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徽省池州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 淀粉和纤维素与糖原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有差别的B. 氨基酸脱水缩合产生水,水中的氧来自氨基酸的羧基C. 脂肪分子中含氢比糖类分子中含氢多,是主要的能源物质D. 组成RNA和DNA的元素种类不同、碱基种类也不完全相同【答案】B【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细胞中的糖类、脂质、蛋白质与核酸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淀粉和纤维素与糖原的基本组成单位相同,都是葡萄糖,A错误;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相连
2、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脱去的水分子中的氧来自氨基酸的羧基,B正确;脂肪分子中含氢比糖类分子中含氢多,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C错误;组成RNA和DNA的元素种类相同,都是由C、H、O、N、P五种元素组成,但碱基种类不完全相同,RNA和DNA共有的碱基是A、C、G,RNA特有的碱基是U,DNA特有的碱基是T,D错误。2.甲图中、表示不同化学元素所组成的化合物,乙图表示由四个单体构成的化合物。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乙图中若单体是氨基酸,则该化合物彻底水解后的产物中氢原子数增加8个B. 若甲图中的大量存在于皮下和内脏器官周围等部位,则是淀粉C. 若甲图中是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则蓝藻细胞的为DNA和
3、RNAD. 乙图中若单体是四种脱氧核苷酸,则该化合物彻底水解后的产物有6种【答案】D【解析】【分析】生物大分子(糖类、脂质、核酸、蛋白质)是由小分子聚合而成,这些小分子称为结构单元。糖类的结构单元是单糖,如多糖的结构单元是葡萄糖,核酸的基本单位为核苷酸,蛋白质的基本单位为氨基酸。糖类的主要功能是作为能源物质,如淀粉是植物的能源物质,而糖原是动物的贮能物质。蛋白质由于氨基酸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以及多肽链的空间结构的不同,而具有多种功能,如催化、免疫、运输、识别等。核酸包括DNA和RNA,DNA是细胞中的遗传物质,RNA与基因的表达有关。脂质包括磷脂(细胞膜的成分)、油脂(贮能物质)、植物蜡(保
4、护细胞)、胆固醇、性激素等。【详解】A、乙图中若单体是氨基酸,则该化合物彻底水解需加入3分子水,水解后的产物中氢原子数增加6个,A错误;B、若甲图中的大量存在于皮下和内脏器官周围等部位,则是脂肪,是动物的贮能物质,B错误;C、若甲图中是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则蓝藻细胞的为DNA,C错误;D、乙图中若单体是四种脱氧核苷酸,则乙是DNA片段,该化合物彻底水解后的产物有6种,四种含氮碱基(A、C、G、T)、磷酸、脱氧核糖,D正确。故选D。3.关于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可用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蒸馏水来鉴定葡萄糖和尿液中的蛋白质B. 脂肪的切片法鉴定需要用显微
5、镜才能看到被染色的脂肪颗粒C. 组织样液中加入斐林试剂后溶液内液体呈现无色,加热后变成砖红色D. 在使用苏丹鉴定脂肪的实验中,酒精的作用是洗去实验材料上的浮色【答案】C【解析】【分析】常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紫色),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砖红色),碘液检测淀粉(蓝色),苏丹染液检测油脂(橘黄色)等。双缩脲试剂是一种用于鉴定蛋白质的分析化学试剂,它是由双缩脲试剂A(氢氧化钠)和双缩脲试剂B(硫酸铜溶液)组成,氢氧化钠可以提供碱性的环境,而溶液中的铜离子会与多肽链中的肽键生成紫色的络合物。【详解】A、可用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蒸馏水来鉴定葡萄糖(同时加甲乙液,呈砖红色沉淀)和尿液中的蛋白质(先甲后乙
6、,呈紫色),A正确;B、脂肪的切片法鉴定需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被染色的脂肪颗粒,呈橘黄色,B正确;C、组织样液中加入斐林试剂后溶液内液体呈现蓝色,加热后变成砖红色,C错误;D、在使用苏丹鉴定脂肪的实验中,苏丹是有机物,酒精的作用是洗去实验材料上的浮色(相似相溶),D正确。故选C。4. 下图为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此图可用来表示低等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B. 若此图表示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应去掉的结构为5、9C. 图中能利用尿嘧啶核糖核苷酸的结构有3、5、6D. 此图若表示动物的性腺细胞,则不应有的结构为1、2、5【答案】B【解析】【详解】A、此图可用来表示低等植物
7、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有1细胞壁、2液泡、5叶绿体和9中心体,A正确;B、若此图表示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是未成熟的高等植物细胞,应去掉的结构为2、5、9,B错误;C、图中能利用尿嘧啶核糖核苷酸合成RNA的结构有3细胞核、5叶绿体、6线粒体,C正确;D、动物的性腺细胞,也就是动物细胞,则不应有的结构为1、2、5,D正确。故选B。5.将同一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制成两组相同的临时装片,分别浸润在甲、乙两种溶液中,测得液泡直径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乙种溶液的浓度大于甲种溶液的浓度B. 2-6min乙溶液中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增大C. 甲溶液中的溶质分子在2min后开始进入细胞D.
