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二历史新人教版选修6材料解析:第五单元 第8课《古香古色的平遥古城》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372971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新人教版选修6材料解析:第五单元 第8课《古香古色的平遥古城》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二历史新人教版选修6材料解析:第五单元 第8课《古香古色的平遥古城》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二历史新人教版选修6材料解析:第五单元 第8课《古香古色的平遥古城》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二历史新人教版选修6材料解析:第五单元 第8课《古香古色的平遥古城》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二历史新人教版选修6材料解析:第五单元 第8课《古香古色的平遥古城》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高二历史新人教版选修6材料解析:第五单元 第8课《古香古色的平遥古城》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高二历史新人教版选修6材料解析:第五单元 第8课《古香古色的平遥古城》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高二历史新人教版选修6材料解析:第五单元 第8课《古香古色的平遥古城》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高二历史新人教版选修6材料解析:第五单元 第8课《古香古色的平遥古城》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高二历史新人教版选修6材料解析:第五单元 第8课《古香古色的平遥古城》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高二历史新人教版选修6材料解析:第五单元 第8课《古香古色的平遥古城》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8课古香古色的平遥古城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县城平遥古城1平遥古城的价值平遥古城建于14世纪,是现今保存最为完好的汉族传统城镇的典范。城镇布局集中反映了5个多世纪以来,封建中国在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方面的变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建筑同银行业关系密切,平遥是19世纪至20世纪初期整个中国银行业的中心。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解读】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这个评价,概括地点明了平遥古城的突出的普遍价值,在于它“是现今保存最为完好的汉族传统城镇的典范”,“集中反映了五个多世纪以来,封建中国在城市规模和建筑风格方面的变迁”,而且这里的建筑又“同银行业关系密切”。2平遥的历史平遥,古陶地,帝尧初封于陶即此。春秋时属晋

2、;战国时属赵;秦汉始称平陶,属太原郡;东汉属河西郡;晋仍属太原;后魏以太武名,焘改为平遥,属西河;后周省;隋复属介休;唐属介州,贞观初属汾州,后属太原府;宋真宗仍属汾州,后属太原;金、元复属汾州;明万历二十四年改汾州为府,仍隶焉。国朝因之。光绪续修平遥县志卷一,地舆志沿革【解读】平遥史称古陶,相传为远古时代帝尧的封地,始建于周宣王之时,北魏拓跋焘时称为平遥,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注释】后魏:即北魏。省:減省,即并入化县之意。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国朝:本朝。这里指清朝。3平遥古城墙材料一旧城狭小,东西两面俱低。周宣王时,尹吉甫北伐狁,驻兵于此,筑西北二面,明洪武三年重筑。周围十二里八分

3、四厘,崇三丈二尺,濠深广各一丈。门六座,东西各二,南北各一。后建敌台、窝铺四十座。景泰初知县萧重修。正德四年知县田登修下东门城,又筑附廓关城一西。嘉靖十三年因河冲城角,十九年举人雷洁、监生任良翰督率筑完,得免寇患。三十一年知县沈振又修西北二面,厚七尺,高六尺,筑北门瓮城。四十年沁州同知吕尧卿署县,又加高南城六尺。四十一年,知县张稽古因寇犯边,急砌砖墙,更新门楼,各竖匾题,士民颂德,立碑于县仪门外左。隆庆三年,知县岳维华增筑敌楼九十四座,俱用砖砌,仍于六门外制吊桥,立附城门,佥夫防守,各筑垛口,设团总官四员督之。万历三年,知县孟一脉用砖石包城四面,视往倍固。万历五年,知县董九仞广植树木于四濠,修

4、葺圯坏。万历二十二年,知县周之度申请抚按,动本县民壮,修筑东西瓮城者三,皆以砖石。自是金汤巩固,保障万年矣。至本朝康熙二十三年七八月间,因霪雨损坏,知县奉天黄汝钰捐俸补修,屹然完固。共计城墙二十五丈,城垛一百二十三堞。康熙三十五年七月,知县王杰补修南门瓮城二丈。三十六年六月补修下东门北外城小楼一座。本年六月二十八日,补修上东门外南城六丈余。三十七年三月,补修北城四丈余。三十九年四月,知县王绶补修西城二丈余。四十年七月,补修上东门瓮城。四十一年五月,补修北西城二丈余,小城楼一座。四十二年四月补修南外城二十余丈。皇上西巡,大驾经过,建修四面大城楼。四十三年正月,补修南外城三十五丈。四十四年四月,补

