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图解】【时空定位】第5讲辽宋夏金元的政权及统治【自主复习】考点一、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知识清单】【名师点拨】1.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2.北宋地方机构分工示意图3.宋代加强中央集权4.北宋财政危机【认知深化】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1.守内虚外:宋朝吸取唐朝外重内轻造成藩镇割据的教训,制定了守内虚外的国家战略,重点防范内部可能出现的隐患,而放松外部存在的威胁。这导致了宋代边境的空虚,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几乎是屡战屡败。2.强干弱枝:鉴于唐朝的藩镇割据,宋代从军事、经济大规模削弱地方实力,强化中央对地方财政的控制,虽然防止了割据势力的出现,但是
2、也造成了地方实力不足,不利于边疆地区的防卫。3.分化事权:宋代普遍分化军权、相权、地方权力,使其互相牵制,有效地加强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但是,分权过细,造成保守拖沓的政治风气,官员过多过滥,造成财政危机。4.崇文抑武:这是两宋的基本国策,一方面,文人的社会地位提高,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荣;另一方面,军事人才受到打压,不利于宋代对少数民族的战争。【经典例题】1(2019新课标全国卷高考26)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 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答案】A【解析】“兵士待遇
3、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可见养活这么庞大的军队需要巨额的财政支出,故选A项;“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与军队战斗力无关,排除B项;“北宋实行募兵制”是中央集权之下的军事制度,形成“守内虚外”的格局,加强对地方控制,排除C项;“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与社会的“贫富分化”无关联,宋代贫富分化的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政府不抑兼并,土地高度集中造成的,排除D项。2.(2020全国卷26)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
4、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 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 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答案】C【解析】由材料“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可知宋太祖明确了殿试的程序,强化了殿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了科举考试录取程序,故选C项;隋唐开科取士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权,“否定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最高一级,由皇帝亲自负责的殿试,而非省试考试,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科举考试的程序而非具体的内容,不能得出人才选拔标准提高的结论,排除D项。考点二、辽夏金元的统治【知识清单】【名师点拨】1.北宋与辽的关系2.“四等人制”下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元朝民族政策“四等人制”的实质是民族分化形式下的
5、阶级压迫。蒙古贵族勾结各族地主阶级,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见民族分化政策是阶级压迫的一种形式,而社会的主要矛盾,仍是农民和地主之间的矛盾。3.元统一中国【认知深化】一、全面认识元朝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历史地位1.它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重新实现了国家的统一,是元明清六百多年统一局面的开创者。元朝统一后的有效管辖,使元朝发展为中国历史上最幅员辽阔的朝代。西藏、台湾都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2.首创行省制度,设岭北、辽阳、云南行省,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这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对后世乃至今天都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3.民族交融出现高潮。蒙古族等边疆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汉族人民向边疆地区
