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安徽省太和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363691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5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太和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安徽省太和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安徽省太和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安徽省太和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安徽省太和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安徽省太和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安徽省太和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安徽省太和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安徽省太和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安徽省太和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安徽省太和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安徽省太和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安徽省太和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安徽省太和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安徽省太和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安徽省太和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安徽省太和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安徽省太和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安徽省太和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安徽省太和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分数100分)一、单选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殷墟甲骨文、商周金文等资料,商王朝朝廷的官职可分为最高政务、一般政务、宗教文化、生产经济、军事等,地方则有侯、甸、男、卫等行政长官和基层行政官吏“族尹”。这说明商朝()A国家管理体制已日渐完备 B摆脱了神权对王权的制约C王权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D官职分工已十分细致明确2在研究西周某一政治制度时,学者董恩林指出:周代受封侯从周天子手中得到的最重要的权力便是因地制宜、开疆拓土,在分封各诸侯“并国

2、”、“开地”的过程中,周王的天下一统局面才得以形成和扩展,达到空前广袤的程度。作者意在强调()A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B西周的国家政权开始逐渐趋向严密C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的政治特权D礼乐制度保证了周王具有至尊权威3据史料记载,周成王弟弟唐叔虞被分封在山西,建立晋国,接受的指令是:必须尊重当地夏人的文化传统和土著戎人的风俗习惯。周公儿子伯禽被分封在鲁国,那是奄人的居地,鲁国就有“社”与“奄社”并存的现象。据此分析,分封制的推行()A削弱了周王室的权威 B促进了周文化的多元化C利于王室直接管理地方 D推动了地方的自主性4历来的政治斗争本质上都是权力和利益之争,而政治制度则是实现和维护权力

3、与利益的重要工具。以此角度来认识先秦时期的重要制度,下图图中至依次应填入()A王位世袭制 礼乐制度 分封制 井田制B王位世袭制 分封制 礼乐制度 井田制C分封制 王位世袭制 礼乐制度 井田制D王位世袭制 井田制 礼乐制度 分封制5下列为西汉时期若干帝王在位时,太学中博士弟子人数变化统计表(注:据袁行霈等主编的中华文明史第二卷改编)表中人数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代()帝王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汉元帝汉成帝汉哀、平帝博士弟子50人100人200人1000人3000人7000人A儒学的社会地位在不断提升B进入官学成为入仕的唯一途径C官位被垄断的情形彻底改变D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结束6历史学家吕思勉说

4、:“先秦诸子中虽亦有其高远的哲学,然其所想解决的都是人事问题,粗读诸子之书,似乎所注重的,都是政治问题。”这反映春秋战国时期()A先秦诸子学说对政治的依附B社会转型对学术文化的客观要求C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D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7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代是工商业发展繁荣、开放的时代。然而,经法一阵剧烈奔跑后,中国的经济平静下来,开始慢步挪移。造成“慢步挪移”的主要因素是()A政治局势的长期动荡 B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C统治者忽略经济发展 D重农排商政策强制推行8有学者指出:当秦朝全新的政治形态在多种不同的文化类型中被怀疑、被否定时,它无法让秦朝统治下的人民获得自我身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5、。于是,秦朝的二世而亡便成了必然性的结果。该学者认为秦朝亡于()A政治新形态被怀疑和否定 B未能实现文化心理的统合C推行郡县制激化社会矛盾 D严刑峻法激化了社会矛盾9汉初实行郡国并行之制,但对封国而言,王国仅有二千石以下官吏的任命权。在军事上地方郡国虽有郡国兵,但“王欲发兵,非有汉虎符验也”。这一措施()A有利于专制生义皇权的强化 B试图通过推恩削弱王国势力C有效防止了地方势力的膨胀 D是强化中央集权的具体表现10秦汉时期,官员行使权力时所用的印章是盖在泥上的,从而形成封泥。通过留下的封泥可以得知当时具体有哪些职官,哪些地名。到现在为止,秦的这种封泥数量在两万枚以上,而汉四百年历史积累的封泥也

