”期间,新军在内的众多阶层参与其中,革命派和立宪派两大集团形成并构成对清政府的压力和威胁,表明清末新政客观上奠定了民主革命的社会基础,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清末新政树立了“资产阶级”领导地位,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清末新政“动

20、摇了清政府的专制统治”,C 项错误;清末新政并没有成功革新清政府的“政治体制及其运作方式”,D项错误。17. 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时,销行无多,每期仅印一千份。但从1917年起,新青年的刊行量渐增,日后达一万五六千份,大专学校及中学学生争先购阅,真正轰动一时。与这一变化直接关联的因素是A. 提出“民主、科学”口号B. 反对传统伦理道德C. “民主共和”深入人心D. 进行“文学革命”【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是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1917年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文学革命论号召建立新文学,推倒旧文学,经过新文化运动倡导,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所以“大专学校及中

21、学学生争先购阅”,D项正确;“民主、科学”口号与1917年的变化没有直接的关联,A项错误;反对旧道德是新文化运动一开始就提倡的,不是1917年刊行量增加的直接原因,B项错误;“民主共和”是辛亥革命的成果,C项错误。18. 1919年前后,北京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著名的有新潮社、国民社、平民演讲团、少年中国学会等。在新青年系列杂志的影响下,青年学生也开始出版新式刊物,介绍新思想和新知识。这说明新文化运动性质发生改变 民众开始觉醒,爱国情绪高涨青年学生成为重要的力量 工人阶级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1919年学生社团大量出现,从社团名称“新潮社

22、、国民社、平民演讲团、少年中国学会”来看,说明民众开始觉醒,爱国情绪高涨,青年学生也开始出版新式刊物,介绍新思想和新知识,说明青年学生成为重要的力量,C正确;新文化运动并未因为学生社团的出现而改变性质,排除A;题干未涉及工人阶级,排除B、D。19. 1935年2月,张闻天先后向中共中央分局发电作出指示:“必须坚持对游击战争的领导,转变过去的工作方式,来适合于新环境”“改变战略方针、向川滇黔边境发展”。由此可知,当时中国共产党A. 确定武装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方针B. 摆脱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C. 积极动员工农红军开始战略转移D. 改变了过去的军事路线【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在长征途

23、中,中共领导人对游击战的肯定,说明这一时期认识到了王明等人左倾错误路线,及时进行了调整,D正确;A是八七会议的内容,排除;巧渡金沙江,摆脱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B排除;此时正是红军长征途中,C排除。故选D。20. 1919年后.在新青年晨报新潮等报刊上关于劳工话题的文学作品猛增,作品的主人公有洋车夫、铁匠、农夫、学徒、店员、纺织女工、烟草公司工人等劳工群体,这些人物形象基本上首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这种变化表明A. 知识分子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B. 工人阶级的政治地位上升C.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条件日益成熟D. 社会主义已成为主流思潮【答案】A【解析】【详解】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无产阶级开展斗争的理

24、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及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让知识分子认识到了工人阶级的力量,从而报刊中关于劳工的话题增多,故答案为A项;近代中国社会,工人阶级属于被统治阶级,政治地位没有上升,排除B项;这种现象只能说明知识分子认识到了工人阶级的力量,并不表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条件已经成熟,排除C项;当时社会主义还没有成为主流思想,排除D项。21. 在五四运动前的新青年杂志中,民主更多意味着“思想民主”,有着疏离政治的明显倾向。五四运动后,民主转而成为强调人民参与权的“政治民主”,学生、工人和妇女分别从民主概念中找到了罢课、罢工和离开家庭的正当性。这一转变A. 凸显了中国共产党的作用B. 推动了革