6、流动,元朝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4.经济繁荣,漕运、海运规模空前,对外贸易发达,大都成为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综上所述,元朝的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历史地位。二、宋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统治的特点1.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宋元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了辽、金、元等,西北出现了西夏,西南出现了大理等,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在宋元时期先后完成了封建化过程。2.民族特色的制度建设:少数民族政权一般都保留了符合本民族历史传统的政治制度,比如辽的南、北面官制度、金的猛安谋克制度等,这些制度丰富了古代中国政治治理的历史选择,体现了政治制度建设的多样性。3.边疆地区的进一步开发:宋元时期
7、,边疆地区少数民族政权都促进了边疆的开发,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中原地区渐趋接近,成为民族政权与两宋政权并立的经济基础,也为明清时期统一国家的建立打下了基础。4.统一的历史趋势:五代十国以来,民族交往、交融进一步发展,统一的趋势日渐明显,元朝的统一顺应了这一历史发展潮流。【经典例题】1(2018天津高考2)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说明元朝()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答案】A【解析】题干中“行
8、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推知行省在中央集权下拥有适度权力,故A项正确;题干中“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说明地方有一定实权,并不是缺乏实权,故B项错误;题干中“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推知行省行使权力受到中央节制,而不是集中专断,故C项错误;行省制处理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非君主决策问题,无法体现君主专制加强,故D项错误。2(2018.4浙江高考5)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踰阴
9、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在()A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 B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C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D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出元朝疆域辽阔,为实施有效管理,行省的设立旨在加强中央集权,而非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故A项错误;B项加强中央集权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行省制度不属于监察制度,故C项错误;行省制度不属于中央官制,与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无关,故D项错误。【课时检测】1北宋初年按照“人主在权,大臣审权,争臣议权”的原则建立集权制度,规定皇帝动用内藏库等经费,外廷
10、大府寺或户部有权进行监督。这反映出当时()A君主权力受到一定限制B君主集权体制尚未建立C中枢机构掌控了决策权D中枢权力部门关系紧张【答案】A【解析】材料“皇帝动用内藏库等经费,外廷大府寺或户部有权进行监督”说明皇帝要受一定的法律约束,不能随心所欲地行事,比较有效地限制了最高统治者的胡作非为,也即皇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故A项正确。2“宋初将地方政府恢复到州县两级,但同样陷入管理幅度太大的困难。为此,宋设置了高层政区路,但不设路一级的单一长官,把路虚化。路、州、县的官员由中央官员担任。”材料表明宋朝的创新是()A地方行政由中央官员治理B强化高层政区监察权C地方行政由各地官员治理D采用多级制地方
11、自理【答案】A【解析】宋代在州县两级地方政府之上设置了高层政区(路)以后,由中央官员管理路、州、县三级地方事务,表明地方行政由中央官员治理,A项正确;路已虚化,且与州县一样是地方行政区,不是监察区,B项错误;“路、州、县的官员由中央官员担任”与地方行政由各地官员治理不符,C项错误;路、州、县的官员由中央官员担任是中央集权,不是地方自理,D项错误。3古代中国历朝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刑事审判权的行使。宋代在各路设提点刑狱司,掌管一路的司法、刑狱,并规定凡死刑需报中央,由刑部复核执行,有时皇帝还派人到各地处理案件,并经常用各种手段控制刑事审判权。其目的是()A提高依法办事的行政效率B建构与维护统治秩序C
12、建立自上而下的监察体系D解决官员的腐败问题【答案】B【解析】宋代采用各种手段控制刑事审判权,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统治,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故选B;宋代加强控制刑事审判权,对待死刑需要复核,某种程度上是为了防止冤假错案的出现,但是却降低了行政效率,排除A;控制刑事审判权不属于监察体系的内容,排除C;材料主旨和解决官员的腐败问题无关,排除D。4北宋初期,政务、军事、财政、监察四权并立,各部门直接向皇帝负责,宰相只能事事按旨行事。宋太祖为防大臣擅权,鼓励台谏官员弹劾大臣。这种权力结构设计()A造成政风因循保守B提高了行政效率C杜绝官场黑暗腐败D减轻了财政负担【答案】A【解析】宋太祖为防大
