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部分世界近代史知识总论 一、什么是世界近代史: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制度产生、确立、发展和基本定型时期的历史。正是在近代时期,资本主义制度逐步取代了封建制度,又经过自身的发展,形成了一个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整个世界就是在这个体系之下连成了一气,人类社会也从农业文明开始进行进入工业文明时代。14、15世纪,人类社会开始向近代迈进。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现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基本成型,标志着世界近代史的结束。二、世界近代史的三条基本线索(或三项基本内容)1、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制度产生、确立并形成世界体系,这是最基本的也是主要的线索。2、
2、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发展。3、被奴役、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反抗殖民侵略和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展。三、世界近代史上的基本矛盾:在世界近代历史上,资本主义同封建主义的矛盾,无产阶段同资产阶级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以及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成为世界的基本矛盾。这些矛盾的发展变化,影响着世界近代历史的进程。四、世界近代史的分期:1、分期:关于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学术界说法不一,从资本主义经济形态来说,其萌芽出现较早,在16世纪成为一股显见的潮流,这个时期出现的宗教改革,德国农民战争,新航路的发现,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英国圈地运动的扩大,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重
3、商主义的兴起等现象,无一不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影响和后果。但数十年来,我国高等、中等教育的历史课教学中一直沿用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的说法。因此,我们仍然认为,世界近代史开始于17世纪。近代资本主义开始于工场手工业时期,这是资本主义的童年时期,也是世界近代史的第一阶段,其时间为从17世纪到18世纪下半期。由于工业革命的发生,手工劳动被机器生产逐步取代,从而开始了蒸汽机时代的工业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可将其视为近代史的第二阶段,大体上从19世纪初到19世纪70年代。随后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力的发展由蒸汽机时代跨入电气化时代,终于在经济上、政治上、社会生活上形成了新
4、的模式,现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基本定型,整个世界的面貌也发生了变化。这是近代史的第三阶段,从19 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不过,为了完整的了解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全部过程,现行中学历史课本还是从萌芽时期的资本主义说起的。2、分期依据和标准:将世界近代史划为三个阶段的出发点,是着眼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演进,依据被实践证明了的历史进程,即划分的标准和依据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其次是实践检验的结果。五、近代社会与古代社会的本质区别:近代社会与古代社会的最本质区别有三:即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以君主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公民取代臣民。这三个方面实际上是包含了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人本身这
5、样三个重要的社会组成部分。当然社会转型引发的变化是多方面的,内容极其丰富:科学与知识、哲学观念、社会结构、人际关系、思维方式乃至整个世界的面貌等等都有巨大的变化,不过所有这些变化大抵都可以从上述三大改变中寻到根源,是其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六、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1、什么是政体?政体是指国家政权机关特别是最高权力机关的构成形式。资产阶级的国家政体主要有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类。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以君主为国家元首,但君主已不是封建时代的专制君主,其权力来自宪法的规定并受宪法制约,如英、日。(1)、民主共和政体:民主共和制的主要特点是国家元首和国家权力机关均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的任期,如美、法。但
6、不论是君主立宪制还是民主共和制,其本质都体现资产阶级专政。(2)、君主立宪政体:君主立宪制,亦称“有限君主制”。它可分为议会制和二元制。第一、在议会制的君主立宪制度之下,君主不直接支配国家政权,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形式上对议会负责,例如英国。第二、在二元制的君主立宪制度之下,君主任命对他负责的内阁,直接掌握行政权,立法权归议会行使,但君主有否决权,例如18711918年的德意志帝国。第三、如何看待君主立宪制:从资产阶级革命的角度而言,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妥协的产物,与共和制相比,确实是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的一种表现。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认确立君主立宪的积极意义。因为君主立宪 制的根本属性是资
