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单元 四时景物皆成趣。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枫桥夜泊枫桥: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郊。夜晚将船停泊在枫桥边。张继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他的诗多登临记行之作,不事雕琢。有诗集张祠部诗集流传后世,其中以枫桥夜泊一首最著名。天宝十四年(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756年),唐玄宗仓皇奔蜀。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于是诗人写下了枫桥夜泊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枫桥夜泊唐 张继月落乌啼霜
2、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初读要求:轻声朗读两遍,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七言绝句是汉族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此体全诗四句,每句七言,在押韵、粘对等方面有严格的格律要求。枫桥夜泊唐 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诗意: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江边的枫树渔船上的灯火对对待;对付。如:对事不对人。面向;朝着。如:对着高山。对面的;敌对的。如:对手。使两个东西配合或接触。如:对对联。理解诗句中的“对”字。诗人面对江枫、渔火难以入眠。诗人忧愁,景物也忧愁,二者相对无眠。姑苏城
3、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意:姑苏城外的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当时佛寺有半夜敲钟的习惯,叫无常钟或分夜钟。枫桥夜泊唐 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意:漫天寒霜里,月儿在乌鸦的啼叫声中慢慢西沉,江边枫叶摇曳,渔船上的灯火星星点点,诗人忧愁地看着这些景象久久不能入睡。此时,姑苏城外寒山寺半夜敲钟的声音传入客船。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视觉听觉感受视觉月落乌啼霜江枫渔火动景静景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听觉钟声动景旅途辛劳,本应该早点歇歇,张继却久久不眠,为什
4、么?愁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张继的愁思、愁绪和愁怀?是什么拨动了诗人的愁心与愁弦呢?月落乌啼霜江枫渔火钟声这午夜的寒山寺的钟声似乎在向张继述说着什么呢?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思乡的愁眠但月落之后呢?在张继之后,忧愁失眠的人又多了一种寄托寒山寺的钟声从张继之后,从枫桥夜泊之后,除了“明月千里寄相思”,在中国诗人的心中,又多了一种寄托愁绪的美好景物,那就是钟声!听,四百多年过去了,这夜半钟声在陆游笔下回荡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宋)陆游宿枫桥八百多年过去了,这夜半钟声在高启笔下回荡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明)高启 泊枫桥一千多年过去了,这空灵的钟声在王士祯的笔下悠悠回荡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一千两百多年过去了,这温暖的钟声在陈小奇的笔下悠悠回荡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月落、江枫、渔火所见:霜满天所感:乌啼、钟声所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