25、命统一战线的建立C. 改变了中国民主革命性质D. 适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五四运动前后,民主从侧重“思想民主”疏离政治转变为强调人民参与权的“政治民主”,体现罢课、罢工和离开家庭的正当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转变适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D项正确;转变前后中国共产党还未成立,A项错误;材料与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没有直接关系,B项错误;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民主革命性质未改变,C项错误。22. 中国现代产业工人1913年约有一百万人,到1919年已增加到二、三百万人。城市小工业和手工业工人、店员等约有一千多万人,而且他们绝大多数集中矿山、铁路、轮船、邮电等几个部门。

26、这一状况A. 为民主革命的发展积蓄了力量B. 是共产党开展工人运动的结果C. 表明无产阶级已登上政治舞台D. 动摇了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根基【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1913年约有一百万人,到1919年已增加到二、三百万人”并结合所学可知,工人阶级的力量不断地壮大,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积蓄了力量,故选A;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故材料中的状况不可能是其领导的结果,排除B;材料只是说工人阶级的人数增加了,力量变强了,但这不代表它已经有一定政治影响力了,故C项结论无法得出,排除;动摇北洋军阀统治根基的历史事件是国民革命时期的北伐战争,它发生于1926年,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

27、。23. 有学者指出,红军长征开始后,最重要的会议从通道会议算起,有黎平会议、猴场会议,直至遵义会议。应当强调,遵义会议所起的历史作用是其他会议所不能代替的,是这一系列会议的卓越代表和伟大标志。这主要是因为遵义会议A. 成功解决了军事路线的问题B. 发扬民主扩大参会范围C. 从根本上纠正了左倾错误D. 播撒了中国革命的种子【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此前的几次会议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军事路线问题,这在当时是最紧迫和最重要的,只有红军生存下来了才谈得上其他问题的解决,而遵义会议从根本上解决了红军的军事路线和军事指挥问题,避免了红军的全军覆没,故选A项,排除B项;从根本上纠正“左

28、”倾错误是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排除C项;D项是红军长征的意义,排除。24. 北京大学平民教育演讲团成立于1919年3月,最初宣讲的题目有“赌博之害”、“什么是善”、“念书的意义”等。后来又增加了“国民的责任”、“为什么要爱国”、“青岛问题”等。这一变化是由于A. 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B. 民众民主意识不断增强C. 呼应外交适应时局发展D. 社会风气发生根本转变【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演讲团演讲主题后来又增加了“国民的责任”、“为什么要爱国”、“青岛问题”等,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变化是由于巴黎和会上列强企图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全部转交给日本导致的,国内学生时刻关注着中国的外交情况,演讲的主

29、题呼应外交、适应时局发展,故选C;材料没有体现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故排除A;材料与民众民主意识无关,故排除B;社会风气发生根本转变,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D。25. 1945年8月14日,蒋介石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16日,国民党中央日报以大字标题刊出蒋主席电毛泽东,请克日来渝共商国是的新闻。接着,蒋介石又连发两封电报,邀请毛泽东赴渝共定大计,且言已准备飞机迎接。国民党的这些举动,意在A. 顺应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B. 表明实现国共和谈的决心C. 博取在政治上的有利地位D. 营造民主建国的和平氛围【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在抗日战争胜利后,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

30、策略,但为了博取政治上的主动地位,故三次电邀毛泽东赴渝谈判,故C项正确;国民党在抗日战争胜利后,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ABD三项都不是其真实目的,故排除。【点睛】26. 1938年10月底,蒋介石发表为国军退出武汉告全国国民书,指出:“盖抗战胜负之关键,不在武汉一地之得失,而在保持我继续抗战持久之力量,号召全国同胞继续贯彻持久抗战、全面战争、争取主动之一贯方针,造成最后之胜利。可见,武汉会战A. 打破了日本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B. 推动了全面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C. 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我中华”的计划D. 取得抗战以来正面战场首次大捷【答案】B【解析】【详解】通过题干为国军退出武汉告全国国