5、修上东门大门楼并门洞。四十五年,沿城植槐柳。光绪续修平遥县志卷二,建置志城池材料二平遥旧称“古陶”,老城位于今县境西北12里处,旧有夯土城垣,相传为周代将领尹吉甫所筑。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全国各府、州、县城按等级地位普遍建造城垣,以凭防守,平遥城墙即建于其时。洪武三年(1370年)在旧城垣基础上重筑扩修,并全面包砖,以后景泰、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十次大的补修和修葺,更新城楼,增设敌台,增修瓮城,创吊桥,四河植树,使平遥城墙规模完善。清代初期,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3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了四面大城楼,使城池更加壮观。平遥城墙周长6 1577米,墙身素土夯实,外包砖石,

6、墙高10米(垛口墙除外),墙顶宽3至6米,底宽9至12米。城墙形制按照“因地制宜,用险制塞”规划。东、西、北墙为方直,南墙随中都河蜿蜒而筑。平遥古城素有龟城之称,意在长生不老,青春永驻,坚如磐石,金汤永固。据传古城六座城门各有象征和喻意:南门曰迎薰门为龟头,面向中都河。城外原有水井两眼,喻为龟之双目;北城门曰拱极门为龟尾,是全城最低处,城内所有积水均经此流出;东西四座门和瓮城双双相对,上西门曰永定门,下西门曰凤仪门以及上东门曰太和门,外城门向南而开,形似龟的三腿正常向前屈伸,唯有下东门曰亲翰门,其外城门经直向东而开,据说是古人建造城池时怕龟爬走,将其后腿即下东门拉直并用绳绑好拴在距城八公里的麓

7、台塔上。每座城门外都有重门瓮城,瓮城就是围在城门外的小城,或圆或方,平遥的瓮城均为方形,高与大城同,城顶建战棚,瓮城门开在侧面,以便在大城、瓮城上从两个方向抵御来攻之敌。瓮城设内、外门,平时检查来往过客,有可疑时报警即可关上两座门,瓮城内被关之敌人即成“瓮中捉鳖”之势,故名之。李彬山西之旅,广东旅游出版社2001年版,第3536页材料三平遥城墙设计精巧,境与神合;布局严谨,气度如一;工艺深湛,妙驰心机;形体完整,纵横健法,是观处,无不给人离世绝俗,神存两妙之摄精夺髓的感受。而更令人惊诧的是它于每一细微处蕴涵着的天地同流,复根归命的思想文化火花。平遥城墙上所设置的3 000个垛口,72座堞楼,象

8、征着孔子周游列国讲学的3 000弟子,72个门贤,以文配武,天下归公,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左祖右社、寺庙对称,文武相衬的一一对应理论。吴天弃、王炫文梦断黄沙平遥,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年版,第5556页【解读】平遥古城,为周宣王的大将尹吉甫所建,洪武三年(1370)改土墙为砖墙,形成现在的规模。此后虽屡经修葺,但仍保存洪武的规制未变,为我国现存完好的四座古城墙之一(其他三座为辽宁兴城、湖北荆州、福建崇武)。【注释】周宣王:公元前827前782年在位。洪武三年:1370年。景泰:14501456年。正德四年:1509年。嘉靖十三年:1534年。隆庆三年:1569年。万历三年:1575年。康熙二十三

