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高中历史复习 第17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414566 上传时间:2024-06-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74.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高中历史复习 第17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23年高中历史复习 第17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23年高中历史复习 第17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23年高中历史复习 第17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23年高中历史复习 第17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2023年高中历史复习 第17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2023年高中历史复习 第17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2023年高中历史复习 第17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2023年高中历史复习 第17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2023年高中历史复习 第17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2023年高中历史复习 第17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2023年高中历史复习 第17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2023年高中历史复习 第17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2023年高中历史复习 第17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2023年高中历史复习 第17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2023年高中历史复习 第17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17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题三时髦的转身社会生活的变迁必备知识自主排查主干梳理助学助记教材拓展一遍过知识点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侵略的同时,西方文化渗透到国民生活中。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维新派、主张的影响。(2)表现衣:“洋布”“洋装”渐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中西合璧式服装、旗袍、学生装。食:西式食品。住:花园洋房。风俗:“断发易服”“”,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沿袭下来。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的主流。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

2、总体比较低。(2)改革开放以后衣:时尚服装五彩缤纷。食:到1987年,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住:住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楼房比比皆是。1995年,启动“”。风俗:休闲方式多样化,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知识点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1.交通工具的进步铁路与公路和水运与航空(1)铁路辛亥革命前夕,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已经奠定。20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展缓慢。到“”末,中国的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构图解史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及表现信息提取:伴随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和习

3、俗的变迁。构图解史服饰发展的三大阶段信息提取:近现代中国服饰的演变受时代发展的影响,具有鲜明的阶段性。误区警示近代铁路的修建(1)近代最早在中国修筑铁路的不是清政府,而是英国商人擅自修筑的从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这是近代中国最早的铁路。(2)唐胥铁路是中国自主修建的第一条铁路。(3)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并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干线。(2)公路民国时期陆续修建一些公路,但发展受到很大限制。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等偏远地区也通了汽车。(3)水运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20世纪90年代以后,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4)航空1909年,冯如制成中

4、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中国已成为世界大国。2.通讯工具的变迁(1)电报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丁日昌在主持架设了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了。(2)电话19世纪80年代,外国人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位。(3)互联网:近年来人们还通过互联网发送邮件。(4)影响: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知识点三大众传媒的变迁1.报刊业走向繁荣(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在华办报,有万国公报等。自19世纪70年代起,陆续出现一

5、些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3)建国后:有红旗等党报党刊;还有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内容比较丰富。(4)改革开放后: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2.影视事业的发展(1)电影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建国初,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纷纷被搬上银幕。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走向一个辉煌的新时代。,构图解史影响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因素信息提取:中国近代交通建设起步比较晚,但发展较快,这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传统守旧观念的阻挠、近代中国政

6、治与经济的落后、政府政策的支持与推动等。构图解史大众传媒的变迁信息提取:大众传媒经历了从报刊到影视,再到互联网的历程,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生活。误区警示有关大众传媒认识的几点误区(1)互联网的普及不但没有削弱其他媒介的地位,反而出现同时向上发展的趋势。实际上,传统的媒介纷纷通过网络来获得读者和观众,许多有实力的传统媒介机构都建有自己的网站,争夺网络媒介的一席之地。(2)各种媒介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相互不能完全取代。(2)电视1958年,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普及原因:技术进步,卫星传送技术的应用;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3.互联网的兴起(1)兴起:20世纪6

7、0年代末诞生,90年代以后风靡全球;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且发展迅猛。(2)特点:迅速传递信息;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高度互动,双向传播。(3)影响: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改变了人们的,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漫画解史网络的负面影响信息提取:互联网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使青少年迷恋网吧、荒废学业、误入歧途;并且有不少网民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不利于正常的社会交往。1.近代的“断发易服”近代“断发易服”最先从洋务运动时期出国留美的第一批幼童开始。维新变法时期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但并没有付诸

