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辽宁省本溪市钢铁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390818 上传时间:2024-06-0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9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本溪市钢铁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辽宁省本溪市钢铁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辽宁省本溪市钢铁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辽宁省本溪市钢铁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辽宁省本溪市钢铁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辽宁省本溪市钢铁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辽宁省本溪市钢铁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辽宁省本溪市钢铁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辽宁省本溪市钢铁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辽宁省本溪市钢铁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辽宁省本溪市钢铁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辽宁省本溪市钢铁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辽宁省本溪市钢铁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辽宁省本溪市钢铁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辽宁省本溪市钢铁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与商朝相比,西周时期很多封国的中下层社会结构未发生重大改变,但上层管理者则来自天子的册封,这一变化A. 扩大了周天子的统治范围B. 建立起周天子集权统治C. 标志着贵族政治开始确立D. 加强了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与商朝相比,西周时期很多封国的中下层社会结构未发生重大改变,但上层管理者则来自天子的册封”可知,西周的统治者通过对上层管理者庄严的册封仪式加强民族和文化的认同感,故选D。材料并未提及分封制,不能

2、体现统治范围的扩大,排除A;西周时期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B;商朝也是贵族政治,故其“开始确立”属于用词不当,排除C。【点睛】学习历史比较重要的一个方法是要学会历史的分期,把握好阶段特征。本题的BC两个选项,就可用先秦时期的阶段特征很快予以排除。2.古罗马法有一种“程式诉讼”,即根据各自的陈述,原告如有欺诈、胁迫等事情,被告如有可原宥(原谅)的错误,虽程式书中未列有抗辩,承审员也有权减免被告的责任,大法官于原告请求一项后批注“依诚信“字样即可。这说明,罗马法A. 适度依据诚信原则进行审判B. 讲究审判程序的公正性C. 给予法官充分的自由裁量权D. 剥夺了律师抗辩的权利【答案】

3、A【解析】【详解】从材料“虽程式书中未列有抗辩,承审员也有权减免被告的责任,大法官于原告请求一项后批注依诚信字样即可”中可以看出,罗马法一定程度上会依据诚信原则进行审判,故选A。从审判结果“承审员也有权减免被告的责任”可知,罗马法只是一定程度上讲究审判程序的公正性,排除B;从材料中看,法官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但不是充分,排除C;材料只是说“程式书中未列有抗辩”这与是否剥夺了律师抗辩的权利无关,排除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所体现的原则,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题干材料的中心意思。3.英国近代史上某法案曾记载:“宜剥夺许多微不足道选区产生议员之权利,将该项权利授予人口稠密、资源富饶之大城市

4、。”这一规定的出台A. 是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妥协的结果B. 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C. 体现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D. 完善了英国的责任制内阁【答案】C【解析】【详解】题干反映了英国对议会席位进行了重新分配,将更多议会席位分配给新兴的工商业城市,这体现的是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对政治权力的要求,故C项正确。议会改革主要满足工业资产阶级诉求,故A项错误。B项是权利法案的意义,与题意不符,故B排除;D项与题干现象无关,故D排除。4.自1930年底开始,中共中央先后把60%的党务人才、城市工人骨干派遣到各个苏区。派往各苏区去负责的主要领导干部,大多数都是从莫斯科回来的干部和留苏学生。这表明当时中共

5、中央A. 以工人运动带动苏区的革命B. 依然坚持国民革命运动的路线C. 重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工作D. 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达成共识【答案】C【解析】【详解】中共中央先后把60%的党务人才、城市工人骨干派遣到各个苏区,派往各苏区去负责的主要领导干部,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正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材料说明中共中央重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工作,故C正确;材料反映中共中央重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工作,无法体现“工人运动带动苏区的革命”,排除A;国民革命运动是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进行的,材料反映的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中央重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工作,开展和国民党的斗争,故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共中央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否

6、达成共识,排除D。5.如图所示,新中国成立后外交史上出现过三次建交高潮,引发第二次高潮的主要原因是A. 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B. 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C.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D. 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答案】C【解析】【详解】由图表可知第二次建交高潮是1969年,主要是亚非欧国家,结合时代背景可知是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亚非发展中国家崛起,欧洲力图摆脱美国的控制,故C正确;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是197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错误;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1953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错误。6.20世纪60年代的