8、甲溶液中细胞体积与液泡体积的变化量相等【答案】B【解析】【详解】分析题图可知,在2分钟之前,处于甲溶液中的洋葱表皮细胞液泡的直径减小的速度更快,因此甲溶液浓度大,A错误;2-6min乙溶液中细胞的直径不断减小,则其吸水能力逐渐增大,B正确;甲溶液中2min后细胞已经开始吸收水分了,说明在这之前溶质分子已经开始进入细胞了,C错误;由于细胞壁的伸缩性很小,所以甲溶液中细胞体积与液泡体积的变化量是不相等的,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原理,根据单位时间液泡直径下降的速率判断两种溶液的浓度大小。6. 下列关于酶的论述,正确的是()对底物有严格的选择性酶在体内不能更新温度越高酶
9、的活性越大酶制剂通常在低温下保存酶能降低化学反应所需要的能量酶只能在细胞内发挥催化作用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功能的有机物,酶的本质是蛋白质或RNA;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而起催化作用;酶的作用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酶作用的条件比较温和等特点【详解】 由于酶的作用具有专一性,因此对底物有严格的选择性,正确; 细胞新陈代谢在不断进行,酶和其他物质一样在细胞内能进行更新,错误; 酶由最适宜温度,超过最适宜温度后随温度升高酶活性降低,甚至会失去活性,错误; 低温时酶活性降低,升高温度后酶的活性可以恢复,因此酶制剂通
10、常在低温下保存,正确; 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是酶催化作用的机理,正确; 酶既可以在细胞内、也可以在细胞外发挥作用,错误;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正确故选A7.下列有关酶的实验中不能达成实验目的的是( )A. 验证唾液淀粉酶的专一性,底物可选用淀粉和蔗糖B. 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一般不选择淀粉酶和淀粉为实验材料C. 验证酶具有催化作用,实验组加适量酶液,对照组加等量蒸馏水D. 利用胃蛋白酶、蛋清和pH分别为3、7、11的缓冲液验证pH对酶活性的影响【答案】D【解析】【分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或RNA。酶活性受强酸、强碱、高温、重金属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11、,酶的特点有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较温和。实验设计应遵循等量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原则等,实验过程中应保持无关变量一致。【详解】A、验证唾液淀粉酶的专一性,有两种思路:一种酶+两种底物,或一种底物+两种酶,因此底物可选用淀粉和蔗糖,A正确;B、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由于淀粉在酸性条件下易水解,一般不选择淀粉酶和淀粉为实验材料,B正确;C、验证酶具有催化作用,实验组加适量酶液,对照组加等量蒸馏水,自变量是酶的有无,因变量是化学反应速率,C正确;D、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2.0左右,pH大于4时胃蛋白酶完全失活,因此利用胃蛋白酶、蛋清和pH分别为3、7、11的缓冲液无法验证pH对酶活性的影响,
12、D错误。故选D。8.图甲表示某种酶催化底物水解的模型,图乙表示在最适温度下,相关酶的催化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甲图中若d、e分别代表果糖和葡萄糖,则b代表蔗糖B. 甲图中若b表示ATP,则一般情况下机体的吸能反应与该反应相伴随C. 乙图中若e点反应物浓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D. 乙图中若g点反应体系温度升高,产物不再增加【答案】D【解析】【分析】一个化学反应,其反应速率与反应物的多少、酶的活性、酶的量等都有关,酶作用的强弱经常用酶活性来表示,如1g蔗糖酶在1min内使多少克蔗糖水解即代表蔗糖酶的活性。而酶的活性无法单独检测,只能通过化学反应速率来反映。酶活性受强
13、酸、强碱、高温、重金属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详解】A、图中a反应前后一样,说明a是酶,b是底物,蔗糖在蔗糖酶的作用下水解变成果糖和葡萄糖,A正确;B、甲图中若b表示ATP,ATP水解放出能量,一般情况下机体的吸能反应与该反应相伴随,B正确;C、从图乙可知,在f点之前,随着底物的量增加,催化速率加快,因此乙图中若e点反应物浓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C正确;D、图乙是在最适温度下测得,乙图中若g点反应体系温度升高,酶活性下降,催化速率下降,相同时间内产物将减小,D错误。故选D。9.ATP是细胞中的能量通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ATP中的能量均来自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B. ATP-ADP循环使得细胞储
14、存了大量的ATPC. ATP水解形成ADP时释放能量和磷酸基团D. ATP分子中的2个高能磷酸键不易断裂水解【答案】C【解析】【详解】A.ATP的形成途径是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因此ATP中的能量来自光能和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A错误;B.ATP-ADP循环,使得细胞中ATP和ADP的相互转化时刻不停地发生并且处于动态平衡之中,B错误;C.ATP水解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断裂,形成ADP和Pi,同时释放能量,C正确;D.ATP分子中含有2个高能磷酸键,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很容易水解,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C。10.下列关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有( )有氧呼吸必需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
15、体,无氧呼吸则只需细胞质基质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都必须在有氧条件下才能进行消耗等量葡萄糖,有氧呼吸散失的热能比无氧呼吸少人体细胞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丙酮酸转化为乳酸,同时释放能量合成ATP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中都产生了H,都能产生CO2A. 0项B. 1项C. 2项D. 3项【答案】B【解析】【分析】1、有氧呼吸过程: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1分子C6H12O6在酶的作用下生成2分子的丙酮酸和4分子NADH,并释放能量;第二阶段(线粒体基质中):2分子丙酮酸和6分子H2O在酶的作用下生成6分子CO2和20分子NADH,并释放能量;第三阶段(线粒体内膜上):24分子NADH和6分子O2
16、在酶的作用下生成12分子H2O,并释放大量的能量。2、无氧呼吸过程: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1分子C6H12O6在酶的作用下生成2分子的丙酮酸和4分子NADH,并释放能量;第二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2分子丙酮酸和4分子NADH在酶的作用下生成2分子C2H5OH和2分子CO2;或2分子丙酮酸和4分子NADH在酶的作用下2分子C3H6O3。【详解】真核生物的细胞进行有氧呼吸必需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无氧呼吸则只需细胞质基质,原核生物的细胞有氧呼吸不能在线粒体中进行,错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必须要有氧气的参与,第一和第二阶段不需要氧气的参与,错误;消耗等量葡萄糖,有氧呼吸散失的热能比无氧呼
17、吸多,错误;人体细胞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丙酮酸转化为乳酸,但没有能量释放,不合成ATP,错误;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中都产生了H,都能产生CO2,正确。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有氧呼吸、无氧呼吸过程的理解。它们是考查的重点和难点,可以通过流程图分析,表格比较,典型练习分析强化学生的理解。11.从小鼠的肝细胞中提取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分别保存于试管中,置于适宜环境中进行相关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为保持活性应将提取出的线粒体置于清水中保存B. 向盛有细胞质基质的试管中注入葡萄糖,可测得有CO2产生C. 向盛有线粒体的试管中注入葡萄糖,可测得氧的消耗量加大
