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2016年全国各省市高考历史模拟试题解析版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2016湖北荆州一模19)据统计,1997年,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869%,同年,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世界平均比重为73%,发展中国家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平均比重为59%。据此可以推出()A欧美发达国家制造业开始衰落B我国工业产业结构趋向合理C世界制造业中心实现向中国转移D改革开放加快中国工业化进程【考点】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1992年起)【解析】材料无法体现欧美发达国家制造业开始衰落,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我国工业产业结构趋向合理,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世界制造业
2、中心实现向中国转移,故C项错误;据材料“1997年,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869%,同年,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世界平均比重为73%,发展中国家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平均比重为59%”可知改革开放加快中国工业化进程,故D项正确。【答案】D2(2016四川资阳二模30)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这一认识()A确立了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方针B受中国改革开放全面展开的影响C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先导D彻底打破对计划经济体制的崇拜【考点】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1992年起)【解
3、析】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方针,故A项错误;中国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是在1982年十二大召开后,故B项错误;“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说明国家认识到商品经济的地位,这就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奠定基础,故C项正确;此时计划经济仍然占一定的比重,故D项错误。【答案】C3(2016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二模32)2003年,根据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国家启动了“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举措。这些举措的目的是()A推动乡镇企业稳步发展B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4、C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D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考点】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1992年起)【解析】乡镇企业发展培训规划内容并未涉及,故A项错误;农民工培训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单一要素,不可能起到决定性作用,故B项错误;“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旨在提高农民工的专业技术能力,以适应新常态下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故C项正确;经济体制改革与培训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C4(2016河南焦作一模40)社会转型就是社会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转型过程中各种制度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演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从1979年起,中国进入了
5、双重转型阶段。双重转型是指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的结合或重叠。总结1979年至今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实践,中国在推行双重转型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可以把这些经验归纳为以下八项。 (一)体制转型是双重转型的重点。 (二)思想先行。 摘编自厉以宁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 (1)根据材料一,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前后的相同点与不同点?(8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共和政体“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表现(6分),并指出这一政体确立的意义(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经济“双重转型”的具体内涵。(4分)“思想先行”是改革与发展的重要
6、经验,试以改革开放以来的史实予以说明。(3分)【考点】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1992年起);社会转型主题【解析】(3)第一小问具体内涵,“双重转型是指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的结合或重叠”体制是我国的经济体制“体制转型指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发展转型“发展转型指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第二小问重要经验,思想现行,即回答解放思想在改革开放中的极端重要性。(南方讲话的重要性)【答案】(3)内涵:体制转型指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2分)发展转型指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2分) 举例: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3分)5(2016新疆乌鲁
7、木齐一模27)(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标志,两大经济体系归为一体,形成了贯穿全球的市场经济。与此同时,长期的经济停滞和缓慢增长促使发达国家摆脱了凯恩斯主义的束缚,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大力推行经济贸易自由化政策。在技术方面,信息技术革命使得信息传递和技术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范围迅速扩展,从而大幅度地降低了交易成本。这不仅直接刺激了国际贸易快速增长和国际资本的迅速流动,而且使国际分工和专业化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展开。 张书琛世界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3)根据材料三,说明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市场进一
8、步发展的原因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6分)【考点】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1992年起);全球化主题【解析】(3)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三“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标志,两大经济体系归为一体”得出结论两极格局的瓦解也为经济全球化扫清了障碍,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世界经济向全球化发展;根据材料“在技术方面,信息技术革命使得信息传递和技术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得出结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世界各国各地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加速了原材料、资本和劳动力的国际流动”;根据材料“国际分工和专业化”可以得出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强有
9、力的推动者。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三“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标志”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顺应经济全球化。【答案】(3)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世界各国各地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加速了原材料、资本和劳动力的国际流动。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强有力的推动者。两极格局的瓦解也为经济全球化扫清了障碍,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世界经济向全球化发展。(4分) 影响: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潮流。(2分)6(2016四川乐山一模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共产党历届代表大会政治报告词汇出现次数统计(单位:次) 会议 召