8、实施;辛亥革命时期“断发易服”和“废止缠足”的实施,不仅体现了移风易俗,还带有革命色彩。2.民国初期的社会新气象(1)建立共和政体是中国历史上破天荒的大事,民众日常生活也出现了种种新气象。(2)南京临时政府致力于社会生活方面的除旧布新,宣布改用阳历,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还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3)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过去的陈规陋习不符合时代潮流,应接受文明开化的新习俗、新风尚。3.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特点(1)以报道、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主要内容的新闻事业功能,是近代报刊业发展的显著特征。(2)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尤其注重政论,近代中国的传媒事业

9、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4.现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1)1950年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2)党和政府提倡勤俭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献、助人为乐,使社会风气发生了根本改变,注意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3)改革开放以后,政府延长节假日休息时间,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关键能力素养提升主题探究史学新论多维讲练大突破探究点一近代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术前沿近现代习俗风尚的进步1950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女子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

10、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到1952年底,自由、自主婚姻已占绝大多数,民主和睦的家庭和模范夫妇不断出现。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思维激活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以法律的形式废除封建主义的婚姻制度,实行婚姻自由,特别注重保护妇女和子女的合法权益,创建了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史料实证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领域出现的新气象史料一古都北京步入民国时期第一个鲜明的标志,就是废除帝王纪年,改用世界通行的公历。新年伊始,依公历确立元旦,“双十节”为全国国庆日,但是“双十节”的庆典主要流行于政界,一般民间较为冷漠。传统的春节与中秋节盛况依旧民国初年,已经出现新式婚

11、礼,北京俗称“文明结婚”典礼仪式简单,证婚人宣布结婚者姓名,新人相对三鞠躬,交换饰物,证婚人致辞颁发证书,新婚夫妇向来宾鞠躬,礼成。旧式婚礼仍然保持着强大惯力,在民间流行。习五一著民国时期北京社会风俗的变迁史料二20世纪初,对于清朝统治者当年强迫汉人接受的发辫,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理想的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

12、,属于新派人物。王文泉主编中国近代史解读(1)史料一反映了民国初期北京社会风俗演变的特点。抓住史料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新式”“旧式”“传统”等词体会史料内涵。据关键信息可知民国初年北京地区新旧习俗并存的特点。(2)史料二描述了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20世纪初中国人推崇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表明西方民主、平等、自由的思想冲击了传统的社会生活,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探究(1)根据史料一,简要分析北京地区社会风俗发生变迁的背景。(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领域出现的新气象,分析其原因。(3)结合上述史料,概括近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化的特点。历史解释近代风俗习惯的变迁(1)社

13、交礼仪:中华民国成立后,明令废除社交中实行的叩拜、作揖、请安、拱手等旧礼节,改行握手、鞠躬礼等;在称呼上,用体现平等的“同志”“先生”代替“老爷”“大人”。(2)节日时令:全国改用阳历,并增添一些新节日,如元旦、植树节等。(3)社会习俗: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婚姻制度;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等法令。大城市的一些知识分子倡导婚姻自由,简化婚俗。唯物史观辩证看待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向内地和市镇推进从过程看与西方侵略相伴始终,有较强的半殖民地化的色彩,在中西、新旧并存中出现中西合璧从水平看断发运动迅速、彻底;不缠足运动

14、起步早,但进展缓慢;沿海和内地水平不一从动力看每一次风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上层人物的倡导起到社会示范作用从程度看大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只有少量洋货进入部分家庭,传统习俗仍广泛存在探究点二大众传媒发展的特点及影响学术前沿大众传媒的影响人们开始更多地了解外部世界,来华国际友人也日益增多,在北京奥运会期间达到高峰。中外交流愈加广泛,人们通过电影、电视、报刊、网络、广播、展览会等多种文化传播形式来了解外来文化。这开阔了中国民众的视野,使他们能以宽广的心胸看待外国事物,比较理性地评价中国的对外关系,并日益成为世界公民。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思维激活大众传媒的发展,既开阔了人