9、年:1684年。4平遥古城的规划设计古城的规划与设计完全依照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礼制”与民间礼俗,呈现了明显的以礼为本的历史特征。首先是城方3里。在古代,城市的等级与规模大小由作为国家典章制度的“礼”制规定严格的标准,绝对不能逾越。最高等级的城市为国都,城方九里;次一等的诸侯都城或州郡府城,城方为五里到七里;县城通常为三里。平遥古城城方三里,正是这一等级要求的完整范本。其次,在布局上,大至整个古城区,小至四合院落,处处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表现为突出中心、强化中轴,遵循严格的“左祖右社”、“左文右武”、“文武相维”、“上下有序”的城市礼制程式。曾晓华等从西安到平遥,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10、年版,第168171页【解读】平遥古城的规划设计,完全遵循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为主导的礼制而行,整体建筑以南北大街为中轴线,左城隍庙,右县衙署;左文庙,右武庙;左道观,右寺院,是严格对称布局。街道两旁的民居建筑,多为儒家传统所提倡的和谐、厚朴、严整、宁静的四合院形式。它是我国现今保存最为完好的汉族传统城镇的典范。5市楼平遥古城南街建有市楼,跨街而立,位于全城中心,高楼耸立,雄踞全城。楼南有井,水色如金,故此楼又称金井楼。市楼屋顶为重檐歇山,黄绿彩色琉璃瓦铺盖,花纹南成双喜字,北成寿字,底层成方形,纵横各为三间,逐层收进,中层夹以平座,使楼身更显挺秀高耸。市楼高三层,高185米,木构为清式常例,横跨

11、南大街,下为通道,东西连接民宅,在楼东南侧有砖阶木梯可登上第二层楼面,中有菩萨像,两墙有彩画,是关公故事。市楼高耸在古城中央,与城东清虚观、大成殿等高大建筑,遥相呼应,对应于城中大片,平缓的灰色民居屋顶,构成古城起伏变化的优美轮廓。市楼造型挺秀,平座疏朗,屋瓦琉璃灿烂,斗拱装饰精巧,实为古城增添秀色。登楼凭栏可眺全城景色,南北大街人流车行,店面屋瓦尽收眼底,城垣四周,青山隐隐,古人留有诗句:“揽山秀于东南,挹清流于西北,仰视烟云变幻,俯临城市之繁华。”李彬山西之旅,第37页【解读】市楼起源于汉代的长安城,是一种为了“俯察百遂”、管理市场而建的高耸的阁楼,主管市场的官署就设在这里。后来,这种市楼

12、逐步演变为聚民交易的场所。平遥的市楼,位于古城的中轴线上,即南大街的北端,“纵目可揽山秀于东南,挹清流于西北;仰观烟云之变幻,俯临城市之繁华,成为平遥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山西第一票号“日升昌”和古民居建筑6晋商山西商帮又称晋帮,是明清时期崛起的一大商业集团。这个集团是借助明政府开中法的实施,利用山西靠近北方边镇的有利地理位置发展起来的。该集团主要经营盐、丝、粮食、铁器、棉布等军需品,活动范围起先以黄河流域的北方地区为主,其后扩张至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号称“足迹遍天下”。该帮雄踞国内商界达500年之久。张海鹏、张海瀛主编中国十大商帮,黄山书社1993年版,第1页【解读】明清时期,平遥的繁荣与晋商的

13、崛起与兴盛有着至为密切的关系。平遥商帮就是晋商之中的一支劲旅,他们不仅在平遥开设许多店铺商号,兴建许多深宅大院,而且设立了中国第一家票号,带动了其他票号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平遥商业的繁盛,因而有了“填不平、拉不完的平遥城”之说。【注释】开中法:是明政府为鼓励商人输送粮食等至边塞而给予食盐运销权的制度。规定凡商人运粮至北方缺粮的边塞,由政府发给一定数量的盐引,商人可持引到指定的盐场支盐,运到指定的地区贩卖牟利。此法始行于洪武三年(1370年),至弘治五年(1492年)改纳粮为纳银,开中法遂告废除。7山西票号产生的历史条件而票号产生于山西,进而在山西得到较大的发展也有它的客观条件。第一,从明代兴起