6、就万多枚。此现象()A与王朝治国方略密切相关 B与中枢权力体系的调整相关C与秦汉时期疆域变迁相关 D与王朝统治的盛衰密切相关11据尚书等文献记载,周人以“小邦周”战胜“大邑商”后,对夏、商以来的天命观进行了改造,提出了“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天命论。该理论()A实践了孔子以德治民的理念 B改善了西周的民生状况C阐释了新政权的合法地位 D为后世稳定发展提供借鉴12董仲舒春秋决事比中有一案例:甲的父亲乙与丙斗殴,丙用刀刺乙,甲随即用木棍打丙,不幸误伤了自己的父亲乙。有关此案的审判,董仲舒认为,甲本意是拿着棍子帮父亲打丙,是为了救父亲。甲的行为并不是法律规定的殴打父亲情节,因此不应受到处罚。材料反映

7、汉代法律发展的趋势是()A法治情感化人性化 B法律体系渐趋完备C从人治到法治的发展 D法治儒家化伦理化13它在君主多妻制的情况下,根据母亲身份的贵贱尊卑把王位继承人的资格限制、压缩在一个人的范围之内,来保证国家最高权力在一家一姓内部和平过渡。其评述的是A君主专制制度的家族性 B王位世袭制的必要性C嫡长子继承制的进步性 D封建君主制的局限性14在春秋一书所记述的242年间,鲁国向周天子朝聘了六次,向齐、晋等国朝聘30次;滕、薛等国朝聘鲁国超过30次。相反,周桓王在位23年间曾五聘于鲁。这些现象突出反映了()A鲁国在封国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B周王室的影响力已不复存在C朝聘成为维护礼乐秩序的手段 D传

8、统文化被赋予了新的内涵15左传定公记载,周初曾经俘虏了以职业为姓氏的工商业者。见下表:姓氏索长勺陶繁葵樊职业绳工酒器工陶工马缨工锉刀工、釜工篱笆工这说明当时()A姓氏与职业具备了必然联系 B手工业和商业出现合一趋势C手工业生产已出现专业分工 D职业和身份已形成世代相传16布币是由古代的农具演变出来的,这种农具曾有出土,和初期的空首布(币)一模一样。刀币也和殷墟出土的刀一样。环钱也是一样,殷墟出土的纺轮,就是这种形状。据此可知,货币的演变A起源于艺术想象 B与生产生活相关C推动了经济发展 D得益于铸铁进步17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魏国大臣白圭经商有道,“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同苦乐”

9、;子贡凭借其财力,游说齐、吴、越、晋四国,使鲁国免于兵祸。这些事例旨在体现当时的富商大贾()A社会地位大幅度提高 B义利思想发生了根本的改变C抑制了兼并争霸局面 D扶危济困与勤俭节约的精神18早在两汉时期国家就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在西域屯田开发,而且屯田使用的铁犁铧也由中央政府铸造并统一调拨。纵观两汉时期的考古发现,我国内地出土的铁犁铧包括大、中、小三种类型,而新疆出土汉代铁犁铧其形制与内地相似或相同,但只见大、中型,不见小型。对这一现象解读合理的是()A新疆铁犁形制是政府行为的反映B自然环境影响了新疆的铁犁形制C新疆的铁犁铧技术明显优于内地D内地形制多样是技术先进的体现19汉武帝推行算缗告缗令

10、,规定商人、手工业者、高利贷者必须向政府申报财产,按多少纳税。瞒报或少报者,罚戍边一年且没收财产,告发者可得没收财产的一半作为奖赏。下列做法与这一政策效果相似的是()A起用“酷吏”对地方豪侠实施严厉镇压B实行“富民”政策,大力推广“代田法”C推行“盐铁官营”和“酒类专卖”政策D主张与民休息,“从民之欲而不扰乱”20下表为史记和汉书中一些文章对当时社会的一些记述。据此可知西汉时期()出处记述论贵粟疏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贡禹传臣禹有田百三十亩,陛下过意征臣,臣卖田百亩,以供车马司马相如列传文君乃与相如归成都,买田宅,为富人张禹传及富贵,多买田至四百顷,皆泾渭溉灌,极膏腴上

11、贾A大地主势力日益强大 B商品经济十分发达C土地私有权更加巩固 D土地兼并现象严重21考古学家通过比较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出土文物发现,两者都有玉质礼器牙璋,在陶器方面都有封口盉、敞口觚、高柄豆,尤其是镶嵌绿松石的铜牌饰只见于三星堆和二里头,据此可知,该时期()A两地手工业制作工艺精湛 B中华文化呈现大一统倾向C跨区域之间文化交流显现 D两地农业文明较为发达22据历史记载,汉代的大地产有些是自己经营的田庄,这往往是集农、林、牧、渔、园艺、手工业为体的生产组织,但更多的大地产是分配给佃农耕种的,地主只向农民收取地租,而不是组织生产,地租率一般为产量的一半。由此可见,汉代的大地产的