15、们的视野,也拉近了中国与世界之间的联系。史料实证近代报刊业的发展史料一近代报纸是外国人首先办起来的。19世纪,外国人在中国共出版了一百多种中外文报刊,占当时中国报刊总数的一半以上。19世纪50年代起,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开始办报。1895年以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办报,鼓吹变法。时务报最多时日销达一万七千份,成为当时国内最受欢迎的一份报纸。同时,一大批学习最新科学技术知识的专门性刊物陆续问世,如农学报新学报格致新报普通学报中外算报地学杂志等。除地学杂志在北京出版外,其余都在上海出版。1927年后,沪宁一带成为全国报刊的中心,上海一地报纸超过五十家,全国日发行量五万份

16、以上的报纸全部集中在上海。摘编自姚琦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与百年社会变迁史料二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国人办报的一次高潮,据不完全统计,在18951898年间,全国新出版的中文报刊约120种,其中80%左右为中国人自办。同时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开始了办报活动宣传变法图存。这些活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姚福申中国编辑史解读(1)史料一反映了近代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变化及特点。(2)史料二指出国人办报“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说明办报活动与当时现实斗争关系密切。注意史料第一句点明了时代背景,最后一句总结了其影响。探究(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中国近代报业出现的新变化。(2)根据

17、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报刊业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历史解释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特点(1)新闻事业功能:以报道、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主要内容的新闻事业功能,是报刊的主要任务。(2)强烈的政治性: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舆论监督的功能。机关报是新闻传媒的主体,重视言论,尤其注重政论。(3)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中国的传媒事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它随着中国国内政治运动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而出现高潮,维新运动中出现第一次高潮,辛亥革命前后再一次出现高潮。家国情怀中国近代大众传媒的影响(1)传播西方文明,促进思想解放。鸦片战

18、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和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都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2)制造舆论、唤醒民众。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新文化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3)娱乐大众、传播新知。以休闲娱乐为特征的通俗性报刊,满足了市民文化消遣的需要,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专业性报刊,促进了新知识的传播。命题研析考题演练真题品悟仿真模拟应试集训全通关真题体验1.命题点: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全国卷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

19、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关键点拨: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听课笔记2.命题点:土改后,解放区人们社会生活的变化2021全国乙卷,30土改后,太行山区某农民要买一头驴,谈好价钱后,他表示要回家和妻子商量,理由是“我们村上好多人家都立下了新规矩,男的开支一斗米以上要得到女人的同意,女人开支二升米以上要得到男人的同意”。这件事可以反映出,当时解放区()A男尊女卑观念消亡B家庭成员经济地位发生变化C按劳分配得到实施D传统的社会伦理秩序被

20、颠覆3.命题点:广告宣传的社会功能全国卷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真题品悟题号命题特点第1题历史现场命题材料场景化,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角度新颖以20世纪30年代的集体婚礼为切入点,考查中西习俗的融合第2题情境创设以太行山区土地改革后,家庭成员经济地位的变化为生活情境,考查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后,女性地位

21、的变化,并考查考生的材料阅读能力与知识迁移能力第3题素养立意产品的畅销说明广告的成功,广告的成功说明广告迎合了大众的需求。对这一历史现象的合理解释凸显了素养立意4.新高考借鉴2021辽宁卷,61865年,煤气灯开始在上海使用。起初主要用于洋行和街道,后来行栈、铺面、茶馆、戏楼以及居家竞相使用,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夜城”。这反映出()A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社会生活B城市化进程拓展城市公共空间C工业革命成果催生新兴产业D市民阶层诉求改变服务业面貌5.新高考借鉴2021湖北卷,7博览会是观察社会生活发展演变的窗口,又是汇聚物品和传播知识的平台。下表可以看出近代中国()表武汉劝业奖进会和西湖博览会征集展