18、D. 向盛有线粒体的试管中注入丙酮酸,降低温度可改变其耗氧速率【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从小鼠的肝细胞中提取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两者分别是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的场所、有氧呼吸第二、第三阶段的场所;有氧呼吸第一阶段,葡萄糖在酶的作用下生成2分子丙酮酸、4分子H,并释放少量能量;有氧呼吸第二阶段,2分子丙酮酸与6分子水反应,生成6分子二氧化碳、20分子H,并释放少量能量;有氧呼吸第三阶段,24分子H与6分子氧气反应,生成12分子水,并释放大量的能量。【详解】A、为保持活性应将提取出的线粒体置于生理盐水中保存,A错误;B、向盛有细胞质基质试管中注入葡萄糖,可能发生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或无氧
19、呼吸过程,前者产生的是丙酮酸和H,后者产生的是乳酸,因此两个过程都没有CO2的产生,B错误;C、向盛有线粒体的试管中注入葡萄糖,而葡萄糖的分解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线粒体不能利用葡萄糖,因此没有氧气的产生,C错误;D、向盛有线粒体的试管中注入丙酮酸,降低温度可以降低有关酶的活性,因此可改变其耗氧速率,D正确。故选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物质变化和发生的场所,明确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只能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不能发生在线粒体。12.下列与细胞呼吸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人体细胞中线粒体是产生CO2的唯一场所B. 玉米被水淹没后,根可以利用无氧呼吸产生的ATP吸收无机盐C.
20、 可根据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的颜色变化来判断酵母菌的细胞呼吸类型D. 人的成熟红细胞中虽然含很多O2,但只能进行无氧呼吸【答案】C【解析】【分析】1、有氧呼吸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和H,发生在细胞中基质中;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H,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是H与氧气反应形成水,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2、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都是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和H,发生在细胞中基质中,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H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或者是乳酸,发生在细胞中基质中。【详解】A、人在剧烈运动时肌细胞能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由于无氧
21、呼吸只产生乳酸,所以只有有氧呼吸过程第二阶段在线粒体中才能产生CO2,A正确;B、玉米被水淹没后,根可以利用根细胞的无氧呼吸产生的ATP吸收无机盐,B正确;C、CO2能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进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酒精,所以不能通过检测有无CO2产生来判断酵母菌的细胞呼吸类型,C错误;D、人的成熟红细胞中没有细胞器,虽然含很多O2,但只能进行无氧呼吸,D正确。故选C。13.下列关于光合色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植物叶片黄化,叶绿体对红光的吸收会增加B. 光合色素分布于叶绿体内膜和细胞质基质中C. 光合色素只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用于
22、水的光解D. 构成叶绿素的镁可由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答案】D【解析】【分析】光合色素包括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其中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而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叶绿体中的色素都能溶解于丙酮、无水乙醇等有机溶剂中,所以用丙酮或无水乙醇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即溶解度越大,随着层析液扩散的速度越快。【详解】A、植物叶片黄化,则叶绿素含量明显减少,则对红光的吸收会减少,A错误;B、光合色素分布于叶绿体类囊体膜上,B错误;C、光合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用于光反应,包括水的光解、NADPH的合成和ATP的合成,C错误;D、构成叶绿素的镁可由植物
23、的根从土壤中吸收,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叶绿体结构及色素的分布和作用,要求考生识记叶绿体结构,掌握叶绿体中色素的分布和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14.把一株牵牛花在黑暗中放置一昼夜,然后利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该实验不能用于验证 A. 光合作用能产生02B. 光合作用需要C02C. 光合作用需要光D. 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答案】A【解析】本实验不能证明光合作用能产生O2,A错误;图中NaOH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瓶内绿叶和瓶外绿叶对比可以证明光合作用需要CO2,B正确;铝箔遮住的叶片和暴露在光下的叶片进行对比可以证明光合作用需要光,C正确;白斑叶和绿色叶对比可以说明光合作用需
24、要叶绿体,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实验装置图的分析,要求考生掌握探究实验的原理,根据题中自变量判断该实验装置的用途,再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15.在光合作用中,不需要酶参与的过程是A. 叶绿素吸收光能B. CO2的固定C. C3的还原D. ATP的形成【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察光合作用的过程,理清该过程可轻松作答。【详解】A、在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中,叶绿素吸收光能不需要酶的参与,因为吸收光能是色素的作用,而色素不是酶,A正确。B、CO2的固定,为暗反应过程,需要酶的参与,B错误;C、C3的还原为暗反应过程,需要酶的参与,C错误;D、ATP的形成需要ATP合成酶,D错误。故选
25、A。【点睛】学生对光合作用的过程理解不清16.对下列两幅图的相关描述,不正确的是A. 对绿色植物来说,图I描述过程主要发生在叶肉细胞中B. 图I显现出该植物细胞正处于光合速率大于细胞呼吸速率的状态C. 对黑暗中的绿色植物来说,图氧气浓度为6%时,只进行有氧呼吸D. 图氧气浓度大于18%后,氧气不再是有氧呼吸的限制因素【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需要从外界吸收CO2,说明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图中,氧气浓度为0时,苹果只进行无氧呼吸;随着氧气浓度增加,有氧呼吸强度增加,无氧呼吸强度减弱;氧气浓度大于18%时,二氧化碳释放量不再增加。【详解】A、叶绿体存在于叶肉细胞中,
26、所以对小麦来说,图描述过程主要发生在叶肉细胞中,A正确;B、图显现出该植物细胞需要从外界吸收CO2,说明正处于光合速率大于细胞呼吸速率的状态,B正确;C、图氧气浓度为6%时,由于无法判断消耗氧气的量与释放二氧化碳的量的关系,所以不能判断苹果只进行有氧呼吸,C错误;D、氧气浓度大于18%后,氧气增加,二氧化碳的释放量不再增加,说明氧气此时不再是有氧呼吸的限制因素,D正确。故选C。17.如图所示为研究光照强度和CO2浓度对某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曲线AB点,叶绿体中C3浓度降低B. BD点,叶绿体中C5浓度升高C. 曲线AB点,叶绿体中C5生成速率降低D.
