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 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人教版新课标导学新课标导学第四单元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推荐作品 方山子传1诵读课文,掌握文章内容。2学习文章写人的方法。1课前预习2进入课堂3课堂训练课 前 预 习(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1走近作者苏轼见第二单元“推荐作品”作者介绍。2了解背景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与陈慥不期而遇。发现这位当年“使酒好剑”、有五陵年少作风的豪侠,如今竟成了“庵居蔬食”的隐士,苏轼“耸然异之”之余,乃为之作传。文中借方山子有才而“终不遇”,来寄托自己的身世之感,既把陈慥写得形神俱出,更有“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的旨意。表并列关系,不译表转折关系,然而表修饰关系旧缘故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奇特,独特不同奇特本领恰好,正巧刚才适合到去出嫁进 入 课 堂(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1第段介绍了什么内容?_答:(1)方山子的生平:少年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成年折节读书,有志用世;晚年无所遇合,遁于光、黄间。(2)方山子的晚年生活:生活极为清苦庵居蔬食、徒步往来山中;不与外界交往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穿戴奇特所著帽,方耸而高。总的来说第段简介方山子生平,并说明得此称号的缘由。2第段在介绍方山子的生平时侧重介绍了他的哪个时期?为什么要这样安排?_答:侧重介绍了他的晚年时期。方山子的晚年生活和行为习惯与众不同。作者一开头就推出这样一个奇特的人,自然能引起读者极大的兴趣,增
3、强了文章的吸引力。同时,方山子的晚年生活也是最能代表他的性格与志趣的,而且与作者的遭遇和心境相符。3第段用妻子、孩子和奴婢的神态来写方山子的生活,运用了什么手法?_答:烘托,从侧面写出方山子的生活看似萧条,却很怡然自得。4为什么方山子听了苏轼的遭遇后,表现出“俯而不答,仰而笑”的情态?_答:这既表现了方山子对于官场倾轧之黑暗的熟悉,因为他是过来人,所以见怪不惊;又极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对打击诬蔑苏轼的那些奸邪小人的蔑视。(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1作者为何“耸然异之”,继而独念少年方山子意气风发之状?方山子的表现不似常人,有点超乎寻常,因而作者“耸然异之”;又因在其家看到“环堵萧
4、然”的景象,这使作者自然联想到少年方山子,使前后形成对比,突出了当下方山子淡泊的心态个性。2第、段以今昔两次邂逅作对比,指出方山子并非寻常的隐逸之辈,现在的方山子和此前的方山子判若两人,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方山子发生了这么大的转变?以前的方山子:“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现在的方山子:“遁于光、黄间”“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这种巨大的转变的原因是:“终不遇”。一个豪杰之士却生不逢时,无人赏识,英雄无用武之地,与苏轼同是天涯沦落人。3第段为什么要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为了突出其异于常人之处,甘心放弃显赫的家世而庵居蔬食必有其自得之处。作者以此极度赞颂方山子超脱世俗的高尚美德,直接以“此岂无得而然哉”加以赞赏。4文章结尾说到光、黄间的其他异人,有何作用?最后作者以光、黄间其他异人来反衬方山子,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方山子及其同类人的欣赏与向往之情。这篇传记主要通过对方山子生平的介绍和描写,展示了一位富家出身,少年威武侠义、意气风发,晚年舍弃荣华、自甘淡泊的隐士形象,表现了作者对方山子特立独行的个性的赞赏,抒发了作者“不遇”的感慨,表达了他对当朝用人体制的批判,彰显了文人志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情怀。课 堂 训 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