22、品类别对比武汉劝业奖进会(1909年)西湖博览会(1929年)征集展品类别天然产品(饮食或制造之原料),工艺品、美术品、教育品、古物品染织工艺类、工艺品类、机电工业类、化学工业类、矿产品、医药用品类、教育用品类、文艺品类、农产类、饮食制类、动物类、革命纪念品类、外国参考品A.物质文化生活变迁B.工业体系已经形成C.民族意识开始觉醒D现代科学知识普及仿真模拟1.2022河南省五县市高三联考光绪二十七年,除洋布大宗之外,一切日用皆能体华人之心,仿华人之制。如药材、颜料、瓶盎、针纽、肥皂、蜡烛、钟表、玩器,悉心讲求,贩运来华,虽僻陋市场,靡所不至。这种情况表明()A中国的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民众生活与

23、世界市场联系密切C列强在诸多领域侵略中国D中国市场由被动转为主动开放2.2022贵阳市高三适应性考试一1896年,“西洋影戏”在上海徐园“又一村”与观众见面。当时广告称:电影“纯用机器运动,灵活如生,且戏目繁多,使观者有应接不暇之势。”影评也认为:“自电法既创,开古今未有之奇,泄造物无穷之秘。如影戏者,数万里在咫尺,千百状而纷呈,何殊乎铸鼎之像”“新文明之势力,蔽天而来,以吾数千年之旧文明当之,乃如败叶之遇疾风,无往而不败衄。”据此推论,电影传入()A使中国传统文艺逐渐走向衰微B中华近代文明的格局架构成形C有助于社会观念的革命性变化D引发文化领域除旧布新的潮流3.2022东北三省高三模拟191

24、9年8月申报上刊载了一则淞沪警察厅厅长徐国梁的白话文布告(如下)。据此可知()本厅长为你们想那避疫的方法,如取缔食物饮料,例如扫除垃圾、清洁道路要晓得垃圾是最龌龊的,什么苍蝇呀,蚊子呀都是由里面生出来传播疫气的,所以街面上最要洁净,万不可有一点垃圾堆积的。A.爱护公共卫生和讲求公德利于防疫B白话文布告比文言文宣传效果更好C上海地方政府有效控制了疫情扩散D近代新闻报刊普及了科学防疫常识4.2022汉中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1985年1月,经济日报刊登了13个省市自治区的商业、供销部门的调查情况:吃的比重居高不下,穿的消费持续增长,用的比重逐年增大。由此可知,当时()A生活用品供应日趋紧张B市场经济

25、刺激了需求增长C民众生活得到显著改善D对外开放改变了消费观念第17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题三必备知识自主排查知识点一1(1)革命派(2)中山装废止缠足2(1)社会风尚(2)安居工程知识点二1(1)九五(2)青藏高原(3)轮船招商局(4)民航2(1)台湾无线电台(2)一(3)电子知识点三1(1)中国丛报(2)红色中华(3)人民日报2(1)定军山(2)北京电视台3(1)互联网(3)生活方式关键能力素养提升探究点一史料实证提示(1)背景:政治,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封建君主专制的统治,中华民国建立;经济,近代商业的出现与发展;思想文化,西方思想与生活方式的影响。(2)新气象:剪发辫、易服饰;接受

26、西方生活习俗成为时尚。原因:辛亥革命的推动;民主思想的传播;进步人士的提倡;社会心理的认同等等。(3)特点:具有浓厚的半殖民地色彩,且中西、新旧并存,甚至中西合璧;社会生活风俗等方面的变化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探究点二史料实证提示(1)新变化:出现大量外国人办的报刊,中外文均有;种类增多,发行量增大;带有政治救亡色彩;出现专业性刊物;报刊业中心转移到上海。评价:新变化源于西方侵略及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新变化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影响了清末政局变化,促进了文化传播和民众启蒙,活跃了民众的文化生活,促进了中国近代化。(2)关系:近代报刊不仅具有社会评论、宣传教育和启迪民众的社会功能,它与社会政治