12、存在()A缓解了土地兼并问题 B突出体现了自然经济特色C冲击了重农抑商政策 D助推了自耕农阶层的分化23汉代,达官贵人聚居的核心经济区(渭河流域、黄河平原和淮河上游部分地区)较其他地区土地兼并现象更加普遍,却更少发生农民起义。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土地兼并对农民生计影响有限B国家在核心经济区的赋役征调较轻C庄园经济有效抑制了社会矛盾D核心经济区的经济结构更具多元性24“王天下” 是儒家对王朝兴替的解释和概括。从早期经典到先秦儒家再到西汉诸儒,“王天下”的解释经历了从“天命”到“人事”再回归“天命”的历程。这一历程体现了儒家()A正统地位不断加强 B哲学体系日益完整C神学色彩逐渐浓厚 D因时而

13、变创新突破25百家争鸣时期,农家钟情于神农时代,道家以黄帝传人自居,儒家喜欢尧舜禅让和周公礼乐,墨家崇拜夏禹治水的实干精神。这反映出诸子百家()A根据各自理论需要而改造古代的历史B从古人身上寻找理想社会的设计方案C形成了较完整的道德理想和行为准则D代表了社会不同阶层的共同理想追求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26秦汉王朝是中国官僚政治发展的重要时期。(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成例相沿,视为固然。其后积弊日甚,暴君荒主,既虐用其民,无有底止。强臣大族,又篡弒相仍,祸乱不已。其势不得不变,而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

14、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立功以取将相,此气运为之也,天之变局,至是始定。(清)赵翼廿二史札记材料二官僚政治运转正常时,官员“更新率”一般是较高的,经常有父为高官而子为匹夫,或朝为高官而暮为匹夫的情况,从而对贵族化趋势构成抑制。但另一方面,“世卿世禄”在汉代还不是太遥远的记忆,官僚显贵世代传承权势的要求显得“合情合理”,君主应予保障以换取其效忠,并为之提供了“任子”一类特权性起家途径。由此,“世家”、“官族”在一度中衰之后,便在新政权中开始了新一轮的缓慢积累。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指出秦汉间为“天地一

15、大变局”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现“变局”的历史背景。(5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官僚政治出现贵族化趋势的原因,并说明官僚贵族化的主要途径。(7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1分)材料: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欧洲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斯坦因西域考古记记载“(汉朝)开始沿路建立屯戍,并把秦始皇所建以防匈奴的万里长城向西边延长出去。古长城之向西延长最初的用意自然是保护新开通的中亚大道”。汉书西域传记载“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古代驻在边境上的烽火台),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

16、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资治通鉴记载,元和元年(公元84年)十一月,北单于派人驱牛马万余头与汉商贾交易。北匈奴诸王大人前来,所在郡都设官邸接待。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汉代丝绸之路贸易政策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丝绸之路贸易政策的影响。(5分)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上图所示 秦朝主要交通干线示意图严耕望先生指出,交通发展为一切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之基础。根据图8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交通与秦朝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中提出一条历史认识,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29 本题为选做题,从A与B中任选一个作答

17、A: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奏折制度产生于康熙时期。在雍正时期,除各省总督、巡抚有权密折奏事之外,布政使、按察使、学政等地方大员,甚至一些道员、知府、同知、副将也获得了奏折使用权。对不熟悉的官员,雍正帝要求亲信对其“细加察访,密奏以闻”。雍正帝还颁发折匣,折匣上有锁具,宫中及具折官员各有钥匙一把,凡拥有奏折权的官员每人发给几只,专门用来传递奏折,无匣封装的奏折内廷不予收接。此外,雍正帝推行轮班奏事制度,促使各地官员尽职尽责,使百官的违法违纪行为能及时传达。乾隆时期,奏折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各地官员均获得奏折言事的权力,奏折言事的范围则扩展到人