31、民书发表于1938年10月底及其保持我继续抗战持久之力量继续贯彻持久抗战等内容可以判断B项符合史实与题意;A、C、D三项分别是平型关战役、淞沪会战和台儿庄战役的意义,排除。27. 1944年春,日本华北方面军在剿共指南中指出,“由于皇军历次剿共作战的结果,将中共军政领导机关驱赶到很远的山间僻壤,使其独立抗战活动显著下降。但纵观占领区内的全盘治安形势,难以说治安提高了,相反,却出现了恶化而又复杂化的趋势”,由此可推知A. 中共的抗日处境日益恶化B. 敌后战场拥有了一定群众基础C. 国民党此时正在积极抗日D. 日军在中国战场即将彻底败退【答案】B【解析】【详解】虽然日军将中共军政领导机关驱赶到山间

32、僻壤,但日占区的治安形势并没有好转,说明中共抗战活动依然活跃,由此可知这是因为中共获得了群众的支持,坚持抗战,故选B;对于日军来说“出现了恶化而又复杂化的趋势”是因为中共抗战活动的活跃,这说明中共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抗日处境并没有恶化,排除A;材料内容无法体现国民党的抗日活动,排除C;“即将彻底败退”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D。28. 过去我们就是由先生把着手学写字,从1921年党成立到1934年,我们就是吃了先生的亏特别是1934年,使我们遭到了很大的损失。从那之后,我们就懂得要自己想问题。毛泽东这段话意在强调A. 共产国际应该对红军被迫战略转移负主要责任B. 遵义会议是党探索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33、的起点C.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革命取得胜利的必由之路D. 中国的革命与建设应排除所有外来因素的影响【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 根据“从1921年党成立到1934年,我们就是吃了先生的亏特别是1934年,使我们遭到了很大的损失”,结合所学可知,从1921年党成立到1934年,中共在民主革命中,过多照搬苏联经验,结果给中共带来巨大损失,“我们就懂得要自己想问题”旨在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即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故选C;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党探索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的起点,排除B;D表述太绝对,错误。【点睛】29. 全面抗战初期,日军“嗤中国海军以鼻”,而在

34、国民政府海军实施游击战以后,日军长江水道交通随即遭到了极大破坏(见如表),乃“不能不感中国海军之俨然存在”。据此可知1940年中国海军在长江流域击沉日本敌舰统计项目中型运输舰中型军舰商船汽艇铁壳驳船小火轮舰船损失总吨数数量19艘9艘2艘43艘6艘1艘约88800吨A. 海战胜利扭转抗战被动局面B. 海军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C. 日本海军的实力落后于中国D. 国民政府高度重视海军的建设【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海军对日本的长江水道造成了较大的破坏,说明海军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B正确;海战以游击战为主,并不能起到扭转战局的作用,排除A;C不符合史实,日本海军

35、强于中国,排除;D与题无关,排除。30. 据统计1937年以前,陕甘宁边区140万人口中,好吃懒做、游手好闲者大约占7.8万。中国共产党对他们进行了以扫盲教育和以政治教育为核心的社会教育,同时发动全社会监督,对他们进行救济、安置,给他们分配土地,或把他们编入各种互助合作组织。由此形成了良好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A. 注重在根据地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B. 实现了毛泽东思想成为全社会共识的目标C. 创造出社会动员和基层政权建设的有效途径D. 深入理解并践行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答案】C【解析】【详解】中国共产党对陕甘宁边区好吃懒做、游手好闲者进行了以扫盲教育和以政治教育为核心的社会教育,

36、对他们进行救济、安置,给他们分配土地,由此形成了良好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创造出社会动员和基层政权建设的有效途径,故C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信息,故A错误;B项错在“全社会共识”,说法欠妥,故错误;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开始深入理解并践行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故D错误。31. 1937年淞沪会战中,蒋介石亲任第三战区军事指挥官,以极大的决心和力量组织、指挥这场大规模战役,“以扫荡上海敌军根据地之目的,实行攻势作战,保护经济命脉,巩固首都,同时激励国人斗志,以新国际观感”。据此可知,淞沪会战A. 体现了国共合作抗日的精神B. 标志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C. 是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