14、的晋帮商人,在清代其资本积累已相当雄厚。第二,山西商人大多从事长途贩运,资金投入大而周转慢,资金不足时就需借贷。第三,晋商的分商号遍布全国各地,各分号的盈利均需解回山西总号;而且总号与分号之间常有资金需要调拨。因此,可以说是晋商的商业经营对现银兑汇机构的迫切需求而使票号得以产生。张正明、邓泉平遥票号商,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7页【解读】票号是封建社会金融业的一种特有形式。票号之所以出现在山西,这与山西商人在清代已积累起相当雄厚的资本,他们又多从事长途贩运,在全国各地设立众多的分商号这些特点有关。8日升昌票号的创立及其布局材料一中国第一家票号于道光三年(1823)左右诞生于山西省平遥县,

15、前身是设于城内西大街的“西裕成”颜料庄。颜料业当时在平遥县较为发达。明代以来,山西潞州(今长治市)、泽州(今晋城市)是全国三大丝织专业区之一。丝织和绵织业带动了染坊和颜料业的发展。平遥的颜料业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兴起的。平遥人不仅在当地经营颜料业,而且将生意做到北京、天津等地,形成了一支较为庞大的颜料商群体,几乎垄断了北京、天津的颜料市场。当时在京城的平遥颜料商共有36家,通州36家,保定11家,天津4家,汉口2家。西裕成颜料庄就是其中之一,总号设在平遥县城内西大街,分号设在北京崇文门外草厂十条南口。西裕成颜料庄由平遥县达蒲村李氏开设。李氏原籍陕西汉中,自元代李实仕官山西后落户达蒲村。清雍正

16、年间,李家开始经营颜料铺。半个世纪以后的嘉庆后期,李家的西裕成颜料庄在年富力强、善于运筹的总经理雷履泰的经营下,逐渐成为平遥颜料行业中的佼佼者。嘉庆年间,湖北、四川、河南、甘肃、陕西五省爆发了白莲教武装起义,直隶、山东、河南边界又爆发了天理教武装起义,加之灾荒不断,农业连年歉收,社会极不安定。故常有官饷和民间镖银被抢之事。当时山西在北京经营干果业的商人很多,年终账期常有大宗款项托镖局运回山西。由于社会不安定,商人们越来越觉得异地运现成为挠头之事。后来有商家欲从北京往平遥捎银两,便求北京西裕成经理雷履泰帮忙。他们把欲捎的银两交到西裕成北京分号,由分号写信通知平遥总号,然后在平遥提取。后来商人们都

17、觉得这个办法好,在双方商议出一点汇费的前提下,纷纷前来让西裕成拨兑,这种汇费称为“内贴”。同时西裕成有时在京需款,便在外主动招揽汇兑者,这样需向汇兑者交一定的贴利,叫做“外贴”。其间,雷履泰在各联号间也以汇票代替运现。这种拨兑的方式使众多的商家感到了极大的方便,也使精明的雷履泰从拨兑业务中洞察出了经营汇兑的前景。于是,雷履泰大胆地给东家李大全建议,将西裕成颜料庄改为专营汇兑的票号。东家认为雷履泰的建议有理,便出资30万两银,正式于道光初年将西裕城颜料庄改为票号,取名“日升昌”,其用意是愿该票号如东升之旭日,繁荣而昌盛。在号内后院前檐的双柱上,主人挂上了一幅精彩的对联。这幅对联经过170多年的沧

18、桑岁月,如今仍完好地在原位悬挂着:日丽中天万宝精华同耀彩升临福地八方辐辏独居奇至此,西裕成颜料庄结束了她经营颜料的历史,颇具气魄地开创了经营埠际间汇兑和存放款业务的山西票号业。日升昌的诞生,使我国的金融事业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是历史的一大进步。她的产生,使中国的金融业得到蓬勃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山西以至全国经济的发展。张正明、邓泉平遥票号商,第811页材料二平遥古城中至今保存完好的票号遗址有18处之多,其中以山西票号第一家“汇通天下”的“日升昌”最为著名。“日升昌”创立于道光三年(1823),前身是西裕成颜料庄,在鼎盛期,先后开设分号35个。“日升昌”三字意味着“旭日东升,日日升,日日昌,天天