7、产阶级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起君主立宪 制的资产阶级统治,是符合英国的国情的,也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发展的要求,对世界各国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后来英国在世界上最先开始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正如马克思所说:“正是随着君主立宪 制的确立,在英国才开始了资产阶级社会巨大发展和改造。”日本根据1889年宪法确立起立宪君主政体,天皇专制统治得到加强,使日本宪政带有浓重的封建色彩,缺乏西方那种比较健全的宪政民主精神;但从本质上说它仍是资产阶级宪政,同封建专制君主制相比有本质区别。它是明治维新的重要成果之一,是适应已变化了的经济基础的新上层建筑,就日本自身社会发展而言,具有积极意义。2、影响各国政体选择的因素
8、:资本主义国家政体多样而复杂,影响政体的因素除了资产阶级自身特点外,还受该国的阶级力量对比关系、地理条件、历史传统、民族特点和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阶级力量的对比。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德意志统一和日本明治维新后确立君主立宪制,无不由本国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与封建势力有密切联系的新贵族、容克地主和新兴地主、武士力量相对强大所决定。七、英国近代史发展线索近代英国作为比较典型的资本主义, 其 发展基本反映了近代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逐渐完善的历程。下面就以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主线,分三个阶段对其发展的基本脉络略作剖析。1、资本主义的童年时期:16世纪以来,英国的资本主义手工工场迅速
9、发展,与封建统治间的矛盾日益尖锐。1640年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几经曲折和反复,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资本主义制度在政治上正式确立。18世纪初,财政大臣华尔波尔建立内阁制以及后来两党制的形成,反映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发展和完善,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政治条件。传统的重商主义政策继续维持着。同时,其殖民扩张还处在初始阶段,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13个殖民地,在南亚成立东印度公司加紧对邻近地区的扩张和掠夺,这些活动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原始的资本积累。在对外关系上主要是与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和法国进行商业竞争及殖民争夺,英国最终确立海上霸权。这一时期是英国开
10、始崛起的时期。2、工业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自18世纪60年代开始,以英国为中心逐步波及他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英国资本主义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成为著名的“世界工场”。在政治方面也产生深远的影响,表现在阶级关系上,出现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1836年宪章运动的兴起标志着英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进入工业资本主义时代的英国,自由主义统治给英国带来了发展和繁荣,而发展又提出进一步改革的要求,1832年和1867年的两次国会改革以及文官制度改革应运而生。对外殖民扩张也达到疯狂程度,虽然北美独立对英国有一定的打击,但在南亚、东南亚和中国、非洲等地积极扩张殖民地,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这一时期主
11、要的竞争对手是法国,为了维持欧洲大陆的均衡,英国组织反法同盟干涉法国大革命,积极维持维也纳反动体系。这一时期是近代巩固发展的黄金时期。3、资本主义基本定型: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英国资本主义总体上在加速发展,但相对于美、德,经济地位明显下降,这与它拥有较多殖民地及旧工业部门设备陈旧等因素有关。进入垄断阶段后,国家逐渐由放任自由转而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政治上民主化倾向进一步增强,1884年第三次国会改革,扩大了民主范围,制定出向工人让步的社会立法等措施,工人运动中产生工联主义,这对英国工人运动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殖民扩张方面,一方面加强对原有殖民地控制和掠夺,另一方面继
12、续扩大殖民地,参与瓜分非洲,占领南非、苏丹等国。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日渐突出,英、德矛盾成为各资本主义国家间主要矛盾,英国于1904年、1907年先后与法、俄签订和约,一致对德,三国协约军事同盟形成,一战最终爆发。这一时期是英国发展相对缓慢时期。八、主要双边国家关系1、英法关系(1)、基本史实:第一、工场手工业和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十七、十八世纪在北美和印度争夺殖民地,争夺欧洲霸权;发生七年战争;法国大革命期间和拿破仑战争时期,英国纠集欧洲封建国家组成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同拿破仑争夺欧洲霸权。第二、第一次工业革命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维也纳会议上,英国夺取许多法国的殖民地,组成四国