7、不结盟运动发展了万隆精神,团结了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1974年,几乎所有的第三世界国家都出席了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上述现象A. 说明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B. 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C. 表明国际上意识形态分歧的弱化D. 导致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发生质变【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不结盟运动的发展显示出第三世界国家强劲的生命力,联合国大会中几乎所有第三世界国家的参与,这都说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有利于推动国际民主化进程,故B项正确。20世纪60、7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而不是多极化趋势加强,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

8、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不能表明国际上意识形态分歧的弱化,故C项错误;两极格局下国际政治力量并未发生质变,发达国家仍然主导国际事务,故D项错误。7.下面是唐代户口数量变化表。据表可推知当时时间户数高祖武德年间(618626年)200万户有余高宗永徽三年(652年)380万户中宗神龙元年(705年)6156141户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7069565户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9069154户A. 农田荒芜土地兼并严重B. 计口授田难以维系C. 自耕农的数量大量增加D. 铁犁牛耕技术成熟【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反映唐代户数增加,说明人口增加,意味着农田数增加,故排除A;随着唐代户数增

9、加,而国家控制无主荒地必然减少,所以计口授田的均田制必然难以维系,故选B;随着封建王朝统治时间增加,基于封建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必然日益激烈,自耕农会因为破产而减少,排除C;汉代时期,我国铁犁牛耕技术已经成熟,排除D。8.1993年底,“绝大多数农产品的价格和经营均已放开,原来的粮食定量配给转变为市场供应,城市居民的粮票粮本全部取消。市场价格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由1991年前的50.3%上升到93.8%,从而确立了市场价格在价格体系中的主体地位。”这从本质上体现了A.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稳步推进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启动C. 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D. 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显著增加【答

10、案】C【解析】A项错误,1992年后我国逐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84年;由“原来的粮食定量配给转变为市场供应,城市居民的粮票粮本全部取销”“从而确立了市场价格在价格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可以分析出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十分重要,C项正确;D项不选,题干没有涉及非公有制经济的比例问题。9.1900年之前,戏曲抄本是清代南北传统市集庙会上销售的一种主要商品,抄本经营盛极一时,但进入20世纪后,一大批京剧、戏曲、鼓词等民间需求旺盛的抄本日益减少。材料所述现象A. 冲击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B. 体现了文学改良运动的诉求C. 折射出民众崇尚西学的心理D. 推动了出版

11、行业的技术革新【答案】A【解析】戏曲抄本是民间传播儒家思想途径之一,20世纪后由于民主思想传播导致“一大批京剧、戏曲、鼓词等民间需求旺盛的抄本日益减少”,这说明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严重冲击,故A项正确;文学改良运动是在新文化运动出现,故B项错误;民众思想变化不是推崇西学导致,故C项错误;抄本的减少显然与出版行业的技术革新没有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10.1933年6月,资源自给力较低、金融力量相对薄弱的德意互相靠拢,形成了法西斯集团;而英法美也捐弃前嫌,于1936年签订了三国货币稳定协定和三国黄金协定。材料反映出经济危机A. 推动了国家干预经济模式建立B. 改变了国际关系格局C. 使世界经济向

12、制度化方向发展D. 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两大不同利益集团在经济危机打击下重新分化组合,这反映了国际格局的变化,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只是表明两种类型的帝国主义国家在经济上逐步分化对立并重新组合,没有体现国家干预经济,排除A项;材料表明两大不同利益集团在经济危机打击下重新分化组合,不能体现世界经济的制度化问题,排除C项;二战爆发的深层次原因确实跟1929年的经济危机有关,但材料两大不同利益集团在经济危机打击下重新分化组合,排除D项。11.在明晚期最受大众欢迎的劝善书,是经道教传人佛门,再转手至儒门的功过格。它是一种将日常道德行为量化的实践手册,由晚明至清,