18、口、粮食收成、逃犯、洋盗缉查、每月粮价波动等情况。有关军情和紧急事务的奏折必须使用驿递,该用不用,不该用而用,都会受到申斥或处分。随着奏折数量增加和作用提升,乾隆帝严令除军机处应奏事件仍旧交奏事太监呈进外,其余一切奏折均由奏事官员转交,大臣官员不得与太监交谈,违者从重治罪。乾隆帝还规定了奏事处人员定期更换制度,以防范任职时间过长可能带来的弊端。摘编自傅礼白康雍乾时期的奏折制度(1)根据材料,概括奏折制度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奏折制度的历史作用。(9分)B【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况钟(13831443年),于明宣宗宣德五年(1430年)出任苏州知

19、府。当时,苏州豪强污吏相互勾结利用,百姓赋税繁重。况钟上任后不久,便将罪大恶极的数人处以死刑,并训斥那些贪虐庸懦的官吏。免除烦扰苛细的赋税,建立济家仓,赈济灾民,还率领苏州民众疏浚河道,兴修水利。针对前任知府讼案“累年莫决,囚多死于淹禁”状况,着手处理。不到一年,“勘部过轻重囚一千一百二十余名”。他还重视学校教育和人才的培养,“兴学礼士,苏人至今育之”。1439年,况钟任苏州知府已九年,应当升迁。苏州八万令人民上书挽留,要求况钟再次回苏州,明英宗下诏进况钟食正三品俸禄,仍留任知府。据【清】张廷玉明史况钟传(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况钟治理苏州的主要举措。(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

20、知识,说明况钟具有的优秀品质。(8分)选择题答案:1-5AABBA 6-10BBBDA 11-15CDCDC 16-20 BDACC 21-25CBDDB1【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商王朝朝廷的官职可分为最高政务、一般政务、宗教文化、生产经济、军事等,地方则有侯、甸、男、卫等行政长官和基层行政官吏族尹”可知商朝建立了比较完备的中央和地方官制,国家管理体制已日渐完备,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神权和王权密切结合,排除B项;“王权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体现在商王通过占卜、祭祀等作为与神灵沟通的手段,与材料主旨中央与地方官制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将商朝与其他朝代比较,无法得出“分工已十分细致明

21、确”,排除D项。2【答案】A【解析】西周诸侯从周天子处获得了因地制宜、开疆拓土的权力,使得周王天下一统局面得以形成和扩展,表明分封制的实行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故选A项;国家政权趋向严密指的是国家政权的结构和管理,材料的内容强调分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与国家政权趋向严密无关,排除B项;材料的内容涉及的是分封制,而不是宗法制,排除C项;材料的内容强调的是诸侯开疆拓土,加强周王天下一统局面,而非礼乐制度对周王权威的维护,排除D项。3【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周成王弟弟唐叔虞被分封在山西,建立晋国,接受的指令是:必须尊重当地夏人的文化传统和土著戎人的风俗习惯”可以看出西周王室注重尊重地方的风

22、俗习惯,而周公儿子伯禽被分封在鲁国,鲁国就有“社”和“奄社”也说明了对当地社会风俗的尊重,据此可以推知,分封制的推行注重对地方风俗习惯的保护,有利于西周文化的多元化,故选B项;对地方风俗习惯的尊重,并未排斥周王室的统治,不会削弱周王室的权威,排除A项;分封制下并未实现对地方的直接管理,因为天子可以控制诸侯但不能控制卿大夫,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对地方风俗习惯的尊重,而非赋予地方的权力,排除D项。4【答案】B【解析】根据图1反映的“宗法制”“权力核心”等信息,结合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可知,王位世袭制体现了“权力继承”,分封制体现了“权力分配”,礼乐制度体现了“权力维护”,井田制是各种权力制度的经济

23、基础,故选B项;礼乐制度是维护权力的制度,不能体现“权力分配”,分封制是分配权力的制度,不能体现“权力维护”,排除A项;分封制是分配权力的制度,不能体现“权力继承”,王位世袭制是权力继承制度,不能体现“权力分配”,排除C项;井田制是各种权力制度的经济基础,不能体现“权力分配”,分封制是分配权力的制度,不能体现“权力基础”,排除D项。5【答案】A【解析】根据表格信息,自汉武帝开始,太学中博士弟子人数迅速增加,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设立太学,学习儒家经典,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西汉选官有察举制、征辟制、太学中选拔等多种方式,且表格信息不能反映入仕途径的选择,排除B项;根据表格信息,

