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望江三中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卷本试题卷共6页,满分共10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卷上,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我国古代,祈盼“五谷丰登”和“六畜兴旺”是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重要特点是( )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C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D采用“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2、范喜良(孟姜女之夫)是战国时期秦国的一位农夫。他可能使用过的日常生产生
2、活用品是( ) A铁锄 B曲辕犁 C翻车 D棉衣3、东汉光武帝刘秀的舅父占有田地面积达300余顷;东晋宰相谢安占有水陆地265顷,含带两山;明朝皇庄的土地面积达37000多顷。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 A土地兼并 B豪强地主拥有强权 C国家授田 D土地私有4、古代西方一直称中国为“seres”和“china”,它们的意思分别是“丝绸之国”和“瓷器”,可见在西方人的心目中,丝绸和瓷器就是古代中国的象征。下列关于中国古代丝织业和制瓷业的叙述,w*ww.k&s#5u.co*m不正确的是( )A商朝时期我国出现了原始瓷器 B唐朝时期我国的瓷器制作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系统C明清时期洛阳是全国的“瓷都”
3、D明清时期丝织业开始使用专门织造花纹的花楼机5、若来唐经商的外国商人在广州有生意上的事情,应该找( )A柜坊 B市舶使 C瓦子 D飞钱6、商鞅变法中倡导重农抑商的政策,而明清之际的黄宗羲却认为工商皆本,对这两种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商鞅的观点限制了商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B黄宗羲的观点违背了我国农业为本的事实,不切实际C两者的观点都符合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都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D农、商应该一直都是中国的本业,不管任何时期都同等重要,两者观点都错误7、 下列历史现象中,最能体现明清时期符合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是( )A玉米、甘薯等农作物传入我国,并在一些地区广泛种植B“率天
4、下竭力耕耘”、“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C贵金属货币的广泛应用,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D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8、16至18世纪,在美洲大陆出现了许多构词方式“新”的地名,如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新尼德兰、新英格兰。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A新兴城市大量出现 B欧洲殖民者掠夺美洲土地 C工业革命的进行 D大批美洲独立国家的建立9、世界博览会已历经150多个春秋,各届博览会都带有深刻的时代烙印,“蒸汽机车”的展品最有可能出现于5( )uA1851年伦敦世博会 B1910年布鲁塞尔世博会C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 D1967年蒙特利尔世博会10、有人评论一种经济现象,认为
5、它有“能节制生产,毋使有羡不足”的优点,又有“独占一业,莫之与竞,则生产技术之改良进步将中止”的缺点。这种经济现象开始盛行是在( )A18世纪末的英国 B19世纪末的美国C20世纪20年代年代的苏联 D20世纪30年代年代的德国11、下列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说明了什么( )国 家总 人 口农村人口百分比城市人口百分比英国(1851年)约1800万人4852法国(1851年)约3600万人7525美国(1850年)约2300万人8713工业化程度越低的国家农村人口比例越大国际联合企业和跨国公司的出现推动了人口的流动 工业革命促进人口向城市迁移 除英国外其他国家还没有开始工业化
6、进程A B C D12、阅读中国土特产品出口统计表,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时间茶叶(万磅)生丝(包)鸦片战争前年平均5 0005 0001846年7 01013 2201850年8 91923 0401854年14 12262 896A. 中国的茶叶和生丝出口量持续增加 B.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逐渐取得优势C. 茶叶和生丝日益商品化 D. 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最早出现在( )A鸦片战争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 C戊戌变法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14、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最快的是( )A纺织业和造纸业 B造纸业和化工业C面粉业和火柴制造业 D纺织业和面粉
7、业15、“张謇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终于因为他开辟的路子多,担负的事业过于伟大,他不能不抱着许多未完的志愿而死。”对于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 A当时商业资本未发展为近代资本 B正确地分析了张謇失败的根本原因 C张謇为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牺牲 D近代民族经济的发展任重而道远16、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率先试行联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是( )A江苏、山东 B安徽、四川 C安徽、福建 D广东、四川17、下列关于建国初期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A都是解决土地所有权的问题 B都只是解决农民生产经营和分配自主权问题C前者解决生产经营方式问题,后者解决分
8、配方式问题D前者使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后者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自主权18、 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在这一年抵达北京履新的前世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 A确立了改革
9、开放的基本国策 B确定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C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D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20、既是近代第一批开放的通商口岸,又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开放的经济特区的城市是( ) A厦门B上海 C广州 D福州21、法国总统希拉克说“长城、大运河是中国历史上光辉篇章,浦东开发也将成为新的历史篇章”,这句话的主要依据是 ( )A浦东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B浦东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C浦东开发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D浦东原来的经济基础差 22、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经历了三十多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变。以下关键词能正确体现这一特征的是 ( )A联产承包、大跃进、好莱坞大片