13、乃至民国时期一直流传不息。明代晚期以功过格为表征的劝善思潮的兴起,从侧面反映了A. 统治者强化思想控制B. 宋明理学的现实实践C. 现实社会的世风日下D. 宗教信仰追求实用性【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信息反映的不是统治者在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排除A项;宋明理学的现实实践不是从侧面反映的,而是直接反应的,排除B项;劝善思潮出现,实质上说明现实社会中非善思想的出现,世风日下的特征,故C正确;材料叙述的主旨不是在说宗教的实用性,排除D项。【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侧面”去思考问题,学生注意要理解其含义,不能从直观上去选择。12.1904年,康有为在观看牛津大学学生剧社表演后指出,西方戏剧(舞

14、蹈)萌礙于中国,他列举了二者在肢体语言、风俗习贯上的诸多相似之处。他由此呼吁中国戏剧、舞蹈“舍己从人,尽以泰西为师。由此可如,康有为主张A. 新陈代谢维护传统文化B. 西学中源选传西方文化C. 中西结合呼唤制度变革D. 托古改制实行全盘西化【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西方戏剧(舞蹈)萌蘖于中国,他由此呼吁中国戏剧、舞蹈舍己从人,尽以泰西为师”可以得出西学中源宣传西方文化,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体现传统文化继承与更新,并且违背材料主旨,A项排除;C项说法违背材料主旨,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借助传统文化来宣传全盘西化的信息,材料强调的是西学中源,D项排除。【点睛】本题属于提炼观

15、点类选择题。其备考启示:其一,发现。即找出材料中关键的字词句段,例如,材料中“西方戏剧(舞蹈)萌蘖于中国,他由此呼吁中国戏剧、舞蹈舍己从人,尽以泰西为师”;其二,转化。浓缩关键的字词句段,转化历史学科术语。“西方戏剧(舞蹈)萌蘖于中国”转化成“西学中源”,“他由此呼吁中国戏剧、舞蹈舍己从人,尽以泰西为师”转化成“西方文化”。据此可知,其观点是西学中源宣传西方文化。此外,理解和积累一些历史概念很重要,例如,西学中源。二、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计52分.第13题、第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15题第1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正是

16、儒家文化注重德治,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主要宣扬和倡导一种绝对无偿的进贡以体现对国家的忠心,使得古代中国的治税思想具有明显非法制的性质,剥削阶级往往以赋税为名进行横征暴敛。我国古代税收立法虽然也规定了课征的比例,但有法不依、法外征收现象非常普遍。通过巧立名目法外征收往往又使税收立法流于形式,征税随意性大,官吏使用权力的机会多,导致聚敛过度,超过人民的承受能力。摘编自樊静:中西方税收法律文化比较研究材料二:到民国时期,中国的税收制度逐渐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先是对城市工商业课征的间接税(注:指纳税人能将税负转嫁给他人负担的税收)超过历史上的田赋,逐渐上升为主要的税收。国民党政府的间接税,除了关税、盐税

17、以外,还对卷烟、面粉、棉纱、火柴、水泥等各种商品征收。比较重要的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民党政府从外国引进了近代直接税制(注:直接税指税负不能转嫁,而由纳税人直接负担的税收,如所得税、房产税等),当时财政部曾经为此专设了直接税署。摘编自刘军:中西方传统税收文化的比较材料三:在治税思想上,近代西方国家确立以税收法定主义为普遍原则,即税收的征收和缴纳必须基于法律的规定进行,没有法律依据,国家就不能征税,任何人亦不能被要求纳税。而且,在西方所谓的法律仅限于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不包括行政法规。英国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规定国王不经议会同意而任意征税是非法的,正式确立了近代意义上的税收法定主义

18、原则。近代资产阶级国家,凡开征新税、废除旧税,或制定、修改税法,都须以不违宪为原则,并经民选的议会审议通过。贵族、僧侣等阶层不再享有豁免税收的特权,纳税普遍原则和征税确定性原则得到广泛承认。摘编自樊静:中西方税收法律文化比较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税收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时期中国税收较古代有何新变化,并简析其主要原因。(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古代中国,说明近代西方国家税收的主要不同并分析其历史影响。【答案】(1)特点:治税思想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缺乏法制观念,随意性较强;横征暴敛,人民的税务负担沉重。(2)新变化:工商业税收(间接税)比重上