13、同盟,限制法国;两国联合进行克里米亚战争,与俄国争夺土尔其;联合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三、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两国结盟对德;一战后初期,英国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拒绝与法国结盟,不加入法、比、波、捷的安全保障体系。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英法都奉行对德绥靖政策。第四、第三次工业革命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二战后,两国都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86年以后,两国同为欧盟成员国。(2)、对英法关系的认识第一、两国同为欧洲大国,双方时而争夺,时而联合,取决于其自身利益。第二、两国的矛盾主要在于争夺欧洲霸权和殖民利益,两国间的联合多是为对付共同的敌人德国
14、。第三、工业革命前,两国为争夺欧洲霸权和殖民地进行了长期的多次战争,敌对关系居主导地位。工业革命后,双方以联合为主,曾联合对俄、对华发动战争,长期联合对德,共同操纵国际联盟,共同推行对德绥靖政策,追随美国。2、法德关系(1)、基本史实第一、工场手工业和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普、奥参加反法同盟,干涉法国大革命,同拿破仑帝国进行战争。第二、工业革命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普、奥参加维也纳会议,建立维也纳体系,遏制法国。发生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法德矛盾尖锐。第三、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十九世纪末,法德矛盾成为欧洲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三对矛盾之一,分别加入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集团,相互对抗。一战期
15、间,双方在西线对抗。巴黎和会上,法国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法国主张严格执行凡尔赛和约,削弱德国,并同比、波、捷等国结盟,共同防御德国。1923年,发生鲁尔危机,法德关系紧张。通过洛迦诺公约,法国改善了同德国的关系。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法国对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扩张采取绥靖政策。二战爆发后,法国遭到德国法西斯的进攻,法国对德投降。第四、第三次工业革命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二战后,法国参与了四国对德国的分区占领。西德(联邦德国)成立后,法国和西德同北约组织的成员国和欧共体成员国。(2)、对法德关系的几点认识第一、两国同出一个祖先,都由查里曼帝国分裂而来。第二、两国长期处于敌对状态,
16、都想称霸欧洲,多次发生战争。普法战争影响最大。第三、二十世纪中期以来,两国关系有所改善,同为北约和欧共体成员国。3、英美关系(1)、基本史实第一、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时期:美国先是成为英国的殖民地。1775年至1783年,美国通过独立战争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成为独立国家。独立后,美国打着“门罗主义”、“泛美主义”等旗号排挤英国在美洲国家的侵略势力。第二、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追随英国侵略亚洲国家。第三、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在对外侵略政策上开始摆脱英国影响,提出独立的侵略政策,如“门户开放”政策。一战后期,美国于1917年参加协约国方面对德作战。一战后,美英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争夺,英国操纵国
17、际联盟,维护凡尔赛体系,美国拒绝参加国联;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美英展开军备竞赛,美国在华盛顿会议上拆散了英日同盟,取得了与英国相等的制海权。二战期间,英美两国联合反法西斯侵略,共同发表大西洋宪章联合国家宣言,举行了四次政府首脑会议。第四、二战后:英国同美国合作,参与分区占领德国,接受美国援助,参加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为美国进行“冷战”的战略伙伴。(2)、对英美关系的几点认识第一、美国从英国的殖民地独立而来。十九世纪,英国的势力优于美国,美国一方面追随英国对外扩张,另一方面又与其存在着殖民利益冲突,尤其是在拉美地区。第二、一战后,美国与英国因争夺世界霸权地位,双方存在较大的矛盾冲突,英国在欧洲居优
18、势,美国在远东太平洋居优势。英国的霸权地位逐渐让位于美国。第三、二战期间,二者在反法西斯问题上密切合作。二战后,美国取得世界霸主地位,英国国际地位下降,由于国家利益和共同的社会制度,英国奉行追随美国的政策。九、大国争霸看近代欧洲政策格局的演变近代西欧诸国海外贸易的兴起导致其激烈的角逐,其中欧洲霸权的争夺便成为逐中重要的一环,16世纪后半期,英国和荷兰相继崛起,与原来的强国法国和西班牙在商业和殖民利益上产生了严重的冲突。斗争的结果是:封建色彩强烈的西班牙落下来,英、法、荷日益强大。17世纪,荷兰是“海上的马车夫”,控制着相当一部分的海外贸易,成为英国扩张海上势力和法国推行重商主义政策的共同对手,