27、斗争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它助推了维新变法等政治运动的发展,维新变法等政治斗争借助报刊展开宣传,又促进了报刊业的发展。命题研析考题演练真题体验1解析:B对:据材料中信息“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可知,当时上海的婚俗体现了中西习俗的融合。A错:材料未能体现出民众婚姻是否实现了自主。C错:材料中只反映出婚礼习俗的变化,并未体现出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D错:近代社会习俗的演变受到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等方面的影响,并非受政府主导。答案:B2解析:根据材料,土改后,太行山区农民买了驴,要和妻子商量,理由是村中规矩,男人开支一斗米以上须经女人同意,并且男人支配粮食的上限高于女人。女人经过土改分

28、得土地,经济地位有所上升,故而家庭地位有所上升,故B项正确;土改后,男尊女卑观念并没有完全消失,故A项错误;在公有制范围内,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原则是按劳分配,材料与按劳分配无关,故C项错误;传统的社会伦理包括父子、君臣、夫妇、朋友等关系,这些在土改后并没有颠覆,故D项错误。答案:B3解析:B对:广告宣传“思想日新”“谋卫生”,广告非常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说明广告内容得到国民认可,反映了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A错: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1915年青年杂志的创办,在材料时间之后。C错:材料没有体现“改良社会风俗”。D错:虽然广告内容得到国民认可,但不能得出国民是否实现了广告中宣传的文

29、明。答案:B4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856年上海开始使用煤气,使用范围逐渐推广,可知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现代生活,故选A项;城市化是指城市人口的增多、城市用地面积的增加,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工业革命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市民阶层诉求无关,排除D项。答案:A5解析:据材料“武汉劝业奖进会和西湖博览会征集展品类别对比”可知,1929年的西湖博览会展品比1909年的武汉劝业奖进会多了染织工艺类、机电工业类、化学工业类、矿产品、医药用品类、文艺品类、革命纪念品类等,这表明随着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辛亥革命的影响等,物质文化生活变迁,故选A项;“形成”说法错误,近代中国重工业发展缓慢,轻工业也没有形成

30、齐全的门类,排除B项;“开始”说法错误,鸦片战争后民族意识就开始觉醒,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单凭博览会的展品,不能得出现代科学知识“普及”的结论,排除D项。答案:A仿真模拟1解析:材料中“药材贩运来华”体现中国民众生活跟世界市场联系密切,故选B项;关税主权开始丧失是在南京条约签订后,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了经济领域的中外交流,排除C项;中国市场由被动转为主动开放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排除D项。答案:B2解析:据材料“新文明之势力,蔽天而来,以吾数千年之旧文明当之,乃如败叶之遇疾风,无往而不败衄”可知,电影作为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引起了先进知识分子对国家命运的思考,有助于社会观念的革命性变化,

31、故选C项;材料涉及的是电影,并不是中国传统文艺,排除A项;电影传入不足以架构中华近代文明格局,排除B项;电影传入与中国文化领域除旧布新并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答案:C3解析:街道属于公共区域,需要民众自觉维护,据材料“避疫的方法”“街面上最要洁净”可知,该布告强调爱护公共卫生和讲求全德利于防疫,故选A项;材料未提及有关文言文的信息,且并未将白话文布告与文言文布告进行对比,排除B项;材料仅提及警察厅厅长的防疫宣传,并未提及上海地方政府的做法及效果,排除C项;“取缔食物饮料”并非科学防疫的方法,排除D项。答案:A4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吃、穿、用等消费水平持续上升,民众生活得到了显著改善,故选C项;根据时间可知,改革开放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生活用品供应充足,排除A项;1992年才开始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中国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没有涉及消费观念的改变,排除D项。答案: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