13、臣擅权, 鼓励台谏官员弹劾大臣,大臣为求明哲保身,大多不思进取,造成政治上一片因循保守的风气,故选A;材料中宋太祖为防大臣擅权的措施与提高行政效率无关,排除B;C项错在“杜绝”,表述太绝对,排除;材料中的权力结构设计与减轻财政负担无关,排除D。5宋代常出现“冲龄即位”的幼主,后妃垂帘听政成为权宜之计。一旦皇帝长大成人,具备亲政能力,士大夫便集体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后妃撤帘归政,使政权交接顺利完成。这反映了宋代()A舆论监督有效防止外戚干政B集体统治有利于政权平稳过渡C文官政治对皇权的有力维护D分散相权适应了君主专制需要【答案】C【解析】材料“一旦皇帝长大成人,具备亲政能力,士大夫便集体制造
14、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后妃撤帘归政,使政权交接顺利完成”体现了宋代文官政治对皇权的有力维护,故C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舆论监督,排除A。 宋朝并不是集体统治,排除B。 材料没有涉及分散相权,排除D。 6宋史记载:宋太宗时东京等城市中时有临街开设商店的“侵街”现象发生。宋仁宗景祐年间,对屡禁不止的“侵街”现象让步,允许沿街开设商店,直接收税。由此推测()A宋太宗重视城市商业发展B宋仁宗时城市商业的管理出现混乱C城市商业突破了地点限制D商税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答案】C【解析】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与材料中“允许沿街开设商店”相符,故选C项;材料中“宋太宗时东京等城市中时有临街开设商店
15、的侵街现象发生”,但未涉及宋太宗重视并调整政策,排除A项;宋仁宗时城市商业的管理出现新政策是进步而非混乱,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商税成为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排除D项。7宋代有专门靠踢球技艺维持生活的蹴鞠(足球)艺人,还组织了自己的团体,叫作“齐云社”,专事负责蹴鞠活动的比赛组织和宣传推广,这是我国最早的单项运动协会,高俅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徽宗踢球,被提拔为殿前都指挥使。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宋代蹴鞠增加就业以缓和社会矛盾B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C受官方支持促进文化发展D不兼容于“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答案】B【解析】据材料“专门靠踢球技艺维持生活的蹴鞠(足球)艺人专事负责蹴鞠活动的比赛组织和
16、宣传推广”可知宋代娱乐生活丰富,结合所学可知,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娱乐活动丰富多彩,故B项正确。8金史载:“臣构言,今来画疆,合以淮水中流为界,西有唐、邓州割属上国。既蒙恩造,许备藩方,世世子孙,谨守臣节。每年皇帝生辰并正旦,遣使称贺不绝。岁贡银、绢二十五万两、匹,自壬戌年为首,每春季差人搬送至泗州交纳。”对此记述理解正确的是()A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贡”B确定了宋金之间政治上的不平等关系C使宋辽两国保持了长达百年的和平局面D东起淮水、西到大散关以北归南宋统治【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世子孙,谨守臣节”意指南宋对金称臣,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
17、的是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的绍兴和议,不是南宋与西夏,北宋与辽的关系,排除A、C两项;东起淮水、西到大散关以北的土地归金统治,排除D项。9如图是辽国贵族大墓中的壁画备茶图。据此推测,该墓最可能发现于()A河西敦煌 B燕云诸州C开封郊外 D临安附近【答案】B【解析】辽国贵族的墓穴正常只能在自己国家的领土之内,燕云十六州在后晋时期开国皇帝石敬瑭将它送给了辽国,故这个墓可能在燕云诸州,答案为B;河西敦煌不在辽国版图内,A错误;开封是北宋的都城,C错误;临安在南宋时期为都城,当时辽国已经灭亡,D错误。10辽史百官志一:“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州县、租
18、赋、军马之事。”契丹采取“一国两制”主要是因为()A契丹族与汉族风俗习惯不同B契丹与汉族的民族矛盾尖锐C境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D皇帝与汉族官僚谋求妥协【答案】C【解析】契丹国的“一国两制”是一种积极的治国政策,积极之处就在于适应了汉人与契丹人经济文化发展程度不同的实际,C正确;A、B两项未涉及主要问题,D项不符合史实,均排除。11中国民族史名词解释中对古代史某一政治制度做出如下解释:产生于女真氏族社会末期,是一种部落联盟的组织形式,最初是以血缘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后来逐渐由血缘组织向地域组织转化。平时出猎、战时作战。据此判断这一制度是()A行省制 B南北面官制C四等人制 D猛安谋克制【答案】D【