19、而英荷矛盾成为17世纪中最突出的国际矛盾。开始荷兰占有优势,但英国以本国产品为海外贸易主要来源的做法最终赢得了胜利,三次英荷战争使荷兰丧失了除荷属圭亚那之外的全部美洲领地。到了18世纪,荷兰衰落下来,英法对立又成为国际关系的核心。18世纪的每一次重大冲突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皇位继承战争和七年战争中,英法均处在对立的营垒中。最终“旧制度”下的法国处处失利,埋头于欧洲霸权中的作风又使其无力维持海外势力,北美的加拿大、密西西比河以东和俄亥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以及亚洲的孟加拉都被英国夺去。英国确立了海上霸权,而法国则继续称霸欧洲大陆。英、荷、法、西四大商业强国的冲突构成了1618世纪欧洲国际关系的
20、基本内容。与此同时,彼得一世改革后的俄国积极向西方发展,先是在北方战争(17001721)中打败了瑞典,夺取了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又在18世纪下半叶打败了奥斯曼帝国,夺取了黑海出海口。波兰在18世纪被俄、奥、普三国瓜分,欧洲最大的国家从地图上消失了,俄国开始介入欧洲国际生活。法国大革命爆发以后,尤其是拿破仑战争中,法军扫荡了西班牙、意大利地区的各封建君主小国,废除了神圣罗马帝国,将德意志地区大约三百个政治单位合并成一个莱茵同盟。拿破仑帝国建立起了绝对的欧洲霸权。随着拿破仑在莫斯科城下的失败,俄国军队尾追法国进入欧洲腹地,成为最终打败拿破仑的第七次反法同盟的核心国家之一。战后重新规定欧洲秩序的维也
21、纳会议便由俄、英、普、奥策划,尤以俄、英为甚。会后建立了“神圣同盟”,在分赃中俄国吞并了波兰的大部领土,势力深入到西欧地区,成为反动的“欧洲宪兵”,取代法国控制了欧陆的霸权。1848年革命中,俄国镇压了各国革命,俨然以欧洲的主宰自居,加深了同英、法等国的矛盾;而俄国向土耳其和东地中海地区的渗透又使这一地区成为敏感带。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英法军队打败了装备陈旧、行动迟缓的俄国军队,法兰西第二帝国重新夺回了欧陆霸权,俄国的失败也推动了废除农奴制的改革。战争的结束也使英法腾出手来,去解决1854年便已提出的“修约”要求,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俄国也因为向西方、南方发展受阻而
22、集中力量向东方侵略,开始了对中国领土的大规模掠夺和对中亚地区的征服。处于霸主地位的法国在当时的欧洲举足轻重,意大利、德意志的统一都要征求这位强邻的意见。但1870年色当一役,推行“铁血政策”的普鲁士打败了法国,逼迫法国签订了城下之盟,法国实力大损,欧洲霸主地位被德国夺走。这一结局使法德矛盾在欧洲大陆上一直处于重要地位。围绕着欧洲霸权的斗争也成为导致一战、二战爆发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两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作为世界中心的时代宣告结合,欧洲各国更多地谋求联合以对抗美苏超级大国,欧洲霸权的争夺遂告一段落。十、关于殖民扩张的几个问题1、殖民扩张的过程:西欧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十七、十八世纪西欧国家的殖民扩
23、张和争夺;十九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的扩张;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列强对世界的瓜分。2、对殖民扩张的认识(1)、殖民扩张的性质: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既是先进与落后的社会制度之间的冲突,也是侵略与反侵略之间的较量。(2)、殖民扩张的目的:资本主义列强进行殖民扩张,把亚非拉广大地区变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是为了把这些地区变为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绝非要在这些地区发展资本主义,以改变其落后面貌。资本主义列强的全球扩张,不论是军事上的、经济上的,还是文化上的,其目的都是为了掠夺。(3)、殖民扩张的后果第一、消极方面:首先、造成了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贫穷,给
24、当地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其次、殖民扩张和争夺,导致了一些世界性的、或局部性的国际战争,导致了一定时期内国际局势的紧张与不安,造成了国际局势的动荡,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第二、积极方面:首先、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其次、在被侵略地区传播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冲击了这些地区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促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其三、推动了整体世界的进步与发展,加速了以西方资本主义为中心的整体世界的形成,推动了人类世界的一体化进程。3、对“殖民主义”和“殖民主义体系”两个概念的理解(1)、殖民主义“殖民主义”是指资本主义强国奴役和剥削落后国家以至使其变为自己的殖民
25、地或半殖民地的政策和行动,是资本主义的产物。其形式和内容随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变化,早期一般是武力征服或通过海盗式的掠夺、欺诈性贸易,榨取大量财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以商品输出为主;进入帝国主义表现在经济上在商品输出的同时,更加注重资本输出,在政治上主要通过占领、控制、直接或间接的统治,使落后国家不同程度地丧失独立和主权,成为资本主义列强所垄断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投资场所和军事基地,即殖民地半殖民地。殖民主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发展到高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帝国主义被迫采取新殖民主义。“新殖民主义”是指二战后,帝国主义采用新的方法和形式推行的殖民主义政策。二战后,在旧