19、升,成为国家主要税源;学习引进外国近代税制(直接税制),与世界接轨;政府成立专门税务部门。主要原因:民国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或“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民族工业的较快发展);受到西方国家治税思想的影响(或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国民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扩大税源,满足战争的需要。(3)不同:西方税收实现了法制化(或有法可依);取消了特权阶层,体现了普遍性;税收相对稳定和明确,确定性强。历史影响:巩固了西方资本主义宪政制度:有利于社会公平与稳定;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中“正是儒家文化注重德治”得出:治税思想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根据材料中“使得古代中国的治

20、税思想具有明显非法制的性质,剥削阶级往往以赋税为名进行横征暴敛”得出:缺乏法制观念,随意性较强;根据材料中“通过巧立名目法外征收往往又使税收立法流于形式,征税随意性大,官吏使用权力的机会多,导致聚敛过度,超过人民的承受能力”得出:横征暴敛,人民的税务负担沉重。 (2)第一小问“新变化”,根据材料中“先是对城市工商业课征的间接税逐渐上升为主要的税收”得出:工商业税收(间接税)比重上升,成为国家主要税源;根据材料中“国民党政府从外国引进了近代直接税制”得出:学习引进外国近代税制(直接税制),与世界接轨;根据材料中“当时财政部曾经为此专没了直接税署”得出:政府成立专门税务部门。第二小问“主要原因”,

21、结合民国时期的时代背景,从本国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受西方国家治税思想的影响,国民政府当时面临的财政危机的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3)第一小问“不同”,根据材料中“在治税思想上,近代西方国家立以税法定主义为普遍原则,即税收的征收和缴纳必须于法律的规定进行,没有法律依据,国家就不能征税,任何人亦不能被要求纳税”得出:西方税收实现了法制化(或有法可依);根据材料中“贵族、僧侶等阶层不再享有免税收的特权,纳税普遍原则”得出:取消了特权阶层,体现了普遍性;根据材料中“征税确定性原则得到广泛承认”得出:税收相对稳定和明确,确定性强。第二小问“历史影响”,从政治、经济、社会公平和秩序稳定的角度分析作答即可。1

2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近代以前,我国传统的人才观认为:人才是具有“明人伦”的品格和“修齐治平”之能的德才兼备之才。人才与统治能力、人才与治才几乎成为同义语,其最高境界是达到内圣外王、全能全知的通才、贤才。19世纪后期,王韬认为:必须要培养多类型、多层次的有“一技之长,一材之擅”的专门人才。这些专门人才是具有各种专门知识技能的企业家、军人、科学家等各行各业人员。清政府宣称:凡游学他国得有长技者,可直接被聘请为书院的专科教师。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拔去奴隶之根性”的新式国民。20世纪20年代,蔡元培提出:新公民是拥有健全之人格的公民,乃是既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爱国意识

23、的共和国国民,又有健壮的体魄、近代科学知识、良好的修养、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完全之人物”。北洋政府的壬戌学制中强调重视学生的职业训练;课程和教材内容侧重实用;实行选科制和分科教育,兼顾学生升学和就业两种准备。李宜江我国近代人才观的变迁从材料中提取一条有关人才观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答案】示例一:信息:近代以前,我国传统的人才观强调人的品德和政治才能。分析:(从原因方面来看)近代以前,由于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以及选拔服务于封建统治的国家官吏的需要,人才的选拔和培养重视基于儒家伦理的品德和利于封建统治的政治才能。(从认识或评价方面来看)这样的人才观利于官僚素质的提高和封建统治的强

24、化;但培养的人才类型单一,不利于实用人才的培养。示例二:信息:19世纪后期,重视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多类型、多层次的专门人才。分析:(从原因方面来看)19世纪后期,伴随着列强入侵、西方工业革命成果的传入以及民族工业的兴起,形成了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多类型、多层次的专门人才的人才观。(从认识或评价方面来看)这适应了当时对各种实用专门人才需要,有利于培养近代化人才,推动我国社会的近代化;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重道轻器,天朝上国等传统观念。示例三:信息:20世纪初,提出要培养有独立人格、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分析:(从原因方面来看)20世纪初,提出要培养有独立人格、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以教育