24、反映的是太学弟子人数的增加,不能反映官位垄断的情况,排除C项;根据表格信息,反映的是太学弟子人数的增加,不能反映学术思想竞争的情况,排除D项。6【答案】B【解析】先秦诸子关注人事、政治,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故选B项;先秦时期诸子思想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用“依附”的程度不当,排除A项;材料强调学术文化是社会转型的反映,排除C项;材料强调先秦诸子学说的共同性,排除D项。7【答案】B【解析】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封闭性、保守型、脆弱性等弱点,导致手工业、商业

25、发展缓慢,故选B项;秦朝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形成的诸侯割据的动荡局势,排除A项;“统治者忽略经济发展”不符合史实,经济发展事关国家赋税,排除C项;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就已经推行了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8【答案】B【解析】据材料“当秦朝全新的政治形态在多种不同的文化类型中被怀疑、被否定时,它无法让秦朝统治下的人民获得自我身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可知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推动形成新的文化认同,从而导致秦朝的灭亡,故选B项;材料说的是政治新形态在多种不同的文化类型中被怀疑和否定,并不是单纯的被怀疑和否定,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文化因素导致秦朝的灭亡,并不是郡县制,排除C项;作者认为文化认同缺

26、失导致秦朝灭亡,并不是严刑峻法,排除D项。9【答案】D【解析】由材料“对封国而言,王国仅有二千旦以下官吏的任命权。在军事上地方郡国虽有郡国兵,但王欲发兵,非有汉虎符验也”可知地方诸侯的权力受到中央的限制,是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的表现,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而非相权与皇权的关系,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材料中并未提及,排除B项;“有效”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C项。10【答案】A【解析】“汉时期,官员行使权力时所用的印章是盖在泥上的,从而形成封泥。通过留下的封泥可以得知当时具体有哪些职官,哪些地名。到现在为止,秦的这种封泥数量在两万枚以上,而汉四百年历史积累的封泥也

27、就万多枚”从出土的情况来看,秦朝的官吏可能普遍要求这样做,而汉朝则不一定有这样的要求,这种情况与国家对官员的要求相关,故选A项;“官员行使权力时所用的印章是盖在泥上的,从而形成封泥”泛指国家所有官员,而不仅指中枢官员,排除B项;“通过留下的封泥可以得知当时具体有哪些职官,哪些地名。到现在为止,秦的这种封泥数量在两万枚以上,而汉四百年历史积累的封泥也就万多枚”盖不盖印与国家对官员员的要求相关,疆域变迁只能改变地名,不能确定是否盖印,排除C项;从历史上看,汉朝比秦朝更为强盛,却出土的封泥更少,排除D项。11【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周人以小邦周战胜大邑商后,对夏、商以来的天命观进行了改造,提出了

28、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天命论”可知,西周灭商建立政权后,提出了新的天命论,结合所学知识,西周原是商的附属方国,西周灭商属于以下犯上,按照夏商以来的天命观,其政权来源是非法的,因此在灭商后,西周提出了“天命靡常,惟德是辅”新的天命论,为西周建立以有道伐无道的形象,从而使其政权来源合法化,故选C项;西周时期还未出现孔子,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西周出于政权合法性的需要提出了新的天命论,不涉及改善民生,排除B项;后世的稳定发展与天命论无关,排除D项。12【答案】D【解析】据材料“甲本意是拿着棍子帮父亲打丙,是为了救父亲。甲的行为并不是法律规定的殴打父亲情节,因此不应受到处罚”,可知甲是由于帮助父亲而误伤

29、父亲,董仲舒据此判决甲无罪,由此可见当时的司法判决中蕴含了儒家伦理的内容,说明法律在判决时会考虑人情伦理,法治儒家化和伦理化,故选D项;材料体现出汉代法律受儒家思想影响,并没有体现出情感与人性,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汉代一个案例,无法说明法律体系完备,排除B项;中国古代长期处于人治,排除C项。13【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根据母亲身份的贵贱尊卑把王位继承人的资格限制、压缩在一个人的范围之内”可知材料评述的是按照血缘关系确立继承人的制度,即宗法制中的嫡长子继承制。该制度有利于减少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体现了嫡长子继承制的进步性,故选C;ABD与材料主旨不符,无法体现,排除。14【答案】D【