19、升,天天昌”。它的创办者雷履泰首开中国票号业之先河,成为中国银行业的“乡下鼻祖”,而“日升昌”票号则成了中国最著名也是最早的一家私人金融机构(当时称为“票号”)。“日升昌”旧址坐落于古城西大街38号院,坐南朝北,整座建筑占地1 9636平方米,北临西大街,南至东郭家巷,南北纵深65米,单体建筑共25座,其内业务厅、客房、银库、仓房、厨房、马厩等设施一应俱全。整个建筑外雄内秀,主从互补,精简有致。铺面、中厅、南厅位于南北中轴线上,对外营业的临街铺面面阔五间,进入门庭(通道),两边是柜房。二层修有阁楼,可通往东、西库房(外观隐秘的窖式金库)。前院和二院之间原有一过街门相隔(已不存在),二院有东、西

20、厢房各三间,为“信房”和“账房”。原第二进正面为票号中厅,用做客厅及会议场所,面阔三间,单坡硬山顶,出前廊,中厅上面建有楼房,中厅东、西两侧有门通往西院、东院。第三进也就是后院的正房是大掌柜和二掌柜的起居之所,其面阔三间,前插廊,窑洞式窗户,明间为门道,两次间相向开门,院内的砖雕、木雕、悬空匾额(上书“丽日凝辉”)颇显气度不凡,门前有一副楹联:日丽中天万宝精华同耀彩升临福地八方辐辏独居奇该院亦有东、西厢房各三间,最南端则为四间南厅,额书“汇通天下”。出中厅前东侧是狭长的小跨院,贯通西大街至郭家巷,其中临西大街为两间铺面,临郭家巷街是它的南大门,跨院内为书房、食房、早房等设施,后夹道有马厩、车棚

21、等。西院则为两进院落,由一过街门(现已不存)相隔,是“日新中”票号的旧址,其临西大街的铺面亦为五间,里外院各有东、西厢房三间,正厅三间,悬额书“急功好义”。“日升昌”整座建筑除西大街上的临街铺面,其余东南西三面均为外观封闭的砖砌高墙,其前庭宽阔、后院紧凑,黑漆装修,给人一种安全、踏实的感觉,这当与它所经营的业务性质有关;同时,走进这座当年享誉天下,引领一代金融信贷时尚的中国票号元老之家,你会有一种感觉就像是走进一座北方传统富庶民居,它更多带给人的是一种家的印象,或许这里面正体现着“日升昌”的管理思想与经营作风。其在建筑与使用格局上的严谨、收敛、低调、务实的设计及稳妥、踏实、不恃张扬的民居特色与

22、它红红火火、触角伸向四面八方的业绩和远播海内的声名似乎形成某种对比甚至反差,但再略一思索,便又似忽然有所领悟,也许“日升昌”当年所以如此辉煌,正是与中华民族之传统观念的正道(主流)分不开的。吴天弃、王炫文梦断黄沙平遥,第177180页【解读】这两段材料,可使我们了解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产生的历史过程及其布局结构。日升昌的整座建筑外雄内秀,布局考究,墙高宅深,重门坚固,加上票号大门上的对联“轻重权衡千金日利,中西汇兑一纸通行”,确有“汇通天下”的气派。9平遥古民居材料一平遥普通的居民住宅大多为清代修建的,这些住宅体形较大,用料讲究,由于山西气候干燥,又未经战争破坏,所以大多数保存得相当完整。住宅

23、平面布局多为严谨的四合院形式,有明显的轴线,左右对称,主次分明,沿中轴方向由几套院组成,一般为三进院呈“目”字型的基本形式。院落之间多用矮墙和装饰华丽的垂花门作为分隔。有的在院落一侧或后面还建有花园。正房一般为三间或五间的拱券式砖结构的窑洞,在窑洞房的前部一般都加筑木结构的披檐、柱廊,上覆瓦顶。正房屋顶是平顶,一般在两侧砌砖梯可登上,在屋顶上有的还建有照壁式风水楼。也有的在窑洞上再建一层木结构双坡顶的楼房。平遥民居的外墙都用砖砌,做成清水砖墙,高达七、八米,对外不开窗户,外观坚实雄壮,有的在墙顶做成城碟式,像一座座小城堡,在院子里也很少栽树木,迷信观念认为树木会招致鬼怪,家宅不宁。院子里地面均