10、开 时间 社会主义建设 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民主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社会主义法制 八大 19569 26 49 6 0 0 0 0 0 九大 19694 4 3 10 0 0 0 0 0 十大 19738 3 0 4 0 0 0 0 0 十一大 19778 9 4 23 0 0 0 0 1 十二大 19829 10 0 2 16 11 0 0 0 十三大 198710 13 3 0 17 6 0 14 3 十四大 199210 7 0 0 6 10 14 6 1 十五大 19979 0 0 0 6 5 10 6 15 摘编自村田忠禧通过对字
11、词使用的计量分析研究中共党史 上表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发展变化趋势。请归纳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考点】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十一届三中全会与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1992年起);全国卷41题【解析】第一小问趋势,可以结合材料关键词次数的变化归纳,比如“社会主义革命”九大10次,十一大23次,从十二大开始,革命减少,而社会主义建设的次数越来越多,体现了工作重心的转变,还可以从政治建设的变化、经济体制的转变归纳;第二小问原因,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比如工作重心的转变,可以结合文革结束、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和国际环境分析。
12、【答案】示例:(注“示例”只作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趋势:工作重心的转变: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4分) 原因:“十年文革”的结束;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十一局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任4点8分) 【评分说明:正确指出材料反映的一种变化趋势,如工作重心的转变: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治建设的转变:从以改造和革命为主到重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经济体制转变: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等,根据史实对变化趋势原因的说明充分恰当。】7(2016湖南永州二模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
13、要求。 材料 中国的成功是现代史上最重要的发展之一。但是,人们如果根据其近来的高速成长这一事实,就推断中国将会支配世界并威胁到我们的生活方式的话,那就错了。与旧苏联不同,改革者的中国并不寻求改变任何其他国家的生活方式。中国的经济正面临着世界历史上最严重的银行兼并、城市化和就业不足的挑战。不仅如此,到2020年,中国还套陷入工作人口严重不足、大量需要扶助的人失去依靠这种人口比例极度恶化的危机。对我们而言,中国最好发展成为日本那样的富裕国家,在一些方面存在优势,在另一些方面却处于弱势。有迹象表明,中国正在朝着这个方向迅速发展。对此,我们应当欢迎,而不是感到恐惧。 摘自兰德公司中国与全球化 结合所学
14、知识,论述材料中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考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与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1992年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大国崛起主题【解析】首先概括材料的观点:“人们如果根据其近来的高速成长这一事实,就推断中国将会支配世界并威胁到我们的生活方式的话,那就错了”。从两个方面论证这一观点,第一,中国的发展壮大对世界不会构成威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发展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而且中国“在另一些方面却处于弱势”。第二,中国的发展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我们应当欢迎,而不是感到恐惧”。最后,归纳否定中
15、国威胁论的错误。【答案】【答案示例】(观点正确2分,从两个以上不同角度论述8分,结论2分) 中国的发展壮大对世界不会构成威胁。 中国并不寻求改变任何其他国家的生活方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同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中国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目际。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正面临着挑战,如国企改革、城市化、就业不足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这也需要长期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中国的发展,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中国已经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16、,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欢迎。但是,中国人口多,区域发展不平衡,在教育、科学等方面与发达国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综述,中国的发展和壮大,不仅不会支配世界并威胁到其它国家的生活方式,反而有助于全球经济发展和世界和平。8(2016新疆一模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982002年私营、国有和外资工业企业的工业产值比较 年份 私营企业 国有企业 外资企业 数值(亿元) 比重(%) 数值(亿元) 比重(%) 数值(亿元) 比重(%) 1998 2083 390 33621 6290 17750 3321 1999 3245 562 35571 6157 18954 3281 2000 55
17、20 794 40554 5832 23465 3374 2001 8761 1118 42408 5410 27221 3473 2002 12951 1430 45179 4987 32459 3583 摘编自陈勇勤中国经济史 根据上表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19982002年三种类型工业企业的工业产值变化趋势,说明形成的原因。【考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与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1992年起);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全国卷41题【解析】第一小问趋势,据材料“数值”“比重”的具体数据得出私营企业、外资企业产值的数值和比重呈上升趋势,国有企业产值在增加,所占比重在下降,据材料“2002
18、”年比重(%)占“4987”得出国有企业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结合所学分析即可;第二小问原因,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据材料“19982002年”得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据材料“2000”“2001”“2002”年得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据材料“19982002年”得出中国对外开放力度加大,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据材料“19982002年”得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据材料“19982002年”得出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结合所学分析即可。【答案】趋势:国有企业产值在增加,所占比重在下降,但依然占据主导地位;(2分)私营企业、外
19、资企业产值的数值和比重呈上升趋势。(2分) 原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中国对外开放力度加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答出四点即可。每点2分,共8分)9(2016安徽江南十校一模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列宁曾经以一个公式来概括社会主义: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总和=社会主义。 摘编自列宁全集第34卷 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相关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考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与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1992年起);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全国卷41题【解析】解读本题关键是从所给材料中公式的含义进行解读,归纳出观点,然后依据所学知识对归纳观点进行论证,材料中公式的含义是注重经济发展的模式探讨,可以结合本国实际,借鉴国外有益的发展模式,形成发展经济的合力。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模式可以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来探讨作答。【答案】本题具有开放性。首先审清题意,然后根据要求对问题进行探讨。 解题思路:本题从政治建设;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力发展生产力;优先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等方面进行探讨。(12分;只要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