25、改革的方式渗透爱国主义、全面发展的理念)。这是受西方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辛亥革命爆发,新文化运动开展的影响。中华民国成立后,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促成了这一人才观的思考。(从认识或评价方面来看)这有利于解放思想,培养德才兼备和具有爱国精神的新式人才,推动中国社会的不断进步。【解析】【详解】根据“近代以前,我国传统的人才观认为:人才是具有明人伦的品格和修齐治平之能的德才兼备之才”,可概括出信息:近代以前,我国传统的人才观强调人的品德和政治才能。然后,结合所学,可分别从原因、评价等方面分析说明,原因可从儒家思想的影响和封建国家的需要分析,评价可从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进行回答。(提取其他信息也

26、可,需要观点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1930年代,外国人评论说,“中国的币制是在任何一个重要国家里所仅见的最坏制度,它是乱七八糟一大堆铸币、重量单位和纸币凑成的大杂绘”。政府对内不能运用通货保护和发展本国经济,对外又不能利用币值的伸缩争取外汇的主动地位。中原大战后,地方实力派拥有的地方金融权是对抗或挑战国民政府的经济基础,国民政府除努力加强对地方的政治和军事渗透外,还试图从经济上取得对地方的拉制权。国民政府为了维持庞大的军队、进行内战、维护国家机器运转,必然需要庞大的军政开支,庞大的财政赤字使国民政府在1935年前后陷入了严重的财政金融危机。加

27、之严重的国际形势影响,1935年11月,国民政府正式实施法币政策,实现了中国货币历史性的跨越。摘编自申成玉试论1930年代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国内动因(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30年代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30年代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作用【答案】(1)背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和民族工业的发展;国民政府形式上完成对国家政治、军事的统一;国家财政金融危机,国民政府面临地方实力派的金融挑战;中国货币体制的混乱;世界范围内经济危机的冲击,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加剧中国经济危机。(2)作用:推动币制走向统一;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为持久抗战准备了一些条件;一定

28、程度上防止了白银外流;便于国民政府掠夺财富。【解析】【详解】(1)背景:根据“1930年代”“政府对内不能运用通货保护和发展本国经济”得出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和民族工业的发展;根据“中原大战后,地方实力派拥有的地方金融权是对抗或挑战国民政府的经济基础”“1935年”得出国民政府形式上完成对国家政治、军事的统一,国民政府面临地方实力派的金融挑战;根据“它是乱七八糟一大堆铸币、重量单位和纸币凑成的大杂绘”得出中国货币体制的混乱;根据“加之严重的国际形势影响”得出世界范围内经济危机的冲击,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加剧中国经济危机。(2)作用:根据材料和所学,可从推动币制统一、工商业发展、一定程度上防止了白

29、银外流和为抗战奠定基础分析积极影响,可从便于国民政府掠夺财富分析其消极影响。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英国政府再也不能利用中国来扼制俄国在东北亚的扩张了,因此英国转而加强对日本的支持。俄国策划的“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使日俄矛盾迅速激化。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之后,俄国极力主张各国尽快撤兵,而自己却企图永远霸占中国东北,并进一步控制新疆、蒙古,拒不撤兵。之后,英日之间走上了订立同盟之路。经反复磋商,1902年1月,英日在伦敦签署了英日同盟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两国相互承认在中国和朝鲜的特殊权益,若两国中任何一国的利益在中朝受到侵犯或与第三者发生战争时,另

30、一国严守中立。如有第四国或更多国家帮助交战对方作战时,缔约国一方应出兵援助。在此情况下,俄国为摆脱外交困境,与法国在1902年3月发表联合声明,“如其他列强的侵略行为或中国国内再度发生动乱,并对俄法两国政府的利益构成威胁时,将就保卫此等利益的手段进行磋商。”摘编自马建标“英日同盟”的阴影与一战时期的中国外交(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日同盟条约签署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日同盟条约)的实质及影响【答案】(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改变了远东国际关系格局;英日与俄在远东地区争夺激烈;三国干涉还辽加剧日俄矛盾;俄国在远