27、D点时,限制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可能有CO2浓度和温度等【答案】C【解析】【分析】1、在相同二氧化碳浓度下,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当达到光的饱和点以后,光照强度增加,光合作用不再增强;在相同光照强度下,在不同的二氧化碳浓度下,光合作用强度不同。2、分析图形:需利用单一变量的原则,如B点和D点的光照强度相同,而二氧化碳浓度不同;再如A、B、C三点的二氧化碳浓度相同,而光照强度不同。并且光照强度直接影响光反应,二氧化碳浓度直接影响暗反应。【详解】A、曲线中A点转向B点时,光照强度增强,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增加,促进暗反应中C3还原,导致叶绿体中C3浓度降低,A正确;B、曲
28、线中B点与D点相比,D点CO2浓度降低,CO2用与暗反应中和C5固定生成C3的反应减弱,因此叶绿体中C5浓度升高,B正确;C、曲线中A点与B点相比,B点的光照强度较强,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增加,促进暗反应中C3还原,导致叶绿体中C3浓度降低,相对应的C5生成速率升高,C错误;D、D点时,光照强度达到饱和,此时限制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可能是CO2浓度,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着重考查了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等相关知识,考生要能够运用单一变量的原则进行分析,意在考查考生的析图能力和推理能力,难度适中。18.下图表示在光照充足、CO2浓度适宜的条件下,温度对某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和呼吸速率的影响
2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15时呼吸作用为暗反应提供的ATP不足B. 537范围内,植物均表现为生长状态C. 当温度达到50时,植物细胞因蛋白质失活而死亡D. 温室栽培中温度控制在37左右最利于该植物生长【答案】B【解析】【分析】由图可知,在较高温度时,实际光合作用速率曲线比呼吸作用速率曲线下降的快,说明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对高温更为敏感;并且在温度为30条件下,实际光合作用速率与呼吸作用速率的差值最大;当环境温度为40时,真正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净光合作用速率=真正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只有净光合作用速率大于零时,植物才能生长。【详解】暗反应需要的ATP来自于光反应,而不是呼吸作
30、用,A错误;图中显示,537范围内,实际光合速率始终大于呼吸速率,因此植物均表现为生长状态,B正确;当温度达到50时,植物仍然能够进行呼吸作用,说明植物没有死亡,C错误;在温度为30条件下,实际光合作用速率与呼吸作用速率的差值最大,即植物的有机物净积累量最多,最利于该植物生长,D错误。19.下列有关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手指受伤时,选择透气的消毒纱布包扎,可以抑制破伤风杆菌的繁殖B. 水果贮存时充入N2和CO2的目的主要是抑制无氧呼吸,延长水果的贮存时间C. 增施农家肥可提高CO2浓度,以增强光合作用强度,提高作物产量D. 连续阴雨,白天适当降低大棚内的温度,
31、有利于提高作物产量【答案】B【解析】【分析】1、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有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和温度。2、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主要有温度、氧气浓度(二氧化碳浓度、氮气浓度等)、水分等,在保持食品时,要抑制细胞呼吸,减少有机物的消耗,所以水果蔬菜保存需要低温、低氧和一定湿度的环境。【详解】A、破伤风芽孢杆菌是厌氧菌,“创可贴”具有良好的透气性,促进创面细胞有氧呼吸,避免厌氧菌的繁殖,A正确;B、水果贮存时充入N2和CO2的目的主要是抑制有氧呼吸,延长水果的贮存时间,B错误;C、增施农家肥可提高CO2浓度,为光合作用提供充足的二氧化碳,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效率,提高作物产量,C正确;D、连续阴雨,光照
32、强度减弱,制造有机物减少,白天适当降低大棚内的温度,可以降低细胞呼吸减少有机物消耗,有利于提高作物产量,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影响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因素,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20.将某一植株放在密闭玻璃罩内,在晴朗夏季的一天置于室外一昼夜,获得实验结果如图1(C点开始有光照)、2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 图1中BC段较AB段浓度增加减慢,是因为低温使植物呼吸作用减弱B. 图1、图2中分别出现FG段与ef段的变化,原因是部分气孔关闭,叶片吸收的量减少C. 图2中gh段含量增加,且到达i点时
33、,该植株积累的有机物最多D. 图示结果表明,该植株经过这一昼夜之后,植物体内有机物含量有所增加【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图解:图一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表示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或光合作用为0,二氧化碳浓度下降时,表示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C点时玻璃钟罩内CO2浓度最高,此时净光合速率为0;F点玻璃钟罩内CO2浓度最低,此时净光合速率为0。图二中,纵坐标表示植物吸收或释放CO2的速率,d、h两点植物光合速率为0;f点时可能由于光照过强导致气孔关闭,二氧化碳吸收减少,导致光合作用强度下降。【详解】A、图1中的B点为凌晨,此时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凌晨气温下降,植物呼吸作用减弱,因此BC段较AB段浓
