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单元第5课 古诗词三首(第二课时)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哪个孩子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复习导入,引入新知1.观察清平乐村居这一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揭题解题,获得新知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词,又称为“长短句”。它兴起于南朝,成形于晚唐,盛行于宋代,最早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所以每首词都必须按一定的歌谱填写,这歌谱叫词牌。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一生主张抗金,渴望恢复中原。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y1nm-i2ow%l3ip9ng
2、辛弃疾清平乐村居bozu#品读全文,获得美感1.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2.词中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译义:一所低小的茅屋,紧靠着一条流水潺潺、清澈见底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茅檐:茅草盖的屋子。赏析:“茅檐”交代了地点,“溪上青青草”交代了时间。短短两句把农村景色的清新美丽表现出来:一座又低又小的茅屋,屋子附近一条清澈的小溪,溪边的草儿一片青青之色。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译文:带着酒意操着吴语谈得很亲热,是哪一家的白发夫妻二老?醉:带着酒意。相媚好:表示两人很亲热的意思。翁媪:老年男子和老年妇女,这里指一对老年夫妻。赏析
3、:先闻其声,再见其人。茅屋前一对老夫妇,他们大概是喝了一些酒,脸上红扑扑的,一副微醉的样子,正操着乡音在高兴地聊天。白发翁媪,不知谁家?这里设一问语,便觉声情摇曳,意趣平添。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译文: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锄豆:把豆地里的杂草用锄头除掉。赏析:这里,词人善于抓住切合人物年龄、身份的特征,用寥寥数语,活灵活现地描绘出人物的神情意态。“大儿”锄豆,俨然一位懂事的大哥哥;“中儿”织鸡笼,正认真地学哥哥做事。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译文: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吃)。卧剥:身体伏着剥东西。无赖:顽皮。赏析:这里,词人善于抓住切合
4、人物年龄、身份的特征,用寥寥数语,活灵活现地描绘出人物的神情意态。只是那“小儿”顽皮好玩,在两个哥哥劳动的时候,躲在一旁,剥着莲蓬吃莲子。一个“卧”字传神地写出“小儿”活泼天真的面貌形态,情趣盎然,读之便感到那顽皮小儿瞒人的举动,天真的心思实在逗人喜爱。1.自由读文,边读边悟情。2.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欣赏到的画面描绘出来吗?总结:虽然乡村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妇恩爱,孩子勤劳,生活温馨,难怪令人陶醉。再读全文,升华感情1.背诵这首词。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短文。3.自创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4.搜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词。课外拓展,完成作业板书设计清平乐村居茅屋溪上青草锄草织鸡笼剥莲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