31、东势力的扩张。(2)实质:针对俄国的军事攻守同盟,也是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工具。影响:加强了英日在东亚国际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助长了日本向亚洲大陆扩张嚣张气焰;促成俄法两国在远东的合作;日俄矛盾激化,爆发日俄战争。【解析】【详解】(1)根据“甲午战争”得出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根据“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英国政府再也不能利用中国来扼制俄国在东北亚的扩张了”得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改变了远东国际关系格局;根据“英国转而加强对日本的支持。俄国策划的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使日俄矛盾迅速激化”得出英日与俄在远东地区争夺激烈,三国干涉还辽加剧日俄矛盾;根据“俄国极力主张各

32、国尽快撤兵,而自己却企图永远霸占中国东北”得出俄国在远东势力的扩张。(2)实质:根据“两国相互承认在中国和朝鲜的特殊权益”“若两国中任何一国的利益在中朝受到侵犯或与第三者发生战争时,另一国严守中立”得出针对俄国的军事攻守同盟,也是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工具。影响:根据英日同盟条约内容,可从加强英日在东亚国际格局中的地位、助长了日本向亚洲大陆扩张,根据“俄国为摆脱外交困境,与法国在1902年3月发表联合声明”得出促成俄法两国在远东的合作;根据所学可知,英日同盟条约的签订使日俄矛盾激化,导致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班超(32102年),字仲升,扶风郡平陵县

33、(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王朝建立后,光武帝因开国之初国力有限,未能在西域设置都护,西域地区大部分为北匈奴控制。东汉明帝时期,北匈奴屡犯边疆,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以超为假司马,将兵别击伊吾卢,战于蒲类海,多斩首虏而还。固以为能,遣与从事郭询俱使西域。章帝建初三年(公元78年),班超率疏勒等国攻破姑墨石城,之后上书请兵,意图趁机平定西域,得到章帝的支持。第二年,班超联合疏勒和于闻进攻莎车,而疏勒王忠反被莎车利诱而反叛。班超便改立疏勒的府垂为王,并在三年后忠作降时将其斩首,打通了南方的通道。和帝永元三年(91年),龟兹、姑墨、温宿等国都向班超投降。冬十二月,朝廷任命班超

34、为西域都护,徐干为长史,拜白霸为龟兹王,派司马姚光来送他回国。至此,西域五十多个国家都遣使送人质归附了汉王朝,班超终于实现了立功异域的理想。永元七年(公元95年),朝廷封班超为定远侯,食邑千户,班超时年63岁。永和九年(公元97年),西域都护班超派属吏甘英出使大秦,到达条支,开创了中西交通的新记录。摘编自傅乐成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班超出使西域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班超出使西域的意义。【答案】(1)背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东汉建立初期,匈奴进犯边疆;窦固多次出击匈奴,取得了胜利,为班固出使西域提供了条件;班固在战争中显露出个人才华。(2)简析:

35、推动了东汉和西域的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平定西域,恢复了东汉对西域的管辖,为西域归属中央政权管辖奠定了基础;班超恢复了西域都护,为丝绸之路的畅通提供了条件;班固派甘英出使大秦,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解析】【详解】(1)由材料“北匈奴屡犯边疆”可知班超出使西域的原因是匈奴屡次进犯边疆;由材料“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以超为假司马,将兵别击伊吾卢,战于蒲类海,多斩首虏而还。固以为能,遣与从事郭询俱使西域”可知一方面窦固多次出击匈奴,取得了胜利,为班固出使西域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班固在战争中显露出个人才华,使其有能力出使西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经过光武中兴,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班超出使西域提供保证。(2)根据材料“章帝建初三年(公元78年),班超率疏勒等国攻破姑墨石城,之和帝永元三年(91年),龟兹、姑墨、温宿等国都向班超投降”归纳为平定西域,恢复了东汉对西域的管辖,为西域归属中央政权管辖奠定了基础;“冬十二月,朝廷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徐干为长史,拜白霸为龟兹王,派司马姚光来送他回国”归纳为班超恢复了西域都护,为丝绸之路的畅通提供了条件;“永和九年(公元97年),西域都护班超派属吏甘英出使大秦,到达条支,开创了中西交通的新记录”归纳为班固派甘英出使大秦,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团结、民族融合的角度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