34、度增加减慢的原因是低温使植物呼吸作用减弱,A正确;B、图1、图2中分别出现FG段与ef段的变化,原因是此时处于中午,光照较强,温度较高,部分气孔关闭,叶片吸收的量减少,B正确;C、图2中gh段仍表现为吸收,说明含量仍在增加,且到达h点时,该植株积累的有机物最多,C错误;D、图1中比较A点和J点J点的浓度低于A点,说明该植物一昼夜总体表现为吸收用于合成有机物,因此经过这一昼夜之后,植物体的有机物含量会有所增加,D正确。故选 C。21.用32P标记的磷酸盐浸泡豌豆幼苗,追踪放射性的去向以研究豌豆根尖细胞的分裂情况,得到根尖细胞连续分裂的时间(单位:h)的数据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35、CD段结束时DNA含量增加一倍B. BC阶段完成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C. DE阶段发生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D. “CDDE”为一个细胞周期,等于173 h【答案】B【解析】【分析】1、细胞周期是连续分裂的细胞一次分裂完成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为止称为一个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持续的时间比分裂期长,分裂间期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分裂期主要完成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2、分析题图:图示是科学家用32P标记的磷酸盐浸泡蚕豆幼苗,追踪放射性的去向以研究蚕豆根尖细胞分裂情况,得到根尖细胞连续分裂的时间(单位:h)数据图,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B、CD、EF段表示分裂
36、期,BC、DE段表示分裂间期。【详解】A、BC阶段为分裂间期,此期间发生了DNA的复制,该阶段结束时DNA含量增加一倍,而CD段为分裂期,结束时DNA含量减半,A错误;B、BC阶段为分裂间期,此期间发生了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B正确;C、DE 阶段为分裂间期,而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发生在分裂期,C错误;D、一个细胞周期应先是分裂间期、后是分裂期,图中的细胞周期可用“BC+CD”或“DE+EF”表示,不能用“CD+DE”表示,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结合直线图,考查细胞周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直线图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考试识记细胞周期的概念、能用图示表示细胞周期并正确区分分裂
37、间期和分裂期是解题的关键。22.如图甲丙依次表示某动物体内细胞分裂图,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的变化,不同分裂时期细胞核中染色体数目、染色单体数目与染色体DNA数目关系变化。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图甲所示细胞对应于图乙中的DE段、图丙中的B. 图甲所示细胞分裂时期核糖体、中心体代谢活跃C. 图丙中引起变化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D. 图丙中与图乙中BC段对应的只有【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甲图:着丝点分裂,存在同源染色体,属于有丝分裂的后期图。分析图乙:AB段形成的原因DNA的复制;BC段存在染色单体,细胞可能处于处于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CD段形成
38、的原因是着丝点的分裂;DE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分析图丙:中无染色单体,染色体:DNA含量=1:1,且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2倍,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2:2,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处于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无染色单体,染色体:DNA含量=1:1,且染色体数目和体细胞染色体的数目相等,所以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和有丝分裂的末期。【详解】A、图甲所示细胞对应于图乙中的DE段、图丙中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没有染色单体,A正确;B、甲细胞代表有丝分裂后期,此时线粒体代谢活跃,而核糖体在分裂间期因为染色体的复制而活
39、跃,中心体在分裂间期因复制而活跃,在前期发出星状射线形成纺锤体,此时也比较活跃,B错误;C、图丙中引起变化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C正确;D、图丙中与乙图BC段对应的只有,每条染色体上2个DNA,2条染色单体,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分裂图解,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曲线变化,不同分裂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染色单体数目与染色体DNA数目关系变化的相关知识,理解辨析细胞分裂相关过程,结合图形信息分析综合,意在提升学生理解和分析图形的能力。23.分析蛙的红细胞无丝分裂过程,和有丝分裂相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分裂过程中细胞核缢裂成两个细胞核,因此子细胞中染色体减少一半B. 没有DNA和
40、染色体的复制C. 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的变化D. 无丝分裂只发生在原核生物的细胞分裂中,有丝分裂只发生在真核生物的细胞分裂中【答案】C【解析】【分析】无丝分裂是指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没有染色体和纺锤体的出现,早期,球形的细胞核和核仁都伸长,然后细胞核进一步伸长呈哑铃形,中央部分狭细。在无丝分裂中,核膜和核仁都不消失,没有染色体的出现和染色体复制的规律性变化,染色质也要进行复制,并且细胞要增大。【详解】分裂之前染色体经过复制,分裂过程中细胞核缢裂成两个细胞核,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和体细胞中一样,A错误;有DNA和染色体的复制,B错误;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的变化,C正确;无丝分裂
41、、有丝分裂都是针对真核细胞的,D错误;故选C。24.下列有关细胞分化、衰老及癌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不同细胞中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完全不同B. 蜜蜂未受精的卵发育为雄蜂的过程体现了已分化的动物体细胞具有全能性C. 成年人的红细胞衰老后,细胞核的体积会变大,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D. 癌细胞的遗传物质与正常体细胞有所不同【答案】D【解析】【分析】就一个个体而言,各个细胞具有完全相同的遗传信息,但形态、结构和功能却有很大的差异,这是因为在发育过程中,不同的细胞中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是不同的,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原因是细胞含有该生物全部的遗