30、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朝聘的本意是指西周时期诸侯亲自或派使臣按期朝见天子,而题干所述现象是指春秋时期诸侯之间通过相互之间的来往来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这就使得西周时期的朝聘含义有了更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据此可知,题干所述现象反映了传统文化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故选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春秋时期,鲁国的政治地位并不重要,其之所以频繁朝聘其他诸侯国,是为了自身生存的需要,排除A项;通过题干中“鲁国向周天子朝聘了六次”,说明周天子的影响力并没有完全丧失,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春秋时期,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遭到了破坏,出现了“礼崩乐坏”现象,排除C项。15答案】C【解析】据材料“以职业为姓氏的工

31、商业者“,可知周初职业分类较细且以此为姓,说明手工业分工细化已达到一定程度,故选C项;”必然”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中只提到手工业者,没有提到商人,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工商业者以职业为姓氏,并没有说明是否世代相传,排除D项。16【答案】B【解析】铲、刀、纺轮都是日常生产、生活用品,都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币制的样式与其一样说明 货币的演变与生产生活相关。17【答案】D【解析】根据白圭“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同苦乐”,子贡“使鲁国免于兵祸”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富商大贾既具有节欲、节约和勤俭的精神品质,又能够运用其财力倡导和平、扶危济困,故选D项;题干主要体现的是当时大商人

32、的优秀品质,没有反映其社会地位的变化,排除A项;义利思想是对人们经济活动的正当性所应遵循的社会准则所作的理论概括,当时义利思想发生根本改变过于绝对,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兼并与争霸是历史的主流,富商大贾不可能抑制这种局面,排除C项。18【答案】A【解析】据材料“早在两汉时期国家就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在西域屯田开发,而且屯田使用的铁犁铧也由中央政府铸造并统一调拨”,可知西汉铸造并统一调拨屯田使用的铁犁铧,体现出西汉屯田的军事化特性,故选A项;材料强调中央政府对新疆铁犁形制的影响,并没有涉及自然环境,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新疆铁犁与内地型号的不同,无法说明其技术优于内地,排除C项;形制多样并不能说明技

33、术先进,排除D项。19【答案】C【解析】汉武帝时期推行算缗告缗令,主要目的是增加政府收入并且抑制私营工商业的发展,“盐铁官营”和“酒类专卖”也是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抑制私营工商业的发展,故选C项;“酷吏”对地方豪侠实施严厉镇压可以维护统治秩序,无法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工商业的发展,与算缗告缗令目的不同,排除A项;代田法可以增加农业产量,增加财政收入,无法抑制工商业的发展,与算缗告缗令目的不同,排除B项;从民之欲而不扰乱是为了休养生息,不能起到抑制工商业的效果,与算缗告缗令目的不同,排除D项。20【答案】C【解析】材料中四篇文章分别提到“卖田宅”“卖田”“买田宅”“买田”,可知西汉时期土地买卖现

34、象盛行,而土地买卖是建立在土地私有制基础之上的,其盛行反映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说明土地私有权更加巩固,故选C项;材料并未提及大地主的状况,无法看出其势力是否日益强大,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土地买卖的信息,并未提及商品贸易,无法反映商品经济的发达,且西汉时期商品经济并非十分发达,排除B项;土地兼并指的是土地日益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农民则日益丧失土地,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21【答案】C【解析】据题干中三星堆遗址和二里头遗址“都有玉质礼器牙璋,在陶器方面都有封口盉、敞口觚、高柄豆,尤其是镶嵌绿松石的铜牌饰只见于三星堆和二里头”,可知三星堆遗址和二里头遗址之间应该有交流,故选C项;题干未

35、提及两地的产品的技艺与精美,排除A项;中华文化呈现大一统倾向应该是在战国中后期,排除B项;题干提及的是手工业的发展,排除D项。22【答案】B【解析】据材料中“田庄,这往往是集农、林、牧、渔、园艺、手工业为体的生产组织”说明田庄以传统的农耕经济为主,据材料“更多的大地产是分配给佃农耕种的,地主只向农民收取地租,而不是组织生产”说明庄园经济属于租佃关系,以实物地租为主仍属传统的农耕经济,其特点是自给自足,故选B项;田庄经济发展是土地兼并严重的结果不是缓解,排除A项;并未冲击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自耕农有一份土地能够自立,而不是失去土地靠租种地主土地为生的佃农,影响自耕农分化的原因有自耕农是国家赋