24、用砖铺满,多垒起花坛,没有泥土,便于清扫。平遥民居内外装饰华丽,有木雕精细的垂花门,正房梁下挂落子曲替都有花饰,有的刻成狮子滚绣球,有的是福禄寿三星,或琴棋书画等,都有一定的样式。门窗都是木樘木棂,大都花纹繁巧,且各不相同,有的门扇上还雕塑有唐尧虞舜禅位的故事。当时已普遍使用玻璃,有的富商用的刻花玻璃。为保暖防寒,门窗大多做成双层,屋檐下椽木梁枋等都施有彩画。沿街巷的宅门都特别讲究,门顶形式多样,有悬山卷蓬、悬山有脊两坡、两坡不等长和半坡及披檐等,檐下用梁枋穿插、斗拱出檐等,做法各不相同。有的用柱,有的做壁柱门墩等。大门门扇上有门匾,书有“修德”、“修齐”、“繁鳌”、“霞蔚”、“乐天伦”等,有

25、的住宅门外还立有上马石、栓马柱,石雕精美,反映出当时这些人家住户的富庶。全城保存得较完好的民居有四百余座,其数量之多,保存完好的程度在国内实为罕见。李彬山西之旅,第4041页材料二平遥古民居的院落基本上都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即为“日”字或“目”字型布局形式,且南北长,东西窄,有明显的中轴线,成左右对称形式。院落结构有单进院、数进院(两进或三进院落颇多)、穿堂院、正偏院等。院落外围的建筑如围墙等多做成单坡顶,一方面因山西地区少雨,水的珍贵可想而知,象征着“肥水不流外人田”之意;另一方面是出于安全的考虑,这种内倾式的设计有利于防御。而院内的房屋则建成双坡顶,附属房做成平顶。房顶的特点是一层比一层高

26、,取意于“层层高,步步高”。俗语说:“厢不压正,奴不欺主”,充分反映了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屋脊构建则有歇山式、硬山式、卷棚式不等。在主院中,从院落正门到正房,需连登三个台阶,取“连升三级”“平步青云”之意,同时,也使正房因地基更高而显出尊严与气派。正屋通常坐北朝南,睡房是火炕,这在北方可说是必不可少的。正屋一般为五间或三间的双坡瓦房及砖拱窑洞相结合的二层楼阁形式,并有宽敞的前檐及高大明柱,柱下的石墩(鼓)做工精细,常有雕刻纹饰。其中,宽大的屋檐有利于保持正屋的冬暖夏凉。而屋檐前加有“插飞”则能使屋内采光良好。正屋梁下挂落子雀替,图案有狮子滚绣球、花饰及福禄寿三星或琴棋书画等。平遥传统民居极具特

27、色的是其窑洞(砖拱顶)与瓦房(木梁结构、平顶)相结合的建筑风格,窑洞内的天花顶是圆拱形,且墙壁与顶壁都很厚,隔热保温,冬暖夏凉。屋顶通常采用简瓦或小青瓦,有的还饰有脊兽。特别是在中高档民居中,窑顶还增建有阁楼,那不仅仅是为了显示气派,而是严格按照风水学而建造的。当然作为正宗四合院所应具备的东西厢房(均为单坡瓦顶,屋檐较窄),倒座南房及大门内的影壁、照壁,都是不可或缺的,且院落与院落之间,以砖砌牌坊、矮墙或木雕垂花门相隔,富户人家还建有偏院(花园)。如果两院相邻(只有少数大户人家方可能在住宅之外单独辟出一块地方),则通常按照“以东为上”这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在建房时采用压东不压西的做法,即让西院东