26、殖民体系瓦解的情况下,除继续使用旧的殖民主义手段外,还采取较为隐蔽和间接的方法,如伪装同情民族独立、进行经济和军事援助、作出某些形式的政治改革、进行文化渗透、制造分裂、扶植傀儡等手段,以维持扩大其殖民势力。(2)、殖民主义体系“殖民主义体系”即“帝国主义殖民体系”,是对帝国主义所统治和控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总称,是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世界领土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完毕,整个世界被区分为进行压迫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附属状态的被压迫国家,后者形成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这一体系的形成,意味着帝国主义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对被压迫民族的全面控制和掠夺
27、,并使这种控制和掠夺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十月革命的胜利指出了被压迫民族解放的道路,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的基础,引起了殖民主义体系的深刻危机。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的日益高涨,加速了殖民主义体系的崩溃。4、对殖民主义的再认识殖民主义是资本主义强国奴役和剥削落后国家以至使其变为自己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政策和行动。对于殖民主义的认识,我们应注意下列几点:首先,必须指出殖民掠夺和殖民统治,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如西欧殖民者在美洲摧残和屠杀印第安人,使印第安人急剧减少,拉美一些地区的印第安人几乎被消灭光。从16世纪到19世纪中期的奴隶贸易使非洲大约
28、丧失了上亿精壮人口,45的黑人在被贩买的过程中死于非命。西班牙在拉美的三百年间,掠走250万公斤的黄金和1亿公斤白银。殖民头子克莱武在攻占孟加拉首府时,一人就掠夺了20万英镑,事后还在英议会里无耻声称自己“客气”。凡此种种,我们必须进行无情揭露和谴责。其次,要注意殖民主义其形式和内容随着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不同而变化。早期殖民主义(14、15世纪18世纪中期的工场手工业时期),因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缺乏原始资本,殖民扩张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途径。这个阶段殖民扩张以掠夺直接财富为主要目的,方式一般为武力征服,建立据点,海盗式劫掠,欺诈性贸易,榨取大量财富。正如马克思所说:“在欧洲以外直接靠掠夺、奴役和
29、杀人越货而夺得的财宝,源源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期为机器大工业的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广阔的市场和廉价的原料。因而,这一阶段的殖民扩张以扩展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为主要目的,以实行商品输出为主要方式。亚非拉等广大地区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成为其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为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殖民扩张以扩大投资场所为主要目的,方式是瓜分世界。亚非拉成为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属物。第三,殖民扩张促使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使世界在真正意义上成为一个整体。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的古代世界,人类社会在各地区
30、发展的进程是各不相同的,形成相对独立的文明区域。但自资本主义兴起后,因殖民扩张而使这种状况逐渐改变。早期的殖民扩张,使世界开始联接为一个整体,其典型事例就是与世隔的美洲被发现和开发。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抢占殖民地,英国建立了当时世界范围内最大的殖民帝国,东方从属于西方。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列强掀起了夺取殖民地和瓜分世界领土的狂潮,到19世纪末,整个世界已基本上被瓜分完毕,从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其典型事例就是非洲在这一时期被帝国主义列强几乎全部瓜分。第四,从历史发展的宏观角度而言,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既是征服世界的过程,也是改造世
31、界的过程。它在客观上破坏了被征服地区或国家旧有生产关系,促进了这些地区或国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这种历史现象,在亚非拉等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或地区均有体现,尤以亚洲表现突出。正如克克思1853年在论及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时指出,这种殖民统治要完成双重的历史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70页)当然,英国殖民统治的双重作用并不是同步进行的。它首先体现的是破坏性,并且贯穿于整个殖民过程,给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也破坏了旧有的封建生产关系。它的建设性仅是从客观角度而言,且往往是在较后一段时期内才表现出来。它对东方社会进行资本主义的改造,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创造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或客观条件,客观上充当了历史发展的不自觉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