36、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因此受国家的盘剥较重,另外自身的规模小往往无力抵挡自然灾害的侵袭,再加上土地兼并的盛行,排除D项。23【答案】D【解析】“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影响小农生活的最主要因素,故A项错误;“达官贵人聚居的核心经济区(渭河流域、黄河平原和淮河上游部分地区)较其他地区土地兼并现象更加普遍”应该是赋役更加沉重,故B项错误;“达官贵人聚居的核心经济区(渭河流域、黄河平原和淮河上游部分地区)较其他地区土地兼并现象更加普遍”无法判断是否庄园经济,故C项错误;“达官贵人聚居的核心经济区(渭河流域、黄河平原和淮河上游部分地区)较其他地区土地兼并现象更加普遍,却更少发生农民起义”说明其了农民在丧失

37、了土地之后,仍有其它的生活的方式,故D项正确。24【答案】D【解析】据材料从早期经典到先秦儒家再到西汉诸儒,“王天下”的解释经历了从“天命”到“人事”再回归“天命”的历程。这一历程体现了儒家因时而变创新突破,故选D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确立儒学正统地位,排除A项;宋明理学是儒家哲学化的表现,排除B项;儒家主张积极入世,与神学无关,排除C项。25【答案】B【解析】儒墨道法四家学派均以古代圣贤为榜样,反映其从古人智慧中寻求治理社会与国家的方案,故选B项;儒墨道法四家学派并未改造古代历史,排除A项;材料强调从古人身上寻找理想社会的设计方案,不涉及形成了较完整的道德理想和行为准则问题,排除

38、C项;材料是社会不同阶层的不同追求,排除D项。26.【答案】(1)表现:世家传承受到冲击,政治上呈现出“平民化”风貌。(或由“世侯世卿之局”到汉初“布衣将相之局”。)(2分)背景:春秋战国以来,社会经济与思想文化发生巨变;世袭制弊端日益严重;春秋战国以来的政治改革及长期战争。(任答两点,得3分)(2)原因:官僚政治运转不正常;“世卿世禄”制度的传统;君主为保证显贵阶层的忠诚。(任答两点,得5分)途径:“任子”;察举制。(2分)27.【答案】(1)特点:政府为丝绸之路安全提供保障;加强基础建设,为丝绸之路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对中外贸易实施优惠性政策;允许官方和民间贸易同时发展。(6分)(2)影响:

39、促进了沿线区域的贸易发展、民族融合、稳定了社会秩序(或汉代大一统);促进了东西方贸易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沟通了亚欧两大洲,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5分)28.【答案】示例一认识:秦朝交通干线的修筑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2分)说明:秦朝统一六国后,在原有六国交通干线的基础上,修筑了以咸阳为中心、并向四方辐射的驰道,巩固了对中原地区的控制。(3分,答出“修筑了以咸阳为中心、并向四方辐射的驰道,巩固了对中原地区的控制”即可)秦朝还向北修筑直道,连接首都与北方长城要塞,向南修筑五尺道,深入西南夷地区,扩大了控制区域,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3分,答出“修筑了直道、五尺道等,加强

40、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即可)四通八达的交通干线,不仅有利于大一统国家的政令传达、军事调动,同时,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3分)能够从总体上说明交通道路的修筑,有利于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从而促进了统多民旃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即可。)示例二认识:秦朝的交通建设推动了边疆地区的管理和开发。(3分,答出“交通建设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或“交通建设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均可给3分。).说明:秦朝平定六国后,开凿灵渠,便利了秦朝进军岭南,设置桂林、南海、象郡,使岭南地区开始归入中央王朝管辖。开辟五尺道,并在一些地区任命官吏进行管辖,使该地区开始进入中原统一王朝版图

41、。(6分,围绕提出的认识进行说明,从东、南、西南、东北任选两个案例说明均可,持论有据,论证充分,每个案例3分。)这些交通建设,加强了中原地区与南方的政治、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开发。(3分,从整体上说明交通建设)29.A:【答案】(1)上奏人员范围和上奏内容不断扩大;重视对地方吏治的监督;递送规范化,保密性强;实行轮班奏事,管理制度化。(任答3点得6分)(2)皇帝能够更直接、更广泛地获取信息;丰富了国家治理体系,提高了决策效率;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9分)B:【答案】(1)举措:整顿吏治;减免苛捐杂税;建立济家仓,娠济灾民;兴修水利;审理冤假错案;重视学校教育和人才的培养。(7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2)优秀品质:勤于政事;为官清廉;执法公正;以民为本;淡泊名利。(8分,任答4点,言之成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