37、组织的积极抗战D. 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企图【答案】C【解析】【详解】淞沪会战中,蒋介石亲自担任指挥,“以扫荡上海敌军根据地之目的,实行攻势作战,保护经济命脉,巩固首都,同时激励国人斗志,以新国际观感”,从这些言论可以看出当时的国民政府积极主动抗战,C正确;淞沪会战中并不是两党合作进行的战役,排除A;1938年广州和武汉的沦陷标志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排除B;题干强调的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在抗战初期的表现而非该战役的意义,排除D。32. 1932年共产国际向中共明确指示只有推翻国民党政府,才能真正进行民族战争。但在1935年又要求中共同包括国民党在内的各党派采取联合行动,争取建立反对帝

38、国主义侵略的民族统一战线。这一转变A. 有利于中共开展土地革命B. 有助于联合抗日局面形成C. 推动国民大革命的兴起D. 壮大反抗国民党的力量【答案】B【解析】【详解】1932年共产国际向中共明确指示只有推翻国民党政府,才能真正进行民族战争。但在1935年又要求中共同包括国民党在内的各党派采取联合行动,争取建立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统一战线。这一转变说明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2年国共两党对峙,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而1935年华北事变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因此共产国际对中共指示的转变有助于联合抗日局面的形成,B正确;1935年的指示要求中共与国民党联合,这显

39、然与土地革命不符,排除A;国民大革命结束时间是1927年,排除C;1935年的指示并不是要求中共反抗国民党,排除D。二、材料阅读33. 近代中国,先进的中国人为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魏源和龚自珍一样,主张变法革新,认为“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变古愈尽,便民愈甚”。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富强,除因为拥有装备精良的军队外,更重要的是由于建立了一套近代化的工业。中国要想强盛起来,不仅要学习西方的养兵练兵之法,也应当着手建立近代工业。他强调在发展近代工业时,应“尽得西洋之长技”,并相信中国人完全有能力把祖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兴盛的国家。在海国图志中,

40、魏源还介绍和评说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据李侃、李时岳等著中国近代史材料二 戊戌变法是以康梁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在内忧外患的刺激下所展开的一场救亡图存运动。它力图通过中国社会内部结构的自我调整转出一个全新的社会类型使国家步入世界发展的轨道,走上现代化的道路。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源的主要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源作海国图志的主要目的。(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梁启超的思想主张并分析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答案】(1)主要主张:中国必须变法革新;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发展中国的近代工业;介绍和评说西方的民主制度。主要目的: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达到抵御西方

41、,挽救民族危亡。(2)思想主张:康有为撰写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变法改革,为维新变法提供理论基础;梁启超强调变法改革,实行议会制度和君主立宪制。意义:戊戌变法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传播了新思想;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的进程。【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可得出,魏源主张“中国必须变法革新”;根据材料一“中国要想强盛起来,不仅要学习西方的养兵练兵之法,也应当着手建立近代工业”,可得出,魏源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发展中国的近代工业”;根据材料一“魏源还介绍和评说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可得出,魏源

42、介绍和评说西方的民主制度。受鸦片战争战败的影响,魏源作海国图志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达到抵御西方,挽救民族危亡”。(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可知,康有为假借孔子名义托古改制,撰写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宣传维新变法;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变法改革,实行议会制度和君主立宪制。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戊戌变法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意义重大,可从救亡图存、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进行归纳分析。3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庆应义塾大学教授藤原洋认为,由于日本避免了和欧美进行全面性武力冲突,能够从欧美进口科学技术,比当时的中国要先进。日本把科技发展的成果,用于增强军事力,所以日本在甲