42、传物质;细胞全能性大小:受精卵干细胞生殖细胞体细胞。细胞衰老的主要特征有:细胞内水分减少、多种酶活性降低、色素积累、呼吸速率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癌细胞是指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变成的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详解】A、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不同细胞中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是不完全相同的,A错误;B、蜜蜂未受精的卵发育为雄蜂的过程体现了已分化的动物生殖细胞具有全能性,B错误;C、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所以红细胞衰老不会出现细胞核体积变大的现象,C错误;D、癌细胞在受原癌基因的作用下产生基因突变,与正常
43、体细胞的遗传物质不同,D正确。故选D。25.下列有关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孟德尔在豌豆开花时进行去雄和人工授粉,实现亲本的杂交B. 孟德尔研究豌豆花的构造,但无需考虑雌蕊、雄蕊的发育程度C. 孟德尔根据亲本中不同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来判断亲本是否纯合D. 孟德尔利用了豌豆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特性【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孟德尔实验的有关知识:碗豆是自花闭花授粉的,可避免其他植珠花粉干扰,做杂交实验时则必须对母本去雄,进行人工授粉;解释实验现象时,提出的假说是:在生物体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
44、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通过测交实验验证演绎推理的结论,测交的结果是,子代出现两种基因型,比例为1:1;孟德尔在进行豌豆杂交实验时,对不同世代的不同性状的个体数目都进行了记载,并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了分析。【详解】A、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为实现亲本杂交,应在开花前去雄,A错误;B、研究花的构造必须研究雌雄蕊的发育程度,B错误;C、不能根据表现型判断亲本是否纯合,因为显性杂合子和显性纯合子表型一样,C错误;D、孟德尔以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利用了豌豆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特性,这样可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D正确。故选D。26.家兔的毛色黑色(A)对褐色(a)为显性。要判断
45、一只黑毛兔的遗传因子组成的方法,选用与它交配的兔最好是()A. 纯种黑毛兔B. 褐毛兔C. 杂种黑毛兔D. A、B、C都不对【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检测一只黑毛兔的基因组成,可采用测交法,即让这只黑毛兔与多只褐毛兔(双隐性个体)交配。如果后代只有黑色个体,则这只黑毛兔为纯合子,如果后代出现褐毛兔,则这只黑毛兔为杂合子。所以B正确。A、C、D不正确。考点:本题考查遗传因子判断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7.孟德尔在探索遗传定律时运用了假说演绎法。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提
46、出了等位基因的说法B. 假说的核心内容是“子代配子生活力相同及个体存活率相同”C. “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不属于孟德尔假说的内容D. 根据假说,F2中三种基因型个体比接近1:2:1属于演绎过程【答案】C【解析】孟德尔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提出了遗传因子的说法,后来约翰逊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改名为基因,A错误;孟德尔假说的内容包括:“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B错误;“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是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不属于孟德尔假说的内容,C正确;演绎是根据假说内容推测测交实验的结果,即
47、若F1产生配子时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的两种性状比接近1:1,D错误。28. 纯种甜玉米和纯种非甜玉米间行种植,收获时发现甜玉米果穗上有非甜玉米籽粒,而非甜玉米果穗上却无甜玉米籽粒。原因是:A. 甜是显性性状B. 非甜是显性性状C. 相互混杂D. 相互选择【答案】B【解析】【分析】玉米是单性花,且雌雄同株,纯种甜玉米和非甜玉米间行种植,既有同株间的异花传粉,也有不同种间的异花传粉,甜玉米上的非甜玉米,是非甜玉米授粉的结果,而非甜玉米上的没有甜玉米,说明甜是隐性性状,非甜是显性性状。据此答题。【详解】在纯种甜玉米中,产生的配子都含控制甜这种性状的基因,但结的子粒中有非甜的,说明接受了非甜的花粉
48、后,子粒中含有的非甜基因被表达出来,所以既含甜基因,又含非甜基因,而表现为非甜性状,则说明非甜是显性。同理,在纯种非甜玉米中,也有接受了甜玉米花粉的个体,它们的子粒中既含甜基因,又含非甜基因,但只表现出非甜性状,说明非甜是显性性状。故选B。29.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如图准备了实验装置,棋子上标记的A、a代表基因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有() 小球的黑色和白色分别表示雌、雄配子;小球的颜色可以不同但形态必须相同;甲、乙中小球数量必须相同,A:a值可以不同;实验时需分别从甲、乙中各随机抓取一枚棋子是模拟等位基因的分离A. B. C. D. 【答案】D【解析】【分析】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两只小桶分
49、别相当于雌雄生殖器官,每只小桶中的2种小球相当于两种比例相等的配子。【详解】甲小桶内小球的黑色和白色均表示雌配子或雄配子,错误;小球的颜色可以不同但形态必须相同,避免影响实验结果,正确;甲、乙中小球数量可以不相同,但要求每只小桶内A:a=1:1,错误;实验时需分别从甲、乙中各随机抓取一枚棋子是模拟等位基因的分离,正确。综上所述,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30.大约在70个表现正常的人中有一个含白化基因的杂合子。一个双亲正常但有白化病弟弟的正常女子,与一无亲缘关系的正常男子婚配。问她所生的孩子患白化病的概率是多少()A. 1/560B. 1/420C. 1/280D. 1/140【答