19、解析】根据材料中“产生于女真氏族社会末期,是一种部落联盟的组织形式”“平时出猎、战时作战”并结合所学可知,该制度应该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原有组织基础上改造创立的猛安谋克制,故选D项。12舆服制度是通过服饰识别身份的制度。在金志中,金国舆服的分类及适用场合都参鉴了新唐书宋会要等记载的舆服体制。这反映了()A服饰的等级化色彩加强B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C金宋政治联系得到强化D服饰文化的相互借鉴【答案】B【解析】材料“金国舆服的分类及适用场合都参鉴了新唐书宋会要等记载的舆服体制”反映出少数民族的政权建设借鉴了中原王朝的内容,反映出民族融合不断加强,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等级化色彩加强的趋势,排除A;材料只
20、涉及借鉴新唐书宋会要,不能说明政治联系加强,排除C;材料只涉及金国借鉴他国,并没有体现相互借鉴,排除D。13中国古代政区划界存在着犬牙交错和山川形便(依据山川走势)两条相互对立的主要原则,往往同时并用。但越到后来,前一原则越占上风。这一变化主要表明()A犬牙交错更便于进行军事防御B山川走势随岁月发生巨大改变C不同区域间经济文化联系密切D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犬牙交错的原则主要是人为地打破地方的经济、文化联系,更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因此,这一变化主要表明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故D正确;山川形便更便于进行军事防御,故A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山川走势的变化,
21、故B错误;材料没有说明不同区域间经济文化的联系,故C错误。14如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表明当时元朝()元朝中期吏部统计表(单位:员)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总计朝官9381 1512 089京官155351506外任官5 68914 23619 925A.巩固了大一统国家B注重发挥汉族地主作用C实行四民平等政策D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数据可知,元朝时期官吏主要是以汉人为主,说明元朝注重发挥汉族地主的作用,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是元朝中期吏部统计,与巩固大一统国家没有直接关系,A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元朝存在严格的民族歧视问题,并且材料中吏部统计无法看出四民平等的政策,C
22、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了元朝中期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的任职统计,没有涉及南北经济文化交流,D项错误。15蒙古西征引发了大规模的民族迁徙。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杂居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融合而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蒙古统治下实现了民族间的自由平等B蒙古西征加强了不同民族的交流交融C回族是蒙古西征时各民族交融形成的D色目人主要是自东向西迁徙的欧洲人【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蒙古西征后,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和汉、蒙古等不同民族不断交流,逐渐交融,故B项正确;蒙古统治下推行民族压迫政策,实行四等人制度,故A项
23、错误;回族是蒙古西征后各民族逐渐交融形成的,故C项错误;色目人是自西向东迁徙的移民,并不指欧洲人,故D项错误。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王安石:臣以谓方今在位之人才不足者,以臣使事之所及则可知矣。今以一路数千里之间,能推行朝廷之法令,知其所缓急,而一切能使民以修其职事者甚少;而不才苟简贪鄙之人,至不可胜数。朝廷每一令下,其意虽善,在位者犹不能推行,使膏泽加于民,而吏辄缘之为奸,以扰百姓。今士之所宜学者,天下国家之用也,今悉使置之不教。而教之课试之文章,使其耗精疲神,穷日之力以从事于此。以朝夕从事于无补之学,及其任之以事,然后卒然责之,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宜其才之足以有为者少矣。材料二宋史:于是改法,罢诗赋、帖经、墨义,士各占治易诗书周礼礼记一经,兼论语孟子。每试四场,初大经,次兼经,大义凡十道,后改论语孟子义各三道。次论一首,次策三道,礼部试即增二道。又立新科明法,试律令、刑统、大义、断桉,所以待诸科之不能业进士者。未几,选人、任子,亦试律令出官。(1)据材料一,归纳宋朝“在位之人才不足”的表现及其原因。(2)据材料二,归纳王安石解决“在位之人才不足”的举措。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效果。【答案】(1)表现:缺乏执行力;贪污腐化盛行。原因:教育的弊端;科举制的弊端。(2)举措:改革考试内容;增加考试科目;改变官员选用办法。效果:培养了治国人才;宣传了变法;但收效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