28、厢房的屋脊高于东院西厢房的屋脊,以此形成一个整体有序规划的结构。也许中国人的传统是内向安静,平遥人的住宅也不例外,即对外绝不开窗平遥古民居与其他各地方那些讲究的民用古建筑一样,木雕、砖雕、石雕比比皆是,庄重华丽下不失典雅沉稳。其内容就更是丰富多彩,寓意吉祥的花鸟鱼虫图案、佛教故事、神仙传说、戏曲社火等,无不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晋中的民风民俗。在文化内涵上,则反映了我国古代“协天地之胜,是以长久”的“究天人之际”的地理思想体系。在这些众多雕饰中,那檐下屋顶的雕饰也许是最瞩目也最值得一看的。无论是柱头斗拱,还是柱础、栏板,无不在一雕一画中展示着主人的个性、喜好与心态。另外还可以看到象亭式、狮式的烟囱;

29、楼式、洞式的风水楼以及形式各异、种类繁多的瓦脊、吻兽、花墙。这些讲究的工艺,除表现在屋檐、门柱上,还表现在窗棂木格的彩绘与雕刻上,且寓意丰富。造型上又分方格型、棱花型、棋盘型等各种款式。若稍微留神,平遥民居还有一个特点,即院子里没有树,而是用一些盆栽花木代替。大胆问过主人,先是不答,只做微笑状,继而轻声告诉你:“种树不吉利。”由于院落内不种树,故大多以青砖铺地,就像安徽歙县的石板路,甚至连横、竖铺都有讲究。不过偏院或后院就不太一样,可以看到种植的灌木与花草。平遥城里的居民院落整齐有序,与其他地方的习惯也许颇有不同,这里的门户通常是关闭着的。而这关着的门户正也恰是游人欣赏的好风景。深宅大院有可进

30、车马的砖砌拱门,甚至门前还立有拴马桩、上马石。普通民居也有石阶条几,端庄素朴。门楼分垂花式、悬山式、随意式不等。大门的油漆有漆成黑色、褐色的,也有漆成红色的,虽各家不一,但都是那样的庄重大方,气格自高。平遥古民居大门的位置,按照中国传统的五行观念多设在“翼”的位置,即东南角,而如果设在正中,则多为讲究礼仪的文化大家。再抬头向上看去,那宅门上方的块块门匾更显示出宅院主人的德养与达观,如“树德”“修齐”“凝秀”“霞蔚”“乐天伦”等等。还有一处不能不注意的就是门环,黄铜的,铸铁的,呈兽头状,花纹各有不一,更有的加上古香古色雕刻精美的铜锁或铁锁,处处透彻着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眼有尽而意

31、无穷也。吴天弃、王炫文梦断黄沙平遥,第192204页【解读】古民居是平遥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大多建于清代,以砖墙瓦顶的四合院为主,轴线分明,左右对称,尊卑有序,反映了中国文化传统中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传统礼制观念。同江南精巧秀丽的南方民居相比,更具有华丽大气和安全舒适兼顾的特点。双林寺和镇国寺的彩塑艺术珍品10双林寺材料一双林寺古名中都寺,在县城西桥头冀壁间,内有大宋大中祥符四年碑记。明正德年间,曹氏始建佛母殿五楹。隆庆六年,又增修西方景殿五间,道光庚寅重修。光绪续修平遥县志卷一,古绩志寺观续编材料二双林寺,原名中都寺,位于古城西南6公里的桥头村,距太原97公里。据寺内北宋大中祥符四年(公

32、元1011年)姑姑之碑所记:“中都寺重修于北齐武平二年”(公元571年),其创建年代应在北魏早期。现存殿宇多为元明建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双林寺建造在3米高的土台上,坐北朝南,寺周围筑有夯土堡墙,南墙有砖券拱山门。建筑总面积3 711平方米,双林寺由10座殿堂组成三进院落,寺庙规模适中,布局紧凑、和谐。各殿内共保存了宋、元、明、清历代的2 000多尊金刚、观音、罗汉等彩色塑像,造型优美,神态栩栩如生,大的4米左右,小的仅几十厘米。堪称中国民间彩塑艺术的陈列馆。殿内的彩塑泥土都是使用当地一种粘性很强的红胶泥土,干后能坚硬如石,经久不裂。泥塑干透后,先用胶矾水刷,干后用鸡蛋青加胶水配制大白粉