50、案】B【解析】【分析】白化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画出与题意相符的遗传系谱图,再结合题干大约在70个表现正常的人中有一个含白化基因的杂合子,分析作答即可。【详解】1、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为a;2、由题意知,表现型正常的人中Aa的概率为1/70;3、一个表现型正常其双亲也正常,但有一个白化病的弟弟,则她的双亲基因型分别为:父亲Aa,母亲Aa,该女子基因型为1/3AA或2/3Aa;4、生出患白化病孩子(aa)概率=2/31/701/4=1/420。故选B。二、非选择题: 31.现有两种淀粉酶A与B,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不同温度条件下这两种淀粉酶的活性,设计实验如下:实验原理
51、:温度等条件可以影响酶的活性;淀粉在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产生麦芽糖;用分光光度计测量溶液的吸光度时, 物质含量越多,其吸光度越大,因此可测出物质的相对含量。实验材料:一定浓度的淀粉溶液、相同浓度的淀粉酶A和淀粉酶B溶液、水浴缸、温度计等。实验过程:如下表所示组 别步骤12345678、设置水浴缸温度()2030405020304050、取8支试管各加入淀粉溶液(mL),分别保温5分钟1010101010101010、另取8支试管各加入等量淀粉酶溶液,分别保温5分钟酶A酶A酶A酶A酶B酶B酶B酶B、将同组两个试管中的淀粉溶液与淀粉酶溶液混合摇匀,保温5分钟。实验结果:用分光光度计对各组淀粉含量进行
52、检测,结果如下图所示。(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无关变量有_(至少写出2种)。(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酶A在20条件时活性较高B酶A的活性小于酶B的活性C酶B在40条件时活性较高D大于50条件时,酶A部分失活(3)此实验用分光光度计检测底物淀粉的剩余量来表示酶的活性,能不能用斐林试剂检测生成物麦芽糖的含量来表示?_,原因是_。(4)若要进一步探究酶B的最适温度,实验设计的主要思路应是_。【答案】 (1). 温度、酶的种类 (2). 溶液的量、反应时间、pH等 (3). C (4). 不能 (5). 斐林试剂检测时需水浴加热,会导致反应体系温度发生改变,影响实验结果 (6
53、). 在3050oC之间设立较小等温度梯度的分组实验,按上述步骤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解析】【详解】(1)自变量是在实验过程中可以人为改变的变量,根据表格可以看出本实验有两个自变量,即温度和酶的种类;无关变量是指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的变量,如溶液的量、反应时间、pH等,在实验时应保持相同且适宜。(2)A、由题意可知,用分光光度计测量溶液的吸光度时, 物质含量越多,其吸光度越大,由结果图示可知酶A在20 oC条件时淀粉含量较多,酶活性相对其他温度时较低,A项错误;B、由图可知,在2050oC范围内,酶A活性在增强,酶B活性先增强后减弱,B项错误;C、酶B在40 o
54、C条件时测量相对值最低,酶B的活性较高,C项正确;D、在2050oC范围内,酶A活性在增强,不能判断50oC以后的趋势,D项错误。故选C(3)因为用斐林试剂检测时需水浴加热,会导致反应体系温度发生改变,进而对酶的活性产生影响,使实验结果不可靠,所以不能用斐林试剂检测生成物麦芽糖的含量来表示酶的活性。(4)由图的结果可知3040oC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酶B活性升高,4050oC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酶B活性降低,若要进一步探究酶B的最适温度,可在3050oC之间设置较小的温度梯度进行研究。32.图一为某种植物光合作用与有氧呼吸的部分过程示意图,其中一表示相关生理过程;图二表示该植物在25、不同光照强度
55、下净光合作用速率(用CO2吸收速率表示)的变化,净光合作用速率是指总光合作用速率与呼吸作用速率之差。请据图回答:(1)图一中能够在该植物叶肉细胞的生物膜上进行的生理过程是_(填序号);过程中的H来自_(填物质的名称);过程_(填序号)能够为叶肉细胞吸收镁离子提供动力;(2)图二中限制AC段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若提高温度,曲线的变化是_(选填“上移”“下移”“不动”或“无法确定”)。如果将该植物先放置在图二中A点的条件下10小时,接着放置在C点的条件下14小时,则在这24小时内该植物单位叶面积的有机物积累量(用CO2的吸收量表示)为_mg;(3)图二中B点的条件下,该植物能完成图一中的
56、生理过程有_(填序号)。B点时,对该植物体内所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来说,B点叶绿体消耗的CO2量_(填“大于”“等于”“小于”)细胞呼吸产生的CO2量;(4)如果植物白天始终处于图二中B点状态,则在较长时间内该植物_(填“能”或“不能”)正常生长,原因是_。(5)给该植物浇灌H218O,实验结果发现叶肉细胞中出现了(CH218O)。分析其最可能的转化途径:_。【答案】 (1). (2). 葡萄糖和水 (3). (4). 无法确定 (5). 230mg (6). (7). 大于 (8). 不能 (9). 白天无有机物积累,晚上要消耗有机物,故在较长时间内有机物的消耗量大于合成量,该植物不能正常
57、生长。 (10). H218OC18O2(CH218O)【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一中分别表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分别表示有氧呼吸第3阶段和有氧呼吸第1、2阶段,a为水,b为二氧化碳。图二表示光照强度对植物体净光合速率的影响,其中A点由于没有光照,所以只进行细胞呼吸,B点为光的补偿点,此点表示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C点对应的光照强度为光饱和点,此时净光合速率最大。【详解】(1)图一中为光反应,场所是类囊体薄膜,为有氧呼吸第3阶段,场所是线粒体内膜,过程中的H来自有氧呼吸第1、2阶段的葡萄糖和水,叶肉细胞吸收镁离子属于主动运输,消耗有氧呼吸产生的ATP。(2)由于不清楚该实验是否在最适温
58、度下进行,故若提高温度,不清楚酶的活性如何变化,故曲线的变化无法确定,如果将该植物先放置在图2中A点的条件下10小时,接着放置在C点的条件下14小时,则在这24小时内该植物单位叶面积的有机物积累量2014-510=230mg。(3)B点为光补偿点,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该植物能完成图一中的生理过程有,B点时,对该植物体内所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来说,整个植物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但是在植物体内所有活细胞都可以进行呼吸作用,只有含有叶绿体的细胞才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吸收二氧化碳的量应该大于细胞呼吸产生二氧化碳的量。(4)光的补偿点B是植物的光合强度和呼吸强度达到相等时的