10、、村民自治B中外合资、市场化、文化大革命、南巡讲话C人民公社、互联网、一国两制、三个代表D经济特区、个体户、时尚中国、依法治国23、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同苏联、蒙古、越南、老挝、韩国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后又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四国签订了边境地区加强军事方面相互信任的协定。这些外交举措的基本出发点是( )A坚持对外开放政策B实行不结盟政策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D为经济建设赢得和平的周边环境24、新中国与非洲国家开启外交关系已50多年。“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长期以来非洲人民给予中国宝贵而坚定的支持。非洲人民对中国最有力的支持是( )A在
11、中国独立之初,最早承认中国 B支持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C亚非会议上和中国荣辱与共、风雨同舟D打破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孤立封锁25、 20世纪末世界政治格局发生的重大变化表现在( )两极格局已经结束美国独霸世界格局形成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过渡时期A. B. C.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大题,其中第26题27分,第27题23分,共50分)。26、观察下列图片,阅读材料:(共27分)材料一:读下列图片信息图1:鸦片战争前中国农村家庭纺织业 图2:19世纪后期经营洋布的商铺材料二: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年份新办民族工业总数家新增民族工
12、业资金总额万元平均每年设厂数家平均每年新增资本万元1869189450多500多1.421.4118951900100450016.7750190l一19113005600315101912一191960013000751625材料三:1952年、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所有制性质经济成分1952年1956年公有制经济国营经济191%32.2%合作社经济1.5%53.4%公私合营经济0.7%7.3%私有经济资本主义经济6.9%0%个体经济71.8%7.1% 材料四: 1978年 2002年(1)读材料一回答:图1反映了中国传统经济的何种特征?(3分)图2反映的现象对图1中的经济
13、结构有何影响?(3分)(2)读材料二,分析1912年1919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6分)(3)读材料三,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有何变化?(2分)分析1952年到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意义。(7分)(4)读材料四,从1978年到2002年我国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变化的趋势如何?(2分)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4分) 27、在世界经济现代化历程中,钢铁发挥了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23分)材料一 1740年英国的生铁产量为17万吨, 1860年增至380万吨,产量超过了法、德、美三国总和的一倍。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740-1860年英
14、国生铁产量为何增长如此迅猛?(4分)材料二 1860-1913年,美国生铁产量由84万吨增至3 140万吨,钢产量由12万吨增至3180万吨,成为世界上钢铁产量最大的国家。 (2)1860-1913年美国钢铁产量急剧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美国钢铁产量的急剧增加反映出什么问题?(4分)材料三 1949年,我国钢产量仅为158万吨,1957年增至535万吨1958年达到1108万吨,但其中合格的仅有800万吨。 (3)1949-1957年,我国钢产量迅猛发展的政策原因是什么?(3分)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1957-1958年,我国钢产量为什么差不多翻了一番?(2分)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15、)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D 2A 3A 4D 5A 6D 7B 8A 9B 10B 11A 12B 13C 14D 15A 16B 17C 18A 19D 20A21B 22C 23A 24D 25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大题,其中第26题27分,第27题23分,共50分)26、(1)男耕女织,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3分)在外国商品倾销的冲击下,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业纷纷破产,耕与织逐渐分离,从而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3分)(2)1912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帝国主义
16、国家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建立的推动;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推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6分)(任3点得6分)(3)变化:公有制经济和集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了主导地位。(2分)主要原因: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3分)标志意义: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或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或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4分) (4)趋势: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在企业构成上的比重明显下降。(2分)原因:改革开放(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4分)27、(1)第一次工业革命;机器的普及、火车和汽船的发明。(4分)(2)第二次工业革命;内燃机的发明及应用。(4分)美国工业实力超过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重工业比例加大。(4分。任一点2分)(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3分)为我国工业化建立了初步基础。(2分)大跃进运动,全民大炼钢铁。(2分)1958年的全民大炼钢铁造成资源浪费;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