33、涂刷,刷上白底色后要用棉花或白布反复擦抹,直至擦出光泽,最后可进行石色彩画,所以彩塑身上的衣、裙均色彩艳丽。殿内的彩塑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形象逼真,如有多言罗汉、哑罗汉、醉罗汉和病罗汉等,各具特色,与真人等高,或肥硕或消瘦,左顾右盼,传神达意,极富变化。尤其令人惊叹的是“渡海观音”,“自在观音”,更是双林寺中的精妙作品。殿内的塑像无论大小,眼珠都用琉璃烧制,不论你走在哪个方位,他都在向你看着;黑暗中好似两颗眸子真在闪动。令游客万般惊讶。殿内的十八罗汉别具一格,长者与少者,坐者与立者,默默诵经者与调皮捣蛋者,按时到位者与酒醉迟到者,无不塑造得绝妙至极!造像工匠从现实生活中提取形象而塑造的罗汉造像,使

34、彩塑人物真实和亲切感人,充满了浓厚的乡土人情气息,使神、人相融,从而使罗汉像达到高度传神的境地。双林寺被中外专家称为“神品”、“东方艺术宝库”确实是无愧的。李彬山西之旅,第4243页【解读】双林寺建造年代早,以古朴庄重著称。寺内彩塑林立,有宋、元、明、清大小彩塑2 052尊,完好无损的1 566尊。主要取材于佛教故事,也有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造型以金刚、菩萨、罗汉、观音、供养彩塑最为精致,衣袂飘飘,线条流畅。其中,罗汉殿的十八罗汉,造型生动,神态自如,为全寺彩塑中之精品。千佛殿中的韦,昂首挺胸,双目怒视,雄姿英武,又武中蕴文,更被视为彩塑中之“极品”,代表了双林寺彩塑的最高成就。“东方彩塑艺术

35、的宝库”,这是人们对双林寺的赞誉,也是它的突出价值之所在。【注释】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正德年间:15061521年。隆庆六年:1572年。道光庚寅:1830年。11镇国寺镇国寺在平遥县城北郝洞村,始建于北汉天会七年(公元963年),清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重修,在佛殿内梁架上留下许多题记墨迹及寺中现存的碑刻,提供了可靠的历史佐证。镇国寺,原名京城寺,寺分前后两个院落,前院建山门天王殿和左右钟鼓二楼,正中为大殿三间亦称万佛殿,后院东为观音殿,西为地藏殿,各为五间,中建三佛殿。镇国寺的建筑,以万佛殿为最早,是中国大陆所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之一。镇国寺各殿皆有塑像,其中万佛殿内塑像最为珍

36、贵,是五代北汉天会年间建殿时的作品。万佛殿内佛坛宽大,长宽为609米见方,高55厘米,沿边用青砖叠砌而成,约占全殿面积一半。坛上正中设束腰须弥座,释迦佛趺坐其上,全殿共有塑像十四尊。其中除三尊(观音、善财、龙女)为明代塑造,清代重绘油彩外,其余皆为五代原作,佛坛式样,塑像配置均与五台山唐代建的南禅寺大殿内略同。释迦牟尼像造型高大,结跏坐式,手势作禅宗拈花印,佛相端庄慈祥,反映了唐、五代的风格。五代是割据战乱的时期,从那时保存至今的古代建筑全国仅有几座,彩塑作品更为罕见,除敦煌莫高窟中有少量五代彩塑外,镇国寺万佛殿内的彩塑,是全国寺观庙堂中保存至今的唯一五代作品,数量虽然不多,但是所处的历史时代至为重要,对于研究我国雕塑发展史,认识唐、宋两代雕塑演进过程,提供了极为可贵的资料。李彬山西之旅,第44页【解读】镇国寺始建于五代。其突出价值,在于寺中的万佛殿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而殿中的八尊彩塑佛像为我国寺庙中仅存的五代作品。【注释】镇国寺万佛殿共有塑像十四尊:此说有误,应为十一尊。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