59、光照度值。白天没有有机物积累,夜间呼吸作用还要消耗有机物,故在较长时间有机物的消耗量大于合成量,此时非但不能积累有机物质,反而要消耗贮存的有机物质。因此,在较长时间内该植物不能正常生长。(5)给该植物浇灌H218O,H218O参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C18O2,C18O2参与光合作用产生(CH218O)。【点睛】本题以图形为载体,考查了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和因素,要求考生能够识记光合色素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掌握影响光合作用的内因和外因,能够根据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的过程判断元素的转移途径。33.I下图表示“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的主要操作步骤。请据图回答:(1)步骤甲称为_;步骤
60、乙的目的是_;在步骤丁的操作过程中,将酥软的根尖放在载玻片上的水滴中,盖上盖玻片后,还要进行的操作是_。(2)某学校不同班级学生在同一天不同时间进行了上述实验,结果发现实验效果有明显差异。为了探究该实验取材的最佳时间,请你简要写出实验的主要思路_。II下图是某同学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并绘制的细胞分裂期的四个模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3)上列四图出现的先后顺序为_(用字母表示)。作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该图缺少细胞周期的_期。(4)图B细胞中有_染色单体,用胰蛋白酶处理染色体后,剩余的细丝状结构是_。(5)该同学在显微镜下持续观察处于B图的细胞,但不能看到染色体往两极移动,其原因是_。【答案】 (
61、1). 解离 (2). 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 (3). 再加盖一片载玻片后用拇指轻轻按压 (4). 在不同的时间取材后重复上述实验步骤,对比实验结果 (5). ADBC ; (6). 间期 (7). 0 (8). DNA (9). 制作装片时,细胞已经死亡(或者解离时,细胞已经死亡)【解析】【分析】I分析题图:图示表示“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的主要操作步骤,其中步骤甲表示解离,目的是使组织细胞分离;步骤乙表示漂洗,目的是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步骤丙表示染色;步骤丁表示制片过程。II据图示染色体的行为特点可知,A为有丝分裂前期,B为有丝分裂后期,C为有丝分裂末期,D为有丝分裂中期。【详解】
62、I(1)由以上分析可知,步骤甲称为解离。步骤乙为漂洗,其目的是洗去多余解离液和便于染色。步骤丁为制片,该操作过程中,将酥软的根尖放在载玻片上的水滴中,盖上盖玻片后,再加盖载玻片后用拇指轻轻按压,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来。(2)为了探究该实验取材的最佳时间,可在不同的时间取材后重复上述实验步骤,对比实验效果,进而得出实验取材的最佳时间。II(3)据图示染色体的行为特点可知,A为有丝分裂前期,B为有丝分裂后期,C为有丝分裂末期,D为有丝分裂中期。故四图出现的先后顺序为ADBC;作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还缺少间期。(4)图B细胞中着丝点分裂,没有染色单体,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用胰蛋白酶处理染
63、色体后,剩余的细丝状结构是DNA。(5)经过解离过程,细胞已经死亡,因此在显微镜下不能看到染色体往两极移动。【点睛】本题结合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过程图,考查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要求考生识记该实验的步骤,能准确判断图中各步骤的名称及相关操作的目的,再结合所学的知识解答即可。34.已知豌豆种子子叶的黄色与绿色是一对等位基因Y、y控制的,用豌豆进行下列遗传实验,具体情况如下:请分析回答:(1)用豌豆做遗传实验容易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_。(2)从实验_可判断这对相对性状中_是显性性状。(3)实验二黄色子叶戊中能稳定遗传的占_,若使实验二中黄色子叶戊自由交配一代,则其F2的性状及比例为_。 (4)实验
64、一子代中出现黄色子叶与绿色子叶的比例为1:1,其主要原因是黄色子叶甲产生的配子种类及其比例为_。(5)实验一中黄色子叶丙与实验二中黄色子叶戊杂交,所获得的子代黄色子叶个体中不能稳定遗传的占_。【答案】 (1). 豌豆植株具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或“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或豌豆是闭花授粉的植物”等) (2). 二 (3). 黄色子叶 (4). 1/3 (5). 黄色子叶:绿色子叶=8:1 (6). Y:y=1:1 (7). 3/5【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实验二中,亲本黄色自交后代的子叶有黄色和绿色,出现性状分离,说明黄色对绿色为显性。据此答题。【详解】(1)孟德尔用豌豆做遗传实
65、验容易取得成功的原因有: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豌豆闭花受粉植物、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豌豆植株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等。(2)由实验二可判断这对相对性状中,黄色子叶是显性性状。(3)实验二中,亲本黄色的基因型为Yy,子代黄色的基因型为YY和Yy,比例为1:2,所以黄色子叶戊中能稳定遗传的占1/3。黄色子叶戊(1/3YY、2/3Yy)自由交配一代,Y%=2/3,y%=1/3,yy=1/9,故性状及比例为黄色子叶:绿色子叶=8:1。(4)实验一子代中出现黄色子叶与绿色子叶的比例为1:1,为测交,其主要原因是黄色子叶甲产生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Y:y=1:1。(5)实验一中黄色子叶丙Yy与实验二中黄色子叶戊(1/3YY、2/3Yy)杂交,所获得的子代黄色子叶个体YY=1/31/2+2/31/4=1/3,Yy=1/31/2+2/31/2=1/2,即YY:Yy=2:3,其中不能稳定遗传的Yy占比=3/5。【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