43、午战争中打败了中国。北京大学及南开大学客座教授宫川俊彦认为,中国是把甲午战争当成对外关系领域的一件事情来处理,没能全力以赴地对应。日本则是用举国之力来对应中国。摘编自蒋丰日本人是这样看待甲午中日战争的材料二 洋务运动期间,大规模舰队的编练、大型企业的建立,曾受到世界瞩目。但甲午战后,由于清政府财政上的原因,这种大规模的建设便停止了。洋务成果虽不能说完全付之东流,但近代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变得更为薄弱了,洋务运动结束了。在这种情况下,年轻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了历史舞台。如果说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的话,甲午战争则使中国近代化进程蒙受了巨大挫折。摘编自马立志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44、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甲午战争使中国近代化进程蒙受的巨大挫折。【答案】(1)原因:中国军事力量和作战技术相对落后;中国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不能团结一致;寄希望于国际社会,未能全力以赴;仅依靠政府力量,未发动广大民众参与。(2)挫折:洋务运动过早结束;巨额赔款及外资涌入阻碍民族工业发展;仇洋排外运动的兴起和高涨。【解析】【详解】(1)原因:根据“能够从欧美进口科学技术,比当时的中国要先进”得出中国军事力量和作战技术相对落后;根据“中国是把甲午战争当成对外关系领域的一件事情来处理,没能全力以赴地对应”得出寄希望于国际社会

45、,未能全力以赴,仅依靠政府力量,未发动广大民众参与;根据所学可知,中国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也是失败的重要原因。(2)挫折:根据“甲午战后,这种大规模的建设便停止了”得出洋务运动过早结束;根据“年轻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了历史舞台”得出仇洋排外运动的兴起和高涨;根据所学可知,甲午战后,巨额赔款及外资涌入严重阻碍民族工业发展。3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港埠都市之形成与发展大致有以下可寻的特点:其一,中国近代港埠都市自开始即为列强交涉之成品。其二,中国近代港埠都市之形成与发展动力,起于西方工商业国家经济力量之扩张与对外市场之需求。其三,中国近代港埠都市之发展与新港新埠之

46、开辟,多由外人扩张工商之欲望所推动。其四,中国近代港埠都市之发展,充分代表外人特权势力在华之扩张。其五,中国近代港埠都市之发展,代表帝国主义扩张之结果。其六,中国近代港埠都市之发展,形成复杂之二元体制或多元体制之行政系统。其七,中国近代港埠都市之发展,十足表现其国际化之意义。即凡此都市,除绝大多数之中国人口外,无论政治、经济、金融、市政、社团、宗教、教育、新闻,以至上流社会分子,均以复杂之外国各国人士为主体。一切活动,亦以在埠之外人为首脑。王尔敏五口通商变局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任选一则材料或整体进行阐述。(要求: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严密)【答案】评分说明:一等观点明确;合理引

47、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二等观点较明确;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三等观点不明确;未引用史实;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例文:中国近代港埠都市之形成与发展起于西方工商业国家经济力量之扩张与对外市场之需求。阐述:19世纪中期,西方主要欧美国家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生产力飞速发展,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对外扩张进程加快,力图寻求更大的市场和商品倾销地。自1840年以来,列强通过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多次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沿江沿海各地先后被迫开关,列强以此攫取通商贸易等各种权益,中国近代港埠都市之近代化亦由此艰难起步。总之,中国近代港埠都市之形成动力乃是西方列强侵略下被动发生。【解析】【详解】此题是开放性试题,要求选择其中一个材料进行论述,因此要找到一个自己熟悉的材料,进行分析、理解,形成一个观点或者选取材料作为一个的观点进行论述。注重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如从材料“中国近代港埠都市之形成与发展动力,起于西方工商业国家经济力量之扩张与对外市场之需求。”可以选取一个观点:中国近代港埠的发展是西方列强市场扩张的需求。从西方工业革命后急需市场和原料,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通过一系列条约强迫开放中国的一些港埠都市,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再辅以材料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